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8: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顏新洲
研究生(外文):Hsin-chou Yen
論文名稱:第二代新式健身操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New-type Calisthenics on Elementary School Pupils’ Health-related Fitness and their Physical Self-concept
指導教授:蔡貞雄蔡貞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hsiung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與健康研究所(92~95)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9
中文關鍵詞:身體自我概念健康體適能第二代新式健身操
外文關鍵詞:health-related fitness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new-type calisthenicsphysical self-concep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5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國內教育主管單位和各級學校正值大力推展第二代新式健身操之際,到底第二代新式健身操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如何呢?本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共60名為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組30名;控制組30名。實驗組接受12週、每週3次、每次兩個循環的第二代新式健身操實驗課程;控制組則不實施體能訓練。實驗組與控制組都進行:一、身體組成(身體質量指數);二、柔軟度(坐姿體前彎);三、肌耐力(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四、瞬發力(立定跳遠);五、心肺耐力(八百公尺跑走);六、兒童身體自我概念量表前、後測。以獨立樣本 t 考驗兩組的同質性及實驗後兩組的進步情形;以相依樣本 t 考驗前、後測的差異情形;顯著水準定為 α= .05。結果發現:
一、健康體適能方面:第二代新式健身操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身體組成方面沒有顯著的影響(p > .05);在柔軟度、肌耐力、瞬發力和心肺耐力方面有顯著的影響(p < .05)。
二、身體自我概念方面:第二代新式健身操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外表自我概念和肥胖自我概念上沒有顯著的影響;在「整體」身體自我概念、柔軟度自我概念、力量自我概念、彈性自我概念和耐力自我概念方面有顯著的影響(p < .05)。
本研究證實,以第二代新式健身操為運動處方的訓練課程可以明顯提升學童柔軟度、肌耐力、瞬發力和心肺耐力,讓學童對自己的身體與體能有較高的自我評價,強化兒童對自己身體的肯定,增加身體自我概念的自覺能力。因此,建議教育主管單位和各級學校能推廣實施此項活動,讓學童身心都可以得到健全發展,達到體育的教育目標。
While ou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chools of all levels are promoti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new-type calisthenics, we are wondering what exactly is its influence on elementary school pupils’ health-related fitness and their physical self-concept? The subject of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sixty fifth graders, among them thirty in experiment group and thirty in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 group receive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new-type calisthenics courses during twelve weeks, three times a week and two cycles each time, whereas the control group does not implement physical training. Both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arry out: (1) the make-up of body (BMI- body mass index); (2) flexibility (curved body in sitting position) (3) muscular endurance (one-minute sit-ups with bended knees); (4) power (standing long jump); (5)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800 meters run and walk); (6) children’s physical self-concept before and after the test. We use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o examine the homogeneity of two groups and their progressive situations after the experiment; use the dependent sample t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est; use the progressive range to compare the progressive situations of two groups and the showing standard is defined as α=. 05.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ed:
Health-related fitnes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new-type calisthenics does not have apparent influence to the fifth graders in body mass index (p>.05); whereas it has apparent influence in flexibility, muscular endurance, power and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p<.05).
Physical self-concept: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new-type calisthenics has no apparent influence to the fifth graders in self-concept of appearance and fat self-concept; whereas it has apparent influence in the “whole” physical self-concept, flexibility self-concept, strength self-concept, elasticity and endurance self-concept (p<. 05).
