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21: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慧君
研究生(外文):Huei- Chun Chang
論文名稱: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發展遲緩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n A Female Immigrant’s Child in Language Developmental Delay
指導教授:傅秀媚傅秀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ou-Mei F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7
中文關鍵詞:新移民女性之子女語言發展語言發展遲緩
外文關鍵詞:female immigrant’s childlanguage developmentlanguage dela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9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6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語言發展與其家庭環境、母親語言能力,以及學習環境等因素的關係。
本研究是以一名語言發展遲緩之新移民女性所生子女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方法,採用訪談、觀察的方法蒐集資料,進行分析與詮釋,以了解影響研究個案語言發展遲緩的因素。
本研究發現如下:
個案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其家庭因素對他語言的發展所造成的影響是最大的,而幼稚園以及醫院則是另一個影響其語言發展的因素,在個案未接受語言治療,以及就讀幼稚園之前,家庭方面的因素對他語言發展的影響佔了最大的部分,諸如家庭社經地位、家庭學習環境、家人間的互動以及家人的語言能力等等,都深切的對個案的語言發展造成影響。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 female immigrant’s child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the factors on his family circumstances, speech ability of his mother, and his learning circumstances.
This study takes a female immigrant’s child in language developmental delay as a study object. The data of this study has been collected through qualitative methods by us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The study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the data for realiz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ase in language delay.

The study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ase in language learning, the family influences his language development the most. The kindergarten and hospital are other different factors that have impacts on his language.The family factors have taken the most part of his language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family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family learning circumstances, family interaction and the family's language competence , all deeply influence 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this cas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兒童語言的發展 ……………………………………………………………9
第二節 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因素…………………………………………………21
第三節 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語言困境………………………………………………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38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39
第二節 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41
第三節 研究對象的選擇……………………………………………………………42
第四節 進入研究現場………………………………………………………………46
第五節 資料來源與蒐集……………………………………………………………49
第六節 研究步驟……………………………………………………………………53
第七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54
第八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57
第九節 研究倫理……………………………………………………………………62
第十節 研究限制……………………………………………………………………63



第四章 結果分析…………………………………………………………………………64
第一節 家庭整體因素………………………………………………………………64
第二節 母親語言因素………………………………………………………………97
第三節 個案語言因素 ……………………………………………………………109
第四節 學習環境因素 ……………………………………………………………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6
第一節 結論………………………………………………………………………146
第二節 省思與建議………………………………………………………………155
第三節 研究之限制………………………………………………………………160

參考書目 ………………………………………………………………………………164
【中文部分】 ……………………………………………………………………164
【英文部分】 ……………………………………………………………………172

附錄
附錄一 臺閩地區結婚人數按新郎新娘國籍分配表 ……………………………175
附錄二 新台灣之子人數統計表 …………………………………………………176
附錄三 外籍配偶訪談大綱 ………………………………………………………177
附錄四 幼稚園教師訪談大綱 ……………………………………………………182
附錄五 語言治療師訪談大綱 ……………………………………………………184
附錄六 家長同意書 ………………………………………………………………186
附錄七 編碼分類架構表 …………………………………………………………187
表 次

表2-1 幼兒年齡與語言發展…………………………………………………………18
表3-1 資料的編碼與符號意義………………………………………………………55

圖 次

圖3-1 個案房間配置圖………………………………………………………………46
圖3-2 新奇幼稚園校區配置圖………………………………………………………47
圖3-3 西瓜班教室配置圖……………………………………………………………48
圖3-4 資料收集流程圖………………………………………………………………49
圖3-5 研究流程圖……………………………………………………………………53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于漱(1988)。兒童的語言發展及其常見的問題障礙。德育學報,4,125-135。
王光宗(2003) 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臺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
王宏仁(2000)。階層化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台北:台大社會學系。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雅蘭(2004)。嬰幼兒及學前兒童的溝通及語言障礙。台北:心理。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臺灣教育,626,
25-37。
王鍾和(1986)。兒童發展。台北:大洋。
朱玉玲(2002)。澎湖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何華國(199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吳武典、張正芬(1984)。國語文能力測驗指導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桂冠。
吳國淳(譯)(1996)。Kellaghan, T., Sloane, K., Alvarez, B.,& Bloom, B. S.著。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台北:五南。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呂美紅(2000)。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保玉(1992)。由行為學派心理學談語言學習的心理基礎。國教之聲,26(2),4-5。
車達(2003)。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東山(1997)。教育測量與統計。台北市:五南。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5。
林和惠(1988)。親子關係與語言發展。聽語會刊,5,39-40。
林珍宇(2004)。發展遲緩兒童幼小轉銜服務相關問題之質化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清江(譯)(1984)。Banks.O.著。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寶貴(1983)。身心障礙兒童語言治療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林寶貴(2003)。語言障礙與矯治。台北:五南。
花蓮市。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
侯東成(2001)。巨變時代的親職教育。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發行。台北市: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夏林清等(譯)(1998)。Altrichter, Posch and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遠流。
夏曉娟(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39,45-92。
徐道昌、吳香梅、鍾玉梅(1997)。語言治療學。台北:大學圖書。
級準教師的個案研究。台中市:瑞和堂。
翁慧雯(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生活適應之經驗探究。社區發展季刊,105,217-226。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Maxwell, J. A.。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市:心理。
張正芬、鍾玉梅(1986)。學前兒童語言發展量表之修訂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7-52。
張秀玉(2003)。外籍女性配偶子女發展遲緩高危險群可能性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補助研究報告書。
張亞思(2002)。特殊教育教師對融合教育制度及其自身角色轉變之意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莫藜藜、賴珮玲(2004) 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陳李綢(1999)。認知發展與輔導。臺北:心理。
陳秀才(1989)。談父母與幼兒的語言發展。研習資訊,52,15-20。
陳秀才(1998)。幼兒早期語言的學習。國教輔導,37(3),28-33。
陳佩足、陳小云(2003)。外籍新娘子女的語言發展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5,68-75。
陳怡華(2000),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敏( 1994)。Vygotsky 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
陳淑琴(2000)。幼兒語言發展與語言獲得理論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2,93-112。
陳嘉誠(2001)。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傅秀媚(1996)。特殊幼兒的成因探討。幼兒教育年刊,9,47-58。
黃天中(1987)。兒童發展學。台北:東華。
黃木蘭(2004):為新弱勢族群—撒播希望的種子。師友,441,20-25。
黃光雄主(譯)(2001)。Bogdan, R. C., & Biklen, S. K.。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第三版)。嘉義市:濤石。
黃志成、王淑芬(2001)。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揚智出版社。
黃志成、王麗美(1994)。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
黃政傑(1998)。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等(著),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1-46。台北:漢文。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馨葆(1999)。國民中學英語教師教學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下一代衝擊新台灣之子。天下雜誌,271,101-102。
楊淑朱、邢清清、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2004)。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149-178),嘉義市。

