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2 12: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家儀
研究生(外文):Chia-yi Chen
論文名稱:私立國民小學有形化行銷策略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Tangibility Marketing Strategiesin Privet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丁學勤丁學勤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eh-chin T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有形化學校行銷策略學校行銷私立國民小學
外文關鍵詞:school marketingtangibilityprivate elementary schoolmarketing strate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2
  • 點閱點閱:12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7
本研究旨在探討私立國民小學實施有形化行銷策略的現況和家長對私立國民小學實施有形化行銷策略之看法。以台中市二所及南投縣兩所共四所個案學校的校長、主任或教師及家長作為本研究重要的訪談對象。研究中透過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法來獲取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以了解中部私立國民小學有形化行銷策略實施的情況。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私立國民小學有形化行銷策略的運用及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依據訪談資料分析之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數量化策略中服務的價格和學生的表現較受重視
二、校園開放參觀是目前私立小學實體展現中是常用的方式
三、在校學生、學生家長和校友是口碑相傳的關鍵者
四、發展學校特色、建立校長形象有助於學校形象具體化
五、訊息傳達量依據學校既有資源多寡而有所不同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tangibility marketing strategies in privet elementary school, inclu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actice tangibility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parents’ opinion of privately elementary school practice concretize marketing policy. Important source in this study included the principal, two chiefs and/or teachers, two parents of four case study schools.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 have obtained a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analysis so as to tangibility marketing strategies in Taichung’s and Nonton’s in privet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long run, according to my findings, I advance the following research and my suggestion of how to do tangibility marketing strategies in privet elementary school.
According of the outcome of data analysis, this study reaches to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Parents focus on service price and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Numeration strategy.
2. The school marketing in entity exhibits strategy most often use that school is opened for visit school and communicating.
3. Student, students’ parent and schoolmate in the school are key men on word-and-mouth.
4. To strengthen the school unique features &built up school principals’ image can administer to image tangibility in school.
5. It is different from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according to the school have its source number.
中文摘要 I
英文文摘 Ⅲ
致謝 Ⅳ
目次 Ⅵ
表次 Ⅷ
圖次 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學校行銷策略之內涵 6
第二節 服務相關概念之探討 15
第三節 學校有形化行銷策略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對象 34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37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進度 41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檢證 43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7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48
第一節 數量化策略 49
第二節 實體展現策略 54
第三節 口碑相傳策略 57
第四節 形象定位策略 61
第五節 訊息傳達策略 66
第六節 四所小學有形化行銷策略比較分析 6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9
參考文獻 82
中文部分 82
英文部分 86
附錄一 參與研究同意書 89
附錄二 逐字稿 90
表 次
表2-1 服務業的分類(一) 18
表2-2 服務業的分類(二) 19
表2-3 服務和實體商品的比較 20
表2-4 決定服務品質的十個構面 23
表2-5 決定服務品質的五個構面 24
表3-1 受訪者資料與編碼 35
表3-2 受訪學校的背景資料 36
表4-1 四所私立小學的SWOT分析 68
表4-2 各校採用有形化行銷策略之作法 75
圖 次
圖2-1 學校行銷金三角 10
圖3-1 概念性研究架構 33
圖3-2 研究流程圖 40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統計資料(2001)。2006年 1月10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2515&CtNode=1311。
