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文祺(2001)。外籍教師之英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以高雄市國民中學英語教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石素錦(1998)。從認知心理與社會互動談兒童英語教學--根據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理論談國小英語教學實務分析。第十五屆中華民國教學研討會英語教學論文集,1-12。台北:文鶴。民生報(1999)。全民說英語 進修管道比一比。1月4日。
林文廣(2005)。國民小學英語教學方案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芳齡(2006)。外籍英語教師與台灣國中學生課室互動之研究。東海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美玲(2000)。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知能內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怡瑾(2002)。外籍教師擔任新竹市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寶貴、楊慧敏、許秀英(1995)。台灣區中華國語文能力之編製及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朱惠美、陳淑嬌(2003)。東亞地區語言使用與教學現況之比較研究—中小學語言教育政策與實施現況(3/3):香港地區。國科會計畫編號NSC90-2411-H-133-009-M9。
朱曼殊(1990)。心理語言學。上海:東華師範大學出版社。
行政院(2003)。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檢索日期:2005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2008/
李丹(1989)。兒童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李保玉(1992)。由行為學派心理學談語言學習的心理基礎。國教之聲,26(2),4-5。吳慧芳、湯豔鳳 (1994 )。中西喜相逢--何瑞元談外籍教師的教學與管理。敦煌英語教學雜誌,1,15-16。
周中天、丁仁(2002)。東亞地區語言使用與教學現況之比較研究—英語啟蒙教育實施情況(1/3)。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9-2411-H-003-056-M9.
周美瑜(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英語協同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松川禮子(1999)。日本小學導入英語教育的現狀與課題。教育研究資訊,7(2),13-15。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局(2004)。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計劃。檢索日期:2006年4月9日。取自http://www.emb.gov.hk.
胡潔芳(2001)。從語言學習的本質探討外語學習能力的差異。教育研究月刊,89,66-74。施玉惠、朱惠美 (1998)。國小英語課程之精神與特色。教育研究資訊,7(2),1-5。施玉惠、周中天、陳淑嬌、朱惠美(1998)。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與未來規劃方向。第七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759 -778。台北:文鶴。陳秀才(1998)。幼兒早期語言的學習。國教補導,323,28-33。
陳淳麗(1999)。揭開師訓的面紗:談國小英語師資之培育--參與台北市國小英語師訓有感。敦煌英語教學雜誌,21,7-11。陳淑敏 (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陳淑嬌(2000)。國小英語習得規劃。英語教學,24 (4),53-67。陳菁徽(2004)。中籍幼兒英語教師與外籍幼兒英語教師之教學行為差異研究。靜宜大學英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詩芸(2004)。外師與中師在台灣兒童英語教室中提問策略之使用與認知及學生對提問策略的回應。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湘君(2000)。國小英語老師行前必備。敦煌英語教學雜誌,2000年別冊,8。
張啟隆(2000 )。雙語教育在台灣之施行及展望--以雲林縣私立維多利亞雙語小學為例。國民教育,40 (3),52-57。郭添財(2003)。拂去本國英語教師的寒冬。教師之友,2,22-23。
國語日報(2004)。引進外籍教師教部與英國簽約。檢索日期:2005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
_listdetail.asp?serial=33409
曹素香(1993)。大台北地區兒童英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北師語文教育通訊,2,49 -61。教育部(2003a)。引進外籍教師,打造不一樣的英語環境。檢索日期:2005年12月3日。取自http://140.111.1.192/primary/importance/
920325-3.htm。
教育部(2003b)。立法院第五屆第三會期「引進英語外籍師資政策目標與執行計畫專案報告」。取自:http://140.111.1.192/minister /case/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台北:五南。
黃佳凌(2004)。「外籍英語師資」政策評析。教育研究月刊,12,13-23。
黃玟君(2003)。培養學生多元與積極的語言/文化認同:台灣英語教學的反思與期待。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師學會。第十二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鶴。
黃玉珮(1998)。拓展國小英語教學之淺見。教師天地,93,61-64。黃瑋琳(1997)。台灣兒童在英語教學情境下疑問句學習之探討。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葉宜芬(2004)。雙語幼稚園英語課堂師生言談互動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溫智雄(2005)。一位外籍英語教師(NET)的教學對國中學 生學習動機及參與感之關係研究—以花蓮縣人人國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思偉(1999)。小學英語教育問題之探討—日本經驗之比較。教育研究資訊,7(2),6-12。楊榮蘭(1999)。兒童語言發展與國小英語教學。國教世紀,186,20-25。楊懿麗(1992)。認識語言之心理歷程的真象。英語教學,16(4),24-32。潘淑婷(2003)。外來的和尚比較會念經?從新竹市中外籍教師協同教學的困難與爭議談起。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金花(1999)。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劉玫芳(2004)。外籍教師英語選修課的滿意度調查及建議--以高雄縣立青年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未出版。劉顯親(2000)。英語師資培育及專業發展:以教學反省為例。教育研究資訊,8(6),150 -170。鄭昭明(1997)。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
