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3: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皓婷
研究生(外文):Hao-Ting Hsu
論文名稱:澎湖縣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Woman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Penghu County
指導教授:黃宗顯黃宗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zung-Hsien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5
中文關鍵詞:學校效能領導型態女性校長國民小學
外文關鍵詞:Leadership StyleWoman PrincipalElementary SchoolSchool Effective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0
  • 點閱點閱:8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7
本研究旨在探討澎湖縣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效能之關係。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和學校效能之現況。
二、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教師知覺女性校長領導型態和學校效能之差異情形。
三、 探討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和學校效能之相關情形。
四、 探討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對學校效能之預測力。
五、 根據分析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國民小學教師以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來進行研究,以澎湖縣7所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學校之71位教師為研究對象,以普查的方式進行調查,有效問卷66份,有效回收率92.96%。本研究使用工具為自編之「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效能之調查問卷」,除了受試者基本資料外,包含兩分量表,分別是「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量表」與「國民小學學校效能量表」。在資料的統計分析方面採用算數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根據研究發現,歸納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澎湖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女性校長領導型態的知覺程度屬於中高度以上,其中知覺較高的是「倡導領導型態」層面,顯示教師感受到較多的女性校長倡導行為。
二、澎湖縣國民小學教師普遍知覺到學校效能的概況,其中知覺較高的是「教師教學品質」層面,而對「學生學習表現」層面的知覺則較低。
三、不同性別、服務年資、教育程度、擔任職務及學校地區之國民小學教師在女性校長領導型態知覺上皆無顯著差異存在。
四、不同性別、服務年資、教育程度、擔任職務及學校地區之國民小學教師在學校效能知覺上皆無顯著差異存在。
五、國民小學教師所知覺的女性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效能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教師知覺女性校長關懷與倡導行為程度愈高,則學校效能愈佳。
六、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對學校效能具有預測作用,其中倡導行為最能夠預測學校課程安排,關懷行為能夠有效預測行政溝通協調。

根據本研究目的、文獻探討及資料分析的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國民小學教師及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an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main purposes are as the followings:
1.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oman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2.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woman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on different background factors.
3.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on woman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4. To establish the prediction powe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an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5.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woman principals,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To attain the goals above, questionary survey method is adapted. The respondents are all the faculty of seven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of woman principals in Penghu. 66 effective samples are received, making the effective sample rate of 92.96%. The questionnaires are self-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In addition to some personal basic information, two scales are used in the study as well, including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sca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scale. The data was analyze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descriptive and inferential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s.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of Penghu County on woman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was above the average, with the initiation of “initiating leadership style” as the most often perceived behaviors.
2. A majority of the teachers rate high on overall school effectiveness, with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teaching” as the most perceived indicator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learning” as the least perceived one.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woman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among different teachers’ sex, teaching experience, level of education, duty and location of the school.
4.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mong different teachers’ sex, teaching experience, level of education, duty and location of the school.
5.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an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6. Woman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has a significant predictability on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especially the variable of “initiating leadership style” shows the highest predictability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consideration leadership style” shows the predictability on the “administration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er, literature review, and data analysis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woman principals,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 papers.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誌謝………………………………………………………………………….........................Ⅳ
目錄………………………………………………………………………….........................Ⅴ
表目錄………………………………………………………………………….....................Ⅶ
圖目錄………………………………………………………………………….......................Ⅹ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2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領導理論的探討與相關研究……………………………………………...............5
第二節 學校效能的基本概念與相關研究……………………………………….............57
第三節 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相關研究………………………………….....8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95
第一節 研究架構………………………………………………………………….............95
第二節 研究假設………………………………………………………………….............96
第三節 研究對象………………………………………………………………….............97
第四節 研究工具………………………………………………………………….............97
第五節 實施程序………………………………………………………………...............110
第六節 資料處理……………………………………………………………...................111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113
第一節 女性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效能之現況分析……………………………….......113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教師知覺女性校長領導型態之差異情形分析…………116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教師知覺學校效能之差異情形分析……………………122
第四節 國小女性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效能之相關分析……………………………131
第五節 女性校長領導型態對學校效能之預測分析……………………………….......1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1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41
第二節 結論……………………………………………………………..........................143
第三節 建議……………………………………………………………..........................144
參考文獻…………………………………………………………………………….............151
中文部分…………………………………………………………….................................151
