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資料
後漢.支婁迦讖譯,《阿粊佛國經》,《大正藏》第11冊。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十八泥犛經》,《大正藏》第17冊。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舍利弗悔過經》,《大正藏》第24冊。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大正藏》第1冊。
三國.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大正藏》第14冊。
三國.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大正藏》第3冊。
三國.康僧會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
三國.康僧會譯,《大寶積經》,《大正藏》第11冊。
三國.竺律炎、支越譯,《佛說佛醫經》,《大正藏》第17冊。
西晉.法立、法炬譯,《大樓炭經》,《大正藏》第1冊。
西晉.法立、法炬譯,《法句譬喻經》,《大正藏》第4冊。
西晉.支法度譯,《佛說善生子經》,《大正藏》第1冊。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彌勒下生經》,《大正藏》第14冊。
西晉.竺法護譯,《生經》,《大正藏》第3冊。
西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大正藏》第15冊。
西晉.竺法護譯,《光讚經》,《大正藏》第8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大正藏》第12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大正藏》第14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十住毘婆沙論》,《大正藏》第26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大正藏》第14冊。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大正藏》第24冊。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處胎經》,《大正藏》第12冊。
姚秦.陀耶舍、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冊。
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
東晉.僧肇譯,《梵網經》,《大正藏》第24冊。
東晉.僧肇,《注維摩詰經》,《大正藏》第38冊。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
東晉.佛陀耶舍、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
東晉.竺曇無蘭譯,《佛說泥犁經》,《大正藏》第1冊。
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冊。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9冊。
元魏.月婆首那譯,《大寶積經》,《大正藏》第11冊。
元魏.菩提流支譯,《佛說佛名經》,《大正藏》第14冊。
元魏.菩提流支譯,《大寶積經論》,《大正藏》第26冊。
元魏.菩提流支譯,《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大正藏》第9冊。
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大正藏》第4冊。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大正藏》第17冊。
北魏.曇鸞譯,《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婆藪槃頭菩薩造(并)註卷上》,《大正藏》第40冊。
北魏.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
北魏.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第13冊。
北魏.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大正藏》第24冊。
北魏.曇無讖譯,《悲華經》,《大正藏》第3冊。
高齊.那連提耶舍譯,《月燈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
高齊.那連提耶舍譯,《大悲經》,《大正藏》第12冊。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
劉宋.慧嚴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
劉宋.曇摩蜜多譯,《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正藏》,第9冊。
劉宋.堅意譯,《入大乘論》,《大正藏》第32冊。
劉宋.沮渠京聲譯,《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第14冊。
劉宋.佛陀什、竺道生等譯,《五分律》,《大正藏》第22冊。
南朝梁.僧伽婆羅譯,《文殊師利問經》,《大正藏》第14冊。
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經》,《大正藏》第3冊。
隋.瞿曇法智譯,《佛為首伽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大正藏》第1冊。
隋.慧遠,《大乘義章》,《大正藏》第44冊。
隋.智顗,《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第37冊。
隋.智顗,《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大正藏》第33冊。
隋.吉藏,《大乘玄論》,《大正藏》第45冊。
隋.吉藏,《法華義疏》,《大正藏》第34冊。
隋.道綽,《安樂集》,《大正藏》第47冊。
唐.道基,《攝大乘論釋》,《大正藏》第31冊。
唐.智儼,《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大正藏》第45冊。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第35冊。
唐.不空譯,《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大正藏》第20冊。
唐.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正藏》第20冊。
唐.義淨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大正藏》第14冊。
唐.懷感,《釋淨土群疑論》,《大正藏》第47冊。
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大正藏》第16冊。
唐.窺基,《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大正藏》第38冊。
