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中國教育部(2002)。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教育部北師大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新世紀課程網。2005年11月13日,取自http://www.xsj21.com/maths/index_1.php
孔企平(2004)。近年來國際數學課程改革的若干趨勢。2005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pep.com.cn/200410/ca634490.htm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光彥(2001)。試題情境真實性對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王萍霜(1999)。國民小學教科書消費者教育內涵分析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王慧蘭(2001)。重複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學校生活世界的邏輯和教育改革,載於:九年一貫課程與教育改革議題:教育社會學取向的分析(頁135-159)。高雄:復文。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7)。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吳柏林 謝名娟(1995)。自然潛能與數學生活化主義--談數學課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84,94-105。吳柏林(1995)。 如何把學生教笨。教師之友,36(1),10-14。
吳清基(1995)。國小數學科新課程內涵與教學實施之探討。國立編譯館通訊,88(1),3-7。
吳靖國(2000)。教育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吳曉紅(2005)。什麼是數學教育生活化---關於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性反思。東北師大學報,4,157-160。
吳德邦、馬秀蘭、翁玉雲(1997,11月)。國小學童對減法文字題之研究。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所舉辦之「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集(頁1-16)。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吳德邦(1988)。解題導向的數學教學策略。國教輔導,28(2),22-26。李園會(1977)。杜威的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周淑惠(1996)。幼兒數學新論─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筱亭(1994):數學新課程的趨勢。研習資訊,11(3),28-50。林文生(1996)。一個國小數學教師佈題情境及其對學生解題交互影響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3。林珮珍(2002)。生活化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在問題解決能力方面的評鑑方式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桂冠書局。
林碧珍(2003)。生活情境中的數學。新竹教育研究集刊,3,1-26。
邱若梅(200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有情教授如何選用數學領域教科書? 康軒教育雜誌,46,27-28。
姜志遠(2005)。台灣與中國大陸之十二年數學課程比較。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柯啟瑤(2002)。研發教科書的課題與展望。翰林文教雜誌,29,10-16。科學教育月刊編輯部(1985):數學課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科學月刊,16(2),86-94。
胡蘭沁(1997)。國小學生零用錢運作情況以及消費選擇間相關性之研究。輯於教育部編:86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社會教育組(頁5-34),台北。
翁秉仁(2003)。數學教育改革的商榷。2005年11月14日,取自:http://tms.math.ntu.edu.tw/edu/article_03_06_05.htm
翁婉珣(2005)。台灣與新加坡之十二年數學課程比較。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馬秀蘭(2000,12月)。數學問題情境發展之探討--以BBS為管道。文章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之「第十六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頁227-23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馬秀蘭(2001)。透過電腦網路來發展數學加減法問題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9(4),375-399。馬秀蘭(2004)。數學乘除問題情境發展之研究--以BBS為管道。科學教育學刊,12(1),53-81。高廣孚(1976)。杜威教育思想。台北:水牛出版社。
張麗麗(2002)。評量改良的應許之地,虛幻或真實?---談實作評量之作業與表現規範。教育研究月刊,93,76-86。教育部(1929)。小學課程暫行標準。教育雜誌,21(12),151-153。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4月)改進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提高教科書品質。2005年8月2日,取自:http://140.111.1.192/primary/importance/920415-3.htm
梁淑坤(1994)。「擬題」的研究及其在課程中的角色。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頁152-167)。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梁淑坤(1996)從佈題探討數學科教科書的評鑑。教師之友,37(4),23-28。許忠信(2002)。生活化主題式教學對國中生創造力的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郭正仁(2000)。高雄市國二生多項式四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宜良(2005)。中小學數學科課程綱要評估與發展研究報告書。數學教育。2005年11月12日,取自:http://libai.math.ncu.edu.tw/~shann/Teach/mathedu/。
陳明媚(2003)。國小聽覺障礙學生數學文字題解題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倩萍(2003)。從真實情境觀點探討學生之解題表現。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屏東。湯錦雲(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黃子倩(2005)。台灣與韓國之十二年數學課程比較。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黃光雄、蔡清田(2002)。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秀裕(2002)。「生活化的學習模式」特徵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幸美(2001)。生活數學之教學理念與實務。教育研究,91,63-73。黃幸美(2003a)。兒童的問題解決思考研究。台北:心理。
黃幸美 (2003b)。討論與真實情境對兒童解決問題的影響。教育研究集刊,49(1),95-133。黃幸美(2005a)。連結生活化情境與生產性練習的數學教學之探討【電子版】。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89-101。黃幸美(2005b)。生活情境融入數學課程的問題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33,117-134。黃明瑩(2000)。探討幾何問題中的情境及相關變因解題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美瑜(2001)。生活數學教學對國民中學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學習統計與圖表概念成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若玲(2002)。發展連結生活情境數學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家鳴(1996)。現實情境作為數學課業內容之再思。數學教育,3, 50-52。
黃家鳴(1999)。數學文字題及課業的處境應該有多真實?數學教育,7,161-167。
黃敏晃(譯)(1986)。Aron Pinker著。數學的應用---直接引用的文字題。數學傳播,10(3),2-11。
黃敏晃譯(1988):數學解題的教學。數學傳播季刊46,12(2),26-43。