西文部分…………………………………………………………….................................161
附錄………………………………………………………………………………….............165
附錄一 澎湖縣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意見調查問卷
(建立專家效度用)................................................................................................165
附錄二 澎湖縣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效能之調查問卷(預試)………....173
附錄三 澎湖縣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效能之調查問卷(正式)………....177

































表目錄

表2-1-1 各學者對領導之定義………………………………………………………............5
表2-1-2 領導的傳統觀念與新觀念……………………………………………....................8
表2-1-3 非科學實徵性時期的領導理論…………………………………………................9
表2-1-4 領導研究的發展趨勢..............................................................................................11
表2-1-5 科學實徵性時期的領導理論..................................................................................11
表2-1-6 民主式領導、獨裁式領導、放任式領導對組織成員的影響..................................13
表2-1-7 Likert 的四種領導管理系統..................................................................................14
表2-1-8 領導層面之比較......................................................................................................18
表2-1-9 特質論、行為論、權變論三種領導理論研究重點一覽表......................................23
表2-1-10 男性及女性特質的性別成見..................................................................................26
表2-1-11 國內學者領導行為研究分量表..............................................................................43
表2-1-12 校長領導行為測量項目..........................................................................................43
表2-1-13 校長領導與學生學習之相關研究..........................................................................45
表2-1-14 校長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46
表2-1-15 校長領導與教師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47
表2-1-16 校長領導與教師-校長關係之相關研究..............................................................49
表2-1-17 校長領導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51
表2-1-18 校長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之相關研究..................................................................51
表2-1-19 校長領導與學校組織文化之相關研究..................................................................52
表2-1-20 校長領導與領導效能之相關研究..........................................................................53
表2-2-1 各學者對效能的定義..............................................................................................58
表2-2-2 各學者對學校效能的定義......................................................................................60
表2-2-3 有效能學校的特徵..................................................................................................62
表2-2-4 學校效能研究的發展趨勢......................................................................................64
表2-2-5 學校效能評鑑模式歸類表......................................................................................72
表2-2-6 學校效能的評鑑指標..............................................................................................73
表2-2-7 學校效能評鑑指標統計表......................................................................................76
表2-2-8 國外近年來有關學校效能之研究一覽表..............................................................80
表2-2-9 行政層面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82
表2-2-10 校長行為層面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84
表2-2-11 教師層面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85
表2-2-12 家長、社區層面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87
表2-3-1 校長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研究摘要表..................................................................89
表3-3-1 正式問卷調查對象分佈情形..................................................................................97
表3-4-1 本調查問卷學者專家審查名單..............................................................................98
表3-4-2 專家問卷─「基本資料」修改前後對照表..............................................................99
表3-4-3 專家問卷─「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型態量表」修改前後對照表..............................99
表3-4-4 專家問卷─「國民小學學校效能量表」修改前後對照表......................................99
表3-4-5 預試抽樣分配表....................................................................................................102
表3-4-6 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結果....................................................................................103
表3-4-7 關懷領導層面之主成分分析摘要表....................................................................104
表3-4-8 倡導領導層面之主成分分析摘要表....................................................................105
表3-4-9 學校環境規劃層面之主成分分析摘要表............................................................105
表3-4-10 行政溝通協調層面之主成分分析摘要表............................................................105
表3-4-11 學校課程安排層面之主成分分析摘要表............................................................106
表3-4-12 教師教學品質層面之主成分分析摘要表............................................................106
表3-4-13 教師工作滿意層面之主成分分析摘要表............................................................106
表3-4-14 學生行為表現層面之主成分分析摘要表............................................................106
表3-4-15 學生學習表現層面之主成分分析摘要表............................................................107
表3-4-16 家長社區參與層面之主成分分析摘要表............................................................107
表3-4-17 問卷之信度分析....................................................................................................107
表3-4-18 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型態量表之題項分配表........................................................108
表3-4-19 國民小學學校效能量表之題項分配表................................................................108
表3-4-20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表....................................................................................109
表4-1-1 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之平均數與標準差................................................113
表4-1-2 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之個數與百分比....................................................114
表4-1-3 教師知覺學校效能之得分摘要表........................................................................114
表4-2-1 不同性別國小教師知覺女性校長領導型態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16
表4-2-2 不同服務年資國小教師知覺女性校長領導型態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17
表4-2-3 不同教育程度國小教師知覺女性校長領導型態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18
表4-2-4 不同職務國小教師知覺女性校長領導型態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18
表4-2-5 不同學校地區國小教師知覺女性校長領導型態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19
表4-3-1 不同性別國小教師對學校效能知覺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22
表4-3-2 不同服務年資國小教師對學校效能知覺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23
表4-3-3 不同教育程度國小教師對學校效能知覺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25
表4-3-4 不同職務國小教師對學校效能知覺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26
表4-3-5 不同學校地區國小教師對學校效能知覺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28