唐.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第45冊。
唐.窺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大正藏》第33冊。
唐.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大正藏》第44冊。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大正藏》第7冊。
唐.玄奘譯,《佛地經論》,《大正藏》第26冊。
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0冊。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大正藏》第29冊。
唐.玄奘譯,《大寶積經》,《大正藏》第11冊。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第27冊。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大正藏》第11冊。
唐.迦才,《淨土論》,《大正藏》第47冊。
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正藏》第13冊。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
唐.實叉難陀譯,《十善業道經》,《大正藏》第15冊。
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正藏》第3冊。
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
唐.道世譯,《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冊。
唐.義淨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經》,《大正藏》第14冊。
唐.李通玄,《新華嚴經論》,《大正藏》第36冊。
唐.善導,《往生禮讚偈》,《大正藏》第47冊。
南宋.王日休,《佛說大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元.癹合思巴,《彰所知論》,《大正藏》第32冊。
元.天如惟則,《淨土或問》,《大正藏》第47冊。
明.袁宏道,《西方合論》,《大正藏》第47冊。
失譯,《七佛父母姓字經》,《大正藏》第1冊。
失譯,《般泥洹經》,《大正藏》第1冊。
二、專書論著
太虛大師著、唐曜編解,《法華經教釋》,高雄:佛光山,2002年3月二版。
弘學,《淨土探微》,四川:巴蜀書社,1999年9月出版。
江燦騰,《人間淨土的追尋--中國近世佛教思想研究》,台北:稻鄉,1989年11月出版。
江燦騰,《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台北:南天,1998年2月出版。
江燦騰,《現代中國佛教思想論集》,台北:新文豐,1990年7月出版。
妙音、方盛,《佛教養生秘訣》,台北:九儀,1995年3月初版。
李桂玲,《台港澳宗教概況》,北京:東方,1996年�R1月出版。
林世敏,《再續學佛百問》,高雄:菩提小築,1993年1月出版。
林建德,《諸說中第一--力挺佛陀在人間》,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2003年12月二版。
邱敏捷,《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台北:法界,2004年�R6月三版。
洪緣音,《淨土修持法--蓮華藏淨土與極樂世界》,台北:全佛文化,1995年5月出版。
洪緣音,《淨土修持法--諸佛的淨土》,台北:全佛文化,1995年5月出版。
沮渠京聲譯、窺基贊、憬興撰、阿伽難陀纂,《彌勒般涅槃經表解》,台北:新文豐,2003年3�R月。
海雲繼夢法師,《心靈方程式》,台北:圓明,1998年�R3月出版。
海雲繼夢法師,《普賢行願--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台北:空庭書苑,2002年4月出版。
海雲繼夢法師,《不思議解脫--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台北:空庭書苑,2003年2月出版。
海雲繼夢法師,《大方廣境界--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台北:空庭書苑,2003年4月出版。
海雲繼夢法師,《習氣,性德,解脫門!--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三講記》,台北:空庭書苑,2004年1月出版。
海雲繼夢法師,《十大願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台北:空庭書苑,2004年7月出版。
海雲繼夢法師,《心要法門講記》,台北:空庭書苑,2006年�R1月一版五刷。
望月信亨著、釋海印譯,《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美國:法印寺,1994年12月出版。
陳柏達,《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台北:浩鼎印刷,1997年3月出版。
張瀚仁,《如何經營自己才能使生活過得美好》,台南:和裕,2004年1月出版。
楊惠南,《當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東大,1991年9月出版。
圓香居士,《語體文彌勒三經合刊》,台北:無漏室印經組,1993年7月三版。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第5冊,台南:和裕,1996年再版。
廖閱鵬,《淨土三系之研究》,高雄:佛光,1989年出版。
潘煊,《印順導師傳》,台北:天下,2002年3月出版。
謝冰瑩、劉正浩、李鍌、邱燮友、賴炎元、陳滿銘等編,《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1991年1月四版。
釋印順,《華雨集》第一冊,新竹:正聞,1993年4月出版。
釋印順,《華雨集》第二冊,新竹:正聞,1993年4月出版。
釋印順,《華雨集》第四冊,新竹:正聞,1993年4月出版。
釋印順,《大乘初期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正聞,2003年�R1月出版。
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新竹:正聞, 2003年4月新刷二版。
釋印順,《成佛之道》,新竹:正聞,2003年4月新刷二版。
釋印順,《佛法概論》,新竹:正聞,2003年4月新刷二版。
釋印順,《淨土與禪》,新竹:正聞,2003年4月新刷二版。
釋印順,《佛法是救世之光》,新竹:正聞,2003年4月新刷二版。
釋印順,《佛在人間》,新竹:正聞,2003年4月新刷二版。
釋印順,《青年的佛教》,新竹:正聞,2003年4月新刷二版。
釋印順,《中觀論頌講記》,新竹:正聞,2003年4月新刷二版。
釋印順,《寶積經講記》,新竹:正聞,2003年4月新刷二版。
釋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新竹:正聞,2003年4月新刷二版。
釋印順,《藥師經講記》,新竹:正聞,2003年4月新刷二版。
釋印順,《般若經講記》,新竹:正聞,2003年4月新刷二版。
釋印順,《學佛三要》,新竹:正聞,2003年4月新刷二版。
