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譯(1959)。童子軍訓練原理。台北:中國童子軍文物供應中心。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1992)。中國童子軍童子軍團長手冊。台北:中國童子軍文物
供應中心。
中國童子軍總會(2001)。幼童軍團長手冊。台北:中國童子軍文物供應中心。
中國童子軍總會(1995)。中國童子軍總會章程。台北:中國童子軍總會。
中國童子軍國家研習營(2000a)。幼童軍木章基本訓練訓練組員參考資料。台北:
中國童子軍總會。未出版。
中國童子軍國家研習營(2000b)。幼童軍木章訓練訓練組員參考資料。台北:中國
童子軍總會。未出版。
中國童子軍總會(2004)。中國童子軍總會九十三年第四次全國總幹事會議手冊。
台北:中國童子軍總會。未出版。
中國童子軍總會(譯)(1994)。童子軍手冊(原著:Robert Baden-Powell of
Gilwell)。台北:中國童子軍文物供應中心。
中國童子軍總會(2006)。童軍運動介紹--何謂童軍。2006年12月13日,取自
http://www.scout.org.tw/Scout_knowledge.asp?id=91
王文科主譯(1989):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季新(1996)。21世紀中國童子軍務實的新方向。中國童子軍,33(10),8-13。
伍振鷟(1987)。中國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
吉布林(Rudyard Kipling)著(1997)。叢林奇談(ungle Books)。劉元孝改編。
台北:東方。
朱其榮(1997)。培植童軍服務員。中國童子軍,34(3),4-7。
李美枝(1985)。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義南(1994)。童軍教育教師之人格型態與領導行為之研究。師大學報,39,182-209。
李碧真(1992):國民中學學生對聽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錫津(2002)。童軍運動的教育價值—兼談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發展與推廣童軍
教育」實施方案的規劃理念。中國童子軍,39(8),2-4。
李光源(2002)。我國童軍運動發展之我見。中國童子軍,39(10),6-8。
杜正勝(2006)。不只要教專業知能-更要教良好態度與品格,教育部新聞稿,2006.09.08,台北:教育部。
http://epaper.edu.tw/news/950908/950908a.htm 2006年12月15日
呂建政(1994)。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問題之省思。臺灣教育,515,10-14。呂建政(1998)。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台北,水牛。
沈 六(1989)。台灣省國民中學童軍教育問題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
民訓育學系。
杞昭安(1995)。師範學院學生對視覺障礙兒童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玉體(1986)。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岡。
吳務貞(1986)。群育原理與實施。台北:文景。
吳務貞(1989)。童軍教育與生活教育結合實施之探討。中等教育,40(5),70-
73。
吳務貞(1991)。國民中學童軍教育教學問題與改進。公民訓育,25,18-24。
吳國基(1989)。談童軍義務服務員。國教月刊,35,24-27。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吳國基(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幼童軍教育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國基、瞿德淵、張淑慧、許瑛珍(2005)。幼童軍Easy Go。台北:台北市立師範
學院實習輔導處。
吳燦陽(1997)。中國童子軍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國童子軍,34(1),4-5。
拉斯洛‧那吉(Laszlo Nagy)著(1986)。兩億五千萬童子軍(250Millions DE
Scouts)。(胡品清譯),台北:幼獅。
柯登祥(2001)。童子軍團活動的展望。台北:中國童子軍,38(6),12-14。
柯登祥(2005)。童軍運動的教育價值。台北:中國童子軍,42(5),6-7。
俞文釗(1993)。管理心理學。台北:五南。
洪恆明(2006)。對童軍運動的省思與服務員的角色。台中縣九十五年度童軍木章
持有人專業研習講義,台中。
范國樑(2006)。認識幼童軍教育活動。2006年12月13日,取自http://163.17.91.131/~fgl/校長的文章/認識幼童軍教育活動.doc,p5-7
高銘輝(2001)。世界童軍運動的策略。台北:中國童子軍,38(7),10-13。
徐觀餘(1985)。童子軍教育的基本法則。載於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主編),童軍
教育論著選集,119-126。台北:水牛。
唐璽惠(1992)。杜威民主主義教育觀對女童軍教育的啟示。台灣省高級中學八十
一學年度童軍教育觀磨研討會手冊,未出版。
莊鶴齡(1999)。童子軍運動的目標是什麼?童子軍運動的對象為何?中國童子
軍,36-8,18-21。
得 正(1988)。童軍教育問題探索-訪師大公訓系謝美連老師。師友,254,21-
23。
陳 鐵(1981)。國民中學的童軍訓練。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陳 鐵(1988)。幼童軍教育。台北:水牛。
陳忠信(1983)。童子軍與社區發展。台北:中國童子軍總會。
陳奎憙(1982)。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家華(2000)。童軍之我見。中國童子軍,37(6),16-19。
陳鴻圖(2002)。童子軍的榮譽。中國童子軍,39(6),4-5。
教育部(1996)。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黃中天、洪英正(1992)。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光雄主編(1995)。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廷(1995)。國中學生對智能障礙學生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敦涵(1985)。從哲學觀點體察童子軍教育的實際。載於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主
編),童軍教育論著選集,169-178。台北:水牛。
張忠仁(1979)。童子軍運動。台北:中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傅全福(1995)。全國童軍教育與活動一年來實施的報告。高市文教,53,38-41。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學志(1985)。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楊百世(1998),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設計的方法與展望。高市文教,12,6-9。
楊朝祥(2001)。童軍樹德,教育樹人。中國童子軍,38(10),2-3。
鄧傳楷(1965)。小隊制度。台北:中國童子軍教育協會編印。
管志民(1997a)。導讀青少年活動方案(上)。中國童子軍,34(4),6-8。
管志民(1997b)。導讀青少年活動方案(下)。中國童子軍,34(5),4-6。
管志民(1997c)。AIS與團內服務員的教育訓練。中國童子軍,34(6),6-7。
廖貴田、劉康明(1999)。中國童子軍~幼童軍手冊(修訂版)。台北:中國童子軍
總會
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1995)。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八十四年度會員大會資料手冊
。臺中: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未出版。
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1996)。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八十五年度會員大會資料手冊
