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9: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江長壽
研究生(外文):Shou Jiang
論文名稱:啟智學校教師利用網路進修輔助科技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iveness of Web-based Assistive Technology In-service Programs for Teachers in Schools for the Mentally Retarded
指導教授:陳明聰陳明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Chu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啟智學校教師網路進修輔助科技
外文關鍵詞:teachers in schools for the mentally retardedassistive technologyweb-based assistive technology in-service progr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5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旨在探討啟智學校教師利用網路進修輔助科技之成效。研究對象為來自六所國立啟智學校60名教師,依前測認知成績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研究方法為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自變項為網路化的輔助科技課程,依變項為網路進修後的學習成效與學習滿意度。實驗組經八週的網路進修後,再進行學習成效與學習滿意度之後測;而控制組學員則不進行網路進修,但接受學習成效之後測。本研究的資料蒐集以研究者自編之學習成效評量工具,包含輔助科技認知評量與使用意願問卷量表和學習後的滿意度問卷量表,輔以對表現極端的學員,進行訪談。綜合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實驗組學員接受網路進修輔助科技課程後,在「輔助科技的認知」程度的提昇顯著高於未接受網路進修控制組學員。
二、實驗組學員接受網路進修輔助科技課程後,在「輔助科技的使用意願」顯著高於未接受網路進修控制組學員。
三、實驗組學員利用網路進修輔助科技課程後,「學習滿意度」與「輔助科技認知程度」沒有顯著正相關。
四、實驗組學員利用網路進修輔助科技課程後,「學習滿意度」與「輔助科技的使用意願」有顯著正相關。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assistive technology (AT) in-service training course. The 60 teachers who came from 6 special schools for mentally retarded participated in the experiment.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their scores in AT knowledge. The research used pretest and posttest design with two no equivalent groups of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experiment group (n=30) participated in a web-based AT training programs while the controlled group (n=30) didn’t accepted any instruction.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s a web-based assistive technology course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s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which include knowledge of AT and the will of using AT, and the satisfaction on the web-based program. The web-based assistive technology course was put on the website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line any time for eight week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two-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we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major finds were listed as followings:
1.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score of AT knowledge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led group.
2.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score of will of using AT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led group.
3.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core of AT knowledge and the degree of the satisfaction on the web-based program.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will of using AT and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n the web-based program.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輔助科技……………………………………………… 11
第二節 網路學習……………………………………………… 20
第三節 網路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26
第四節 網路學習應用在教師進修之相關研究……………… 28
第五節 特教教師進修輔助科技課程之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1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6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整理………………………………………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網路進修後的認知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63
第二節 網路進修後的輔助科技使用意願之分析…………… 65
第三節 學習滿意度與認知後測成績之相關分析與討論…… 67
第四節 學習滿意度與使用意願之相關分析與討論………… 69
第五節 訪談與網路教學觀察資料之分析與討論……………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結論…………………………………………………… 81
第二節 建議…………………………………………………… 82
參考文獻 ………………………………………………………… 85
附錄一 輔助科技基礎課程評量試題雙向細目分析表……… 99
附錄二 輔助科技課程前後測評量試題……………………… 100
附錄三 網路進修輔助科技-學員問卷調查表……………… 106
附錄四 網路進修輔助科技課程之成效訪談題……………… 113
附錄五 輔助科技基礎素養網路研習活動研習實施計畫…… 115
附錄六 輔助科技進修網站版面舉例………………………… 117
附錄七 輔助科技進修作業與討論題庫……………………… 119
附錄八 專家效度專家名單…………………………………… 124
附錄九 實驗組學員基本資料………………………………… 125
附錄十 控制組學員服務學校暨評量原始分數……………… 127
附錄十一 實驗組學員在認知前後測與學習滿意度之原始分數 129
表目錄
表1研究設計…………………………………………………………50
表2本研究啟智學校教師樣本來源分佈……………………………51
表3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前後測得分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3
表4單純主要效果檢定結果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4
表5 控制組使用意願前、後測得分之t檢定結果結果摘要表……66
表6兩組在輔助科技使用意願後測得分之t檢定結果摘要表……66
表7學習滿意度和認知後測成績的之相關分析……………………68
表8 學習滿意度與輔助科技使用意願後測得分之相關分析………69
表9 作業與發表討論完成百分比統計表……………………………75
圖目錄
圖1研究架構圖 ……………………………………………………49
圖2 輔助科技進修網站系統運作圖………………………………52
