一、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1998)。教師有話說。隻手難掌教改藍天。天下雜誌1998年教育特刊,84-89。
天下雜誌(2000)。教師運用資訊網路能力調查。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94-102。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裕德(2000)。網際網路在教學上的應用-以線上考試為例。資訊與教育,78,75-81。王佩蓮(2001)。資訊融入自然與科技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59-64。王智玄(2000)。新的學習策略-網路合作式學習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42-50。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06)。歷年台灣各類博物館數量概統計。2006年5月6日,取自:http://www.cam.org.tw/3-profession/statistics-data/08type.htm
尹玫君(2000)。國小老師的網路教學素養與培育。資訊與教育,79,13-19。甘漢銧、熊召弟、鍾聖校(1991)。小學自然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朱則剛(1997)。教學資源服務在社會科教學的重要性。教學科技與媒體,32,31~38。朱湘吉(1994)。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台中縣教育網路中心(2006)。台中縣學校概況。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tcc.edu.tw/school_query/sch_query.php
台中縣教學資源網(2006)。台中縣教學資源教材上傳實施計劃。2006年10月29日,取自:http://resource.tcc.edu.tw/modules/tinycontent1/index.php?id=1
李世忠(1992)。從電腦教學到超(串連)媒體。教育資料集刊,17,303-326。李宗薇(1997)。教學科技觀點的轉折對社會科教學的影響。教學科技與媒體,32,3-13。李昆翰(1999)。小學的資訊素養教育。研習資訊,16(5),12-24。李雪莉(2000)。前進明日教室老師不能退縮。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92-93。
呂慧君(2002)。二十一世紀新教育-網路學習。北縣教育,41,61-63。何志中(1999)。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何榮桂(1999)。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與中小學資訊化校園的藍圖。資訊與教育雜誌,68,1。吳正己,陳美靜(2001)。國中教師應具備的電腦基本能力。載於何榮桂、戴維楊(主編),資訊教育課程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方教育輔導叢書26輯(頁21-36)。台北市:台灣師大。
吳菊貞(2004)。教育機構網站內容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網站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明德、陳世娟、謝孟君(2005)。小學教師網際網路教學資源尋求及使用行為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4),481-498。吳清基(2000)。精緻教育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蘇進棻(2001)。新世紀的教育展望。研習資訊,18(2),1-5。吳鐵雄(2000)。資訊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雜誌,79,1。
阮枝賢(2000)。網路教學的設計。文教新潮,5(2),20-24。林水盛(1997)。自然科學概論。台北:文京。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67,34-49。林美和(1996)。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的關係。社教雙月刊,73,7-12。林清山(2000)。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菁(1999)。從資源本位學習談學校資源中心之設立。研習資訊,16(1),36-48。周學政、王宜珍、黃士訪(1999)。全球資訊網在國中地理科教學上應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1,31-66。祝勤捷(2002)。國小自然科教學網站內容與介面設計評估指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柯怡菁(1999)。漫談資訊科技與教育。資訊與教育雜誌,69,62-64。姜怡秀(2001)。國民小學生活課程網路教學資源中心規劃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姚乃丹(2002)。應用網路資源於國小自然科教學之研究-以多彩多姿的生物世界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徐大偉(2001)。知識經濟概念在學校經營與管理之應用。研習資訊,18(4),70-78。教育部(1998a)。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內容概要。2006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OECC/EDU7892001/information/itpo/itprojects/itinfra.htm
教育部(1998b)。「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2006年3月5日,取自:http://140.111.1.192/information/expand/extplan.html
教育部(1998c)。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2006年4月2日,取自:http://www.hhps.tp.edu.tw/edu/teacher/teacher1.htm。
教育部(1998d)。九年一貫課程2006年3月10月,取自:http://teach.eje.edu.tw
/9CC/index.php
教育部(1999a)。學校網站建置建議項目。2006年4月28日,取自:http://www.edu.tw/information/expand/webadvice.html
教育部(1999b)。全國各級學校「校園網站」建置競賽實施計畫。2006年3月17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information/expand/rule.html
教育部(2001)。資訊教育總藍圖。2006年3月16日,取自:http://www.edu.tw/
EDU_WEB/EDU_MGT/MOECC/EDU7892001/information/itpo/itprojects/itmasterplan.htm
教育部(2002)。91年資訊種子學校建置與教師團隊培訓計畫。2006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OECC/EDU7892001/Information
/1.htm
教育部(2003)。教育教學資源網。2006年4月20日,取自:http://etoe.edu.tw/scripts/learning/index.asp?sum=yes&index=CID&value=1
陳文進(2000)。我國資訊教育之演進與未來發展。資訊與教育雜誌,80,78-88。陳美紀(1996)。中小學教師電腦能力芻議。資訊與教育,52,23-25。陳啟展(2003)。國小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資源網站製作。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陳鏡潭、李田英、熊召弟、徐玉景、連啟瑞(1980)。國小教師自然科教學需求之評估及研習活動之設計。臺北師院學報,3,147-178。張國恩(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張霄亭(1988)。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台北:五南。
莊宗益(1995)。簡介岡山國小教材園。國教天地,119,50-55。
莊嘉坤(1997)。談國小科學教育與鄉土自然教學。屏師科學教育,6,48-54。莊靜圓、白亦方(2001)。網路科技整合教材資源的應然與實然-以社會領域為例。研習資訊,18(5),38-55。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精華。
