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李亦園、彭明聰著(1995)。生之慾─性愛與健康。台北:健康文化出版社。
李雅玲(1998)。新生兒的健康問題。余陳月枝等譯:小兒科護理學,(409-529頁)。台北:華杏。
何美華(1997)。個人及家庭對懷孕的調適。於陳彰惠合譯,產科護理學,(頁229-288)。台北:華杏。
林麗珊(2001)。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頁10-11)。台北市:五南。
林振春(1993)。社會工作。台北:師大書苑。
高淑貴(1996)。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
邱琡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頁266)。台北:時英。
洪惠芬、胡志強、陳素秋譯(2003)。家庭社會學。台北:韋伯。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編著(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北縣:空大。
胡月娟 (1998)。青年期之家庭與職業發展。於蕭淑貞編著,實用人類發展學,(頁413-451)。台北:華杏。
彭懷真(1999)。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楊吉通(1992)。團體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楊育正(1994)。早產•於陳皙堯、謝豐舟、謝燦堂(著)。當代周產期醫學,(頁331-337)。台北:合記。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關係適應關係之研究。台北:師大。
蔡菊蘭(1998)。妊娠期婦女之護理•於鍾聿琳編,簡明產科護理,(頁83-137)。台北:華杏。
盧碧瑛(1997)•妊娠期婦女之護理•於李開端等編,新編產科護理學,(頁91-124)。台北:遠大。
顧長永(1998)。台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互賴發展的順境與逆境。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顧長永(1995)。東南亞政府與政治。臺北:五南。
(二)、論文
本間美穗(1996)。「異國情、異域結」--在台台日通婚的現況及問題之探討。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向元淑(2002)。幻化•蛻變--孕婦身體心像與圖像之探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李桂松(2004)。跨海建構的父權文化:宜蘭地區東南亞外籍媳婦於家庭中的權力關係。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沈倖如(2003)。天堂之梯──台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卓 烈(2006)。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知覺校長領導行為之研究--以高雄縣某國小為例。台南: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妙玲(2004)。台灣東南亞籍孕產婦妊娠知識、妊娠態度及就醫環境與產前檢查行為之相關探討--以台灣籍孕產婦為對照。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靜佩(2004)。台灣越南籍初產婦女的坐月子及初為人母之經驗。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吳永欽(2000)。美日兩國外商派台經理人之跨文化效能研究。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范婕瀅(2006)。我不是來生孩子的-外籍配偶生殖化形象之探討。碩士論文。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許禎娟(2001)。憂鬱症婦女抉擇懷孕之經驗。碩士論文。台北: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梁 香(2001)。台灣南部地區婦女生育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孫麗娟(2003)。公共衛生護士執行外籍新娘家庭計畫管理之成效---以苗栗縣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陳庭芸(2001)。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陳嘉誠(2001)。 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劉秀燕(2003)• 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楊詠梅(2002)。台灣印尼籍跨國婚姻婦女之健康關注。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詹惠慈(2003)• 未婚青年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暴力認知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謝曉雯(2001)。變中找序— 初為人父母之生活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蕭崑杉(1973)。影響子女價值與生育能力差異的社會心理因子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之外籍新娘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戴如玎(2004)。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三)、期刊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41,99-127。
王宏仁(2002)。亞太研究通訊,18,3-23。
王秀紅、楊詠梅(民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2),35-41。李瑞金(2004)。新移民女性的文化適應問題--以外籍配偶大陸配偶為例。婚姻移民-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及對策研討會,44-51。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呂旻瑾、康春玉、鍾明惠(2002)。一位外籍新娘對低出生體重兒之家庭照顧經驗。長期照護,6(1),105-118。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林欣蓉、李美玲(2002)。嬰兒健康生產函數:台灣的實證研究。經濟論文叢刊,30(1),77-111。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 255-265。金樹人(1990)。轉型期的概念在學校生活輔導上的啟示。測驗與輔導,102,2038-2040。
施建彬(2003)。由中國文化脈絡談台灣外籍新娘現象與跨文化通婚適應問題。研究與動態,8,141-151。高淑貴、賴爾柔、張雅萌(1989)。親職功能與青少年社會行為、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郭素珍(1994)。有早產現象的產婦周產期內家庭功能的改變。護理研究,2(2),106-115。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陳彰惠、陳惠敏、黃德慧(1989)•孕婦孕期心理壓力之探討•高雄醫學雜誌,5,505-509。