圖3 進修網站的主要架構…………………………………………54
圖4 研究流程圖……………………………………………………58
王文玲(2003)。國小教師資訊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網路進修需求調查~以台中縣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千倖(2003)。以網路同儕教學建構網路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1),119-142。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暨學習型態對學習績效的影響-網頁設計時地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王秋華(2001)。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華沛(1997)。論特殊教育科技之立法。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特殊教育法的落實與展望(頁185-
197)。台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王雅慧(2004)。啟智班教師科技輔具教學應用素養與使用現況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瑀(2004)。以同儕互評與討論提升小六學童之寫作表現~以行動學習輔具教室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中山醫學大學中區輔具中心(2003)。身心障礙輔助器材資源手冊。台中市: 作者。
方琇瑩(2002)。中小學教師進修網路學習課程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總諮議委員會(1994)。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李士欣(2004)。網路教學即時互動討論區參與行為之研究-以特殊教育通論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巫靜宜(2000)。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之教學為例。私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吳武典(1998)。教育改革與特殊教育。教育資料期刊,23,197-220。
吳亭芳、陳明聰(2001)。我國特殊教育輔助性科技政策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47-68。
吳亭芳、陳明聰、王華沛(2000)。運用輔助性科技實踐融合教育理念。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e世代的特殊教育(頁33-46)。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吳亭芳、侯嘉怡、陳明聰(2000)。輔助性科技在特殊教育之應用。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頁595-650)。台北:心理。
吳志銘(1998)。引導式網際網路遠距教學機制。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祥明(1998)。網路教師進修效果與時間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婉如(1992)。台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杞昭安(1997)。啟智教育初任教師專業知能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特殊教育的落實與展望。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補助作業要點 (2005)。
身心障礙保護法(2004)。
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58,2-9 。
林煌(2000,10月)。教師終身進修制度的理念與規劃。教育資料與研究,37。2003年10月20日,取自http:// www.nioerar.edu.tw:82/
basis3/34/gc3.htm
林宏熾(2000)。身心障礙者輔助性科技與職業重建。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e世代特殊教育。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林甘敏、曾志華(2000,12月)。網路互動合作式學習系統之設計-以一個國小數學合作解題為例。載於國立交通大學舉辦之「第六屆資訊管理研究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林甘敏、陳年興(2001,4月)網路大學學習問題探討。載於國立中央大學舉辦之「第五屆全球華人學習科技研討會論文集/第十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大會研究論文集(頁266-273),中壢市。
林勇成(2002)。網路虛擬實驗室在國小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資訊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淑玟(2001)。E世代的「無障礙」觀。特殊教育季刊,78,8-16。
林淑玟(2004a,8月)。輔助科技設備與服務之概論與相關法規介紹。載於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舉辦之「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習」研習手冊(頁1-13),臺南市。
林淑玟(2004b,8月)。輔助科技設備與服務如何運用在學校教學中。載於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舉辦之「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習」研習手冊(頁51-58),臺南市。
林傑斌、劉明德(2003)。SPSS11.0與統計模式建構。台北:文魁資訊。
林漢瓊(2003)。醫療機構網路學習機制之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李大偉、游光昭(2003)。網路化教育訓練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李士欣(2004)。網路教學即時互動討論區參與行為之研究-以特殊教育通論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天佑(1999)。中小學校園無障礙電腦環境之簡介。資訊與教育,70,9-13。
李青蓉(1998)。淺談空大網路面授-自學結合合作學習的新契機,隔空教育論叢,10,169-188。
呂丰君(2002)。非同步網路學習下任務型態與困難度對合作學習績效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斯畏(1999)。網路科技對教育的影響-學習環境、學習型式、師生互動、教學內容的探討。2006年1 月30日,取自 http://acbe.tku.edu.tw/iccai8/12/12.htm
官怡君、陳明聰、林妤芳(2003,10月)。數位典藏計畫網站內容資訊可及性評估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舉辦之「TANET2003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台北市。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台北:華彩軟體。
洪明洲(2000a)。網路教學課程設計對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舉辦之「遠距教學系統化教材設計」國際研討會,嘉義縣。
洪明洲(2000b)。「非同步網路教學」課程管理中心建置計畫-教育部電子計算中心八十九年度委託計畫。2006年1 月30日,取自http://
course2000.moe.edu.tw
梁佳玲(2002)。影響網路學習成效之因素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游政男(2001)。學習風格與超媒體網頁架構方式對學習鐘擺週期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舒緒緯(2000)。台灣地區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的沿革。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台北市: 揚智文化。
舒緒緯(2001)。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沿革。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台北市: 揚智文化。
邱瓊慧、吳祥明(2001)。在職教師參與網路進修之成就與網路使用時間之相關。台南師院學院學報,34,19-36。
胡寶玉(2001)。非同步網路教學單元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經華(2003)。非同步遠距教學評鑑調查表。2003年11月10日,取自 http://dised.ntu.edu.tw/survey/遠距教學評鑑調查表(非同步).
