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牛玉珍(1996)。同儕團體的影響過程及同儕壓力之處理。台灣教育,546,43-45。
王伯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
王彥呈(2000)。臺灣企業員工人際溝通能力之衡量及其量表發展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 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的發展與問題及輔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王德育 譯(1991)。創造與心智的成長(Lowenfeld. V.原著: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台北:三友。
石兆蓮(2002)。合作學習對兒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金樺(2003)。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何華國(2003)。人際溝通。五南出版社。
吳武典(1978)。社交計量法。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pp.677-719)。台北:東華。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Patton,M.Q.原著: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吳新華(1991)。國小兒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錦鳳(1986)。心理學與心理衛生。高雄:復文
呂翠夏 譯(1988)。查理斯.史密斯(Charles A. Smith)(1982)原著。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台北:桂冠。
呂燕卿(1989)。〈當今國小美勞教學之新趨勢〉。國教世紀, 25(2), 18-22。李杰禧(2003)。藝術教育治療的實施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影響:一位國小導師的教學行動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慧強(1989)。臺北市完整家庭與破碎家庭子女失調行為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燕、李浦群 譯(1995)。人際溝通(Trenholm.&Jenson.原著)。台北市:楊智。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志成(1999)。溝通的要素與歷程模式對促進良好師生溝通的啟示。教育實習輔導,4(4),72-77。林佩琪(2000)。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退縮--被拒絕」兒童之社會技巧、同儕接納與社會自尊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美惠(1990)。社會交換理論分析人際關係與衝突。輔仁學誌,22,143-159。
林重新(2001)。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揚智文化。
林姵君(2003)。增進班級人際關係活動方案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心理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曼麗(1994)。初探廿一世紀台灣視覺藝術教育新趨勢。台北: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林翠湄 譯,蘇建文校閱(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Shaffer D. R.原著)。台北:心理出版社。
邱美嬌(2000)。鄉土美勞教學研究─以高雄市光武國小的美勞科教學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侯禎塘(1987)。藝術治療團體對特殊學校肢體殘障國中學生人格適應之影響。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侯禎塘(1997)。行為導向藝術治療對國小多重障礙兒童行為問題及圖畫概念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侯禎塘(1999)。藝術治療在特殊兒童輔導之應用。屏師特教,7,12-14。
侯禎塘(2000b)。藝術治療的理論取向探究。特殊教育論文集(二)。屏東市:屏東師院特教中心。
侯禎塘(2002)。藝術治療在智能障礙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姜錢珠(1993)。社會技巧訓練對增進國中生社會技巧、社會自尊與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儷瑜(1993)。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91-106。胡菁萍(2003)。合作學習對增進智能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之教學效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苗延威譯(1996)。人際關係剖析(Argyle M.&Henderson原著)。台北:巨流。
郁秀珊(2005)。藝術活動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及藝術表現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夏其玖(2004)。科學社團活動對國小學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西森(1997)。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初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特殊教育法(2004修正)。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03修正)。
高玉潔(1998)。學生文化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中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要點(2003修正)。
張怡貞(1998)。國小兒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2006)。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編印。
郭金龍(2002)。探索教育課程對企業員工人際溝通效果之影響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郭淑玲(2004)。台灣現行融合教育國中普通生與身心障礙生同儕關係之探討。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郭禎祥(1989)。蓋迪藝術教育中心對於DBAE 理論之研究、實驗和推廣。國教研究雙月刊,7,33-48。
郭禎祥(1999a)。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月刊,106,1-9。陳正治(2000):「表達、溝通與分享」的基本能力研究。應用語文學報,2,91-111。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為與同儕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陳明男(1990)。兒童發展。台北,渤海堂文化。
陳冠杏(1998)。台北市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狀況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彥豪 譯(1999)。非語言傳播(Mark L. Knapp,1992)。台北:五南。
陳烽堯(2003)。人際溝通。研習論壇月刊,27,13-25。陳皎眉(1995)。美好的人際關係。學生輔導,36,18-23。陳皎眉、鄭美芳(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大中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1-20。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陸雅青(1991)。藝術治療在特殊兒童教育中的應用。美育雙月刊,13, 2-3。陸雅青(1993)。藝術治療。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陸雅青(1993a)。藝術教育治療。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當代美術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23-42)。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陸雅青(1993b)。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心理。
陸雅青(1993c)。美勞活動在教育上的治療功能。國教月刊,39(7-8),22-25。陸雅青(1999)。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第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陸雅青(2000)。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台北市:五南。
陸雅青(2001a)。藝術教育治療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應用。發表於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陸雅青(2001b)。台灣的兒童需要什麼樣的美勞課?-從藝術教育治療再談起。載於亞洲國際藝術教育研討會INSEA Regional Symposium, Nov. 2-4. Taiwan.
