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方俊明(2002)。認知心理學與人格教育(第二版)。台北市:水牛。
王秀園(1997)。兒童EQ的開發與培育----三至六歲幼兒。台北縣:稻田。
王怡又 (2000)。祖父母照顧的幼兒如何表達情緒?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王春展 (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珮玲 (1999)。六位氣質類型幼兒的同儕關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415-430。
王淑俐 (1990)。國中階段靑少年情緒的發展與問題及輔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震武、林文瑛、林拱煜、張郁雯、陳學志(2004)。心理學。台北市:學富。
江文慈 (1999)。情緒調節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月裡(2003)。情緒教育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吳宜恬(2004)。幼兒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同理心」及「分享行為」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英璋(2001)。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75,66-79。吳湘靈(2004)。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情緒教育融入故事教學之實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李文正 ( 譯 )(1996)C. A .Smith。祥和的教室---幼兒情意教學活動設計。台北市:光佑。
周淑惠 (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索取向之主題課程。台北市:心理。
周盛勳(2002)。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林芊妤 (2003)。兒童理解多重情緒能力、隱藏情緒能力與其同儕地位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林孟蕾(2003)。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林宣妤(2006)。運用創造性戲劇於幼稚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林建福(1999)。情緒教育的哲學省思。歐美研究,29(4),119-151。林彥君(2002)。照顧者的情緒智力、幼兒情緒調節能力及其人際關係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昭慧 (2000)。幼兒在幼兒園中情緒調節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娟娟(2004)。幼兒的情緒調節---在小群生活事件中的探索。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淑華(2001)。情緒覺察評量量表之發展:性別、憂鬱、情緒性質及情緒重要性之影響。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顯宗(1985)。家庭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省立台南師範學院幼教中心 (1990) 。完整學習—幼兒教育課程通論。台北市:五南。
紀惠 (2001)。一個情緒困擾兒童在讀書治療中的改變歷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徐綺穗 (1989)。角色取替能力、溝通能力與幼兒同儕地位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春興(1984)。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2)。心理學(第二版)。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台北市:東華。
張美惠 ( 譯 ) (1996)。D.Goleman。EQ。台北市:時報文化。
張富湖 (2002)。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
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51,26-39。莊素芬 ( 譯 ) (1999)。Marion. C. Hyson。情緒發展與EQ教育。台北市:桂冠。
許月貴 (2002)。兒童文學之評鑑選擇與教學探究—以圖畫故事書閱讀教學為例。刊於第六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66)。台北市:富春。
許瑞文(200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向日葵的種植」與「毛毛蟲的飼養」活動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陳幸真(2003)。心靈教學與幼兒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陳明昌(2003)。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六年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陳彥穎(2001)。國小高年級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陳崇慧(2006)。國小一年級教師班級經營風格與情緒教育對學童情緒智力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陳質采、呂俐安(2000)。玩遊戲,解情緒---兒童EQ學習手冊。台北市:信誼。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章淑婷(1992)。兒童情緒發展之探討。幼兒教育學報,1,35-56。曾娉妍 (1997)。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游恆山 ( 譯 ) (1993)。K.T.Strongman 。情緒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黃世琤 ( 譯 ) (2004)。L.A. Sroufe著。情緒發展---早期情緒經驗結構。台北市:濤石。
黃志成、王淑芬(1995)。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揚智。
黃政傑 (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迺毓(1989)。家庭教育。台北市:五南。
黃淑婉(2007)。運用繪本為主的情緒教育方案對提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黃瑞琴(1997)。幼稚園的遊戲課程(第三版)。台北市:心理。
溫世頌(2003)。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葉郁菁 (主編) (2001)。心理學。高雄市:麗文文化。
葉重新(2005)。心理學(第三版)。台北市:心理。
廖順約 (2006)。表演藝術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劉秀娟 (2005)。兒童情緒表達規則之理解.家庭情緒氣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蔣雅琳(2005)。父母的後設情緒理念對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的影響。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蔡文輝、李紹嶸(1995)。社會學概要。台北市:五南。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市:揚智。
蔡明昌(1997)。情緒管理—淺談情緒教育。教師之友,38(1),33-35。蔡春美 ( 譯 ) (2006)。Marion. Dowling。幼兒個人、社會與情緒發展。台北市:華騰。
蔡清田 ( 譯 ) (2004)。McKernan,J。課程行動研究: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方法與資源手冊。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清田 (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鄭美珍 (2004)。因應教改談幼教課程之發展趨勢。幼教簡訊,15,6-7。
鄭惠文(2000)。讓孩子學會當情緒的主人—從情緒管理教育談起。教師之友,41(3),61-65。盧素碧(1993)。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文景。
謝美慧 (譯) (2001)。Patricia. G. Ramsey。幼兒的人際關係。台北市:桂冠。
簡淑真(2001)。幼兒情緒知多少?—百位幼兒情緒報告書。台東師院學報,12(上),45-70。
魏惠貞 ( 譯 ) (2006)。Marilou. Hyson。幼兒情緒發展。台北市:華騰。
蘇建文、程小危、柯華葳、林美珍、吳敏而、幸曼玲、陳李綢、林惠雅、陳淑美 (1991)。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蘇振明 (1987)。認識兒童圖畫及教育價值。幼教天地,5,37-50。
蘇黃美菊(2004)。生命教育圖畫書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顧淑芬(2006)。運用繪本實施情意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我會愛精選繪本」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童書部份
天不怕地不怕 (1985)。台北市:英文漢聲。
柯倩華 (譯)(2001)。B. Everitt著。生氣湯。台北市:上誼文化。
馬景賢、陳玉金 (編譯) (1995)。親子樂園—快樂。台北市:台灣麥克。
黃維明 (譯) (2005)。C. M. Spelman著。我好害怕(When I Feel Scared)。台北市:天下。
黃維明 (譯) (2005)。C. M. Spelman著。我好難過 (When I Feel Sad)。台北市:天下。
楊茂秀 (譯) (1997)。A. Lobel著。貓頭鷹在家。台北市:遠流。
蔡忠琦 (譯)(2005)。C. M. Spelman著。我好生氣(When I Feel Angry)。台北市:天下。
電腦軟體部分
非常好色6繁體中文版(2005)。台北市:力新國際。
英文部分
Ahn, H. J. (2005a). Child care teachers’ strategies in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of emtion.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175(1),49-61.