doc
唐宣蔚、張基成(2000)。大學網路學習社群之實施研究-相關問題、教學策略及實施模式。成人教育學刊,4,161-190。
孫春在(1997)。「合作式遠距教學」簡介。資訊與教育,58,12-17 。
孫培真(2000)。影響非同步網路學習系統接受度與滿意度之因素:一個以結構化理論為基礎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睿璟(2002)。影響非同步網路教學系統持續使用意願因素之研究。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黃明裕(2002)。台南縣國小特教教師對使用電腦網路資源於教學上的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昱欣(2000)。啟智學校與啟仁班學生在輔助性科技之需求與使用現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興燦、黃亮華(2003)。新時代、新動力。載於陳德懷、黃亮華(主編),邁向數位學習社會(131-142頁)。台北市:遠流。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美雯(2002)。國中特殊教育教師輔助性科技素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馬芳婷(1988)。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馬難先(1997)。「我國NII計劃推動遠距教學現況與未來發展」。遠距教育,1,7∼10。
教師進修研究獎勵辦法(1996)。
特殊教育法(2004)。
教育改革行動方案(1998)。2002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
minister/action87/l-3-6.htm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4)。九十三年度特殊教育學校(班)工作小組研討議題三:提昇殊教育教師專業知能。2004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
aide.gov.tw/filectrl/title3.doc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06)。特教學校老師統計概況。2006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set.edu.tw/sta/sta7_1.htm
專科以上學校開辦遠距教學作業要點(1999)。
專科以上學校開辦遠距教學作業要點附件(一):非同步(網路)遠距教學需求規格(1999)。
莊妙芬、吳昆壽(1997)。身心障礙教師專業知能調查。南師特教叢書,28。
莊素貞、梁成一(2000)。現任視障教育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105-125。
陳年興(1998)。全球資訊網整合式學習環境,資訊與教育雜誌,64 ,2-13 。
陳年興、劉惠如(1999)。「整合式網路教學之課程設計與教學成效」,第十屆全國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頁1150∼1157。
陳惠珍(2003)。嘉義市幼稚園教師透過網路在職進修之需求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舜芬、丁志仁、洪儷瑜(1996)。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教育研究集刊,37,39-100。
陳明溥(2000,12月)。教師在職進修之網路學習系統發展與成效探討。載於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舉辦之八十九年度「教師在職進修研究發展與工作研討會」教師進修學術論文集(頁1~12),台中市。
陳明聰(2005)。特殊教育教師輔助性科融入教學素養之研究。台北:心理。
陳明聰、李天佑、王華沛、賴錦緣、楊惠玲(2001,2月)身心障礙者參與網路化學習的困難及其修改方式。載於教育部電子計算中心舉辦之「2001年台灣區學術網路研討會暨網路學習與繼續專業教育」國際會議論文集(頁149-154),台北市。
陳明聰、王聖博、郭俊旻、張祖銘(2003)。打造無障礙的網站學習環境-網頁內容可及性的問題與改進。特教季刊,89,1-8。
陳明聰、李天佑、葉耀明(2003)。網路可及性分析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之「第十一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台北市。
陳明聰、賴翠媛(2003,11月)專題式輔助性科技在職進修方案及其實施成效之探討。戴於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縣。
陳郁仁(2000)。台灣地區特殊教育網站可及性分析。2000 年特殊教育年刊,121-137。
陳錕隆(2003)。動機與滿意度對教師參與網路進修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溫嘉榮(1998)。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理論模式實證研究。高雄師大學報,9,263-287。
溫嘉榮、吳明隆(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市:松岡。
葉明政(2001)。以網路科技建構教師終身學習環境。社教雜誌,272,5-8。
葉國樑(2002)。嘉義市教師特殊教育專業知能繼續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葉耀明、李天佑、周二銘(2003)。無障礙網路空間規畫與設計。台北: 中華民國輔助科技促進職業重建協會。
董興國(2002)。從學習理論探討影響網路學習績效因素之研究-以銘傳大學學生為例。私立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木在、陳明聰(2001)。教育部九十年度教師行動研究成果報告-利用網路學習建構啟智教育教師專業進修模式之研究。嘉義市:嘉義啟智。
趙文漢(2002)。我國職校特殊教育師資在職進修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趙美聲、陳姚真(譯) (1999)。G. Kearsley著。遠距教育-系統觀。台北,松崗。
楊佳樺(2001)。參與網路課程學生對學習者支援服務之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惠合(2004)。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數位學習滿意度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未出版,彰化縣。
楊銀興、周蓮清(2001)。德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頁113-124)。台北市: 揚智文化。
楊家興(1996)。遠距教學下發展多元媒體組合教材的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8(1),1-17。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蘇永明、李奉儒(2001)。英國英格蘭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頁1-52)。台北市: 揚智文化。
蔡培村(1996)。我國實施教師職級制度之研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 師範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台北:師大書苑。
蔡培村(2000)。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省思。成人教育,57,2-9。
蔡崇建(1994)。特殊教育教師專業之能發展的需求評估。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03-117。
