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家銘(2000)。諮商歷程中重要事件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妙里(2001)。反思教學中教師內省智慧的探索。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連生(1991)。教育輔導原理與技術。台北:五南。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千華。
朱敬先(1997)。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江宛凌(2006)。以塔羅牌為媒介諮商中低自尊大學生所知覺重要事件與晤談感受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何金樺(2003)。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2001)。學習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何麗玉(2004)。兩性教育方案班級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吳秀碧(2000)。角色扮演在輔導上的應用。台北巿:教育部。
吳明宗(2002)。班級讀書治療對促進國小高年級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武典(1987)。國小怎樣實施輔導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武典(1992)。團體輔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1996)。團體輔導。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04)。團體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耀明(1997)。現實治療取向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兒童生活適應及生活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櫻菁(1998)。問津與渡口。臺南巿:國立臺南師院學生輔導中心。
呂素幸(1991)。同儕輔導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坤崇(1998)。班級團體輔導。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怡玫(2005)。利社會學習方案促進國小學童社會智能之成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李美娟(2001)。國小學童對輔導需求之調查研究--以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與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李咏吟(1987)。認知/行為的學習策略對國中生學業成績的影響。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0,299-320。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全會(2004)。另類貧窮:臺灣「心貧兒」現象觀察報告。兒童心理資本投資調查告。2004年11月17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Items_3/ index_1.asp?PageNo=3&PageTitle=專題報導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全會(2005)。二OO五年臺灣地區兒童人權維護調查報告。兒童心理資本投資調查告。2005年11月16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Items_3/ index_1.asp?PageNo=3&PageTitle=專題報導
周玉真(譯) (1999)。Wragg, E. C.著。如何進行教室觀察(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observation)。台北市:五南。
周盛勳(2003)。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周麗玉(1997)。輔導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載於劉焜輝主編: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市:三民。379-414。
林本喬(1995)。多重模式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的學習表現及身心適應之輔導效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林秀勤(2002)。生涯發展課程對國小兒童生涯成熟影響效果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姵君(2003)。增進班級人際關係活動方案之成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書弘(2004)。Vygotsky之社會互動論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寫作教學歷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素妃(1992)。增進學習技巧的團體輔導對學習適應欠佳兒童的影響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進材(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漢棲(1991)。學習輔導的方法。教與愛,32,36-38。
邱玉菁(2004)。數位學習教與學歷程研究 -以A高中實施之台北市教育局「電子書包實驗計畫」為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祺霈(2004)。一位資深教師教學歷程的反思。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段秀玲、蔡彩霞、酆台英(1995)。全方位班級輔導。台北:天馬。
洪玉卿(2004)。導師帶班的難與能-我對班級輔導工作複雜性的反省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洪寶蓮(1992)。學習策略之探討與應用。諮商與輔導,81,19-21。紀杏姿(2005)。建設性思考之班級輔導課程增進國小學童挫折容忍力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孫中瑜(1990)。學習輔導方案對國小低成就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文隆(1996)。台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林清山(199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惟亮(2003)。人際關係之班級輔導活動實施效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張勤英(2005)。幼稚園帶班教師英語協同教學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張霄亭(2001)。教學原理。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教育部(2000)。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編印(1975)。國民小學輔導活動實施要領。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編印(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曹琇倩(2003)。啟聰學校國語文課教師教學歷程之研究-以一位國小六年級教師為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梁翠梅(1991)。壓力免疫訓練對國小高壓力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雪芳(2003)。性別平等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性別角色態及兩性相處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郭敏慧(1994)。同儕輔導員對高中生班級輔導之效果研究-一個公立高中的實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正昌、孫志麟、鄭明長、陳秀碧、樊雪春、劉子鍵、郭俊賢等(譯) (1996)。Robert M. Gagne, Leslie J. Briggs, Wager著。教學設計原理(Principles of instuctional design, 4th ed)。台北市:五南。
陳秋吟(2004)。國小低年級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斐娟(1996)。諮商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工作同盟與諮商結果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彭偉峰(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明惠(2004)。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學歷程分析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中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馮觀富(1989)。談諮商與心理治療。研習資訊,50,28-33。馮觀富(1992)。國中小學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黃月霞(1991)。團體諮商。台北:五南。
黃昆輝(1981)。台北市國民教育的檢討。國民教育會議報告,78-87。
黃金梅(2002)。學習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之影響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黃惠惠(1993)。團體輔導工作概論。台北:張老師。
黃進南(2000)。班級輔導—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德祥(1995)。學習輔導與學生發展。學生輔導,38,22-31。黃靜萩(2001)。童心話童年---國小低年級兒童詩歌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極東(1992)。團體輔導。台北:五南。
董素貞(2004)。台北市國小教師參與班群教學歷程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董媛卿(1997)。增進學習技巧。台北巿:精美。
廖鳳池(1993)。小學班級輔導活動的實施。諮商與輔導,88,38-41。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1997)。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趙寶琴(1998)。班級團體輔導的原則與實務。北縣國教輔導,5,12-14。劉月瞻(2002)。國小英語教師知識對教學歷程影響之個案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焜輝(1997)。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三民。
蔡宛純(2003)。兩性平等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班級輔導效果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素美(2004)。國小學童課業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惠菁(2004)當事人在諮商歷程中的重要事件與晤談感受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燕入(1998)。學習動機訓練對國小兒童班級輔導效果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清波(1994)。國小班級輔導活動課程的探討。諮商與輔導,107,41-43。賴郁璿(2004)。國小專家╱初任教師教學歷程之比較研究—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幸儒(2004)。民眾戲劇工作者之教學歷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旻桂(2003)。現實治療之選擇理論取向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謝蕙春(2003)。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低自尊個案之影響研究 。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簡秀雯(1996)。生涯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兒童生涯成熟態度與職業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簡茂發(1992)。學業輔導(載於盧欽銘、賴保禎等著: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二、西文部分:
Beidel, D. C., & Taylor-Ferreira, J. C. (1996). Testbusters: Study smarter not harder. Mt. Pleasant, SC: Turndel.
Bland, M., Melang, P., & Miller, D. (1986). The effect of small-group counseling underachievers.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 Counseling, 20 (4), 303-305.
Carns, A. W., & Carns, M. R. (1991). Teaching study skills,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metacognitive skills through self-diagnose learning styles. The School Counselor, 38, 341-346.
Corey, G. (2000).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Pacific Grove, CA : Brooks/Cole Wadsworth Pub.
Crittenden, M. R., Kaplan, M. H., & Heim, J. K. (1984). Developing effective study skills and self-confidence in academically able young dolescent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8 (1), 25-30.
Garrion, D. R. (1997). Self-directed learning: 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 (1), 18-33.
Parish, T. S., & Necessary , J. R. (1992). An attempt to enhance young children’s self-concepts. Reading Improvement, 29 (4), 245-247.
Wilson, N. S. (1986). Effects of a classroom guidance unit on sixth graders, examinatio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25 (2), 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