This research verifies that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new-type calisthenics taken as a physical training program can obviously improve pupils’ flexibility, muscular endurance, power and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which enables them to have a higher self-evaluation on their body and physical fitness; strengthens their affirmation on their own body and enhances their physical self-concept ability. Therefore, we would like to suggest that the domestic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chools can popularize this activity so as to perfectly develop the pupils’ body and mind and finally reach the goal of our physical education.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iii
目次………………………………………………………………… iv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4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健康體適能…………………………………………… 8
第二節 新式健身操…………………………………………… 24
第三節 身體自我概念…………………………………………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7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4
第四節 實施步驟……………………………………………… 4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0
第一節 實驗結果分析………………………………………… 50
第二節 實驗結果討論………………………………………… 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4
第一節 結論…………………………………………………… 64
第二節 建議…………………………………………………… 65
參考文獻…………………………………………………………… 66
附錄一 研究同意書…………………………………………… 73
附錄二 受試者須知…………………………………………… 74
附錄三 家長及學生同意書…………………………………… 75
附錄四 受試者健康狀況問卷………………………………… 76
附錄五 兒童身體自我概念量表……………………………… 77
附錄六 「兒童身體自我概念量表」授權同意書…………… 79
一、中文部分
丁文貞(2001)。肥胖與非肥胖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方進隆(1997a)。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9(3),62-69。
方進隆(1999)。國民體適能促進策略研究(初稿)。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方進隆(1997b)。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漢文書店。
方進隆(1997c)。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12(3),70-77。
方進隆(2005)。運動與沮喪。國民體育季刊,34(1),7-11。
方進隆(1994)。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9(3),62-69。
王順正(2004)。台灣有30萬國小學生不是肥胖就是過輕嗎? 2006年5月1日,取自運動生理週訊第186期,網址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186&page=1
中華民國體育協會(2004)。大專校院學生體適能學習手冊。教育部。
江界山(1998): 健康體能與全人健康的關係。國民體能檢測實務手冊, 69-73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6)。國民體適能促進策略研究。台北:作者。
李名揚(2005,8月19日)。體育課時數 我比美日少。聯合報,C7版。
李勝雄(1997)。不同教學對師院男女新生體適能發展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0,405-420。
李勝雄(譯)(2004)。體適能教學-策略與應用。(原著Thomas Ratliffe 和 Laraine McCravey Ratliffe)。台北:五南。
李水碧譯(2004)。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的理論與實際。(原著 Werner W.K. Hoeger 和 Sharon A. Hoeger)。台北:藝軒。
沈樹林(2000)。跳繩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建國(2001)。不同訓練頻率之新式健身操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沈建國 、黃榮松(2001)。新式健身操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SIQ運動資訊季刊,4,43-56。
宋文龍(2002)。不同體育教學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體育科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吳慧君(1999)。運動能力的生理學評定。台北:師大書苑。
卓俊辰(1998)。運動與健康。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卓俊辰(2001)。大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台北:華泰。
卓俊辰(2005)。身體活動量與糖尿病。國民體育季刊,34(1),50-55。
卓俊辰 (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林大均(2004)。十二週新式健身操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的影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體育科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46-59。教育部。
林世澤(2002)。世界各國體能政策之比較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林正常(1993)。運動科學與訓練。台北:銀禾。
林正常(1998)。 運動生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林貴福(2005)。身體活動量與中風。國民體育季刊,34(1),56-64。
林秋霞(2001)。新式健康操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麗美(2004)。步行運動對國小肥胖學童在健康體適能上的影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體育科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恭揮(2004)。不同運動項目對國民小學學童身體適能影響之探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科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孟輝(2004)。台南市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體育科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美惠(2003)。有氧舞蹈教學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惶欽(1999)。淺談新式健身操的體育教學價值。國民體育季刊,28(4),11-13。
林建豪(1997)。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運動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維振(2003)。運動介入對國小肥胖學童體適能之影響。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
姚漢禱(1999)。編制國小六年級男生健康體適能效標參照的組合測驗。體育學報,26,65-71。
教育部(1997a)。提昇國民體能計劃之體適能檢測。台北: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2)。學校體育新願景、一二三希望工程。學校體育,73,5-13。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3b)。92年度台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常模。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05)。「線上資料」取自:http://140.135.82.106/
教育部電子報(2005)。我國學生體(適)能現況分析。教育部電子報162期。「線上資料」取自:http://epaper.edu.tw/162/
