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4: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書維
研究生(外文):Shu-Wei Hsu
論文名稱:曾文水庫集水區潛在崩塌地與土地利用適宜性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Potential Landslide Area and Land Use Suitability in the Watershed of Tseng Wen Reservoir
指導教授:張伯宇張伯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o-Yu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土地利用適宜性潛在崩塌災害曾文水庫集水區
外文關鍵詞:the Watershed of Tseng Wen ReservoirLand Use SuitabilityPotential Landsli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4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近年來,水庫集水區常因內部之水土保持及開發不當,致使崩塌災害層出不窮,及水體內之泥沙淤積愈加嚴重,進而影響水質之好壞並危害下遊人民之生命財產之安全。鑑此,本研究以南臺灣重要水庫之一的曾文水庫集水區為研究對象,經由張石角之「簡確法」,劃分區內之土地單元及評估其內之潛在崩塌災害危險度與其類型;並將「簡確法」未能評估到位於土地單元界線上之河谷,另以一土石流潛勢溪流之評估方法來評估其潛在災害之危險性;最後,將研究區內之土地利用現況與土地利用之潛力做一比較,得出其土地利用之適宜性。
其次,本研究區依照其地形與地質之特性分為甲、乙及丙三區。甲區的潛在崩塌面積佔了全區55%之多,潛在發生面積最大的類型為岩石滑移或平面型地滑,以及平面型地滑;乙區的潛在崩塌面積佔了全區70%之多,潛在發生面積最大的類型為平面型地滑與沖蝕;丙區的潛在崩塌面積佔了全區60%之多,潛在發生面積最大的類型為平面型地滑與岩石滑移或平面型地滑。整體而言,研究區內因有許多的斷層線及構造線通過,造成了本研究區的地層多呈現破碎狀,致使研究區內的潛在崩塌地分布面積超過了一半以上,多半集中於溪流兩側與其攻擊坡,此外,在坡度較陡一側的山脊線附近,也有明顯集中的態勢。事實上,各區內部之超限利用之面積都只佔各區總面積不到5%,若與潛在崩塌災害做一綜合分析,其重疊面積就高達了82%,也就是說這些超限利用地區,若持續下去,將有82%以上的面積會發生崩塌災害。加上本區內之超限利用地區多分布於連外道路、河流與曾文水庫水體附近,需多加注意。
研究區內之潛在岩石滑移及平面型地滑與超限利用地區多呈現重疊的狀態,若坡度又呈現陡坡的狀態,其下游河流往往會成為土石流潛勢溪流,其中至少有一半的河谷是位於超限利用的邊緣或是下游地帶,因此這些超限利用之地區成為這些土石流潛勢溪流之最佳土石來源,更有五條潛勢溪流之下游地帶有保全對象(聚落或建築物)。因此,在本區內的任何土地開發型態都有可能產生超限利用的情形,並對曾文水庫之水體與集水區範圍以內,甚至以外的居民造成嚴重的災害。希可藉著上述之研究結果,使其相關主管單位瞭解到其迫切性,並加以改善。
In recent years, watershed in the reservoir because its insid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improper, causes the collapsing disasters to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and the silt in the water body deposits more serious, the ones that can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water to endanger downstream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ies. Because of the above, taking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rvoirs of Taiwan to the soutterh-Tseng Wen Reservoir’s watersh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using“simprecise method” to divide land unit and assess its dangerous degree and its type of potential collapse calamity in the research district; Besides, using evaluation method of debris flows to know the danger of river valleys which lie on the side lines of the land units and“simprecise method” can’t evalutate; Finally, compare between present situation and potentiality of land use in the research district, then get it’s land use suitability.
The watershed of Tseng Wen Reservoir is divided into three districts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forms and geology. The area of potential collapse of first district takes the amount of 55%, in which the largest types are Rockslide or Translational Slide and Translational Slide; The area of potential collapse of second district takes the amount of 70%,in which the largest type are Translational Slide and ; The area of potential collapse of third district takes the amount of 60%, in which the largest type are also Rockslide or Translational Slide and Translational Slide. In short, there are too many structure lines and fault lines going through to make the stratums come to pieces, so that the potential landslide has been distributed and exceeded over half, most concentrating on the two sides of rivers and its undercut slope, in addition, which also concentrates on the ridge line being more abrupt. In fact, over-utilized areas are less than 5% accounting for the whole area in every district, and if which making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ith potential collapse calamity, its overlap area will be up to 82% ,meaning that there will happen calamity of collapsing over 82% area, if the over-utilized areas continue its present situation. Besides, the over-utilized areas usually distributes much at main connect evil road, rivers, and Tseng Wen reservoir water body, which needs to take care of.
Rockslide and Translational Slide are always overlap the over-utilized areas in the study area, and if the gradient is steep, its downstream river will often become debris flows. Among them at least have half of river valleys are the edges or downriver places of the over-utilized zones, so over-utilized zones become the best mud source of debris flows, even five debris flows have the protected population and properties on their downriver places (the villages or buildings).