鄭惠鳳(2004)。外籍教師在苗栗縣擔任英語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楓琳(2000)。台南市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駐日代表文化組(2002年11月20日)。日本國小英語教學情形。檢索日期2006年4月9日。取自教育資料館資料庫。
盧秀鳳(1995)。國民小學開設英語課程可行途徑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良足(2004)。國小英語師資培育之回顧與願景。教育資料與研究,60,46-52。謝國平(2002)。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
蘇復興(1998 )。兒童英語教育不是雙語教育。國立編譯館通訊,11 (4 ),50-60。
二、英文部分
Barratt, L., & Kontra, E. H. (2000). Native-English-speaking teachers in cultures other than their own. TESOL Journal, 9(3), 19-22.
Bickerton, D. (1981). Roots of language. Ann Arbor. MI: Karoma Publishers.
Brooks, N. F. (1981). Encouraging sign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35(2), 95-96.
Bruner, J. (1983). 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 language. New York: W. W. Norton.
Chomsky, N.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Chung, B. S. (1997). A suggestion for utilizing native English speaker teachers effectively. In proceeding of the Joint Conference of Honam English Teachers’ Association and Korea Associ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5-10.
Day, R. R., & Conklin, G. (1992). The knowledge base in ESL/EFL teacher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2 TESOL Conference, Vancouver, Canada.
Felder, R. M., & Henriques, E. R. (1995).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8(1), 21-31.
Fillmore, L. W. (1985).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children:A proposed mod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7349)
Freudenstein, R. (1991). Europe after 1992. Chances and problems for the 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 FIPLV World News, 55(21), 1-13.
Guntermann, G.. (1992). Developing tomorrow’s teachers of world languag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0 880)
Kauchak, D., & Peterson, K. (1982). Student evaluations: An additional source of information. Colleague, 4 (3), 1-5.
Krashen, S. 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Press.
Lenneberg, E.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Wiley.
Lightbown, P. M., & Spada, N. (1993).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cedo, A. R. (2002). Team-teaching: Who should be really in charge? A look at reverse VS traditional team-teaching.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Center for English Language Studies, Department of English,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Medgyes, P. (1994). The non-native teachers. London: MacMillan.
Met, M. (1989). Walking on water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2(2), 175-181.
Peterson, K., & Kauchak, K. (1982). Teacher evaluation: Perspectives, practices, and promises. Salt Lake City, UT: University of Utah, Center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Phillipson, R. (1996). ELT: The native speaker’s burden? ELT Journal, 46(1), 12-18.
Piaget, J. (1955).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 Cleveland: The World Publishing C.
Seefeldt, C., & Barbour, N. (1986).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Columbus, OH: Merrill.
Skinner, B. (1957). Verbal behavior. New York:Appleton Century Crofts.
Sole, Y. R. (1994). The input hypothesis and the bilingual learner. Bilingual Review, 19, 99-110.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449409).
Vygotsky, L. 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E. Hanfmann & Kasanin, Trans.). Cambridge, MA: M. I. T.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4)
Warschauer, M. (2000). The changing global economy and the future of English teaching. TESOL Quarterly, 34(3), 51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