許良榮(2001)。科學史導向教材「地球的形狀與運動」之改進研究。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頁897-928),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黃乙平(2007)。彰化縣國小學校網站自然科學相關內容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士訪(1999)。網路資訊融入地理科教學之應用實例。資訊與教育,72,41-50。黃誌坤(2002)。全面品質管理在國民小學班級經營適用性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曾順信(2000)。國民小學應用網際網路推行環境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溫嘉榮(1999)。資訊與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72,10-14。經濟部技術處(2006)。How Many。2007年1月14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159
楊文祝(2002)。從使用者觀點建置理想國小網站-以苗栗縣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楊孝濚(1985)。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貴、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頁809-831)。台北:東華。
楊孝濚(1996)。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
熊傑田(1980)。台灣省國小教師自然科基本素養調查研究(ii)。新竹師院學報,4,169-293。熊召弟(1998)。下一代的學習環境。國民教育,38(6),9-12。蔡東鐘(1994)。多媒體在技學教學上的應用。資訊與教育,42,32-38。歐用生(1994)。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3)。台北:師大。
歐陽誾(2001)。國小實施網路融入自然科教學之觀察與省思。台南師院學報,34,195-229。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78,60-66。賴錦緣(2001)。ISTE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訓資訊課程規劃之啟示。資訊與教育,85,45-54。盧富美(1996)。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謝琇玲、陳碧姬、郭閔然(2002)。由教師資訊素養談資訊融入教學之道。資訊與教育雙月刊,92,87-88。蕭倍如、白亦方(2000)。國小自然科相關網站介紹(上)。教學科技與媒體,49,41-45。鍾聖校(2000)。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AASL & AECT (1998). Information power : Guidelines for school library media program. Chicago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Barron, A. E., & Lyskawa, C. (1996). Teaching through the World Wide Web. Paper presented at ISTE's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in Education, Tampa, FL.
Belden, N., & Russonello, J. (1996). Teacher favor internet use in classroom. Reading Today, 14(4), 29.
Berners-Lee, T., Cailliau, R., Luotonen, A., Nilsen, H., & Street, A. (1994). The World-Wide Web.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7(8), 76-82.
Branch, R. M., Kim, D., & Koenecke, L. (1999). Evaluating online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use in instr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30564).
Cameron, D. (1995). The internet: A global business opportunity. Computer Technology Research Corp.
Cartwright, D. P. (1953).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materials. In L. Festinger & D. Katz (Eds.).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Beharioral Science. (pp.421-470).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Creed, T., & Plank, K. (1998). 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course web site design. The National Teaching & Learning Forum Volume, November, 8-10.
ISTE website. (2003).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 Retrieved November 8, 2003,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cnets.iste.org/docs/NETS_T.doc
Livengood, S. P. (1997). An evaluation instrument for Internet web sit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Kent State University, Ohio, US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3899)
McGreal, R. (1997). The internet: A learning environment.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71, 67-74.
Paiseley, W. J. (1969). The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cont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itchie, D. C., & Hoffman, B. (1997). Us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to amplify learning on the World Wide Web. California, CA: Repor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5835)
Saltzberg, S., & Polyson, S. (1995). Distributed learning on the world wide web. Syllabus, 19(1), 10-12.
Sarapuu, T., & Adojaan, K. (1998). Evaluation scale of educational web sites. Parper presented at the WebNet 98 World Conference of the WWW, Internet and Intranet, 3rd, Orlando, FL. (November 7-12, 1998)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7733)
Schank, R. C., & Cleary, C. (1995). Engines for educa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ebaum Associates.
Slavin, R. E. ﹙1992﹚.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 practical guid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Tillman, M. (1998). The internet, internet curriculum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25706)
Wilde, J. (1996). Assessment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Retrieved June 24,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ncela.gwu.edu/ pubs/eacwest/profdev/part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