陳彰惠、黃惠玲、柯任桂(1991)•比較高危險與正常孕婦在妊娠第三期的心理壓力•護理雜誌,38(2),91-97。陳惠敏、陳彰惠(1996)•比較青少年孕婦與育齡孕婦在妊娠第三期的心理壓力及社會支持•高雄醫學雜誌,12,183-192。
夏曉鵬(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與族群關係分析。 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夏曉娟(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楊詠梅、王秀紅(2003)。臺灣印尼跨國婚姻婦女的生活與健康關注。護理研究,11(3), 167-176。
胡宗鳳(2003)。聯合報。
張存武(1997)。看戰後東南亞歷史發展。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劉美芳、鍾信心、許敏桃,(2001)。台灣外籍新娘之文化適應--護理專業的省思。 護理雜誌,48(4),85-89。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 – 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 94-99。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下一代衝擊-新台灣之子。天下雜誌,271, 101-102。
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35-41。
詹秀珠(1989)。婦女懷孕時情緒、心理變化及行為反應。助產雜誌,31, 16-18。
傅瓊瑤、陸振翮、吳欣玫、王銘賢、陳淑貞(1999)•青少年懷孕發生低出生體重與早產的危險性探討•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8(3),228-234。蔡敏玲(1994)。育民族誌中研究者角色。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技研討會,台北。
鄧素文、戴玉慈、蕭淑貞(1997)。應用生命階段過渡期之概念於不孕婦女為人母的過程。護理雜誌,45(3),31-37。(四)、網路資料
內政部統計處(2005)。內政統計通報九十四年第五週: 93年(底)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5年09月15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asp。
內政部統計處(2005)。內政統計通報九十四年第四十七週:94年1至10月嬰兒出生狀況統計。2005年09月15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asp。
內政部統計處(2006)。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五年第三週:94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6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asp。
內政部統計處(2006)。人口政策、移民資訊及外籍配偶照顧輔導。2006年12月11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9/f9e.html。
內政部統計處(2006)。內政統計通報九十六年第二週:95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7年01月05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asp。
王德睦、劉一龍(2004)。台灣地區總生育率的分析: 完成生育率與生育步調之變化。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2005年10月05日,取自http://ccms.ntu.edu.tw/~psc/C2004paper/1-1.pdf。
尤元奎(2005)。正視台灣生育率驟降的問題。國政評論。2005年09月20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TE/094/TE-C-094-001.htm。
李素楨(2004)。台灣女性的生育自主權之問題與權利分析。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1。2005年10月09日,取自http://www.ncu.edu.tw/~phi/NRAE/newsletter/no31/04.htm。林季謙(2003)。新台灣之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1。2005年11月02日,取自
彭莉惠(2001)。從生育作為一個母職的實踐來探討女性的生育自主性。 社會所電子期刊,13。2005年10月09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3/。
薛承泰(2004)。 變遷社會中的「台灣之子」:兼論貧窮兒少化台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家政策論壇。2005年11月02日,取自http://www.npf.org.tw/monthly/0303/theme-245.htm。唐文慧(2001)。漂泊的浪花─從實務經驗看特殊境遇、體制外婦女的經濟安全問題。2006年01月22日,取自http://taiwan.yam.org.tw/nwc/nwc6/safe/08.htm。
劉金山。淺談外籍配偶教育學習體系政策之規劃。2006年05月10日,取自http://fcu.org.tw/~cblee/foreignpartner/article/jsliu.html。
鄧正梁(2005)。國家網路醫院。2006年05月10日,取自http://www.webhospital.org.tw。
謝小芩。性別分工與女性主義議題。清華大學通識中心。2006年05月10日,取自http://140.114.40.209/faculty/trshen/class/ch08.htm。
Aroian, K.J., Spitzer, A., Bell, M.(1996). Family stress and support among former soviet immigrants.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8, 655-673.
Edwards, N. (1994). Factors influencing prenatal class attrndance amongimmigrants in Ottawa-Carlec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Health, 85(4), 254-254.
Bernstein, P. S., Harrison,E. S., & Merkatz, I. R., (2000).Preconceptional and prenatal care. In Cohen, W. R.(Ed.), Preventionof Complications(pp.1-15). Lippincott Williams & Winkins:Philadelphia.
Choudhry, J. K.(1998). Health promotion among immigrant women fromIndia living in Canada. Image: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30(3),269-247.
Chikako, O. 1991.“International marriage: Widow for understanding,”Japan Quarterly, Vol.38, 1991, pp.292-300.
Coffman, S., Levitt, M. J., & Brown, L. (1994). Effect of clarification of support experiences in preinatal couples. Nursing Research, 43(2), 111-116.