表4-4-1 教師知覺不同程度校長關懷領導行為在學校效能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31
表4-4-2 教師知覺不同程度校長倡導領導行為在學校效能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32
表4-4-3 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效能之相關分析摘要表....................................133
表4-5-1 女性校長領導型態對整體學校效能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35
表4-5-2 女性校長領導型態對「學校環境規劃」層面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36
表4-5-3 女性校長領導型態對「行政溝通協調」層面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36
表4-5-4 女性校長領導型態對「學校課程安排」層面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36
表4-5-5 女性校長領導型態對「教師教學品質」層面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36
表4-5-6 女性校長領導型態對「教師工作滿意」層面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37
表4-5-7 女性校長領導型態對「學生行為表現」層面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37
表4-5-8 女性校長領導型態對「學生學習表現」層面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37
表4-5-9 女性校長領導型態對「家長社區參與」層面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38

































圖目錄

圖2-1-1 中國的領導型態........................................................................................................9
圖2-1-2 領導行為連續論圖..................................................................................................14
圖2-1-3 俄亥俄州領導方格圖..............................................................................................15
圖2-1-4 管理方格的領導方式..............................................................................................17
圖2-1-5 Fielder權變領導理論的架構..................................................................................19
圖2-1-6 Fiedler權變理論概要圖..........................................................................................19
圖2-1-7 途徑-目標領導理論模式......................................................................................20
圖2-1-8 Hersey與Blanchard之情境領導理論....................................................................21
圖2-1-9 Reddin的三層面領導模式.....................................................................................22
圖2-1-10 轉化型領導與交易型領導模式..............................................................................24
圖2-2-1 學校效能模式..........................................................................................................59
圖3-1-1 研究架構..................................................................................................................95
天下編輯(1998)。不一樣的女人。台北市:天下雜誌。
方平煌(2003)。高階管理者的人格特質、領導風格對內控制度執行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德隆(1986)。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大方(1996)。玻璃天花板:管理女性VS 女性領導。台北市:時報文化。
王文峰(2003)。私立中等學校主管領導型態、組織溝通滿足、激勵制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如哲(1988)。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疏離感關係之研究:融合管理方格理論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志中(2003)。高職女性校長領導特質、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秀燕(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受榮(1994)。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家通、曾燦燈(譯)(1991)。Hoy, W. K.&Miskel, C. G. 著。教育行政學一理論、研究與實務(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高雄市:復文。
王振鴻(1989)。國中校長領導型式、教師同理心與教師衝突反應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慧秋(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申章政(1999)。國小校長管理溝通類型、衝突管理風格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白麗美(1998)。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動機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石遠誠(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仲秀蓮(2004)。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晟蓀(1981)。國中校長領導型式輔導教師教育背景對輔導教師工作滿足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江展塏(1995)。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型式與教師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嘉杰(1998)。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衝突反應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金針(1999)。女校長與學校行政領導行為。兩性平等教育季刊,9,78-84。
何淑妃(199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何麗香(2003)。花蓮縣國小女性校長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瑞陽(1997)。國民小學校長管理能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雄(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
吳金鍊(2004)。女性主管的領導型態與衝突因應之研究—以台灣媒體組織新聞部門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勁甫(2003)。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培源 (1994)。台灣省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1989)。學校效能評量之探討。國教研究雙月刊,6,40-43。
吳清山(1991)。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
吳翎綺(2006)。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進良(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內外控、成就動機與領導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鴻櫻(1996)。南部七縣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效能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木琳(1977)。國中校長領導方式與學校氣氛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祝義(1994)。國民中學學校環境社區環境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宋玲蘭、林溥鈞(譯)(2001)。G. C. Jones, J. M. George,&C. W. Hill著。當代管理學。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
李佳穗(2000)。主管領導風格對部屬工作投入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地區國立大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幸(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明來(2001)。校長遴選制度對國小校長領導風格的影響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宗(2000)。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工作壓力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淑芬(1995)。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莉莉(2003)。國小女性校長領導風格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富美(1998)。校長角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之觀察。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皓光(1995)。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量指標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咏吟(1998)。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縱貫研究。教育研究資訊,6(3),1-25。
杜岐旺(2001)。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辛武男(2003)。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秀冬(1995)。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文章(2002)。高雄市國民中學家長會組織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周彥君(2002)。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的構成。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惠莉(2003)。五大人格特質、性別角色與轉換型領導關聯性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月盛(1995)。國民小學公共關係、教師參與程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志勇(2004)。台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明地等(譯)(2000)。R. G. Owens著。教育組織行為。台北市:揚智。
林明地等(譯)(2003)。W. K. Hoy&C. G. Miskel著。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泊佑(1994)。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芬英(2003)。女性領導者領導特質與領導風格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金福(1992)。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珈夙(1997)。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宴夙、徐荷(譯)(1995)。Sally Helgeson 著。柔性優勢─女人的領導風格。台北市:允晨。
