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志明(2005)。國小樂樂棒球之創新教學。學校體育,15(5),62-70。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王前龍(2000)。解決問題教學法在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科課程設計的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3(4),31-48。
王愛麟(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TNU5567003。天下雜誌(2006)。關鍵能力。天下雜誌,11,42-44。
石明宗(2006)。融入比賽的體育教學策略—以籃球三對三鬥牛為例。學校體育,16(2),91-104。石明宗(2006)。融入比賽的體育教學策略—在國中排球課程之應用。學校體育,16(4),89-95。
江良規(1968)。體育學原理新論。台北市:商務。
何長珠(1998)。遊戲治療。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5)。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市:知城。
吳培安(1995)。「問題解決」式的科技教育教學模式。教師之友,36(2),12-19。吳雪華(2005)。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翼儒(2006)。未來學校之體育創意教材—跳躍的精靈。學校體育,16(4),33-39。李嘉峰(2004)。資訊科技融入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態度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CCU00331006。李曉菁(2003)。「問題探討式」班會模式之實驗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MHLTC576006。
呂秀美(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學生巧固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TNU5567002。呂素雯(2002)。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態度及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PTC476006。宋俊穎(2005)。國小五年級體育課互動研究—以理解式籃球教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NU5567067。余年華(2006)。遊戲/比賽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以籃球快攻為例。學校體育,16(4),81-88。
邱利昌(2005)。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PT0567009。邱奕銓、楊明通(2007)。傳統式與理解式教學法運用於高職籃球學習效果比較之研
究。台灣運動教育學報,2(1),36-59。
邱弈銓(2005)。傳統與理解式教學法對高職學生籃球學習效果比較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CPE5567017。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書局。
周甘逢(1999)。品德與態度教學。載於林生傳主編,教育心理學(141-170頁)。台北市:五南。
周宏室(1994)。Mosstom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宏室主編(2002)。運動教育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宏室、潘義祥(2002)。運動教育學的課程理論。載於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
78(105-144)。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益源(2003)。國小高年級健康與體育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CCU00331041。林振春(1992)。團體的問題解決方法(上)。諮商與輔導,76,15-18。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進材(2003)。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林榮生(2003)。以遊戲為基礎的合作學習對解決問題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TU5726012。季永明(2003)。資訊科技融入問題解決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態度的影響。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KNU0395028。胡敏曲(2004)。知識經濟時代國小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洪文東(2000)。從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屏師科學教育,11,52-62。姜坤華(1995)。籃球技巧入門。台北市:文國。
陳五洲(總校閱)(2003)。運動研究法。台中市:華格那。
陳玉玲、王明傑(編譯)(2004)。美國心理協會出版手冊。台北市:雙葉。
陳怡琪(1999)。國小高年級學童實施問題解決教學之實驗研究—以家庭垃圾清理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CCU00479024。陳金龍(2005)。問題解決策略在健康與體育體適能教學上之可行性探討。學校體育,15(5),95-104。
陳美芳(1994)。「學生因素」與「題目因素」對國小高年級兒童乘除法應用問題解題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1987)。創造思考與情意的教學。高雄市:復文。
陳春蓮(2004)。體育教學的反省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書筆(2005)。合作學習運用在高職專題製作課程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勝雄(2003)。不同體育課程設計模式對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比較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92NCPE556703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0)。學校體育教學研究方法。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3)。體育課程教學設計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許義雄(2000)。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之發展與願景,學校體育,10(1),10-18。
許義雄(1983)。體育學原理。台北市:文景。
許維倫(2003)。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教學對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以社會科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MCU05375022。郭世德(2000)。理解式球類教學在國小五年級學生球學習效果的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CPES567011。郭有遹(1994)。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法。台北市:心理。
