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龍祥 (1997) 。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行為與心態初探。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英貴(1987)。台北地區國中生電視明星認同研究。輔仁大學大傳所碩士論文。林瑞端(2001)。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朱龍祥、陸洛(2000)。流行歌曲偶像崇拜的行為與心態初探。應用心理研究。8,171-208。江健良(1996)。消費行為模式之理論探討與實務涵義(上)。企銀季刊,第20 期第2 卷,頁117-123。
吳淑玲(1996)。國中學生偶像崇拜價值關係之研究(上)。教育資料文摘,37 (3),166-191。吳淑玲(1996)。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價值觀關係之研究(下)。教育資料文摘,37(4),157-175。
李佩真(1998)。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皓政著(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台北:五南。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崇拜偶像之研究。《輔導通訊》,51,49-51。
呂錘卿(1987)。我國兒童認同對象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莉玲(1990)。新人類與舊人類。卓越雜誌。67:78—99
岳曉東(1999)。偶像與榜樣選擇的代溝差異---香港和長沙成年人的見解。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5,27-31。周倩漪(1998)。從王菲到菲迷— 流行音樂偶像崇拜中性別主體的搏成。新聞學研究,56 期,頁105-134。姜韻梅(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之研究。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士雄、姚曉瑛、徐素華(1997) 。國小高年級學童偶像崇拜類型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社會教育學刊。7期,136-157
高強華〈1993)。青少年次及文化了解運用。台灣教育,第511期,p11-15。
孫立群(1999)。日本卡通對青少年消費文化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張君玫、黃鵬仁譯 (1995)。Bocock¸R. 著。消費(Consumption)。台北:巨流。
張芳杰(1985)。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80)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88)。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酒泉(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10,第261-322頁。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10,261-322。
張淑美(1993)。國中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第10期:p261-322。
陳月娥(1986)。城鄉地區居民生活型態、文化參與及文化認同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陳枝烈(1992)。疏離感的了解與處理。學生輔導通訊,16,46-53。
陳祥裕(1998)。國小高年級學童偶像崇拜情形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傳習,第16期,p29-50。
陳祥裕、許歆宜(1998)。國小高年級學童偶像崇拜情形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傳習,第16期,p29-50。陳勝發(2003)。國中生偶像崇拜之研究-以台東市國中生為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燕珠(2004)。青少年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偶像崇拜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高職生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郭良文(1998)。台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結構-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涵。新聞學研究。郭為藩(1981)。電視影響兒童社會學習之研究。師大教育所集刊。
郭為藩(1975)。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書店。
黃顗穎(2003)。流行音樂歌手形象、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關係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傅國樑(2003)。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之研究─以高中職為例。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學程在職專班。
曾文志、劉玲君(1995)。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之看法與態度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雙月刊。41:144-148。
楊國樞(1980) 。社會及科學研究法上下冊。東華書局。
楊國樞(1986)。激發青少年的消費意識。消費者報導。
楊慧菁(1998)。從小虎隊到四大天王-台灣流行音樂偶像崇拜現象。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湖北辭書四川辭書,一九九○年十月第一版。
蔡美瑛(1996)。年輕消費族群消費資訊傳散者之研究-電視廣告資訊尋求模式。廣告學研究。蔡美瑛(1992)。青少年傳播行為、自我認同與其消費行為關聯性之研究。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崇隆譯(1991)。Baudrillard,Jean著。布希亞-歷史的終結者專輯:消費社會與消費慾望(Consumer society and Consumer desire)。當代雜誌。65期,頁48–71。
蔡榮貴(1978)。電視對我國兒童教育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慶哲(1990)。國中學生認同對象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慶哲(1993)。國中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第10期:p261-322。
Brown, B. B. (1990). Peer Groups and Peer Culture. In S. S., Feldman, and Ellion, G. R., (eds.) , At the Threshold: The Developing Adolesc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
Bandura(1969).Principles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New York:Holt,Rinehart&Winston Inc.
Cheng(1997).Psychological Determinants ofidolatry in adolescent,32:p.687-692.
Campbell(1987).The romantic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modern consumerism.Oxford:Basil Blackwell.
Erikson, E.H.(1968). Youth and Crisses .New York: Norton.
Engel, Blackwell,and Miniard(1993). Consumer Behavior 7th ed., Orlando Florida: Dryden Press,
Engel., Blackwell and Kollat (1995), Consumer Behavior, 7th ed., Fort Worth: Dryden Press.
Engel.James F.(1993) .Consumer Behavior,7th ed.,Orlando Florida,Dryden Press.
Engel, Kollat and Blackwell(1978) .Consumer Behavior 3rd ed., Prentice Hall Inc.
Freud. S.(1948). There contributions to theory of sex. New York: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Monograph.
Hall, S.(1996) .Introduction:Who need identity. In S.Hell&P. du Gay(Eds)
,Questionsof ciltural identity(p.1-17).London:Sage Publications.
Raviv,A.;Bar-Tal,d.;Raviv,A. & Ben-Horin,A.(1996), Adolesencent idolization of popsingers:Cause,expressions,and reliance.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encent,35(5),p.631-350.
Jenkins,R.(1996).Social Identity.London:Routledge
Nicosia, Francesco M. (1968).Consumer Decision Processes: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 Implic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Peter, J. P., and Olson J. C. (1990).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Strategy. Richard D. Irwin Inc.
Ran, L. (1959). Parental antecedents of identification. Merrill- Palmer Quarterly, Win., p.77-82.
Schiffman, L. G. and Kanuk L. L.(1991).Consumer Behavior,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Simon, H.A.(1969).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Cambridge. MA:M.I.T. Press.
Storey,A.(1999).Culture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London:Arnold.Terry,
Williams,T.G.(1982) .Consumer Behavior Fundamental and Stra-tegies,St.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