傅娟芬(2004)。治療取向的繪畫活動對國小情緒障礙兒童的輔導成效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曾建勝(2001)。學童體適能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15(1),131-138。曾惠敏(1994)。國一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研究:一個國中教室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端真(2000)。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台北市:天馬
曾端真、曾玲珉譯(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Rudolph f. Verderber, Kathlen S. Verderber原著:Inter-act: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7th ed)。台北:楊智。
馮淑慧(2000)。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人際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壬來(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美勞教育發展途徑。載於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主辦:一九九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廿一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113-167)。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黃月霞(1990)。兒童諮商與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黃安邦 譯(1976/1990)。社會心理學(Sears,D.O.,Freedman,J.l.,& Peplau, L.A.原著:Social psychology)。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牧仁 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Erwin P.原著)。台北:五南。
黃國彥(1997)。溝通原理與技巧。人力發展,39,37-52。黃德祥(2000)。青少年的同儕關係與社會比較對人格發展的影響。財團法人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主辦: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
黃慧真 譯(1991)。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楊佳芬、羅舒璘 譯(2002)。藝術治療:心理創傷經驗的視覺語言(Dee Spring原著:Ph.D, ATR-BC),收於張玉成、范瓊方策劃,國際藝術治療教育研討會論文集(pp.15-17),台北:藝術館出版。
楊國屏(1996)。輔助溝通系統。科學月刊,27(11),925-935。楊淑君、楊銀庭、賴怡文 譯(2002)。藝術治療是創傷治療。收於陳篤正編輯:國際藝術治療教育研討會論文集(pp.161~177)。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
楊慕慈(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禾楓書局。
楊錦登(2000)。論述人際關係。國教輔導,38,3。詹素珠(1996)。教師口語行為、國中學生自尊與學校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雷庚玲、曾慧芸(1999)。誰說我不聽話,我聽朋友的話--談青少年社會同儕順從行為之發展現象與成因。測驗與輔導,153,317-3182。趙芝瑩(1992)。國小輕度智能不足學生日常生活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安彥、陳英豪(1994)。青少年心理學。台北:三民。
劉焜輝(1994)。藝術治療。諮商與輔導,102,26-31。樊湘濱(1989)。學術本位(DBAE)的美術教育與我國小學美勞教育之比較研究。國教世紀, 25(2),2-5。潘冠美(2000)。審計人員溝通能力、溝通恐懼與工作成就關係之研究。會計評論32(4),1-26。潘菲(1992)。現代人際關係之探討。興大人文社會學報,5,193-198。
蔡延治(1987)。幼兒同儕關係初探。育達學報,1,187-201。蔡翠華、溫詩麗(1995)。不同安置下性格及行為異常學生課程取向。特殊教育季刊,54,16-23。蔡麗芳(1992)。社會技巧訓練策略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問題行為及同儕接納之影響效果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安修(2002):治療取向的藝術教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鄭佩芬(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揚智。
鄭東瀛、謝幸次、侯禎塘等 編(1997)。藝術治療與特殊兒童輔導。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鄭澤瑞(1982)。社會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念華譯(2002)。藝術治療團體(Liebmann, M.原著:Art therapy for groups-a handbook of themes games and exercises.)。台北:心理出版社。
賴念華(1994)。成長團體中藝術媒材的介入—一個成員的體驗歷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念華(1997)。成長團體中藝術媒材的介入─ 一個成員體驗的歷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玉玲、徐亞瑛(1999)。癲癇青少年同儕關係之探討。護理研究,7(1),41-50。謝佩芬(2002)。人際智能量表之發展暨資優、一般以及自閉症學生人際智能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特殊教育研究所碩論文。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55-60。鍾春櫻(1996)。藥專學生人際困擾之分析研究。大仁學報,14,83-98。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之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魏仲莉(2001)。資優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資優教育季刊,81,8-11。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羅鈞令(1997)。口語溝通。當代醫學,24(6),87-91。
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蘇逸珊(2002)。大學生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貳、英文部分
Aboud, F. E., & Mendelson, M. J. (1996). Determinants of friendship selection and quality: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In W. M. Bukowski, A. F. Newcomb, & W. W. Hartup (Eds.), The company they keep: 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p.87-112). New York: Cambridge.
Abraham, A. (1990). The projection of the inner groupe in drawing. Groupe Analysis, 23, 391-401.
