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方德隆(1993)。教學歷程與教師互動。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朝明(譯)(1992)。P.W.Jackson。學習理論與教師的教室生活。研習資訊,9(3),41-43。
朱文雄(1990)。班級經營(修定二版)。高雄市:復文。
朱文雄(1993)。建構教室行為管理系統方案之研究-化理論為實務。載於國立屏東師院舉辦之「班級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57-118),屏東市。
何春珠(1993)。英文科教材教法課教室中的師生互動。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2NTNTC212015。吳季玲(2003)。 兩位科學教師概念傳遞與師生互動情形之分析比較研究-以國小<生物的繁殖>單元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M.Q.Patton著。台北市:桂冠圖書。
吳清山(1996)。不再傷腦筋!-提升班級經營效能的有效途徑。班級經營,1(1),11-17。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1999)。班級經營。台北市:心理
吳雅玲(2004)。幼稚園英語課堂師生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KNU0332001。吳照智(2004)。國小六年級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科學教室中的師生互動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CYU1576004。吳麗雲(2001)。衝突情境中的師生互動。國立新竹師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吳耀明(2004)。國小優良教師對班級經營觀點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11-134。李永吟(編)(1989)。個案研究-以行為改變技術處理國小兒童的行為(再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李佳琪(2004)有效處理學生不當行為。載於張新仁(主編),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第七版)(頁257-306)。台北市:五南圖書。
李奉儒等譯(2001)。R.C.Bogdan, & S.K.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台北:濤石。
李桂萍(2002)。師生互動中的文化再製現象:一個國小六年級班級之敘說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TMTC0576072。李素卿譯(民88)T. L.Good, & J. Brophy著。當代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周新富(2002)。行為改變技術在學生行為管理的應用。學生事務,41(4), 54-62。
周曉虹譯(1995)。A.Bandura著。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桂冠圖書。
林正文(1996a)。原來他可以這樣好!-正增強原理在班級經營中的應用。班級經營,1(1),5-10。林正文(1996b)。錦囊妙計-消弱原理在班級經營上的應用。班級經營,1(3),3-9。林生傳(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林進材(1992)。行為改變技術在教育上的應用。國教園地,40,9-13。
林進材(主編)(1998)。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頁1-9,58-69)。高雄市:復文。
金兌珍(2004)。韓童在台雙語學習師生互動情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金樹人(譯)(1996)。C.M.Charles著。教室裡的春天-教室管理的科學與藝術。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柯華葳(1988)。教室規矩-一個觀察、研究報導。載於屏東師院舉辦之「質的研究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師院。
洪有義(1986)。行為改變技術與應用。教與愛,93,12-15。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與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59-170)。臺北市:巨流。
范傳馨(2002)。德語會話課師生互動研究—以輔大德語系會話課為例。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縣。孫仲山(1996)。師生互動的教學理論。高市文教,57,38-41。徐澄清、廖士程、彭兆禎(2002)。兒童行為治療。台北市:台灣精神醫學會。
高慈孺(2004)。干擾性行為疾患學童於師生互動之社會訊息處理歷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高慈孺(2005)。干擾性行為疾患學童於師生互動之社會訊息處理歷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世慧(2003)。行為改變技術(第三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張沛雯(2003)。那條荊棘路:特殊兒童干擾行為後的師生互動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秀敏(1998)。國小班級經營。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育嫻(2003)。國中實習教師師生互動策略之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0331050。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第三十六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吳清山(1999)。教育心理學(第二十九版)。台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致平(1990)。高中英文閱讀課之師生互動:個案研究及建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9NTNU2239007。許天威(1983)。行為改變之理論與應用。高雄:復文出版社。
許惠子(1994)。教學態度與師生互動-國小四年級一個班級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許慧玲(1989)。教室管理。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郭民德(2001)。班級經營策略理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郭民德(2001)。班級經營策略理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千玉(譯)(1999)。A.E.Kazdin著。行為改變技術(第二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奎憙(1993)。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9)。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再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惠萍(2004)。班級常規經營的新觀點。國教之友,55(3),4-10。陳榮華(1975)。行為改變技術在教育上的應用。師友,93,32-36。
陳榮華(1991)。行為改變技術(第六板)。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榮華(1996)。特教工作者如何運用基本行為原理及策略。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專題講座彙編,1,84-99。
陳錦織(2001)。干擾性學生在教室內之師生互動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陸世豪(譯)(2004)。A.A.Paul, & C.T.Anne著。應用行為分析行為改變技術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單文經(1998)。班級經營策略研究(第三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曾素秋(1996)。國中啟智班師生互動之觀察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5NKNU0331020。曾瑞真、曾玲珉(2000)。T. Humphreys著。教師與班級經營。台北市:揚智文化。
程泰盛(2003)。班級經營新觀念--記黑名單,不如記好榜樣!。國教天地,152,57-59。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光雄(主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第四版)。嘉義市:濤石文化。
黃政彬(2003)。一定要處罰學生嗎?。師友,434,69-71。
黃政傑(1977)。團體歷程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563-567。
黃意舒(1996)。兒童行為觀察法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瑞煥、歐用生、楊景堯(譯)(1985)。行為改變技術。高雄市:復文圖書。
黃裕惠(譯)(2000)。G.Martin, & J.Pear著。行為改變技術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學富文化。
黃楸萍(2001)。良好的班級經營與師生互動。國教新知,47(3),70-76。溫麗雲(2002)。師生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所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室觀察。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TTC576011。葉重新(1988)。從行為主義理論談兒童教育之道。幼兒教育年刊,2,124-134。葉興華(1995)。班級管理實施的基本概念。台灣教育,536,38-41。
解志強(譯)(2005)。P.W.Jackson.著。教室生涯。台北市:文景書局。
廖鳳瑞、李易霖譯(1998)。A.E.Boehm, & R.A.Weinburg著。兒童行為觀察。台北市:光佑文化。
