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2: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以芬
研究生(外文):Tsai yi- fen
論文名稱:國小初任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以一位國小高年級教師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a novice tea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 in one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郭玉霞郭玉霞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初任教師教學反省反省時機反省層次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6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初任教師教學反省的內容、教學反省的時機、教學反省內容的層次以及影響教學反省的因素。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方法,以一位國小初任教師為研究對象,透過深度訪談、教學觀察以及文件分析進行資料的蒐集,並再加以整理、歸納與分析。
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國小初任教師教學反省的內容、反省的原因、反省的結果
1.國小初任教師教學反省的內容雖大部分有觸及「班級經營」、「教學」、「教師本身」、「學校環境」等方面,但皆以「班級經營」、「教學」二方面為多。
2.「班級經營」方面的反省始終是初任教師關心的部分。
3.引起初任教師教學反省的主要原因為結果跟預期不一致。
4.對於初任教師而言,改變自己比改變他人容易。
二、國小初任教師教學反省的時機
初任教師的教學反省時機,在第一年以教學後最多,而在第二年逐漸傾向教學前反省。
三、國小初任教師教學反省的層次
國小初任教師在教學反省內容的層次上,隨著經驗累積,初任教師技術性反省的比例不降反升,實務性反省的比例不升反降,乃因初任教師一旦遇到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時,較容易選擇和現實妥協。
四、影響國小初任教師教學反省的因素
1.影響國小初任教師教師教學反省的因素雖涉及各個層面,但主要影響因素為教師個人方面,學生方面及其他方面的影響則相對較少。
2.影響初任教師教學反省的最大因素為其個人信念,一旦個人信念必須跟現實妥協之時,其會選擇重新建構個人信念。
3.初任教師容易從學生身上找尋自信。
4.同事對初任教師的影響主要來自年資與其相近的教師。
依據上述之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之研究啟示:
一、初任教師仍需要一位專業的輔導教師協同輔助之。
二、師資培育課程應著重在班級經營實務上的訓練。
三、師資培育機構須重視教師教學前、中、後反省的訓練。
四、初任教師要抱持著正向、積極的態度並在教室管理、常規的訂定、教學以及本身的專業表現上下功夫以增加在學生面前的的自信。
五、研習進修有助於刺激初任教師反省思考。
六、未來研究可選擇不同階段以及不同性別的個案教師來進行研究,以資比較。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教學反省的基本概念.............................7
第二節 教師教學反省的理論基礎 .......................16
第三節 教學反省的相關意涵............................32
第四節 教師教學反省有關之研究........................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9
第一節 採用質性研究的理由............................49
第二節 研究流程......................................51
第三節 個案背景與研究情境............................54
第四節 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55
第五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57
第六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62
第七節 研究限制......................................64
第八節 研究倫理......................................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9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背景及研究情境......................69
第二節 李老師在乙班任教期間代表性事件及相關反省事項..89
第三節 李老師在乙班任教期間代表性事件及相關反省事項.137
第四節 綜合討論.....................................188
第五章 結論與啟示...............................200
第一節 結論.........................................200
第二節 啟示.........................................203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205

中文文獻........................................210
英文文獻........................................214
附錄............................................217













表次
表2-1 不同時間向度反省...................................29
表3-1轉錄符號對照.......................................62
表4-1 六甲父母親職業類型.................................78
表4-2 六乙學生對李老師的喜愛程度分析.....................84
表4-3 六乙父母親職業類型.................................86
表4-4 李老師於六甲的教學反省內容........................110
表4-5 李老師於六甲的教學反省時機........................119
表4-6 李老師於六甲的教學反省層次....................... 121
表4-7 影響李老師於六甲教學反省的因素....................135
表4-8李老師於乙班的教學反省內容........................167
表4-9李老師於乙班教學反省時機..........................175
表4-10李老師於乙班教學反省層次.........................177
表4-11影響李老師於六甲教學反省的因素...................187
表4-12李老師於六甲、乙班教學反省內容的比較..............188
表4-13李老師於六甲教學反省原因的統計...................190
表4-14李老師於六甲教學反省結果的統計...................192
表4-15李老師於六甲、乙班教學反省時機的比較.............193


表4-16李老師於六甲、乙班教學反省層次的比較............194









圖次
圖2-1 反省性實踐歷程.....................................22
圖2-2 實務三角形.........................................27
圖3-1 研究實施流程.......................................53
圖4-1 六年甲班教室平面配置...............................74