Anderson, F. E. (1994). Art-centered education and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Springfield,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Asher, S.R.(1979).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In G. J. Whitehurst & B.J. Zimmerman(Eds.),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and cogni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radely, L. J., & Meredith, R.C. (1991). Interpersonal development: A study with children classified as educable mentally retard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26(2), 130-141.
Bresler, L.(1994).Imitative,complementary and expansive.The three roles of visual arts curricula.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5(2), 90-104.
Brown, B.B. (1989).The role of peer groups in adolescents’ adjustment to secondary school. In T.J. Berndt & G. W. Ladd(Eds.),Peer relationship in child development(pp 188-215).A Willey-Inter science publication.
Cartledge, G., & Kleefeld, J. (1991). Taking part-introducing social skills to children. MN: American Guidance Service, Inc.
Case, C., & Dalley, T.(1992). The handbook of art therapy. New York: Routledge.
Chadsey-Rusch, J. (1992). Toward defining and measuring social skills in employment settings.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96(4), 405-418.
Del Valle, P., McEachern, A. G., & Sabina, M. Q. (1999). Using drawings and writings in a group counselling experience with Cuban rafter children, "los balseritos".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14(4), 20-28.
Eisler, R. & Frederisken (1980). Perfecting social skills: A guide to interpersonal behavior development. New York: Plenum Press.
Ellis, N. R., Woodley-Zanthos, P., Dulaney, C. L., & Palmer, R. L. (1989). Automatic-effortful processing and cognitive inertia in person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Retardation, 93, 412-423.
Erwin, P. (1999). 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UK: Routledge.
Foxx, R. M., & Bittle, R. G. (1989). Thinking it through: Teaching a problem-solving strategy for community living. Champain, IL: Research Press.
Glucksberg, S., Krauss, R. M., & Higgins, E. J. (1975). The development of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F. D. Horowitz (Ed.), Review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4r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Hargie, O. (1997). The 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2rd ed.). London: Routledge.
Hartup, W. W., & Laursen, B. (1993). Conflict and context in peer relations. In Hart,C.H.(Ed),Children on Playgrounds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Applications (3rd ed.) .New York:Marilyn Semerad.
Henley, D. (2000). Blessings in disguise: idiomatic expression as a stimulus in group art therapy with children. Art Therapy, 17(4), 270-275.
John, P. A.( 1986). Art education, therapeutic art, and art therapy:Some Relationships. Art Education, 39(1), 14-16.
Jung, J. E., & Holen, M. C. (1973). Test of social inference for retarded adolescents: measuring social-cue percept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 32(2), 603-618.
Kelly, J.A. (1982). Social Skills Training: A practical guide for interventions.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
Liebmann, M. F., (1986). Art therapy for groups. London: Croom Helm.
Nucho, A.O., (1987). The psychocybernetic model of art therapy. New York:Thoma Books.
Park, H. S., & Gaylord-Ross, R. (1989). A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to social skills training in employment with mentally retarded youth.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2, 373-380.
Read, H. (1958). Education through Art (3rd. ed.).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Ronaldson, C. A. (1995). Art therapy as a preventive and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elementary-school counseling for children with disruptive behaviors.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EDD.
Shatz, M. (197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B. Keasey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Silver, R. A. (1978). Developing cognititve and creative skills through art: Porgrams for children with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or learning disabilities. Baltimore, MD: University Park Press.
Simon, L. S. (1998). Finding a voice: Art therapy used to promote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Ursuline college, MA.
Siperstein, G. N., Leffert, J. S., & Widaman, K. (1996). Social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of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31(4), 271-281.
Soto, G., Toro-Zambrana, W., & Belfiore, P. J. (1994). Comparison of two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on social skills acquisition and generalization among individual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mental retardation working in a vocational setting: A meta-analytical review.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9(4), 307-319.
Spitzberg, Brain H.&William R. Cupach(1989). 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Research. N.Y. : Springer-Verlag.
Staub, D. (1995).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school inclusion: What do we know? what do we need to find out? San Francisco, CA: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1 331)
Verderber, R. F., & Verderber, H. S. (1995). Inter-act: 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7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Virshup, E. (1975). Latency-group art therapy: Teaching socialization skills through art. Child Welfare, 54(9), 624-644.
Wadeson, H. (1987). The dynamics of art psychotherap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Waller, D.& Gilroy, A. (1994). Art therapy: A handbook.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Wehmeyer, M. L., & Kelchner, K. (1994). 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solving skills of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29(4), 265-278.
Wenz-Gross, M., & Siperstein, G. N. (1996). The social world of preadolesc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Social support, family environment and adjustment. Education &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1(3), 17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