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方炳林(1992)。教學原理。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王文中(2000)。擴展多元智慧評量。載於郭俊賢、陳淑惠譯: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4-8。台北:遠流。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2004)。 教室學習觀點。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五南。
王明源(1997)。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實施教學評量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王俊明(1999)。對體育成績評量的看法。大專體育,4(1),14-20。王為國(2000)。國民小學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淑萍(2003)。利用多元評量探討國小低年級科學學習成效。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詩敏(1999)。多元評量在國一認識台灣(社會篇)的實施歷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法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王國生(2001)。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合科教學之調查研究-以新竹市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王誼邦(1997)。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田耐青(1997)。運用教學科技經營兒童的多元智能。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邁向二十一世紀教學科技學術研討會。
田麗娟(2001)。國小自然科評量方式之行動研究以學習歷程檔案評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古明峰(2000)。國民小學評量現況暨教師評量態度之研究~以數學科為例。北市:五南。
史秀蘭(2003)。國語文多元評量之設計與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江文慈(1993)。槓桿認知能力發展的評量與學習遷移的分析- 動態評量之使用。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文慈(1998)。一個新評量理念的探討:多元智力取向的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20,6-12。
江文慈(2000)。教師教學評量的關鍵能力。國教天地,137,3-10。江文慈(2004)。教師在評量改革中的困境。教育研究月刊,93,108-115。江雅琪(2004)。生活課程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朱英義(1998)。我國工專改制技術學院發展過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朱瓊芳(2006)。多元智慧取向的合作學習在國中籃球課程學習成效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何英奇(1992)。教學評量的基本原則。載於台師大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 教學評量研究,1-30。台北:五南。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圖書公司。
吳章明(2002)。高中體育成績評量。學校體育雙月刊,12,(4),60-65。吳清山(1997)。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1997)。實作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15,68。
吳萬福(1995)。體育教材教法研究。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印行。
吳毓瑩 (1998)。我看、我畫、我說、我演、我想,我是誰呀?卷宗評量之概念、理論與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0,13-17。吳毓瑩(2003)。多元評量之解毒與解讀。課程與教學季刊,(11-1),133-154。台灣。
呂文賢(2004)。國中教師教學之多元評量實施研究-以嘉義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呂金燮(2004)。實作評量-應用。載於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和張淑慧合著。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122-134。台北市:五南。
呂美貞(2005)。台中市國小高年級數學科教師教學評量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李平譯(T .Armstrong,1994)(1996)。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
李坤崇(2002a)。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98,24-66。
李坤崇(2002b)。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多元評量方式與策略之發展研究。引自潘慧玲主編(2002):教育改革的未來。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教育學門成果發表論文集。台北市 : 師大教研中心。
李坤叡(2006)。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實施多元評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秀卿(2005)。多元評量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明達(2004)。國民小學體育授課教師教學態度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李俊湖(1991)。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遠孝(1991) 。提升大學生體育素質以促進全民體育發展兼論現階段大學生體育成績之評估。大專體育,1(3),80。李勝雄(1995)。小學體育課程的教學評量觀點。研習資訊,12(4),52-57。阮志聰、蔡易峻(2000 )。從國民中小學新課程談整的體育教學。研習資訊,17:1,頁8-19。沈志強(2004)。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專業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一軒(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實作評量實施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上真(1996)。動態評量-教學評量的新嘗試。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編,中小學教學革新研討會論文集,33-49。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邱皓政(2004)。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邱淵譯(2001)。教育評價(Bloom, B. S.編)。台北:五南。
邱龍斌(2002)。線上體育多媒體評量系統之研究與開發 (以國中課程排球基本動作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邱麗綺(2002)。高年級國語科卷宗評量中的師生互動及學生自評與互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邵玉華(2004)。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 以宜花東三縣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卓珮君(2004)。新莊區國中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體育教學評量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尚憶薇(2001)。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評量工具設計之原則。大專體育,55,81-84。林世華(2000)。由多元評量的觀念看傳統評量的角色與功能。科學教育月刊,231,67-71。林怡呈(2002)。教學歷程中多元評量之迷思、神話、與活化—以一個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美賢(2002)。國小社會科實施多元評量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政蓉(2003)。國中健康與體育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壓力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素微(2001)。從傳統到另類評量:教學評量的蛻變與省思。實習輔導通訊,16,5-21。
