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3 01: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煜棠
研究生(外文):Yu-tang Su
論文名稱:應用雙重增強學習策略於線上英文寫作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Application of Doubl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Strategy to Online English Writing
指導教授:李鴻亮李鴻亮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其他傳播及資訊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雙重增強學習策略線上英文寫作重寫策略同儕互評
外文關鍵詞:Double ReinforcementPeer assessmentLearning StrategyRewrite strategyOnline English wri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之目的為發展雙重增強學習策略,並使用該策略進行線上英文寫作教學。為探究學生的學習成效與態度,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對南部某國立大學2個班級共91名學生進行教學實驗,其中一個班級之45名學生分派為雙重增強學習策略組(實驗組),另一班之46名學生分派為傳統教學策略組(控制組)。資料分析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與描述性統計來探究不同策略對受試者在英文寫作學習成效與態度問卷調查上的差異情形,經過分析發現:(1)學習者呈現顯著的學習成效;(2)學習者對重寫策略與同儕互評表示支持態度;(3)學習者之先備知識對於線上英文寫作之表現具有顯著影響;(4)學習者對多媒體學習系統表示正面肯定態度。本研究結果意味著,雙重增強學習策略結合重寫活動與同儕互評的學習方法,配合多媒體學習系統進行線上英文寫作教學活動,確實有助於提升學習成效。研究者並依據研究結果,對雙重增強學習策略應用於線上英文寫作學習以及未來之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 “Doubl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Strategy” (DRLS) for online English writing.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effect and attitude of the students, this study includes 2 classes of students (91 students) from a national university in southern Taiwan. Following quasi-experimental rubrics, one class (45 students) is assigned to DRLS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the other class (46 students) is assigned to non-DRLS group (control group). A test on English writing and a questionnaire are used as the instruments. With ANCOVA and descriptive survey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Learners’ performance in DRLS group is better than that of in non-DRLS group; (2) Most learners have positive views on rewrite activities and peer assessment; (3) Learner’s prerequisite in English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ir writing performance; (4) Most learners prefer using multimedia materials in the process of online English writing. The findings imply that the success of introducing DRLS to online English writing rests upon double writing, peer assessment, and multimedia learning system. Hence, this study makes suggestions for online English wri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RLS and the relevant studies in the future.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
圖目錄 ............................................. 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五節 研究意義 ...............................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合作學習 ............................... 7
第二節 同儕互評 ............................... 13
第三節 多媒體教學設計 ......................... 15
第四節 英文寫作教學 ........................... 20
第三章 雙重增強學習策略 ....................... 25
第一節 「雙重增強學習策略」之內涵 ............. 25
第二節 「雙重增強學習策略」之教學流程 ........ 28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2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 29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 31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33
第五節 研究流程 ......................... ..... 35
第五章 資料分析 ................................. 37
第一節 學習者學習情況分析 ....... ............. 37
第二節 學習者的線上英文寫作學習成效之分析...... 40
第三節 意見調查分析 ............. ............. 41
第四節 學習者學習心得紀錄 ............... ..... 47
第六章 討論、建議與結論 ......................... 53
第一節 討論 ................................... 53
第二節 建議 ................................... 60
第三節 結論 ................................... 61
參考文獻 .......................................... 63
附件一 互評標準表 ................................. 69
附件二 線上英文寫作教學活動意見調查表 .............. 70
附件三 英語課程-英文寫作教學活動設計 ............... 73


表 目 錄
表1 樣本分析表 .................................. 30
表2 問卷Cronbach α信度係數表 .................. 33
表3 二組後測成績比較表 .......................... 40
表4 實驗組前後測成績比較表 ...................... 41
表5 「教學方法」分量表 .......................... 42
表6 「教材內容」分量表 .......................... 44
表7 「遠距教學」分量表 .......................... 45
表8 「學習心得」分量表 .......................... 46