釋印順,《平凡的一生》,新竹:正聞,2005年6月新刷一版。。
釋星雲,《星雲大師演講集》(一),高雄:佛光,1979年3月出版。
釋星雲,《星雲大師演講集》(四),高雄:佛光,1991年12月出版。
釋星雲,《釋迦牟尼佛傳》,高雄:佛光,2001年4月二版。
釋能學,《佛說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白話譯本》,高雄:白話佛經,1990年7月出版。
釋淨空,《佛學十四講講記》,高雄:高雄淨宗學會,2001年9月出版。
釋淨空,《改造命運心想事成》,台南:淨宗學會,2006年1月出版。
釋常照,《辟疑.西方、兜率修持難易比較》,高雄:慈照寺,1991年9月出版。
釋常照,《佛說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佛說彌勒下生經合訂本》,高雄:慈照寺,1995年10月修訂版。
釋常照補述,《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要》,高雄:慈照寺,1997年3月三版。
釋常照,《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釋》,高雄:慈照文教基金會,2000年1月出版。
釋常照,《淨土與往生淨土》,高雄:慈照寺,2001年5月出版。
釋常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解》,高雄:慈照寺,2002年6月出版。
釋常照,《六道苦報真相》,高雄:慈照寺,2003年2月二版。
釋聖開,《人乘佛教彌勒菩薩經講述》第一集,台中:人乘佛教,1987年2月出版。
釋傳道,《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2005年2月三版。
釋聖嚴,《牧童與尋劍》,台北:東初,1990年2月二版。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東初,1992年2月二版。
釋聖嚴,《正信的佛教》,台北:東初,1992年2月第三十版。
釋聖嚴,《學佛群疑》,台北:東初,1994年7月二版。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台北:東初,1995年3月第十二版七刷。
釋聖嚴,《人間淨土》,台北:法鼓,1997年3月出版。
釋聖嚴,《聖嚴法師學思歷程》,台北:法鼓,1999年二版。
釋演培,《彌勒大乘佛經講記》,台北:正聞,1989年6月重版。
釋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遠見,2005年8月出版。
釋慧廣,《佛教的教理與修行》,高雄:解脫道,1993年5月新刷二版。
釋慧廣,《彌勒淨土修持錄》,高雄:解脫道,1998年5月出版。
釋默如,《佛說彌勒大乘佛經疏》,台北:中華大典,1978年1�R月。
釋禪林,《心淨與國土淨的辯證》,台北:南天,2006年5月出版。
三、學位論文
吳燦明,《淨土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許淑華,《彌陀淨土研究--以淨土五經為線索》,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陳乃腕,《印順法師禪觀思想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廖淑珍,《當代臺灣佛教的佛陀觀及其宗教實踐》,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陳青雯,《十住毘婆沙論易行道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黃金廷,《淨土思想中念佛與往生之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蘇進華,《彌陀淨土思想的探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月。四、期刊論文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倫理建設〉,《中華佛學研究》第12期,頁411- 423,1997年7月。
冉雲華,〈佛教中的「多聞」概念--佛學與學佛問題的展開〉,《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頁31- 48,1992年7月。江燦騰,〈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思想史的探討〉,《東方宗教研究》第2期,頁163- 184,1988年9月。宏如,〈佛教各宗對淨土分類的看法〉,《現代佛教叢刊第70冊佛教各宗比較研究》,頁233- 251,1979年1月。
李孝本,〈中國淨土宗史〉,《現代佛教叢刊第70冊佛教各宗比較研究》,頁65- 136,1979年1月。
汪娟,〈唐代彌勒信仰與佛教諸宗派的關係〉,《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頁193- 231,1992年7月。邱高興,〈華嚴淨土念佛思想的三種型態〉,《慈光禪學學報》第2期,頁151- 163,2001年12月。邱敏捷,〈佛教「六方禮經」之倫理觀探析〉,《正觀雜誌》第35期,頁65- 100,2005年12月。周群,〈論袁宏道的佛學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6期,頁383- 417,2002年7月。
岫廬,〈大乘積極精神的人間佛教〉,《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2冊佛教與人生》,頁265- 272,1979年2月。
香川孝雄,〈彌勒思想的展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9冊彌勒淨土與菩薩行研究,頁43- 68,1979年5月。
胡曉光,〈從唯識、中觀角度看念佛法門所含攝的禪觀理論與方法〉,《慈光禪學學報》第2期,頁167- 176,2001年12月。能度,〈禪宗與淨土〉,《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70冊淨土思想論集》,頁329- 340,1979年5月。
張子開,〈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慈光禪學學報》第2期,頁195- 211,2001年12月。唯方,〈人間佛教的運動者〉,《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2冊佛教與人生》,頁369- 382,1979年2月。
唯方,〈從求他方淨土說到人間佛教〉,《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2冊佛教與人生》,頁273- 286,1979年2月。
楊白衣,〈淨土的淵源及其演變〉,《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頁72- 91,1985年7月。
楊惠南,〈漢譯佛經中的彌勒信仰--以彌勒上、下生經為主的研究〉,《文史哲學報》第35期,頁119- 181,1987年12月。