In short, any developing forms of land in this region may all produce the over-utilized situations, and not only water body of reservoir but inside or outside the watershed will cause serious damage. Wish to use the above-mentioned results of study to make the relevant authorities know the urgency of these events and improve them.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目錄……………………………………………………………………………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照片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潛在崩塌地空間分布之評估……………………………45
第二節 土地利用潛力與土地利用適宜性之評估……………46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45
第二節 研究方法………………………………………………………46
第三節 調查方法………………………………………………………54
第四章 研究區域概述………………………………………………………55
第一節 研究區地形……………………………………………………55
第二節 研究區地質……………………………………………………56
第三節 研究區氣候……………………………………………………59
第四節 研究區土壤……………………………………………………60
第五節 研究區土地利用現況…………………………………………61
第六節 研究區分區概述………………………………………………62
第五章 研究成果……………………………………………………………65
第一節 潛在崩塌地之空間分布………………………………………65
第二節 工程環境冒險率與土地利用潛力之空間分布………………74
第三節 土地利用適宜性評估…………………………………………84
第四節 地層與潛在崩塌類型之關係………………………………100
第六章 結論………………………………………………………………101
參考文獻……………………………………………………………………103
專著:
王鑫:《地形學》(臺北:聯經,1988年)。
石再添等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技術規範》(臺北:行政院農委會編印,2000年)。
何春蓀:《普通地質學》(臺北:五南出版公司,1985年)。
何春蓀:《臺灣地質概論》(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86年)。
沈淑敏等人:《從流域特性探討臺灣北部坡地災害的潛在危險性(期中進度
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2003年)。
沈淑敏等人:《從流域特性探討臺灣北部坡地災害的潛在危險性(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2004年)。
邱穀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臺灣地區生態分區與環境敏感地劃設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4年)。
邱穀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臺灣中部區域環境敏感地劃設與土地適宜性分析》,(臺北:內政部營建署,1996年)。
亞新工程顧問公司:《坡地環境地質災害調查研究(東部地區)期中報告書》,(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6年)
林朝棨編:《臺灣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年)
徐鐵良:《地質與工程》,(臺北:工程師學會,1994年)。
陳信雄:《集水區經營學》,(臺北:明文,1997)。
陳信雄:《崩塌地調查與分析》,(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
陳宏宇等人:《建置陽明山國家公園地質災害資料庫之調查研究-Ⅱ》,(臺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報告,2003年)。
張石角等人:《水源保護區高爾夫球場開發之環境影響》(臺北:行政院環保署,1993年)。
張石角:《山坡地調查規劃、評估及其崩坍預測與治理》(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專題研究,1993年)。
黃書禮:《生態土地使用規劃》,(臺北:詹氏,2000年)。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利署:《曾文水庫八十九年淤積測量報告》(臺南: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利署,2001年)。
潘國樑:《應用環境地質學》,(臺北:地景,1993年)。
臺灣省曾文水庫管理局辦理:《曾文水庫集水區航測調查報告》(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編印,1997年)。
臺灣省曾文水庫管理局辦理:《曾文水庫周圍保護區土地利用調查及蓄水容量計算—期末報告》(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1997年)。
臺南:作者:《土石流危險溪流調查計劃(北部地區)》(國立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行政院農為會水土保持局委託,2001年)
新竹:作者:《臺灣省重要都會區環境地質資料庫》(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及資源研究所,2001年)。
臺北:作者:《坡地環境地質災害敏感區判定準則及作業方法》(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80年)。
臺北:作者:《臺灣坡地社區工程地質調查與探勘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6年)。

期刊論文:
丁澈士:〈後水壩時代的水資源經營〉,《大地地理雜誌》第200期(2004年),頁40∼41。
王敏順:〈坡地開發形態與工程地質評估之準則研究〉,《現代營建》第14卷3期,(1993年),頁57∼66。
王駿智:《建置土地利用規劃整合空間資訊環境-以地質敏感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任文助:《指南溪集水區土地利用適切性評估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1996) 。
吳功顯:〈影響臺灣土地利用因素之研究〉,《人與地》第199期(2000年),頁14∼33。
吳素慧:《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出水溪土石流流動現象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吳雲瑞:《土石流潛勢分析及其在臺南縣之應用》(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吳正堂:《土石流潛勢溪流危險度評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李三畏:〈臺灣的崩塌地〉,《水土保持文獻專輯》第一卷(1986年),頁130∼143。
李麗玲:《土地資源資料庫之建立與應用-以評估山坡地潛在災害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林宏明:〈阿里山公路邊坡破壞特性調查〉,《地質災害與防治研討會》,2001年,頁I1~I17。
林俊全:《地形、土壤的特性與農業土地利用關係之研究-以苗栗後龍溪流域沖積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林朝宗:〈土石流災害地質之現況與展望〉,《土石流地質調查及防災對策研究會論文集》,2003年,頁B-1∼B- 4。