圖 目 錄

圖1 Dick & Carey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圖 ........... 19
圖2 「ADDIE」Model 圖 ........................... 19
圖3 「雙重增強學習策略」示意圖 .................. 27
圖4 教學流程圖 .................................. 28
圖5 研究流程圖 .................................. 35
圖6 「互評」、「重寫」次數分配圖.................... 37
圖7 「互評」分項次數分配圖 ....................... 38
圖8 學院「重寫」項目比例圖 ....................... 39
圖9 人文學院系別分布圖 ........................ 39
圖10 理工學院系別分布圖 ........................ 40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期,頁22-28。
中時電子報(2005)。新制明年四月台灣上路 托福 加考說寫 全面網考(線上資料)。2005/12/17取自Yahoo!奇摩新聞,http://tw.news.yahoo.com/051220/2nsrng.html。
尤碧玲(2005)。國中國文「六書」多媒體網路教學之設計及成效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FGU00585008。
王淑如、王裕德(2001)。教學新策略—網路合作學習。台灣教育,603期,頁33-39。
王智玄(2000)。新的學習策略--網路合作式學習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78期,頁42-50。
王瑀(2003)。以同儕互評與討論提升小六學童之寫作表現~以行動學習輔具教室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U05464001。
左婉薇(2002)。同儕評論方式在英文寫作上的效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KNU0240029。
余民寧(199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三民書局。
吳承憲(2003)。網路多媒體輔助學習於高中化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文瑞等譯,Robert Heinich等著 (2002)。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台北:雙葉書廊。
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之實施。教師天地,47期,頁48-54。
杜紹萍(1998)。合作學習對成人英語學習成就、行為及滿意度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甘敏(1999)。建構式電腦網路輔助教學教材的選擇與設計原則。第八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線上資料)。2005/12/29取自http://acbe.tku.edu.tw/iccai8/84/84.htm。
林國樑(1988)。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正中。
邱志強(2003)。互動式電腦多媒體應用於高中酸鹼滴定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韋金龍(1996)。國內大專學生對『合作學習』英語教學活動的看法。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4卷,6期,頁13-25。
韋金龍、陳玉美(1994)。突破國中常態編班教學困境之途徑: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35期,頁59-65
徐新逸(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第116期,頁15-30。
徐新逸、施郁芬譯,William W. Lee and Diana L. Owens 著(2003)。多媒體教學設計。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柴素靜(1990)。過程式寫作教學法在增進中國學生英文寫作能力上之應用。臺中師院學報,4,223-233。
秦翠虹(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英語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實玫(1993)。過程寫作教學觀的理論及應用在大學寫作課程的教案設計。載於,李文彬,殷允美,張郇慧,林伯英,林啟一(主編),中華民國第十屆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英語文教學論文集(頁49-64)。台北:文鶴。
涂富美(1996)。自我修改與同儕修改方式在大學生英語寫作上效益之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玉燕(2000)。教學媒體。台北:五南圖書。
張莞珍(1997)。鷹架理論在成人教學實務之應用。成人教育,第40期,頁43-53。
張新仁(1994)。寫作的心理歷程。教育文粹,23,112-153。
張儷齡(2001)。網際空間國中數學多媒體教材內容與呈現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多媒體電腦。教育部學習加油站(線上資料),2006/01/02取自:http://content.edu.tw/junior/computer/ks_mc/chapter/ch11/c11_01.htm。
梁彩玲(2002)。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學之實施及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寶泰等(1998)。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社會教育上之運用:高雄市議會會史館之規劃與實現。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線上資料)。2006/01/02取自:http://ccca.net/~bsliang/98iccai/98iccai.html。
許建哲,李世忠(2002)。英語會話網路教材之設計與發展。視聽教育雙月刊,第43卷,第4期,頁2∼11。
郭慧雯(2000)。英語學習策略對高中英語科低成就生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制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CCU00102012。
陳玉美(1998)。國內英文作文教學之回顧與展望。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主編),第十五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英語文教學論文集(頁331-344)。台北:文鶴。
陳碧玲(2004)。高中生之作文同儕批改與教師批改的質和量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芳蘭(2003)。網路同儕評量於高中應用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珮菁(2004)。應用網路教學於大一英文課外指定閱讀之成效研究--以慈濟大學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雅惠(2004)。合作學習法對國中生英語學習與學習態度上的效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KNU0240058。
楊懿麗(2003)。高中英文寫作教學之我見-從大學入學考試英作測驗談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1),92-113。
溫嘉榮(2002)。網路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全國教育資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5-51。
資策會(1992)。 多媒體系統。人工智慧應用技術人才培訓計劃叢書。資策會。
劉佩奇(2005)。電子繪本融入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顯親、楊中玉(2001)。e世代的英文教學。台北:敦煌。
蔡聖珠(1998)。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之成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守杰(2003)。網路同儕互評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CKU5331010。
鄭晉昌(1996)。建構主義與合作學習--Cyberspace中的合作學習。教育研究,第49期,頁13-15。
盧秋如(2005)。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大學生學習動機與桌球技能學習成效之影響。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斌賢等(2001)。社會型網路網路教學:以物理實驗為例。中華民國電腦輔助教學學會(線上資料),2006/01/02取自:http://acbe.tku.edu.tw/iccai8/69/69.htm。
羅綸新(2002)。多媒體與網路基礎教學—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博碩文化。
Allen, E. D. and Valette, R. M. (1977). Classroom Techniques: Foreign Languages an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Jovanovich Publishers, New York, pp. 284-322.
Damon, W. (1984). Peer education:The untapped potential.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 331-343.
Daniel, E. & Gatto, M. (1996). The cooperative companion digest. Thinking about the nature and power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ED 402-038)
Deutsch, M. (1962). Cooperation and trust:Some theoretical notes.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Elbow, P. (1971). Writing Without Teachers.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alchikov, N. & Goldfinch, J.(2000).Student peer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 meta-analysis comparing peer and teacher mark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0,287-322
Falchikov, N. (1995). Peer feedback marking –Developing peer assessment.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 32, 175-187.
John, W. A. S., & Warwick, B. E. (1997). How children learn write. New Zealand: Addison Wesley Longman press.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78).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2(1), 3-15.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6). Encouraging student/student interaction. Research Matters…To the science Teach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66960)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1).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New Jersey: Allyn and Bacon.
Jonassen, D. H. & Reeves, T. C. (1996).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Using computers as cognitive tools. In D. H. Jonasse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pp.693-719). New York: Macmillan.
King, M. L. (1978). Research in composition: A need for theory. Research in Teaching of English, 12, 193-210.
Leibowitz, W. R. (1999). Technology transforms writing and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46 (14), A67-A68.
Lewin, K. (1935). A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 New York:McGraw-Hill.
Paivio, A. (1990), Mental Representation: a Dual Coding Approa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a, (1993). The collaborative visualization project,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 Vol. 36, No5, pp.60-63.
Rieber L. P.,(2000),Computer, Graphic, & Learning. U.S.A. : The University of Geargia-Athens.
Sadoski, M.,(2001),Resolving the Effects of Concreteness on Interest. Comprehension, and Learning Important Ideas from Text. 2005/08/30 Retrieved from http://www.exc-teacher.moe.edu.tw/article/20040503_1.htm.
Sharan, S.(1999). Handbook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Greenwood Press.
Slavin, R. E.(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Slavin, R. E.(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Topping, K.(1998). Peer assessment between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 249-276.
Yu, F. Y., Liu, Y. H., & Chan, T. W.(2002). The Efficacy of a Web-based Domain Independent Question-Posing and Peer Assessment Learning System. Proceeding of at ICCE2002, New Zealand, December,3-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