尤秀貞(2005)。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行銷策略認同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方世榮(2003)。行銷學。台北:三民。
方世榮(譯)(1996)。P. Kotler著。行銷管理學。台北:東華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3)。高雄市:麗文。
王志剛、陳正男、陳麗秋(1986)。行銷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俊如(1993)。高等教育行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柔若(譯)(2000)。N. W. Lawrence 著。社會研究方法 :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市 :揚智。
江佳樺(2005)。彰化地區家長對其國小子女選擇安親才藝班消費決策傾向之探討。私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何福田(2004)。學校特色與自我行銷。研習資訊,21(6),1-6。
余欲弟(2001)。C. Terrill & A. Middlebrooks著。服務行銷。台北:經典。
吳宗立(2004)。學校經營的行銷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61,62-69。
吳明隆、許詩旺(2004)。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32,64-7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張明輝(2002)。企業管理理論在學校經營與管理的應用。教師天地,
120, 28-36。
吳青松(1998)。現代行銷學-國際性視野。台北:智勝。
吳慧珠(1990)。淺談我國汽車業服務行銷的面面觀。企銀季刊,24(2),53-75。
吳謹全(2003)。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策略性行銷規劃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呂惠美(2000)。私立中等藝術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小芬(2001)。學校行銷。社教雙月刊,101,55-56。
李宗儒(2004)。行銷管理:觀念活用與實務應用。台北:三民。
李柏蓉(2005)。 企業產品生命週期在學校行銷的應用。學校行政,39 ,136-152。
李茂興、蔡佩真(譯)(2001)。S. Balachandran著。服務管理。台北:弘智。
周文賢(1999)。行銷管理 :市場分析與策略規劃。臺北:智勝。
周逸橫、淩儀玲(譯)(2005)。C. Lovelock & J. Wirtz著。服務業行銷。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
學研究(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99-221)。高雄:麗文。
林晉寬、莊寶鵰、李祥林(1998)。中小型專業服務組織之內部行銷作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學報,7(4),291-304。
林健志(2002)。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教育人員對學校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燈燦(2003)。服務品質管理 。台北:品度。
林陽助(2003)。服務行銷。台北:精湛行銷。
林慶川(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與家長對教育行銷實施現況之知覺與態度。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苗如茵(2000)。成人高等教育行銷策略之研究:以碩士在職進修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國雄(2004)。行銷管理。台北:雙葉。
張瑛真(2004)。學校行銷策略在國民小學之應用-一所台中市國民小學之個案分析。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6)。2006年 4月20日取自http://www.moe.gov.tw/
莊英慎、林水順(2003)。顧客對高等教育機構行銷特性認知分析-以中華大學為例。中華管理學報,4(3),91-113。
許舒翔、周春美、沈健華(2002)。技職院校教育行銷策略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69,9-13。
許詩旺(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郭喜謀(2004)。國民小學學校行銷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正男、譚大純(1997)。提升服務有形程度的行銷原則-模式建立與實驗研究。管理評論,17(3),27-59。
陳照明、陳春富(2002)。政治行銷模式之建構--商業行銷模式之修飾。產業論壇,4(1), 81-108。
陳鼎華(2002)。成人教育工作者對行銷理論認知及其訓練需求之研究-以基金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彭曉瑩(2000)。師範校院教育行銷現況、困境及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游淑惠(2004)。學校組織形象建立與行銷策略初探。國教天地,156,61-66。
湯堯(2001)。學校經營管理策略 :大學經費分配、募款與行銷。臺北:五南。
黃俊英(2004)。行銷學原理。台北:華泰。
黃建銘(2000)。公部門行銷模式與策略之探討。人力發展,75,29-38。
黃義良(2002)。淺談學校行銷策略適用於中小學的具體作法。教育資料與研究,45,112-119
黃種世(2002)。高雄市高中職學校行銷現況及可行策略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肇杰(1995)。服務有形化行銷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鴻程(2003)。服務業經營。台中:滄海。
黃鵬飛(譯)(2003)。V. A. Zeithaml 著。服務行銷。台北:華泰。
楊德輝(譯)(1991)。石原勝吉著。服務業的品質管理(上)。經濟部國貿局。
劉典嚴(2004)。服務業行銷。台中:滄海。
鄭秀霞(2005)。國中推展學校行銷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蕭富峰(1997)。內部行銷。台北:天下文化。
蘇莉倩(1998)。策略性行銷應用於非營利事業之研究-以中華大學為例。私立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顧志遠(1998)。服務業系統設計與作業管理。台北:華泰。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二、英文部分
Bebko, C. P.(2000).Service intangibility and its impact on consumer expecta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Service Marketing, 14(1), 9-26
Berry, L.(1986). Retail business are service business. Journal of retailing, 62(1), 3-6.