教育部(2004)。推動中小學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台北: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4)。培養活力青少年白皮書(初稿)。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
教育部(1997b)。健身操國小低年級教學手冊。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莊鵬輝(1995)。兒童身體自我概念與體適能及其建構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莊燕山(2004)。健走運動對國小高年級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身體自我概念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莊鵬輝、季力康(1997)。兒童身體自我概念的編制:信度與效度的分析。體育學報,22,107-116。
陳俊忠(2000)。運動訓練與運動處方之原則與擬定。勞工健康體能促進技術手冊,72-90。
陳坤檸(1997)。體適能與青少年成長發展。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74-85 。
陳全壽(1995)。二十一世紀的身體運動及運動科學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4(4), 4-12。
陳全壽(2000)。期待新國家領導人重視體育與運動的五個理由。中華民國大專體總恭賀新任總統、副總統就職體育專刊,68-71。
陳仲義(2001)。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
陳彥宏、楊進益(2002)。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兒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1),165-180。
陳張榮(1999)。高雄市國民小學新式健身操的推展。國民體育季刊,28(4),22-29。
陳美華(1992)。運動員的自我概念探討-以體育科系學生為研究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玉(2001)。運動介入及飲食教育對肥胖兒童健康體能與血脂值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30,267-277。
許秀桃、陳俊忠、李寧遠(1991)。有氧舞蹈和飲食控制對婦女身體組成、心肺功能及血液生化值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1),112-132。
許鋕誠(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月娥(2004)。跑走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樹淵(1997)。運動科學導論。台北:偉彬體育研究社。
張樹立(2004)。台北縣城鄉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黃彬彬(1980)。運動生理學。台北:正中。
黃奕清(1997)。體適能與全人健康。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33-43。
黃松元(1999)。我國國民健康促進之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永任(1998)。運動、體適能與疾病預防。國民體育季刊,27(2),5-13。
黃文俊(1999a)。步行運動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中華體育,13(2),108-114。
黃文俊(1999b)。國小五年級男童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在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文俊(1999c)。新式健身操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8(4),16-21。
黃煌能(2004)。學童參與課後運動對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慧桓(2002)。國小運動代表隊與非運動代表隊身體自我概念及自我概念之差異及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忠祥(2005)。身體活動量與癌症。國民體育季刊,34(1),41-49。
葉素汝(2004)。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行為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73,134-142。
葉素汝(1998)。大學生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之關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葉素汝(2003)。運動參與學童與非運動參與學童在身體自我概念的比較。台東大學體育學報,創刊號,61-71頁。
廖威彰、賴舜發、謝錦城(1997)。國小學生體重控制班教學對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中華體育學報,22,295-305。
蔡貞雄(2003)。體育的理念。高雄:復文。
蔡佳良、相子元(2000)。籃球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1),151-162。
劉立宇(1995)。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頻數對體適能的影響。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0,433-442。
劉潤興(2004)。規律有氧運動訓練對國小過重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血脂肪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科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的發展。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盧欽銘(1980)。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發展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3,75-84。
盧俊宏(2002):規律運動、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1(1),60-73。
盧俊宏、卓國雄、陳龍弘(2005)。健身運動心理學:理論與概念。台北:易利。
盧俊宏、陳龍弘(2005)。原住民與非原著民體適能、身體自我概念對自我概念之預測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2),159-168。
衛生署(2005)。「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死因摘要/93年/表1.xls
衛生署(2001,4月19日)。肥胖重新定義、腰圍大小入列。民生報,A5版。
賴德聲(2004)。不同頻率之新式健身操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幸珠、蔡忻林(1996)。有氧舞蹈與飲食控制對健康體能、體重控制的影響。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五度體育學術研討會,635-655。
謝錦城(1998)。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2),20-26。
謝伸裕譯(2002)。ACSM體適能手冊(原作者:美國運動醫學會 主編)。台北:九州圖書
謝銘燕(1999)。新舊健身操的比較。國民體育季刊,28(4),4-10。
蘇俊賢(2002a)。健康體能介入對健康的影響之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蘇俊賢(2002b)。運動與健康。台北:品度。
蘇國興(2002)。學校體育表演會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健康與體育教學評鑑及學術研討會專刊,157-162。
鍾曉雲、吳從貴(2001)。體能訓練及飲食控制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大專體育,56,124-128。
鍾曉雲(2002)。新式健身操對肥胖學童身體組成、健康體適能及血脂肪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嚴子三(1998)。國民新式健身操的動作探討。中華體育,12(3),11-19。

二、英文部分
Beane, J. A. (1984). Self-concept, self-esteem, and the curriculu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rger, B. G. (1996).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an active lifestyle: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 Quest, 48, 330-353.
Blair, S. N., Kohl III, H. W., Paffenbarger, R. S., Jr., Clark, D.G.., Cooper, K .H., & Gibbons, L. W. (1989). Physical Fitnes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Healthy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62, 2395-2401.