林素卿(2005)。教學創新從改變教學法做起-談多元智慧理論於體育教學的應用。學校體育,86,15(1),20-26。林堂馨(2002)。實際落實多元評量。教育研究月刊,98,24-35。
林國瑞、李一聖、楊靜芳(2000)。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國小職前教師教師效能研究。北體學報,2000年12月,118-128。林福貹(2004)。落實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國小學童科學態度能力指標多元評量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林榮進(2004)。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實施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錦英(2002)。多元評量:國中教師多元評量知能研習班。台灣,91.07,1-8。
林麗詩(2004)。以能力指標為導向的多元評量設計-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中的「觀測月亮」單元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麗婷(2000)。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經濟教育專業能力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胡志強(2004)。在國小自然科實施同儕互評之協同行動研究。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施登堯(2000)。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之探討。學校體育雙月刊,10(1),19。侯雅齡(2000)。如何有效運用多元評量結果。測驗與輔導,159,339-341 。柯嘉甄(2003)。國小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覺知與學生的目標導向、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姚漢禱(2002)。體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師大書苑。
洪金水(2004)。台北縣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領域體育科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洪榮炎(2002)。多元評量模式對國小學童自然科認知能力的區辨性及預測性之研究─以「電磁鐵」、「電動機」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洪碧霞、邱上真(1999)。中文閱讀成分與歷程模式之建立及其在實務上的應用:評量與診斷、課程與教材、學習與教學-國語基本能力檢定診斷與協助系統之發展。(國科會專案報告,計劃編號:NSC88-2614-H-017-004-F18)
晏涵文(2000)。健康行動、改善生活。康軒教育雜誌,41,30- 37。
晏涵文(2003)。「健康與體育」讓孩子擁有體適能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網址:http://www.ckjhs.tpc.edu.tw/~snow/physical_education_1.htm
夏淑琴(1999)。教學評量革新-多元評量。載於高強華主編,學校變遷與學校革新,58-72。台北:師大。
高毓婷(2001)。多元評量對國中數學學習的影響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高博銓(2001)。多元智慧理論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5(1),21-36。徐啟將(2005)。多媒體線上評量方式對運動評量表現之研究 --以九年一貫國小籃球「運球上籃」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張美玉(2000)。歷程檔案評量的理念與實施。科學教育,231 ,58-63。
張美玉(2001)。從多元智能的觀點談歷程檔案評量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9(1),32-54。張春秀等(2004)。健康與體育領域教材教法。台北縣:冠學文化。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清濱(1996)。多元化的教學評量。研習資訊,13(3),1-10。張清濱(2001)。小班教學評量。菁莪季刊,12(4),2-13。張景媛(2000)。綜合活動的教學評量。翰林文教雜誌,11,38-45。
張達田(1985)。國民中學實施教學評量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瑞珍(2002)。台中地區國小自然科教師對於多元評量的困擾與問題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張曉亭(2003)。線上體育評量之設計。教師天地,122,43-49。張麗麗(2000a)。評量改革的應許之地,虛幻或真實?-談實作評量之作業與表現規準。教育研究月刊,93,76-86。張麗麗(2000b)。從分數的意義談實作評量效度的建立。教育研究月刊,98,76-86。張靜嚳(1995)。建構教學問題與評量。建構與教學,8。教育部(1997)。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實施要點。台北。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準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莊文華(2004)。台中市國小教師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與教學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莊明貞(1994)。教育測驗與評量發展的新趨勢。國民教育,35(1),31-37。莊明貞(1995)。一個新的評量取向:變通性評量在國小開放教育的實施。國立台北師院學院開放教育理念與實務研討會。
莊明貞(1997)。國小課程的改進與發展—真實性的評量。載於道德教學評量—多元文化教育觀點,189-198。台北市:師大書苑。
莊明貞(1998)。真實性評量在教育改革中的相關議題-一個多元文化的教育觀點的思考。教育資料與研究,20,19-23。莊明貞(1999)。多元文化的評量與教學──從維高斯基觀點談起。教師天地,99, 25-31。莊明貞(2003)。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台北:高等教育。
莊麗娟(2000)。系統化多元評量模式之發展─從動態評量的觀點出發。發表於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莊麗娟(2001)。系統化多元評量模式之發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Multiple Intelligence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David Lazear 著,《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台北市:遠流。
郭明諭 (2003) 。國小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政策之執行現況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盈師(2004)。國小健體領域執行情形。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玟斌、楊晉民(1998)國小自然科評量-在家考試。測驗統計簡訊,23,14-22。許家驊(2001)。國小三年級數學多階段動態評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許義雄(1998)。九年一貫的體育課程改革。台灣省學校體育,8(4),2-3。
許義雄、黃月嬋(譯)(2001)。Teaching Physical,Education for Learning Judith E. Rink 著。《體育教學策略》。台北市:藝軒圖書。