Carman, M. J. (1990).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An assessment of the SERVQUAL dimensions. Journal of Retailing, 66(1), 33-35.
Davis, D. L., Guilitinan, J. P. & Jones, W. P. (1979).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consumer search and classification of retail services. Journal of Retailing, 55(3), 3-23
Edwards, F. (1989). The marketing of wine from small wineries: managing the intangible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6(2), 19-39.
Eillis, B. & Mosher,J. S. (1993). Six P''s for four caracteristics: A Complete positioning strategy for the profession services Firm- CPAs.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marketing, 9(1), 129-145.
Gronroos, C. (1990). Service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managing the moments of truth in service competition. Toronto: Lexington.
Gronroos,C.(1994). From marketing mix to relationship marketing towards paradigm shift in marketing. Management decision, 32,4-22.
Grove,S.J.,Carlson,L.,&Dorsch,M.J.(2002).Addressing services’ intangibility through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Services, 16(5), 393-409.
Kotler, P., & Levy, S. J. (1969). 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33, 10-15.
Kotler, P. (1982).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2nd ed.). Englewood, NJ: Prentice-Hall.
Kotler, P., & Fox, K. F. (1994).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otler,P(1997).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Lovelock, C. H.(1983). Classifying service to gain strategic marketing insights. Journal of marketing, 47, 9-20.
McDougall, G. H. & Snetsinger D. W.(1990). The intangibility of services: Measurement and competitiv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4(4), 27-40.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sks, CA: Jossey-Bass.
Regan, W. J. (1963). The service revolu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27, 32-36.
Rossman, G. B. & Rallis, S. F. (2003). Learning in the 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Stake, R. E.(1995) .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Thomas, D.(1978)。Strategy is different in service business. Harvard Business Riview, 56,158-165.
Wakefield, K. L., & Blodgett, J. G. (1999). Customer response to intangible and tangible service factor.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16(1), 51-68.
Yost, M. J. & Tucker, S. L. (1995).Tangible evidence in marketing a service: The value of a campus visit in choosing a college. 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 6 (1),47-67.
Zeithaml, V. A., & Bitner, M. J. (2000). Service marketing:integrating customer focus across the firm. Irwin: McGraw-Hill.
Zeithaml, V. A., Parasuraman, A. & Berry, L. L. (1985).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service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49(Spring),33-46.
Zeithaml,V. A., Parasuraman, A. & Berry, L. L. (1988).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processes in the delivery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2(Spring),35-4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慧珠(1990)。淺談我國汽車業服務行銷的面面觀。企銀季刊,24(2),53-75。
2.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張明輝(2002)。企業管理理論在學校經營與管理的應用。教師天地,
3. 吳明隆、許詩旺(2004)。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32,64-78。
4. 吳宗立(2004)。學校經營的行銷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61,62-69。
5. 何福田(2004)。學校特色與自我行銷。研習資訊,21(6),1-6。
6. 李小芬(2001)。學校行銷。社教雙月刊,101,55-56。
7. 李柏蓉(2005)。 企業產品生命週期在學校行銷的應用。學校行政,39 ,136-152。
8. 林晉寬、莊寶鵰、李祥林(1998)。中小型專業服務組織之內部行銷作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學報,7(4),291-304。
9. 莊英慎、林水順(2003)。顧客對高等教育機構行銷特性認知分析-以中華大學為例。中華管理學報,4(3),91-113。
10. 許舒翔、周春美、沈健華(2002)。技職院校教育行銷策略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69,9-13。
11. 陳照明、陳春富(2002)。政治行銷模式之建構--商業行銷模式之修飾。產業論壇,4(1), 81-108。
12. 游淑惠(2004)。學校組織形象建立與行銷策略初探。國教天地,156,61-66。
13. 黃建銘(2000)。公部門行銷模式與策略之探討。人力發展,75,29-38。
14. 黃義良(2002)。淺談學校行銷策略適用於中小學的具體作法。教育資料與研究,45,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