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丁冰如(1998)。國民國民小學校園內『戶外教學資源區』之規劃與使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大里市公所(2003)。大里市行政區域暨都市計畫街道圖。台中:大里市公所。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王佩蓮(1996)。校園環境步道在開放教育中的實施。台灣教育,548,12-22。
王佩蓮(1999)。全國國小生態教學資源現況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311-346。
王 鑫(2000)。英國生態學校運作模式之規劃。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王順美、梁明煌(2004)。綠色學校夥伴網站計畫。教師天地,132,22-28。王俊秀(2000)。非核家園與永續校園:環境社會學的想像。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9月5日,網址:http://e-info.org.tw/issue/thesis/enviedu/enviedu01071301.htm
方偉達(1998a)。規劃校園生態教材園。研習資訊,15(3),27-30。方偉達(1998b)。校園整體性環境規劃與教育。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1,12-17。
方智芳(2005)。綠色學校空間規劃原則。綠色學校伙伴網路,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0月4日,網址:http://www.greenschool.org.tw/main2/area01.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5)。都會區分類定義。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8月25日,網址:http://eng.dgbas.gov.tw/ct.asp?xItem=955&ctNode=3115
余宗翰(2000)。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吳文德(2001)。營造校園學習棲地進行校園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溪山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勝斌(2005)。校園生物棲地(Biotope)環境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正基(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利器-行動研究。南投文教,19,35-37。吳德惠(2003)。台中縣國小校園學習步道的設置與運用情形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宗憲(2001)。生態教育園棲地規劃設計之研究-以台灣低海拔西南氣候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進昌(2006年4月8日)。楊禎家注重生態。中國時報,C3版。
李偉文(2006)。從荒野保護協會談環境教育在台灣的實踐與發展。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演講紀錄,未出版,台中市。
李蕙宇(2001)。生態園之水棲生物棲地營造。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怡慧(2001)。生態工程應用於校園水域設施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34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台北:弘智。
林憲德(2005)。城鄉生態-Biodiversity Design for Living Environment。台北市:詹氏。
林政仁(2002)。生態教材園模組發展及教學實務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水源(2002)。生態教材園實施探討-以蘆洲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林智慧(2001)。台中地區現職國小自然科教師在校園中實施自然科戶外教學之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秀珍(2001)。「教育即生活」抑「生活即教育」-杜威觀點的詮釋。教育研究集刊,47,1-16。林秀滿(2002)。水生教材園的經營與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秀滿(2003)校園水生教材園的經營以利教學之探討。環境教育學刊,2,47-65。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周儒(1992)。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季刊,16,17-25。周儒(1998)。環境教育的神化與迷思。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1-6。周儒、呂建政譯(1999)戶外教學-Teaching in the outdoors。台北:五南。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高師),7,113-127。
邱錦和、黃朝慶(2003)。由搶救雙連埤的水草籲多營造生態水池。自然保育季刊,43,38-44。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荒野保護協會(2006)。進修課程。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0月15日。網址:http://www.sow.org.tw/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俊彥、張蓉真(1999)。校園綠美化對學童之學習效益。科學農業,47(1,2),61-71。張蕙莉(2003)。小學校園水生池現況及其課題探索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淑華(2002)。國小教師發展環境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校園環境步道活動課程為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永仁(1998)。昆蟲圖鑑。台北:遠流。
張美惠(2006)。邁向永續,教育改革一起來。綠色學校伙伴網路,檢索日期:2006年10月4日。網址:http://www2.greenschool.org.tw/main2/2004/20040306.htm
梁瑞安(1999)。開放教育中感官學習時空的開拓-從一項「果樹葉子的辨識活動」談起。研習資訊,3,26-33。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2005)。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劃作業要點。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5月21日。網址:http://www.esdtaiwan.edu.tw/news_c/
陳佩正(2000)。從心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心理。
陳建志、朱耀沂(1994)。蝶類群聚研究與棲地經營管理。動物園學報,6,17-25。陳建志、沈招馨、黃龍椿、隗振瑜(2004)。臺北都會區校園的蝴蝶生態特性探討。國教新知,50,41-51。彭國棟(2001)。如何營造有生命力的生態水池。自然保育季刊,35,6-10。黃瑋寧(2004)。學校生態教材園規劃之探析。中等教育,55(1),86-97。
黃國斌(2006年4月2日)。大元國小植物認捐回響熱烈。臺灣時報,第12版。
曾淵郁(2004)。國小校園蝴蝶生態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南投縣光復國小為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楊冠政(1991)。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季刊,11,5-20。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
楊平世、李蕙宇(1998)。悠游自然-校園生態教材園操作手冊。台北:行政院環保署。
楊平世、李蕙宇(1999)。生態教育園的經營理念與設計。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92-117。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心理。
楊榮祥(1979a)。戴爾的經驗塔-教學資源運用的原則(上)。科學教育,25,9-13。楊榮祥(1979b)。戴爾的經驗塔-教學資源運用的原則(下)。科學教育,26,8-13。楊禎家(2006年2月28日)。解除樹木緊箍咒。國語日報,第14版。
葉育廷(2003)。校園空間對於都市集居環境內生物生存空間留設潛力之研究-以台南市國小校園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董志峰(2001)。國小生態教材園的經營與教學實務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綠色學校伙伴網路(2006)。伙伴特區。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1月16日,網址:http://www2.greenschool.org.tw/main/partner.htm
綠色學校伙伴網路(2006)。我們的理念。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0月25日,網址:http://www.greenschool.org.tw/index.htm
廖文華(2006年1月6日)。義賣認養打造生態園。國語日報,第14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鄭奕孟、林永發(2004)。人工生態池之設計、施工與監測。造園季刊,50,43-52。鄭傳榮(2004)。由經營國小生態教材園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碩士班自然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賴明洲、薛怡珍(2004)。從地景生態學觀點建構全國校園生物棲地網絡。自然保育季刊,46,6-15。賴雅芬(1997)。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蘇盛雄(1993)。利用校園現有環境進行校內戶外教學。兒童暨戶外活動設計,2,51-56。台北市立師範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
二、西文參考文獻
Buetler, L.(1993). Turn your schoolgrounds into an environmental study area.(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84 160)
Danks, S. G.(2001).Schoolyard ponds: Safety and Liability. Green Teacher, 64(64), 29-30.
Dudderar, G. R.(1996). School ground habitat for people and wildlife. Extension Bulletin E-2583.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09 658)
George, L.(1996). Landscapes for learners: School ground guidelin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68 620)
Ham, S. H. & Sewing, D. R. (1988). Barriers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2), 17-24.
Iozzi. L. A. (1989).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or , Part One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 (3), 3-9.
Margarette, R. H.(199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experiences with vegetation on school ground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2), p9-15.
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2005).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8月28日。網址:http://www.nwf.org/backyardwildlifehabitat/
creatinghabitatsites.cfm
Rauch, F.(2000). Schools: a place of ecolog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6(3), 245-257.
Rivkin, M.(1997). The schoolyard habitat movement: What it is and why children need i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5(1), 61-66.
Rivkin, M.(1998). "Happy Play in Grassy Plac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in Dewey's educational idea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5(3), 199-202.
Rivkin, M.(2000). Outdoor experiences for young childre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48 013)
Simmons, D.(1996). Teaching in natural areas: What urban teachers feel is most appropria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 2(2)149-157.
Simmons, D.(1998). Using natural setting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erceived benefits and barries .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3), 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