許義雄、葉國樑(2000)。「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教學評量。翰林文教雜誌,11,12-18。許燕蘋(2004)。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現況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陳文典(1995)。評量結果的分析與應用:教學評量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文典、陳義勳、李虎雄、簡茂發(1995)。由馬里蘭州的學習成就評量與其在臺灣的試測結果看實作評量的功能和運用。科學教育,185 -211。
陳正博(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陳世聰(2000)。多元智慧教學與評量的思維與作為。屏東縣教育季刊,4,13-17。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陳明印(2001)。九年一貫課程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探究。研習資訊,18(2), 25-41。陳明終(2000)。多元評量面面觀。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怡如(1999)。實作評量在數學科之應用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怡伸(2004)。國小社會領域實施多元評量成效研究─以台灣歷史教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金春(2001)。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實務舉隅。學校體育,11(6),48-52。陳秀美(2003)。國小英語教師多元評量信念與實施概況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美芳(1998)。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
陳美珍(2003)。在國小一年級實施以自然科為主軸的生活課程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英豪、吳裕益(1990)。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圖書。
陳素櫻(1997)。多元評量。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多元評量,41-51。高雄:復文。
陳亮予(2002)。多元評量與基本學力測驗之推動。教育研究月刊,98,5-10。
陳苡宣(2006)。國小教師實施多元化教學評量現況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春蓮(2004)。淺談真實性評量於體育教學之應用。學校體育,14(4),44-49。陳清溪(2003)。從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談教學評量。研習資訊,20(3),58-66。陳崇弘(2005)。「國中視覺藝術教師教學評量認知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凱貞(2004)。實施國小英語電子化檔案評量研究-以一國小三年級班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佩君(2002)。實踐多元化評量於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淑娟(2003)。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初期閩南語課程多元評量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陳華傑(1999)。不同評量模式的評量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詩芸(2003)。多元評量模式對國小學童自然科認知能力之區辨性及預測性之研究-以「酸鹼」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律盛、吳森琛、張宏文(2004)。台灣地區國、高中體育教學評分實務現況之調查。藝術學報,74,247-258。陳慧珍、林水源、程瑞源(2000)。多元評量方式的優缺點。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1月10日。網址:http://gd5.gdps.tpc.edu.tw/muitle_test/t001.htm。
陳聰文(2005)。教學評量。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1月10日。網址:http://www.scjh.tcc.edu.tw/a01-870425g.htm。
陳瓊森譯(1997)。MI-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台北市:信誼基金出版社。
單文經(1998)。評介二種多元評量:真實評量與實作評量。北縣教育,25,46-52。
程瑞福(2000)。台灣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體育學報,28,123-132。童介政(2002)。不同個人背景之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對教學能力與學童學習成校之影響-以台北市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月嬋(2003)。九年一貫課程與體育定位。學校體育雙月刊,13(1),22-28。黃炳煌譯(1981)。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台北市:桂冠。Tyler,R.(1949)Education-Curricula., Education-Aims and objectives
黃正傑(1993)。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玉芬(2002)。國小低年級教師對生活課程實施教學評量之現況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黃秀文(1996)。從傳統到變通:教學評量的省思。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1-26。黃秋芳(2004)。從多元評量的角度談「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體育教學評量。學校體育,80(4),99-102。。楊基榮(1994)。從體育成績評量看課程標準。國民體育季刊,23(2),7-8。楊銀興(2000)。傳統評量與新式評量之比較及國小教師對實施新式評量相關問題覺知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志能(2002)。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與實施。2006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eje.edu.tw/ejedata/linda/20024301156/%BBA%B5%D3/page1.htm
楊鈴羢(2004)。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曾德鴻(2006)。新竹縣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多元評量」實施現況的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詹寶菁(1998)。國小教師在社會科實施案卷評量之詮釋性研究:評量革新與教師改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溫若男(2002)。台北市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領域任課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認知、態度與執行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憲清(1994)。體育教材教法。台北市:正中書局。
葉國樑(2000)。「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領域之健康課程演變與體育教學內容整合。學校體育雙月刊,11(6),35-37。廖鳳嬌(2001)。桃園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在職進修需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鄧運林編(1999)。開放教育多元評量。高雄:復文。