。臺中: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未出版。
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1997)。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八十六年度會員大會資料手冊
。臺中: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未出版。
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1998)。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八十七年度會員大會資料手冊
。臺中: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未出版。
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1999)。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八十八年度會員大會資料手冊
。臺中: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未出版。
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2000)。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八十九年度會員大會資料手冊
。臺中: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未出版。
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2001)。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九十年度會員大會資料手冊。
臺中: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未出版。
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2003)。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九十二年度會員大會資料手冊
。臺中: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未出版。
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2005)。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九十四年度會員大會資料手冊
。臺中:臺中縣中國童子軍會。未出版。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85)。國小幼童軍之實施與輔導。台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潘添財(1994)。推廣童軍教育。教育資料文摘,199,71-82。劉彥俊(1985a)。幼童軍(一),台北:六藝。
劉彥俊(1985b)。幼童軍(二),台北:六藝。
劉彥俊(1985c)。論童軍教育的源流。中國童子軍教育協會(主編),童軍教育論著
選集。台北:水牛。
劉彥俊(1994)。童軍教育,台北:水牛。
劉彥俊(1998)。童軍團組織與訓練,台北:水牛。
劉詠堯(1985)。童子軍教育與人性之發揚。載於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主編),童
軍教育論著選集,97-102。台北:水牛。
賴敏慧(2003)。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忠國(1983)(譯)。怎樣做一個童軍教師(原作者:W.G.Mac Peek)。台北:水牛。
鍾 南(1998)。童子軍傳入中國的經過和早期的發展。中國童子軍,35(3),9-12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 Madden, T.J.(1986).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
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 453-474.
Allport, G. W.(1967). Attitude In M. Fishbein(ED.), Reading in attitude theory and measurement(pp.1-13).NY:John Wiley & Sons.
Baron, R. A. & Bryne, D.(1984).Social psychology.(4 ed.)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Eric,F.(1997) Could you do Better? Manila, Philippines: World Scout Bureau/ Asia-Pacific Region.
Fishbein, M., & Ajzen, I.(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John C.B.(1984).The Australia Cub Leader’s Handbook. Australia:The scout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Katz, D., & Stotland, E. A.(1959). A Preliminary Statement to a Theory of Attitude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S. Koch(Ed.), Psychology:A study of a science. NY:McGraw-Hill, 423-475.
Lord Baden-Powell of Gilwell (1945). Aids to Scoutmastership. Canada: Scouts Canada.
Lord Baden-Powell of Gilwell (1997). The Wolf Cub’s Handbook. Canada: Scouts Canada.
Lord Baden-Powell of Gilwell (1999).Wolf Cub Scout Book. New York: Boy Scout of America.
Lo Wai-Shing (1991). Rovering to Success. Hong Kong: The Scout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Robert Baden-powell of Gilwell (1945). Aids to Scoutmastership. Canada: Scouts Canada.
Robert Baden-powell of Gilwell (1986). The Wolf Cub’s Handbook. Australia: The Scout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Scouts Canada National Council (1998). Canadian Scout Handbook. Canada: Scouts Canada.
Sherif, C. W., Sherif, M., & Nebergall, R. E.(1965). Attitude and Attitude Change. USA:W. B. Saunders.
The Scout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1985).Cub Scout Boomerang Trails.
Australia: The Scout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Thurstone, L.L., & Chave, E.J.(1929).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he 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1996) Towards a Strategy for Scouting .
Webelos Scout Book (1999). Boy Scout of America. New York: Boy Scout of America.
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 Asia-Pacific Region (2001). Vision2013: Aisa-Pasific Regional Plan 2002-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