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4: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惠敏
研究生(外文):Lin hui min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行動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
指導教授:謝寶梅謝寶梅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6
中文關鍵詞: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director of academic affaircurriculum leadership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6
  • 點閱點閱:5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行動歷程中,所可能面臨的問題、應用的原則及可行的行動方案與策略,以增進研究者之服務學校,在課程的發展及實施上,有所超越與突破。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彰化縣一所國民小學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調查、參與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的蒐集,並加以整理、歸納與分析。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歸納出以下幾項結論:
一、特定情境學校在現有課程發展的基礎上,想要有所突破與超越,課程領導者須釐清學校情境分析、願景建構、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鑑、教師專業、支持環境等各種課程領導行動歷程中面臨的問題,並積極尋求解決的行動策略。
二、促進特定情境學校課程發展時,教務主任可運用增能與賦權、實踐與反思、關懷與激勵、團隊與對話等為主要的課程領導原則。
三、特定情境學校中,教務主任課程領導所採用的行動方案與策略,在增進學校的課程發展上,能獲致成效。
(一)分析學校情境的優劣、機會與威脅等內外在動態因素與需求,是有助於瞭解學校發展的問題與條件,進而指出學校課程發展的未來可能行動方向。
(二)建構學校共同願景,確能作為指引發展學校整體課程的重要指標。
(三)組成教學群團隊,是有助於共同設計與發展優質課程方案。
(四)主題課程實施時確常因各種因素而被忽略。因此教務主任更積極的關注與檢核--課程是如何被落實、被實施的。
(五)課程評鑑因評鑑人員的專業性、評鑑工具的客觀性及評鑑結果的應用程度等問題而不易落實,未來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六)鼓勵教師透過持續的學習與探究歷程,能提昇專業水準與專業表現。
(七)行政支援教學,提供教師一個創意揮灑的專業舞台;關懷鼓舞,創造溫馨優質的學習環境,是提升教學成效的必要途徑。

最後,研究者提出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行動中的啟示、建議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possible difficulties, applied principles and useful action plans or strateg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director of academic affair. The main goal is going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in researcher’s service school.

The study used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 object wa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Changhua. Data were inducted, analyzed and collected with questionnaire survey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documentary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found as follow:
I. In order to transcend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context school, curriculum leader needs to find out various problems confron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such as school context analysis, perspective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design,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teacher efficacy ,support environment and so on, and to search solvable action strategies constructively.
II.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context school, the director of academic affair can apply empowerment, practice vs. reflection, concern vs. inspiration, and group vs. individual these methods to be main curriculum leadership principles.
III. In particular context school, it’s effective in developing school curriculum through action schemes and strategies applied by the director of academic affair in curriculum leadership.
1. Analyzing the school context: the strength, the weakness, the opportunity, and the threat would be useful to realize the problems and conditions, and furthermore to figure out future possible direction in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 Building shared vision surely would be an important target in developing whole school curriculum.
3. Forming a teaching team could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high quality curriculum programs corporately.
4. Theme courses are always ignored because of various factors. As a result, the director of academic affair should express positive concern and check how the courses are put in to practice.
5. Courses evaluations aren’t easy to carry out because of the issues such as proficiency of evaluators, the objectivity of evaluation instruments, and the scope of evaluation results application. There is still much space to work for in the future.
6. Encourage teachers to promote proficient level and performance through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exploring process.
7. Academic support to instruction offers teachers a creative proficient stage to represent. Using more concern and inspiration to create a warm and high quality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the essential way to promote teaching efficiency.