圖4-2 六年乙班教室平面配置...............................82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左榕(2000)。一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省思之探究-以國語科教學為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谷瑞勉(1997)。一個幼兒教師在職進修課程的實驗與省思,屏東師院學報,10,421-446。
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書局。
吳芝儀、李奉儒(M.Q.Patton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芝儀、李奉儒(R.C.Bogdan & S.K. Biklen著)(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台北:揚智文化。
吳和堂(1999)。國中實習教師教學反省的內容與層次之分析,教育學刊,15,143-170。
吳和堂(2000)。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玫君(2000)。實習教師之教學省思研究初探,台南師院學報,33,347-365。
邱國力(1996)。國中理化實習教師對其教學之反省。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未出版。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姜文閔譯(1992)。我們如何思維。台北:五南。
洪福財(2000)。幼教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反省策略及其應用。台北:五南。
夏林清(2000)。「運動」與「運動會」:我對「行動研究與台灣中小學教師」相遇的渴望與想像。教育資料與研究,35,8-9。
夏林清、鄭村棋譯(1989)。行動科學-實踐中的探究。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夏林清等譯( Altrichter, Posch, Somekh著)(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 : 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夏林清等譯(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台北:遠流。
高敬文(1990)。批判的反省與師資培育計畫,省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2,35-71。
高博銓(2001)。反省思考與教學革新。師友,403,40-43。
孫維屏(2003)。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郭玉霞(1995)。準教師思考之個案研究。台中:台中師院(國科會專案:NSC 84-2411-H-142-004)。
陳玉枝(2003)。國小實習教師體育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美玉(1998)。札記反省法在教師專業發展上應用之探討,中等教育,49(5),60-71。
陳春蓮(2003)。國小教師教學歷程檔案對教學反省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雪麗(2004)。教師反省與心靈成長-省思札記應用初探,中等教育,55(2),114-134。
陳聖謨(199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靜文(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教學省思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華(1990)。反省性師範派典的理念與實際,教育研究,14,53-61。
單小琳(2000)。教師成長檔案與專業發展。學校行政,9,46-57。
張美玉(1996)。反省思考的教學模式在教育實習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4(6),88-107。
張德銳(2002)。以教學檔案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教育研究,104,25-31。
張誌元(2001)。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以教學回饋為例,東師體育,8,61-78。
黃政傑等著(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市:師大書苑。
彭新維(2001)。國民小學教師教學省思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學校為例。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深坑、王秋絨(1997)。「反省性教學」運用於師資培育課程的可行性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科會專案: NSC 84-2413-H-003-030)。
楊惠琴(1999)。批判反省導向的教育實習課程之探討,中等教育,51(1),26-42。
賈馥茗(1999)。人格教育學。台北:五南。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4)。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研習資訊,11(5),1-6。
熊召弟(1998)。藉反省式教學方式探討師院生的自然科教學觀,台北師院學報,11,473-512。
蔡岳璟(2002)。台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鳳芝(2004)。職前教師在教學實習課程中教學信念與教學反省行為之探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謝寶梅(1996a)。初任教師的特質與困難。國教輔導,30(5),50-56。
謝寶梅(1996b)。專家教師與實習教師的教學思考及教學行動之比較研究。台北:五南。
謝寶梅(1998)。國民小學實習教師之輔導教師的角色與職責。國教輔導,38(1),38-42。
顏素霞(2000a)。反省思考及實踐對初任教師的啟示,國教天地,139,65-70。
顏素霞(2000b)。反省思考的理論與踐履-屏東師範學院大三學生實習日誌分析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3,19-38。
顏慶祥(1998)。當前實習輔導教師的角色、困境與展望。教育實習輔導,4(3),34-42。
鍾任琴(1995)。影響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之實習學校環境因素探討。載於「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501-527。
簡茂發(1999)。中小學教師專業態度量表初探。輯於戴嘉南(主持人),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新世紀中小學教師素質與評量學術研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英文文獻
Barrel, J.(1995). Teaching for thoughtfulness. New York: Longman.
Bolin, F. S. (1990). Helping student teachers think about teaching: Another look at Lou.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1(1), 10-19.
Borko, H. & Livingston, C. (1989). Cognition and improvisation: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tics instruction by expert and novice teacher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6(4),473-498.
Brubacher, J. W.(1994).Becoming a reflective educator. California: Crowin Press.