黃順烈(2003)。南投縣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教科書使用評鑑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萬居(2004)。問題導向生活化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模組發展及學習成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1),187-210。
黃毅英(1996):數學課程改革之路向。數學傳播,20(3),51-59。黃寶彰(2003)。六、七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困難部分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頁809-831)。台北:東華。
楊美伶(2003)。教師如何因應數學課程的變革【電子版】。國民教育,44(2),27-31。楊瑞智(1999,4月)。生活化國小數學科教學的趨勢與特色。文章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所主辦之「生活化國小數學、自然科教學研討會」(頁68-81)。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楊德清(2003)。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詮釋:國小連結主題之教學實例的探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522-S-415-002)。嘉義: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
葉啟政(200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台北:三民。
廖彩美、黃鴻博、陳月雲(1996)。國民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之行動研究。文章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所舉辦之「第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一屆科學教育學會年會會議手冊短篇論文彙編」(頁115-122)。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廖經華(2002)。談教師眼中的「教科書」。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廿九期,2005年7月16日,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29/29_05.htm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台北:師大書苑。
蔡文煥(2000)。兒童文化活動中的數學與其參與程度。新竹師院學報,13,311-358。蔡美怡(2006)。國小六年級學生在不同情境問題中數常識策略運用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盧江(2001)。面向21世紀的小學數學課程改革與發展。2005年11月27日,取自:http://www.chinatde.org/xkzx/shuxue/shuxue_jg_2.htm
盧明君(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解概數文字題考量真實情境表現之研究。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蕭毓秀(2000)。國小學生時間文字題解題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賴怡君(2002)。生活數學雙簧戲--生活化的數學問題解決教學。師友,415 ,34-37。
謝淨鈴(2003)。問題發展融入國小二年級數學學習之個案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謝慧伶(2003)。雲嘉地區小學教科書選用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鍾靜(2002,4月)。台灣地區國民小學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課程內涵與特色。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舉辦之「海峽兩岸新世紀小學課程與教材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1-72)。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Gail Melson(2002)。孩子的動物朋友(范昱峰、梁秀鴻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2001)
二、英文部份
Cai, J. (2003). 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 or setting up a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4(3), 260.
Cummins, D. D. (1991).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s of arithmetic word design.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8, 261-289.
Freudenthal, I. (n.d.). Retrieved November 7, 2005, from http://www.fi.uu.nl/en/welcome.html
Goodlad, J.L. (1976). Unit three-textbook examin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7, 2005, from http://www.hope.edu/academic/education/wessman/2block/unit3/textbookevaluation.htm
Gutstein, E. (2003).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for social justice in an urban, Latino school.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4(1), 37.
Keller, J.M. (1987).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10 (3), 2-10.
Lesh, R. (1979). Mathematic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Consider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diagnosis, and remediation. In R. Lesh, D. Mierkiewicz & M. G. Kantowski (Eds.), Applie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Columbus, OH: ERIC/SMEAC.
Mathematics In Context Online (n.d.).Retrieved July 28, 2005, from http://mic.britannica.com/mic/common/home.asp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2001). Primary mathematics syllabus. Retrieved November 13, 2005, from http://www.moe.gov.sg/cpdd/doc/Maths_Pri.pdf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National Curriculum Online (2004). Retrieved July 30, 2005, from http://www.nc.uk.net/
Noddings, N. (1983). Small groups as a setting for research o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In E. A. Silver (E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Multiple research perspectives (pp.345-359).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oss, J., McDougall, D., Hogaboam-Gray, A., LeSage, A. (2003). A survey measuring elementary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s-based mathematics teaching.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4(4), 344.
Vergnaud, G. (1983). Multiplicative structures. In R. Lesh & M. Landau (Eds.), 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and process (pp.127-17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