劉珀伶(2001)。透過教師成長團體促進學校本位教學評量多元化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劉桂秀(2003)。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實施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振明(1998)。高中體育成績評量之省思。學校體育雙月刊,8(2),34-36。
劉湘川(1999)。多元化評量系統簡介。北縣教育,25,38-45。
歐用生(1989)。教學評量。刊於臺灣省教育廳,534,86-93。
歐宗明(2000)。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問題之探討。學校體育雙月刊,10,29。歐宗明(2002)。國小體育教師理想角色知覺調查研究。體育學報,33,201-210。歐滄和(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心理。
蔡安峻(2006)。台南縣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體育教學評量之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蔡英姝(2001)。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蔡貞雄(1989)。國小體育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蔡佳臻(2005)。台東縣國小教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困擾與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鄭武信(2003)。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知能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鄭富森(2001)。多元化教學評量的十大難題。測驗與輔導,164,3452-3457。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臺北:五南出版社。
賴羿蓉(2000)。簡介真實評量。科教人,2,12-15 。
潘義祥(1999)。淺談體育教學評鑑。大專體育,44,47-52。蔣秋萍(2000)。國民中學生活科技學習評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盧雪梅(1998)。實作評量的應許、難題和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20,1-5。
盧惠鈴(2004)。發展多元化科學態度評量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腳踏車」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鍾佳穎(2002)。台北縣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效能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天助(1994)。運動技能測驗給分量表之編製。國民體育季刊,23(2),12-18。謝天助、謝秀芳(1995)。體育教學評量與成績考查。大專體育,16,57-62。謝應裕(2000)。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探討。學校體育,10(1),4-9。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11-16。簡茂發(2001)。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師大校友,298,24-30。
簡茂發(2002)。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育資料與研究,46,1-7。簡茂發(2003)。多元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育研究資料,46,1-7。
簡婉娟(2003)。教師專業成長、進修需求與教學效能感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為對象。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北市。藍靜義(2005)。美術教學與評量之研究---以學習檔案之應用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顏銘志(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民教育研究,1,263-294。羅凱暘(2000)。體育教師對教學評量應有的認識與態度。學校體育,10(3),31-33。羅徵祥、周宏室(2000)。體育情意觀察評量電腦程式之研發。大專體育,49,54-63。蘇秀媚(2003)。國二數學科試行多元化教學評量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蘇敏龍(2005)。台東縣國小實施多元評量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鐘樹椽(2001)。當前學校實施多元評量之探究與建議。教師之友,42(5),11-18。二、英文文獻
Airasian,P. W. (1996).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McGraw-Hall.
Armstong,L.J.(1994). Learning to teaching .New York:McGraw-Hall.
Chen ,H.,& Gander,H.(1997). Measuring Classroom Achievement . 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
Cruz, L. M., & Petersen, S. C. (2002). Reporting assessment results to parent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73(8),20-24,31.
Cronbach, L. J. (1982). Designing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and social program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lasser, W. (1969). School without failure. NY: Harper & Row.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 Basic Books.
Hensley, L. D. (1997). Alternative assessment for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68(7),19-24.
Johnson, R. (2004). Peer Assess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75(8), 33-40.
Kirk, M. F. (1997). Using portfolios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 assessment.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8(7), 29-33.
Melograno, V. J. (1997). Portfolio assessment: Documenting authentic student learning.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5(8), 50-61.
Mosston, M., & Ashworth, S.(1994).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4th.ed). Columbus, OH: Merrill.
Olrich, T. W. (2002). Assessment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etting: Issues and solution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73(7), 26-28, 34.
Puckett, M. B., & Black, J. K.(1994). Authentic assessment of the young child celebrating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New York: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Slater, T.F.(1997). The effectiveness of portfolio assessments in science.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26(5), 31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