蔡清華(2001)。美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以行政機制為例。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頁113-124)。台北市: 揚智文化。
蔡秉燁、彭淑珍(2003)。從特殊教育學生資訊技能競賽探討特殊需求學生網路學習要素,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潘裕豐(1997)。網路資源在資優教育上的運用。資優教育的革新與展望(493-504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豐佳燕(1998)。特教師資學員班認知型態對使用網路互動式遠距學習系統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田(1995)。交通部電信訓練所學員覺察之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蕭安成(1998),隔空與非隔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和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Barbara, L.M.(1994).Using Distance Education to Teach Instructional Design to Preserves. Education Technology, March, 49-55.
Bauder, D. K.(1999). The use of assistive technology and the assistive technology training needs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Kentuck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Kentucky.
Berry, B. E. (2003). Interdisciplinary fundamentals in adaptive and Assistive Technology. Retrieved December 11, 2003, from http://pediatrics.med.
miami.edu/projectabc/abcs.htm
Blackhust, A. E., Lahm, E. A., Harrison, E. M., & Chandler, W. G.(1999). A framework for aligning technology with transition competencies. Career Development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22(2), 153-183.
Bransford, J. D., Brown, A. & Cocking, R.(2002). How people learn. Washington, D.C.: Academic Press.
Browder, D.(1983 ). Guidelines for in-service plann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49(3), 300-306.
Bushrow, K. M., & Turner, K. D. (1994). Overcoming barriers in the use of assistive technolog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9 633).
Campbell, D. M. (2000). Views on assistive technolog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Massachusetts.
Casey, D. (1998). Learning “from” or “through” the Web: Models of Web based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3, 51-54.
Chou, H. W. & Wang, T. B. (2000). The influence of learning style and training method on self-efficacy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WWW homepage design trai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 455-472.
Clark, R. E. (1983). Research on student thought process during computer-
based instru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7(3), 2-5.
Collis, B.A. (1994).Teacher education, technology in.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pp.6004-6009). Oxford, England: Bergamot.
Cook, A. M., & Hussey, S. M. (2002). Assistive Technologie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 St. Louis: Mosby.
Dringus, L. & Terrell, S. (1999). The framework for DIRECTED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the Internet in Education, 2(1), 55-67.
Federico, P. A. (2000). Learning styles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various aspects of network-based instruc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6, 359-379.
Flippo, K.F., Inge, K.J., & Barcus, J.M. (1995). Assistive Technology: a Resource for School Work and Community.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Galvin, J. C. & Scherer, M. J. (Eds.)(1996). Evaluating, selecting, and using appropriate assistive technology. Gaithersburg, MD: Aspen.
Hara, N. & Kling, R. (1999).Students'' Frustrations with a Web-Based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 First Monday, 4(12).Retrieved January 5,
2006, from http://firstmonday.org/issues/issue4_12/hara/index.html
Hibbard, J.(1998).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Information Week,672, 44-50.
Insung Jung(2001).Build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web-based i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distance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523-534.
Jonassen, D. H. (1996).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mind 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NJ: Prentice-Hall .