葉肅科 (2004)。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133-149。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富梅、鍾玉梅、黃秀珍、劉憶平(1994)。高雄市一年級普通班學童語言障礙調查研究。聽語會刊,10,20-29。
劉麗容(1983)。幼兒語言發展與溝通的一些問題。健康世界,112,12-15。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32-37。
鄭予靜(2003)。新台灣媳婦-外籍新娘跨國婚姻的省思。扶幼e季刊:127。
鄭予靜(2004)。台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鄭雅雯(2000)。南洋到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狀況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甤(1990)。幼兒語文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彩琴(2004)。台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薛承泰(2003)。台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家政策論壇季刊,秋季號,245-259。
謝一謙(2002)。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及其遭遇問題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謝國平(1986)。語言學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鍾玉梅、徐道昌(1983)。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相關因素之研究。中華醫誌,31(4),273-279。
鍾重發(2003)。外籍新娘困境。學前教育,25(10),62-63。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魏毓瑩(2003)。在台女性大陸配偶之親職角色適應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等著(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二、英文部分
Allen, K. E. (1992). The exceptional child: Mainstream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ew York: Albany.
Bagnato, S. J., & Neisworth, J. T. (1987). Normal and exceptional early evelopment. In J. T. Neisworth & S. J. Bagnato (Eds.) , The young exceptional child:earl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pp64-100). New York: Macmillan.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runer, J. (1978). Learning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In J.S. Bruner and R. A. Garton, editors, Hum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runer, J. (1981). The social context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1, 155-178.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New Jersey:Prentice-Hall.
Bernstein, B. (1977). Class, codes and control(vol.1):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Brown, R. (1973). A first language.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ijou, S. W., & Bear, D. M.(1978). Behavior analysis of chil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Chomsky, N.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A: MIT.
Cooper, R. P., & Aslin, R. N. (1990). Preference for infant-directed speech in the first month after birth. Child Development, 61,1584-1595.
Gentner, D. (1982). Why nouns are learnt before verbs: linguistic, relativity versus natural partitioning. In S. A. Kuczaj,Ⅱ (Ed.) Language development, Vol.2, Language, thought and culture. Hillsdale, NJ: Erlbaum.
Huberman, A.M., & Miles, B.M. (1994).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Methods.In Denzin N.K. and Lincolm, Y.S.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Hart,B., & Risley, T.R. (1995). 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Hsu, J. (1985). A study of development and acqusi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NSC research report.
Lenneberg, E. H. (1967). 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John Wiley.
LeCompte, M. D., Preissle, J., & Tesch, R. (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2nd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LofLand, J., & Lofland L. H. (1995). Analy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McNeill,D. (1970).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New York: Harper&Row.
Pinker, Steven. (1994). 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Patton, M.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serch Methods(2nd Ed.). Newbury Park:Sage.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ition, London: sage.
Sapir, E. (1921).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New York:Harcourt, Brace&World.
Sapir, E.(1949)Language, Race and Culture,Langua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Shatz, M., & Gelman, R. (1973).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Modifications in the speech of young children as a function of listener,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28(5), Serial no. 152.
Snow, C., & Ferguson, C. (1977). Talking to children: Language input and acquisition.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ygotsky, L.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薛承泰(2003)。台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家政策論壇季刊,秋季號,245-259。
2. 劉富梅、鍾玉梅、黃秀珍、劉憶平(1994)。高雄市一年級普通班學童語言障礙調查研究。聽語會刊,10,20-29。
3. 劉麗容(1983)。幼兒語言發展與溝通的一些問題。健康世界,112,12-15。
4. 葉肅科 (2004)。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133-149。
5. 陳淑琴(2000)。幼兒語言發展與語言獲得理論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2,93-112。
6. 傅秀媚(1996)。特殊幼兒的成因探討。幼兒教育年刊,9,47-58。
7. 陳淑敏( 1994)。Vygotsky 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
8. 陳佩足、陳小云(2003)。外籍新娘子女的語言發展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5,68-75。
9. 陳秀才(1998)。幼兒早期語言的學習。國教輔導,37(3),28-33。
10. 陳秀才(1989)。談父母與幼兒的語言發展。研習資訊,52,15-20。
11. 莫藜藜、賴珮玲(2004) 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12. 張正芬、鍾玉梅(1986)。學前兒童語言發展量表之修訂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7-52。
13. 翁慧雯(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生活適應之經驗探究。社區發展季刊,105,217-226。
14.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
15. 林和惠(1988)。親子關係與語言發展。聽語會刊,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