業露華,〈從《佛說善生經》看佛教的家庭倫理觀〉,《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頁69- 82,2000年5月。廖明活,〈淨影寺慧遠的淨土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頁345- 371,1995年7月。鄭振煌,〈佛教的生死觀--生死輪迴〉,《歷史月刊》第139期,頁59- 65,1999年8月。鄭振煌,〈淨土安心法門--彌陀大願攝眾往生〉,《慧炬》第486期,頁14- 20,2004年12月。賴鵬舉,〈北涼的彌勒淨土思想及其禪窟造像〉,《圓光佛學學報》第4期,頁3- 24,1999年12月。韓廷傑,〈佛家淨土思想之發展源流與其時代性〉,《宗教哲學》第7卷第2期,頁125- 140,2001年7月。釋果徹撰寫、釋聖嚴校定,〈東初老人年譜〉,《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頁�R1- 48,1998年。
釋修優,〈道綽《安樂集》的念佛法門〉,《中華佛學研究》第9期,頁81- 123,2005年7月。釋星雲,〈人間佛教的藍圖一〉,《普門學報》第5期,頁�R1- 47,2001年9月。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藍圖二〉,《普門學報》第6期,頁1�R- 46,2001年11月。
釋惠謙,〈《般若三昧經》的念佛禪觀啟示〉,《慈光禪學學報》第2期,頁47- 66,2001年12月。釋聖嚴,〈淨土思想之考察〉,《華岡佛學學報》第6期,頁5- 48,1983年7月。釋聖嚴,〈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頁17- 40,1995年7月。釋聖嚴,〈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頁�R1- 23,1997年7月。釋聖嚴,〈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中華佛學研究》第3期,頁�R1-17,1999年7月。釋德星,〈正念與念佛〉,《慈光禪學學報》第2期,頁69- 79,2001年12月。五、專書論文
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編,《1991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現代化》,高雄:佛光山,1992年�R9月出版。
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編,《1995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現代化》,高雄:佛光山,1996年�R1月出版。
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5冊,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1月出版。
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2冊,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2月出版。
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6冊,台北:大乘文化,1978年12月出版。
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9冊,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5月出版。
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70冊,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5月出版。
藍吉富編,《彌勒菩薩聖德彙編》,台北:迦陵,1996年2月出版。
釋慧廣編,《彌勒淨土真義闡述》,台北:圓明,1992年3月出版。
六、會議論文
王開府,〈善生經的倫理思想--兼論儒佛倫理思想之異同〉,《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5月。
林建德,〈漢傳佛教的展望與願景--以印順「人間佛教」為重心的探討〉,《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第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4年4月。
林崇安,〈人間淨土的達成〉,《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年。
侯坤宏,〈從太虛大師到印順法師--一個思想史的觀察〉,《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第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4年4月。
陳榮波,(印順導師的學行與人間淨土),《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第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4年4月。
楊曾文,〈新世紀人間佛教與佛教文化建設 --祝賀印順大師百歲嵩壽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第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4年4月。
楊惠南,〈不厭生死.不欣涅槃--印順人間佛教的精髓〉,《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第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4年4月。
鄧子美,〈人間佛教與大乘佛教關係論〉,《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第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3年3月。
樓宇烈:〈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第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4年4月。
賴永海:〈佛儒交融與人生佛教〉,《1991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現代化》,1992年�R9月。
賴賢宗,〈佛教詮釋學與人間佛教思想的哲學詮釋〉,《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第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3年3月。
魏道儒,〈關於印順長老「人間佛教」理論的幾點思考〉,《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第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4年4月。
釋慧嚴,〈從彌陀淨土信仰的漢化到淨土宗的成立〉,《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
學術會議論文集》上輯,1995年7月。
釋宗證,〈論淨土.念佛法門在菩薩道的定位--以《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為主〉《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下冊,200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