I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to curriculum leadership of the director of academic affair and reference resources for proceeding research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課程領導的基本理念---------------------------- 9
第二節 課程領導的行動歷程與任務--------------------- 17
第三節 課程領導的困境與解決策略---------------------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1
第一節 採用行動研究的原因--------------------------- 31
第二節 研究步驟------------------------------------- 32
第三節 研究者與研究場域----------------------------- 41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4
第五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49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50
第四章 教務主任課程領導的行動與省思------------ 53
第一節 學校情境分析的行動與省思--------------------- 53
第二節 願景再建構的行動與省思----------------------- 67
第三節 課程方案設計的行動與省思--------------------- 87
第四節 課程實施的行動與省思------------------------ 106
第五節 課程評鑑的行動與省思-------------------------121
第六節 教師專業發展的行動與省思---------------------131
第七節 支持性環境的行動與省思-----------------------142
第五章 結論、啟示與建議---------------------- 155
第一節 主要發現------------------------------------ 155
第二節 結論-----------------------------------------158
第三節 啟示與建議-----------------------------------159
第四節 研究者的反省---------------------------------161

參考文獻 --------------------------------------165附 錄
附錄一 自信國小94學年度學校SWOT情境分析表--------------171
附錄二 自信國小學校願景--------------------------------174
附錄三 自信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研討實施計畫----------------175
附錄四 自信國小94學年度學校自行發展編製的課程 綜合活動領域縱向課程規劃-------------------------------------177
附錄五 自信國小95年修正學校發展情境分析與學校願景問卷-----180
附錄六 自信國小學校願景問卷----------------------------181
附錄七 課程實施 教師教學活動檢核表------------------------182
附錄八 自信國小 課程評鑑實施計劃--------------------------183
附錄九 自信國小學校自行發展編製的課程 檢核表--------------184
參考文獻

王文華(2005)。行動研究法在教育行政上的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 ,37 ,p.81-95。
王如哲(1999)。教育行政研究的展望,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99-123)。高雄:麗文。
王為國(2002)。幼稚園園長之課程領導。國際幼教新知網。2006.3.29取自 http//childedu.cyut.edu.tw/object/object-004.htm 。
江志正(2005)。學校願景領導。台中教育大學國教研究所上課講義。
行動研究定義之多少。2006.3.5取自http://ci-lab.ied.edu.hk/aris/new_page_10.htm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2006.2.5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任凱、王佳煌合譯(John Lofland.Lyn H.Lofland原著)(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台北市:學富。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美枝、何禮恩譯(McNiff, J., Lomax, P.,& Whitehead, J.著)(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濤石。(原作出版於西元1996 年)。
吳清山、林天佑(2002)。願景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01,p.130。
吳珍梅(2006)。綜合活動領域反思教學策略的基本理念與實作分享。2006.8.3演講內容記錄。
何泰昇(2003)。校長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健銘(2003)。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及其權力運用之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新鄉(2003)。國小校長轉型中的課程領導-理念到實際間的初步檢視。教育研究月刊,113,30-44。
李俊湖(1998)。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策略。2006.08.02 取自http://content.edu.tw/primary/society/ks_ck/nine/n5.htm。
李奉儒等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台灣嘉義市:濤石。
林玉芬(2003)。學習檔案評量方法在國小六年級國語科閱讀及寫作教學的實踐—一個教師的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天佑(2005)。教師行動研究準則:普及化的基石。學校行政雙月刊,35, p.1-16。
林明地(2000)。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台南師院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頁155-183。高雄:復文。
邱惜玄(2001)。校長課程領導之實踐歷程~以東山國小為例。載於「課程領導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高新建(1999)。營造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有利情境。教師天地,101,頁25-31。
高新建(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分析:影響因素。論文發表於「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之比較研究研討會」,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
高新建(2002)。學校課程領導與課程管理。收錄於張煌熙總編輯之「國民中小學校長與視導人員:理論篇研習手冊」,頁59-82。台北市:教育部。
高博銓(2001)。課程領導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9,頁59-65。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Joseph A.Maxwell著,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An Interactive Approach。台北:心理。
張明輝(1997)。學校組織的變革及其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38,2-21。
張嘉育(2001)。課程領導概念內涵分析。發表於市立台北師範學院舉辦之課程領導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
張稚美(2001)。談無所不在的「心智習性」。2005.11.9 取自http://www.tw.org/newwaves.htm。