蓋允萍(2003)。 跨領域個案班級中師生互動的話語類型與過程技能教學的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秋木(1980)。行為改變技術在管教上的應用。台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潘正德(1993)。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學生輔導通訊,25,24-31。潘志煌(1996)。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鄭育青(1999)。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個國小數學教室的觀 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盧富美(2002)。班級常規經營-常規與教學雙人行。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盧富美(2004)。談班級的常規經營理念。教師之友,45(2),2-14。賴秀英(2001)。國民小學親師生互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小班教學班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錢清泓(2005)。師生互動情緒/議題的重讀與改寫:一群國小教師網路書寫教學日誌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PTC576041。簡紅珠(1996)。國小專家與新手教師的班級管理實作與決定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4),36-48。英文部分
Alberto,P.A.& Troutman,A.C.(1986).Applied behavior anaysis for teachers. Columbus, OH:Charles E.Merrill.
Baer,D.M.(1981).How to plan for generalization.Lawrence,KS:H & H Enterprises.
Bell, P.J.(1997). An African-American teacher and African-American students' interactions during text production.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58(03), 779.
Blackledge, D. & Hunt, B.(1985).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education. Bristol: Worcester.
Boardman, A. G.(2004).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s.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65(08),2894.
Bockman,E.B.(1996).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ccording to student gender in all-Black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classrooms.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57(04), 1555.
Doly e, W(1986).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In M.C. 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 ed.,pp392-432).
Evertson,C.M.,Emmer,E.T.,Clements,B.S.,Stanford,J.P. & Worsham,M.E.(1994). Classroom management for elementary teachers.New Jersey:Prentice Hall.
Flanders, N.A.(1970).Analyzing teaching behavior. Reading, Mass: Addison- Wesley.
Houhughi,M(1992).Accessing child and adolescent disorders:a practical manual,London:SAGE Publications.
Jackson,P.W.(1990) .Life in classrooms.NY:Holt.
Johnson,D.J.(2005). Preparation for state-mandated testing: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tudents' interactions during classroom literacy practices.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66(10),3552.
Kauffman, J. M. (1997).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of children and youth. (6th ed.). Columbus, Ohio, NJ: Merrill.
Krieger, J. D.(2001). Nature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Does class size make a difference?.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62(11),3641.
Lang, G.M.(1995).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student and teacher interactions and discipline management in multicultural classrooms.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56(05),1602.
Levy, J., Creton, H., & Wubbels, T. ( 1993 ) . Do you know what you look lik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education. In T. Wubbels, & J. Levy, (Eds.) Perception of interpersonal teacher behavior(pp 13-26), London : The Falmer Press.
Lovin, R. L.(2004). The negotiation of culture, roles, and interactions in the classroom: The role of nonverbal behaviors.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65(12),4435.
Mcintosh, P.S.(2000). Gender and fifth-grade general music: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61(10), 3934.
Moreno Mendez, A.R.(2003).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a Mexican Montessori school: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dentity in young children.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43(04),1414.
Patterson, G. R. (1986). Performance models for antisocial boy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432-444.
Quay,H.C.(1986).A critical analysis of DSM II as a toxanomy of psychopathology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In T.Million,& G.Kleman(Eds), Contemporary directions in psychopathology. NY:Guilford Press.
Reynolds,G.S.(1975).A Primer of Operant Conditioning(Revised Edition).Dallas,TX,Scott,Foresman and Co.
She, H. C., & Fisher, D. (2002). Teacher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tudents’ cognitive and attitudinal outcomes in science in Taiwa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9(1), 63-78.
Skinner,B.F(1953).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 New York:Free Press.
Stairs Vaughn, M.E.(1999). A delicate balance: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negotiation of freedom and control 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t a midwestern Montessori school.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60(11),3843.
Stocks,T.F.,& Baer,D.M.(1977).An implicit technology of generalization.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0,349-367.
Sulzer,A.B.,& Mayer,G.H.(1986).Achie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using behavior strategies.NY: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Tulley,M. & Chiu,L.H.(1995).Students Teacher and Classroom Discipline.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8(3), 164-171.
Wubbels, T., Creton, H. A., Hooymayer, H. P. ( 1985 ) . Discipline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s, interactional teacher behavior mapped out..Chicago,IL: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60 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