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永泉(1996)。從「遊戲」意義的轉折來反思當代文化的特徵及其引發的教育思考。教育研究集刊,49(3),頁63-92。王克蒂(1998)。數學遊戲教學之效益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明慧(1996)。國一數學科活潑化教學模式對提升學習動機與班級學習氣氛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田興蓉(2003)數學遊戲對國一學生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成果報告,NSC79 - 0301-H003-07。
吳明清(199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吳美雲等(1978)。中國童玩集。台北市:漢聲雜誌社。
周士傑(2005)。遊戲導入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中斌(2004)。遊戲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活動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嘉玲(2000)。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夢鯨、張世平(1996):行動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院。
夏林清譯(1997)。Altrichter,Posch & Some k 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徐右任(2001)。和原住民學童「玩」數學:一個探究數學遊戲與學習態度的質性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如宜(2006年4月27日)。「請給我孩子機會」感動補習班。聯合報,A5版。
教育部(2006)。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中華民國94年12月29日台國(二)字第0940180843C號令訂定)。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和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作者。
曹宗萍、周文忠(1998)。國小數學態度量表之研究。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頁1211-1246。
曹亮吉(1979)。認識數學遊戲。數學傳播,頁12-14。郭靜晃(1997) 。遊戲與教育座談會記實。教育研究雙月刊,58期,頁7-24。
陳伯璋(198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杭生(1993)。視聽媒體與教學正常化。視聽教育雙月刊,34(3),頁1-10。陳國弘(1988)。學生辭典。台南:嘉南書社。
陳梅生、周筱婷譯(1982)。Dr. Robert G. Underhill 著。美國小學數學教育。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淑芸、陳威仰(2003)。圖形真有趣-認識四邊形。http://tmrc.tp.edu.tw/
黃怡芳(2005)。國小學童二位數加減運算學習之數學遊戲設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市:漢文出版社。
黃毅英(1997)。邁向大眾數學的數學教育。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喻文玟(2006)。小五、六 乘除法常混淆。http://www.udn.com/2006/3/7/NEWS/NATIONAL/NAT4/3199099.shtml。
楊淑朱(1995)。在教室內認真的遊戲之探討與分析。嘉義師院學報,9,頁697-708。葉盛昌(2003)。遊戲式數學教學模式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詹棟樑(1979)。從兒童人類學的觀點看兒童教育。兒童教育研究,頁59 - 86。台北:幼獅書局。
趙子敏(1981)。寓數學於遊戲第一輯。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歐用生(1994)。提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0(4),1-6。潘慧玲(1991)。兒童遊戲的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潘慧玲(1992)。兒童遊戲之意涵及相關因素探討。科學啟蒙學報,頁100 - 119。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劉宏龍(2003)。線對稱的奧妙。http://tmrc.tp.edu.tw/
簡楚瑛(1993)。「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國立新竹師院學報,6,頁105-133。蘇育任(1993)。課程與教學-漫談遊戲導向的教學設計。國教輔導,33(2),頁4-6。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二、英文部分
Aufshnaiter, V. S., Prum, R.& Schwedes, H.(1984). Play and play orientation in Physics education. Naturwissenschaften in Unterricht-P/C, 32, P258-263.
Bright, G. W., Harvey, J, G. and Wheeler, M. M. (1985). Juuran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US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Ellis, M.J.(1973). Why people pla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Groos, K.(1914). The Play of Man. New York:Appleton Century.
Hollis, L. Y. and Felder, B. D. (1982). Recreational Mathematics For Young Children.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2, 71-75.
Keller, J.J.(1990). Strategy Games: Developing Positive Attitudes and Perseverance toward Problem Solving with Fourth Graders, Jan., Master’s Practicum Report, Nova University.
Krulik, S. & Rudnick, J.A.(1983).Strategy game and problem solving-an Instructional pair whose time has come! . The Arithmetic Teacher, 83(12),P26-28.
Lazarus, M. (1974). Mathophobia: Some personal speculations. National Elementay Principal, 53, 16-22.
Rubin, K. H., Fein, G. G. &Vandenberg, B. (1983) .Play. In P. H. Mussen & Hetherington, E. M. (Eds.) , Carmichael’s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IV.693-774.New York:Wiley.
Sutton-Smith, B.(1983). One hundred of change in play research. TAASP Newsletter, 9 (2) , p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