Ahn, H. J.(2005b). Teachers’Discussions of Emotion in Child Care Cente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2(4), 237-242.
Ashiabi, S. (2000). Promoting the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ers. Early Children Education Journal, 28(2),79-84.
Birnbaum, D. W.,& Croll, W.L. (1984). The etiology of children’s stereotypes about sex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ity. Sex Roles,10, 677-691.
Camras, L. A., Ribordy, S., Hill, J., Martino, S., Spaccarelli, S., &Stefani, R. (1988). Recognition and posing of emotional expressions by abused children and their mother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4,776-781.
Carroll, J. M., & Russell, J. A. (1996). Do facial expressions signal specific emotions?Judging emotions from the face in contex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 205-218.
Cole, P.M., Bruschi, C.J., & Tamang, B. L. (2002).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emotional reaction to difficult situations. Child Development, 73(3), 14.
Denham, S. A. (1997). “When I have a bad dream,mommy holds me”:Preschoolers’ conceptions of emotions,parental socialization,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 301-319.
Denham, S. A. (1998).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New York:Guilford.
Denham,S. A., &Kochanoff, A.T. (Eds.) (2002).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emtion. The Wisdom of Feelings. New York:Guilford.
Dunn, J., & Brown, J. (1991). Relationships,talk about feel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ffect regul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In J. Garber & K. A. Dodge(Eds.),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pp.89-108).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isenberg, N., Cumberland, A., &Tracy, L. Spinrad (1998). Parental Socialization of Emotion. Psychological Inquiry, 9(4), 241-273.
Eisenberg, N., Fabes, R. A. , Carlo, G., & Karbon, M. (1992). Emotional responsively to others:Behavioral correlates and socialization antecedents. In N. Eisenberg & R.A. Fabes(Eds.), Emotion and its regulation in early development(pp. 57-73). San Francisc:Jossey-Bass.
Eisenberg, N., Fabes, R. A., &Murphy, B., C. (1996). Parents’ reactions to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Relations to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nd comforting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67, 2227-2247.
Ellis, A. (1979). Reason and Emtion in Psychotherapy. Secaucus, N.J:Citadel.
Garner, P. W.,Jones, D. C., &Miner, J. L. (1994). Social competence among low-income preschoolers:Emotion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and social cognitive correlates. Child Development, 65, 622-637.
Gosselin, P., &Simard, J. (1999). Children’s knowledge of facial expreeion of emotion:Distinguishing fear and surpris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0,181-193.
Harter, S. (1982).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children’s understand of affect and trait labels. In F. Serafica(Ed.), Social-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 in context(pp.27-61).New York:Guilford Press.
Harter, S.,& Buddin, B.J. (1987).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Simultaneity of Tow Emotion:A Five-stage Development Acquisition Sequ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3, 388-399.
Jones, D. C., Abbey, B.B.,& Cumberland, A.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rule knowledge:Linkages with family expressiveness and social 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 69(4), 1209-1222.
Kestenbaum, R., & Gelman, S. (1995). Preschool children’s identif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mixed emotion. Cognitive Development,10, 443-458.
Kopp, C.B. (1989). Regulation of distress and negative emotion: A developmental view.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5, 343-354.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alovey P., & Sluyter. BasicBooks. 3-31.
Petersen, E. V. (2003).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Boston:Pearson Education.
Pool , C. R.(1997). Up with emotional healt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2-14.
Thompson, R. A.(1994). Emotion regulation:A theme in search of definition.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59(2),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