郭伯銓(2001)。應用全球資訊網培養國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KNU0036006。黃月蟬(2002)。運動教育學的教學理論。載於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181-207)。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立元(2005)。實施動作分析模式課程對果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黃志成(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羽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0567026。黃幸美(2003)。兒童的問題解決思考研究。台北市:心理。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茂在、陳文典(2005)。問題解決能力。載於陳文典主編,科學素養的內涵與解析(59-86)。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淑珍(1994)。問題解決策略訓練對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因應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影響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2NCUE0464001。黃清祥(2004)。國小學生在運動教育模式課程中團隊運動過程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黃清雲(2004)。新趨勢,新挑戰—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取向對當前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實踐。學校體育,14(4),93-102。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意舒(1996)。兒童行為觀察法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掌慶維(2005)。國小五年級建構取向籃球遊戲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NU5567002。游淑霞(2005)。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高中生合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NU5567010。張世忠(2001)。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振松(2002)。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TMTCO231004。張書軒(2003)。不同背景之國小體育科教師對樂趣化體育教學的認同態度差異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在職進修體育碩士學位班,未出版,台南市。詹秀美(1989)。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與評量。資優教育季刊,32,13-16。
詹秀美、吳武典(1991)。問題解決測驗。台北市:心理。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台北市:正中。
楊淑華(2006)童詩欣賞教學實驗研究-採情境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影響。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中市。
楊瑛慧(2006)。父母教養態度對幼兒解決問題能力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幼兒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TMTC0576025。歐陽鍾仁(1988)。科學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廖智倩(2000)。國小樂樂棒球之創新教學。學校體育,10(4),25-32。
鄭光慶(2000)。邁向21世紀的學校體育課程。國民體育季刊,29(1),59-67。鄭漢吾、闕月清(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台灣中區中小學健體教師的影響。台
灣運動教育學報,2(1),22-35。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蔡宗達(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與技能取向球類教學法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02489034。蔡宗達(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問答技巧。學校體育,16(4),96-102。蔡貞雄(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體育教學的特質。學校體育,11(6),25-34。蔡貞雄(2003)。體育的理念。高雄市:復文。
蔡培村(1999)。思考活動與教學,載於林生傳主編,教育心理學(141-170)。台北市:五南。
劉南坤(2004)。STS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PTC476062。劉淑雲(2003)。台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裡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CTC328007。潘素滿(1994)。錨式情境教學法對問題解決策略應用之實證研究。私立但將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3TKU00330021。學校體育(2000)。英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簡介。學校體育,10(4),68-70。
學校體育(2000)。澳洲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簡介。學校體育,10(3),69-70。
謝應裕(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建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探討。國民體育
季刊,29(2),49-65。
簡真真(1981)。國小資優實驗班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闕月清、蔡宗達(2004)。遊戲比賽理解式球類教學法(TGfU)。載於黃金柱主編,體育課程教學設計理論與實務(24-42)。台北市:國立教育學院。
羅芝芸(1998)。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7NKNU0332008。
外文部分:
Bransford, J., & Stein, B. (1984). The EDEAL problem solver. New York: Freeman.
Mayer, E. R.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New York: Freeman.
Pissanos, B. W., & Allison, P. C. (1993). Students’ constructs of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4(4), 425-435.
Polya, G. (1981). Mathematical discovery: On understand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blem-solving.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
Rossi, T., Fry, J. M., McNeill, M., & Tan, C. W. K. (2007). The game concept approach (GCA) as a mandated practice: Views of Singaporean teachers.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 12(1), 93-111.
Sternberg, J. R. (1996). Cognitive psychology.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Style, D. (2001). Class meetings: Building leadership, problem-solving and decision-making skills in the respectful classroom. Markham, NL: Pembroke.
Thorpe, R., Bunker, D., & Almond, L. (1986). 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 Loughborough,UK: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erner, P., Bunker, D., & Thorpe, R. (1996).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evolution of a model. Journal of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7 (1), 28-33.
Wright, S., McNeill, M., Fry, J., Tan, S., Tan, C., & Schempp, P. (2006). Implications of student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 a curricular innov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5, 3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