Calderhead, J.(1989).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structure in learning to teach. In J. Calderhead(Ed.),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London: Falmer Press.
Clark,C. M. (1995). Thoughtful teaching.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Clarke, A. (1994). Student teacher reflection: Developmenting and defining a practice that is uniquely one ow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6(5), 497-509.
Clarke, A.(1995).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racticum settings: Reflective practice under scrutiny.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1(3),p.246.
Dewey, J. (1910). How we think. Boston: D. C. Health and and Company.
Dewey, J.(1933).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Boston: D.C. Health and Company.
Eby, J. W. (1997). Critical thinking: reflective planning,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2nd.), Prentice Hall, New Jersey.
Ferguson, P.(1989). A reflective approach to the methods practicum.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0(2),36-41.
Frost, D.(1993). Reflective mentoring and the new partnership. In M. Wilkin(Ed.), Mentoring in schools(pp.130-145). London: Kogan Page.
Grant, C.A. & Zeichner, K.(1984). On becoming a reflective teacher, in C.A. Grant (Ed.). Preparing for reflective teaching, Boston, Allyn Bacon.
Guba, E. G. & Lincoln, Y.S. (1994). 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 In N. K. Denzin & Y.S. Lincoln(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first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LaBoskey, V. K. (1993). A concept frame for reflection i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 J. Calderhead & P. Gates(Eds.). Conceptualizing reflection in teacher development. (pp. 23-28).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Lecompte, M.D., Preissle, J., & Tesch, R.(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Louden, W. (1992). Understanding reflection through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n A. Hargreaves & M. G. Fullan(Eds.),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pp. 178-215).New York, NY: Teacher College Press.
Moallem, M. (1997). The content and nature of reflective teaching: A case of an expert middle school science teacher. Cleaning House, 70(30), 143-150.
Noffke, S. E. & Bernnan, M. (1988). The dimension of reflection: A conceptual and contextual approa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Osterman, K.F. & Kottkamp, R. B. (1993). Reflective Practice for Educators: Improving Schooling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A Sage Publications Company.
Powers, L. S. W. (1999). The nature, roles and interplay of the inner and outer voice of reflective teach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ultorak, E. G. (1993). Facilitating reflective teaching in novice teacher.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4(4), 288-297.
Ross, D.D.(1989). First step in developing a reflec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40(2), 22-30.
Schön, D. A. (1983).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1.
Smith, T. H. (1999). Teacher’s reflections: the content and proce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Westerman, D. A. (1991). Expert and novice teacher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2(2) , 292-305.
Zeichner, K.M. & Liston, D.P. (1987). Teaching student teacher to reflect. Ha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23-48.
Zeichner, K.M. & Liston, D.P.(1996).Reflective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Mahwah, New Jersy: Lawrence Erlbau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賴芷儀(民92)。公眾不只要藝術--以廣告及傳媒觀點檢視公共藝術。藝術觀點,19,62-67頁。
2. 黃仁竑、游寶達(民84)。遠距教學與虛擬實境。資訊與教育雜誌,50,24-27,Dec。
3. 祝鳳岡(民85)。廣告理性訴求策略之策略分析。廣告學研究,第八集。
4. 胡朝聖(民93)。為公共藝術開創新的發展契機--談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公共藝術案「實擬虛境」。典藏今藝術,August,134-136頁。
5. 顏慶祥(1998)。當前實習輔導教師的角色、困境與展望。教育實習輔導,4(3),34-42。
6. 顏素霞(2000b)。反省思考的理論與踐履-屏東師範學院大三學生實習日誌分析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3,19-38。
7. 顏素霞(2000a)。反省思考及實踐對初任教師的啟示,國教天地,139,65-70。
8. 謝寶梅(1998)。國民小學實習教師之輔導教師的角色與職責。國教輔導,38(1),38-42。
9. 謝寶梅(1996a)。初任教師的特質與困難。國教輔導,30(5),50-56。
10. 歐用生(1994)。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研習資訊,11(5),1-6。
11. 張誌元(2001)。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以教學回饋為例,東師體育,8,61-78。
12. 張德銳(2002)。以教學檔案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教育研究,104,25-31。
13. 張美玉(1996)。反省思考的教學模式在教育實習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4(6),88-107。
14. 單小琳(2000)。教師成長檔案與專業發展。學校行政,9,46-57。
15. 夏林清(2000)。「運動」與「運動會」:我對「行動研究與台灣中小學教師」相遇的渴望與想像。教育資料與研究,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