林胤佐:《風景區潛在山崩評估系統之建立-以陽明山和觀音山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林淑媛:《地形地質均質區之劃分與山崩因子探討》(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雅玲:《土地使用規劃模式之研究:以曾文水庫集水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周明德:《九份二山地區潛在崩塌地特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周怡君:《應用數值地形模型於集水區潛在崩塌地之模擬研究》(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所碩士論文,2002年)。
高國平:《地理資訊系統在土地利用規劃上之應用- 以基隆河集水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1987年)。
唐川、Joerg Grunert:〈滑坡災害評價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理學報》第一期,1998年,頁149∼157。
陳信雄、李三畏:〈崩塌地調查方法之研究〉,《集水區及河川之經理研討會論文集》,1978年,頁299∼323。
陳信雄、楊蔚宇:〈臺北市近郊土地利用適切性之研究〉,《第二屆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頁205∼221。
陳紫娥:〈臺灣山坡地工程與環境地質調查與評估法之比較〉,《工程環境會刊》第13卷(1994年),頁26∼46。
陳秋份:《土石流危險溪流危險度之區分》(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美心:《土地利用變遷對水源涵養效益之影響-以大埔水庫集水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志彰:《山坡地可利用限度之查定及土地利用合理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石角:〈山坡地潛在危險之預測及其環境影響評估之應用〉,《中華水土保特學報》第18卷2期(1987年),頁41∼62。
張石角:〈臺灣北部地區過去二十年重大崩山災害及其對環境之影響(1968-1986)〉,《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14期(1990年),頁11∼27。
張石角:〈潛在崩塌地之劃定與防治〉,《中華水土保特學會舉辦坡地防災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頁2∼7。
張伯宇:〈山坡地潛在崩山災害之空間性分析-以臺北縣樹林鎮山坡地為例〉,《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八期(1999年),頁1∼21。
張伯宇、徐君臨:〈陽明山地區溪流懸移質含量與坡度-土地利用關係指標之探討〉,《長庚科技學刊》第三期(2004年)。
張伯宇:《地滑機制之分析-以麻竹坑地滑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張峻誠:《從實際災害資料探討土地使用計畫之適當性》(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張瑞津、陳瀚霖:〈曾文水庫對流量及輸沙量的影響〉,《師大地裡研究報告》第39期(2003年),頁37∼53。
黃書禮、李煌樟:〈排水成本函數之建立與土地利用適宜性分析之應用〉,《水土保持學報》19卷1期(1988年),頁89∼93。
黃以方:《應用山坡地地文條件評估土地利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麗津:《應用地理資訊系統與數值地形模型於坡地敏感區劃設之研究-以花蓮清水溪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麗津等人:〈簡確評估法應用於山崩敏感區推估之適宜性研究-以花蓮清水溪流域為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37期(2006年),頁1∼25。
莊志宏:《臺東縣卑南鄉明峰地區土地利用適切性評估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許輔仁:《鯉魚潭水庫集區之崩塌地潛感分布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2002年)。
曾奕超:《土石流發生降雨地文綜合警戒指標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詹新甫和耿文溥:〈臺灣阿里山區之橫向平移斷層及同時或其後之褶皺〉,《中國地質學會會刊》第3卷(1962年),頁119∼126。
詹錢登:〈土石流之危險評估〉,《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5卷2期(1994年),頁76∼82。
詹錢登:〈土石流的發生與運動〉,《土木技術》第1卷1期(1998年),頁132∼144。
董倫政:《臺北市近郊崩塌地調查及其附近地區土地利用適切性評估》(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楊雄興:《臺灣山坡地丙種建築用地社區潛在崩山災害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進金等人:〈臺灣主要地質災害類型與先進測繪技術〉,《地質災害與防治研討會》(2001年),頁A1~A12。
劉朝俊:《坡地開發與邊坡穩定之關係的研究-以基隆市大竿林與大德國中東側等平面型地滑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劉佳鑫:《臺北市內湖地區土地利用適切性評估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劉軒耘:《土石流發生條件及發生機率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管立豪:〈臺灣森林資源與土地利用調查〉,《臺灣農業》第31期6卷(1995年),頁102∼125。
鄭詩華:〈日本土地利用區分之原理與方法〉,《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29卷3期(1992年),頁115∼128。
鄭胥智:《降雨及地文條件與土石流發生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謝正倫:〈土石流危險區之綜合治理對策〉,《地質災害與防治研討會》(2001年),頁G1∼G20。
賴俊良等人:〈環境敏感地劃設-以臺灣中部地區為例〉,《地工技術》第56期(1996年),頁39∼54。
顏君揚:〈從環境地質資料庫建立看山坡土地利用政策〉,《能源、資源與環境》第8卷1期(1995年),頁48∼54。

西文參考文獻:
Cooke, R. U. and Doornkamp, J. C.(1990)Geomorphology in Environment Management, 2nd e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McHarg, I. L.(1969)Design with Nature.,New York: Natural History Press
Nemčok A., Pašek, J. and Rybář, J.,(1972),Classification of landslides and other mass movements, Rock Mechanics, 4:71-78.
Selby, M. J.(1993) Hillslope Materials and Process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arnes, D. J.(1958)Landslide Types and Process. In Landslide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E. B. Eckel,. Highway Research Board Special Report 29, Washington, pp. 20-47.
Varnes, D. J.(1978)Slope Movements and type and processes, in: Landslide Analysis and Control, Transportation Res. Board Nat. Ac. Sci. Washingtion Spec. Re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