Blair, S. N., Kohl III, H. W., Paffenbarger, R. S., Jr., Clark, D.G.., Cooper, K .H., & Gibbons, L. W., & Macera,C. A. (1995). Changes spective Study of Healthy and Unhealthy M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62, 1193-1198.
Corbin, C. B. (1991). 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 Kerper Boulevard, Dubuque; Wm. C. Brown.
Enstrom, J. E. (1989). Health Practices and Cancer Mortality Among Active California Mormons.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81, 1807-1814.
Hoeger, W. W. K., Turner, L.W., & Hafen, B. Q. ( 2002 ).Wellness Guidelness for a Healthy Lifestyle.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ning.
Hoeger, W. W. K., & Hoeger, S. A. (1994). Principles and labs for physical fitness and wellness. Englewood, CO: Morton Publishing Company.
Haskell , W.L. (1988). Overview . Health benefits of exercise. Handbook of Life Stress , Cognition , and Health. New York : John Wiley and Sons , Ltd., 22 : 259-294.
Ignico, A. A., & Mahon, A. D. (1995). The effects of a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 on low-fit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6(1), 85-90.
Marsh, H.W. & Redmayne, R. S. (1994). A multidimensional physical self-concept and its relation to multiple components of physical fitnes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6, 43-55.
Malina, R. M. (1991). Darwinian fitness, physical fitnes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CGN Mascie-Taylor, GW Lasker(Eds.): Applications of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to Human Affai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43-l84.
Mahon, A. D., & Vaccaro. P. (1994). Cardiovascular adaptations in to 12- year- old boys following a 14-weekrunning program.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9, 139-150.
Marshall, H. H. (1989). The development of self-concept. Young Children, 44(5), 44-51.
Pate, R. R. (1988). The evolving definition physical fitness. Quest 40, 174-179.
Paffenbarger, R. S., Jr., Hyde, R. T., Wing, A. L. & Steinmetz, C. H. (1984). A Natural History of Athleticism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52, 491-495.
Rankin, C.I., & Parish, T. S. (1995).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self-concepts: Do they vary across grade levels? Reading Improvement, 32(2), 99-101.
Sonstroem, R. J. (l978). Physical estimation and attraction scales: Rationale and research.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10(2),97-102.
Sharkey , B. J. (1997). Fitness and health (4th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amitz, G. & Bachl, N. (1991). Physical training programs and their effects on aerobic capacity and coronary risk profile in sedentary individuals.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1(2), 283-293.
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0). Health People 2010, Washington, DC: GPO
Willis, J. D., & Campbell, L. F. (1992). Exercise Psycholog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Human Kineti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惶欽(1999)。淺談新式健身操的體育教學價值。國民體育季刊,28(4),11-13。
2. 林貴福(2005)。身體活動量與中風。國民體育季刊,34(1),56-64。
3. 卓俊辰(2005)。身體活動量與糖尿病。國民體育季刊,34(1),50-55。
4. 沈建國 、黃榮松(2001)。新式健身操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SIQ運動資訊季刊,4,43-56。
5. 李勝雄(1997)。不同教學對師院男女新生體適能發展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0,405-420。
6. 方進隆(1994)。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9(3),62-69。
7. 方進隆(2005)。運動與沮喪。國民體育季刊,34(1),7-11。
8. 方進隆(1997c)。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12(3),70-77。
9. 方進隆(1997a)。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9(3),62-69。
10. 詹聖惠(2004)。國小六年級學生進行數學擬題之經驗分享。南投文教,21,112-115。
11. 張新仁(1992)。認知心理學對教學的影響。教育研究雙月刊,28,13-32。
12. 林原宏、許淑萍(2003)。乘除擬題能力測驗編製及其實證研究。測驗統計年刊,10,135-168。
13. 林碧珍(1991)。國小兒童對於乘除法應用問題之認知結構。國立新竹師院學報,5,221-288。
14. 姚漢禱(1999)。編制國小六年級男生健康體適能效標參照的組合測驗。體育學報,26,65-71。
15. 莊鵬輝、季力康(1997)。兒童身體自我概念的編制:信度與效度的分析。體育學報,22,10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