Kentucky Assistive Technology Service Network (1998). Assistive technology and IEP. Retrieved November 28, 1998,from http://www.iglou.com/kat-
snet/facts.html
Khan, B. H.(1997).Web-Based Instruction(WBI):What is it and Why is it? In Khan BH.(Ed.),Web-Based Instruction (pp.5-18).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Kraus, L. A., Reed, W.M. & Fitzgerald, G.E. (2001).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style and hypermedia prior experience on behavioral disorders knowledge and time on task:a case-based hypermedia environmen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125-140.
Lewis, R. S. (1993).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application. Pacific Grove, CA:Cole.
Martin, C. L.,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45(4),1988,pp. 196-209.
McGee, M. K. (1999). Train on the web. Information Week, 718, 101-105.
Mistrett, S.(2001). Web-based learning: assistive technology training online project. Retrieved January 17,2004, from http://www.csun.edu/~hfdss
006/conf/2001/proceedings/0206mistrett.htm
Moore, M. G., & Kersley, G. (1996). 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 view. Belmont, CA: Wadsworth.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0). What are the barriers to the use of advanced telecommunic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public schools? Retrieved October 20, 2003, from http://nces.ed.gov/
pubs2000/2000042.pdf
North Central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Org.(n.d.)(2002). Indicator: special needs equity. Retrieved December 5, 2002, from http://www. ncrel.org/edgauge/framewk/equ/ special/equnedpr/htm
Parette,H.P.,Hourcade, J. J. ,& Vanbievliet, A. (1993). Selection of appro-
priate technology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25(3),18-22.
Peters, S. W. (1999). Assistive technology issues in Virginia schools: A five years follow-up study. Unpublished Doctor Dissertation,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Virginia.
Riddle, J.(1990). Measuring affective change :Students in a distance learning class.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ern Rocky Mounta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Greeley, CO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o. ED 325 514).
Riemer-Reiss, M.L., & Wacker, R.R.(2000).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ssistive Technology Discontinuance Among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66 (3), 44-50.
Roblyer,M.D., & Edwards, J.(2000).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2nd ed.). NJ:Prentice-Hall.
Sherritt, C. (1996). A fundamental problem with distance programs in higher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o. ED 389 906).
Schmetzke, A.(2002). The Accessibility of Online Library Resources for People with Print Disabilities: Research and Strategies for Change,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398,390-397.
Smith, Donna. & Kolb, David. A. (1985). User guide for the learning-style
inventory.Boston: McBer and Company.
Terrell, S.R. (2002). The effect of learning style on doctoral course comple-
tion in a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
ion, 5, 345–352.
Woit, D.,& Mason, D. (2000). Enhancing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on-line quizzes.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2000, 367-371.
W3C.(1999).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 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1.0). Retrieved July 20,2002, from http://www.w3c.org/
TR/WCAG10
York, M. A. (1999). Assistive technology as viewed by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Kansa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KS.
Zhang, S.,& Fulford, C. P. (1994). Are interaction time and psychological interactivity the same thing in the distance learning television classroo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4(6), 58-6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淑玟(2001)。E世代的「無障礙」觀。特殊教育季刊,78,8-16。
2. 林煌(2000,10月)。教師終身進修制度的理念與規劃。教育資料與研究,37。2003年10月20日,取自http:// www.nioerar.edu.tw:82/
3. 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58,2-9 。
4. 吳亭芳、陳明聰(2001)。我國特殊教育輔助性科技政策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47-68。
5. 李天佑(1999)。中小學校園無障礙電腦環境之簡介。資訊與教育,70,9-13。
6. 李青蓉(1998)。淺談空大網路面授-自學結合合作學習的新契機,隔空教育論叢,10,169-188。
7. 唐宣蔚、張基成(2000)。大學網路學習社群之實施研究-相關問題、教學策略及實施模式。成人教育學刊,4,161-190。
8. 孫春在(1997)。「合作式遠距教學」簡介。資訊與教育,58,12-17 。
9. 馬難先(1997)。「我國NII計劃推動遠距教學現況與未來發展」。遠距教育,1,7∼10。
10. 莊素貞、梁成一(2000)。現任視障教育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105-125。
11. 陳年興(1998)。全球資訊網整合式學習環境,資訊與教育雜誌,64 ,2-13 。
12. 溫嘉榮(1998)。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理論模式實證研究。高雄師大學報,9,263-287。
13. 楊家興(1996)。遠距教學下發展多元媒體組合教材的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8(1),1-17。
14. 蔡培村(2000)。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省思。成人教育,57,2-9。
15. 蔡崇建(1994)。特殊教育教師專業之能發展的需求評估。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0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