張素貞(2002)。課程領導理念與實務探討~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為例。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張瑞財(2003)。台南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榮昌(2004)。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秋月(2002)。秀朗國小九年一貫課程的規劃與實施。教育論壇-----學校層級課程規劃論文集 。
陳樹叢(2003)。校長課程領導之行動研究~以雲林縣二崙國中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伶(2002)。教務主任的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以一個國小教務主任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莊世雄(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指標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 (民國 93 年 07 月 26 日 修正)。全國法規資料庫。2006.4.1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70008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實施要點。台北:正中書局。
湯惠玲(2004)。教師作為建構主義課程領導者-一所國民小學實踐的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家政(2002)。國民中學的課程領導。課程與教學季刊,5(2),1-0。
黃光雄、簡茂發(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師苑。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黃旭鈞(2003)。課程領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黃超陽(2003)。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之研究-以花蓮縣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玲玲(2002)。學校行政人員之課程領導及課程協助。現代教育論壇91 年6 月。
黃嘉雄(2001)。課程領導研究領域內涵芻議。收錄於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主編之「2001 年海峽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8。高雄:復文圖書。
黃嘉雄(2005)。課程發展歷程中的領導任務與方法。2006.4.2取自http://www.cer.ntnu.edu.tw/gcss/record/9417.doc。
單文經、高新建、游家政、蔡清田、張明輝、王麗雲譯(J. Henderson 與R. Hawthorne原著)(2000)。革新的課程領導。台北:學富。
單文經、高新建、蔡清田、周博銓譯(A. Glatthorn 原著)(2001)。校長的課程領導。台北:學富。
葉興華(2001)。從課程領導者的角色期望談我國國小校長課程領導之困境與展望。發表於市立台北師範學院舉辦之課程領導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國小戲劇創作課程之教學轉化。台北市:師大書苑。
甄曉蘭、鍾靜(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問題及其相對應措施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7(1),1-16。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蔡清田 (2001) 。課程改革實驗。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清田編著(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市:五南。
歐用生(1993)。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2000a)。課程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0b)。學校本位課程改革-爭議與回應。國民教育,40(3),p.2-9。
歐用生(2004)。校長的課程領導和專業發展。研習資訊,21(1)。
劉肇佑(不詳)。共同願景的形塑--從個人願景到共同願景。台北市教育e週刊公訓中心電子報。2006.4.2取自http://enews.tp.edu.tw/News/News.asp?iPage=6&UnitId=127&NewsId=9722。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蘇美麗(2003)。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角色與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Behar-Horenstein, L. S & Ornstein, A. C. (1999). Curriculum, instruction, and supervision: Essential leadership roles for principals. In A.C,Ornstein& L.S. Behar-Horenstein (Eds.),Contemporary issues in curriculum(2nd ed.). (pp.281-287)MA: Allyn & Bacon.
Bradely, L.H.(1985).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N.J:Prentice Hall.
Brubaker D. L.(1994). Cre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Ca: Corwin Press.
Doll,R.C.(1996).Curriculum improvement:Decision making and process(9thed.).Boston:Allyn and Bacon.
Elliot, J. (1981). Action research: Framework for self evaluation in schools. TIQL Working paper No.1. Cambridge: Cambridg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Elliot, J. (1998). 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ocial change. Bristol,PA:Open University Press.
Glatthorn, A . A.(1987).Curriculum leadership.Glenview,Illinois:Scott,Foresman & Company.
Glatthorn, A . A.(1997).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Shaping what is taught and tested. California:Corwin Press.Inc.
Glatthorn, A . A.(2000).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Shaping what is taught and tested(2nd ed.).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
Gross,S.J.(1998).Staying centered:Curriculum leadership in a turbulent era.Washington,D.C.:ASCD.
John G.Miller(2004).QBQ!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台北:遠流.
Lewin, K. (1947). Group decisions and social change. In Newcomb, T.M. and Hartley, E.L. (Eds.). Reading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enry Holt.
Ornstein,A. C. & Hunkins,F.P.(1998).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3rd ed.).MA: Allyn & Bacon.
Zuber Skerritt, O.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vebur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