Frank, L. O., & Sheldon, E. (1989). Helping student to make important transition. TheSchool Counselor, 1(36), 286-292.
Ishii, Y. .1996. Forward to A better life: The situation of Asian women married to Japanese.Imamura, A. E. 1990. Strangers in a strange land: Coping with marginality international.
Halman, L. J., Oakley, D., & Lederman, R. (1995). Adaptation to pregnancy and motherhood among subfecund and fecund primiparous women. Maternal-Child Nursing Journal, 23(3), 90-100.
Hovey, J.D., King, C.A.(1996). Acculturative stress,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immigrant and second-generation Latino adolescen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5, 1183-1192.
Kitano,H.L., Yeung, W. T., Chai, L.,&Hatanaka, H.(1984).Asian-American interracial marriag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6(2),179-190.
Kogan, M. D., Alexander, G. R., Kotelchuck, M. &Nagey, D. A. (1994).Relation of the content of prenatal care to the risk of low birth weight.JAMA, 17, 1340-1345.
Kogan, M. D., Martin, J. A., Alexander, G. R., Kotelchuck, M., Ventura, S.J., & Fredric, D.(1998).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prenatal careutil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1-1995, using different prenatalcare indic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79(20), 1623-1628.
Korenbort, C. C., Simpson, L., & Phibbs, C. S. (1994). Prenatal careneeds assessment comparing service use and outcomes in Fresno,CA.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9(1), 68-76.
Kotelchuck, M. (1994). An evaluation of the Kessner adequacy ofprenatal care index and a proposed adequacy of prenatal careutikization index.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4(9),1414-1420.
Langford, P. H., Bowsher, J., Maloney, J. P., &Lillis, P. P. (1997). Social support: A conceptual analysi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5(1), 95-100.
Lipson, J. G. (1991). Afghan refugee health: Some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3), 349-369.Willian, W. & Beck, Jr. (2001)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New york:Wiley.
McAllister, L. E., & Boyle, J. S. (1998). Without money, means,ormen: African American women receiving prenatal care in ahousing project. Family & Community Health, 21(3), 67-79.
Mustard, C. A., &Roos, N. P. (1994). The relationship of prenatal careand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to birth weight in Winnipeg, Canada.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4(9), 1450-1457.
Imamura, A. E.(1990). Strangers in a strange land: Coping with marginality
international marriag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1(3), 171-191.
Ivanov, L. L.,(2000). Use of a Western Theoretical model to investigate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haracteristics of pregnant women,utilization, and satisfaction with prenatal care services in St.Petersburg, Russia. Public Health Nursing, 17(2), 111-120.
Jiroiwong, S., Dunt, D., & Goldsworthy, D. (1999). Social support and antenatal clinic attendance among Thai pregnant women in Hatyai, a city in southern Thailand.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9(2), 395-406.
McCord, J.(1992). Deterrence of domestic violence: A critical view ofresearch.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29(2),229-239.
Michaels, G.Y.(1988).Motivational factors in the decision and time of pregnancy.in G.Y.
Mikhail, B. (2000). Prenatal care utilization among low-income AfricanAmerican women. 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17(4),235-246.
Polomeno, V. (1996). Social support during pregnan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birth Education, 11(2), 14-21
Reichman, N.E. and Florio, M.J. (1996), The Effects of Enriched PrenatalCare Service on Medicaid Birth Outcomes in New Jersey. Journal ofHealth Economics, 15: 455-476.
Ritsner, M., Ponizovsky, A., Ginath, Y.(1997). Changing patterns of distress during the adjustment of recent immigrants: a 1-year follow-up study. Acta Psychiatr. Scand., 95:494-499.
Rubin,R.(1961) .Puerperal Change. Nursing Outlook, 9, 753-754.
Rubin, R. (1984). Maternal identity and the maternal experience. New York: Springer.
Richardson, P. (1990). Women’s experience of body change during normal pregnancy. Maternal- Child Nursing Journal, 19(2), 93-111.
Tarkka, M. T., & Paunonen, M. (1996). Social support and its impact on mothers’ experiences of childbirth.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3(1), 70-75.
Yang, Y. M., Wang, h. h.,(2003). Life and Health Concerns ofIndonesian Women in Transnational Marriages in Taiwan. TheJournal of Nursing Reasearch, 11(3), 167-176.
Willian, W. & Beck, Jr. (2001)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New york:Wiley.
Lyn,Meadows M.,Thurston Wilfreda E.,and ChristinaMelton,2001,’’Immigrant women’s health ,”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52:1451-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