林振中(2001)。國民小學推展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婉琪(2000)。國民小學教師士氣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三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芬(2001)。競值架構在國中校長領導行為及學校組織文化應用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新發(1983)。五專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新發(1991)。我國工業專科學校校長領導行為組織氣氛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蕙質(2002)。國民中學校長性別角色、轉換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林靜怡(1999)。校長認知型態、領導型式與領導效能之相關研究--以花蓮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聰地(2000)。台中縣國民小學教育改革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漢政(2003)。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鎂茹(1999)。台灣企業主管領導行為評量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武曉霞(2002)。台北縣國中小女性校長領導行為及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邱皓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邱勝濱(2000)。私立高職校長領導行為、領導特質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大學工業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榮茂(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管理模式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錦昌(2003)。教育視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市:元照。
侯怡楓(1999)。一位國小女性校長領導實際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姜智武(2001)。國民小學校長溝通行為、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桃園縣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志平(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進雄(1993)。學校行政領導研究。台北市:文景。
洪啟昌(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協豐(2004)。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實踐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素華(2004)。台東縣國民小學校長溝通行為、教師工作滿意與學校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孫瑞霙(2002)。競值架構下領導型態、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技術學院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徐雅君(2002)。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韶佑(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服務士氣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台北縣及桃園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夢群(1999)。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市:五南。
衷曉彦(2001)。元大證券集團中女性主管領導與傳播方式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義展(1998)。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永欽(2002)。台北市立國小校長領導行為塑造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亦華(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昭仁(2001)。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康玲(2001)。女性業務主管的人格特質、領導型態及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南區保險業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村(1991)。高級職業學校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村(1998)。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銳(1994)。教育行政研究。台北市:五南。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市:復文。
張慶勳(2001)。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市:三民。
張馨芸(2001)。我國女性主管的領導風格與決策行為之研究─以民營企業個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丁財(2002)。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文蓁(2000)。教育行政領導理論的女性主義觀點評析。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頁1-39)。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梁文蓁、陳宜宣(2001)。中學女性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 以兩位女校長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靜如(2002)。國民小學校長人性取向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寬(2003)。國小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參與決定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孝麟(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顏輝(2005)。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振生(2003)。內部行銷導向、組織承諾、工作滿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瑜(1996)。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型式、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疏離感之關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聰(2001)。屏東縣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發揮小班教學精神效能為指標。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正達(2005)。澎湖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宜宣(2000)。教育領導研究的女性主義觀點分析。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頁41-72)。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怡如(2005)。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君(2001)。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承賢(2005)。台北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聯性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璋(1982)。組織效能及其決定因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5,117─163。
陳信君(2005)。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羽(1995)。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接受區域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言(1998)。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嬌(198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教師工作投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華樹(2004)。國小校長遴選制度實施後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組織氣氛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照明(1994)。實用管理心理學。台北市:世茂。
陳義鴻(2001)。銀行業主管領導行為、組織氣氛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聖謨(2002)。學當校長-一位國小校長專業社會化歷程之探究。教師之友,42(5),52-63。
陳國彥(1987)。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服務精神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慶瑞(1986)。費德勒權變領導理論適用性之研究--以我國國民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慶瑞(1988)。我國國民小學組織效能之研究。省立屏東師院學報,1。
陳慶瑞(1996)。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慕賢(2003)。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燕慧(2002)。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彬(2000)。台灣省中區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同僚專業互享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鐘金(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春蘭、李素珍(2002)。研習論壇月刊,17,19-26。
彭春蘭、李素珍(2002)。研習論壇月刊,18,23-33。
彭雅珍(199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燦燈(1977)。國中校長領導型式與教師服務精神之關係。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淑惠(2003)。國小校長魅力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及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進年(1990)。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昆輝(1995)。教育行政學。台北市:東華。
黃金木(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能相關之研究-以雲林縣、嘉義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柏勳(2004)。國民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氣候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哲彬(2004)。國民小學校長賦權增能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傳永(1999)。校長轉型領導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慈雅(1998)。不同情境下女性主管的領導風格對部屬績效之影響研究─以國內金融機構為研究對象。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
黃煥榮(2000)。組織中玻璃天花板效應之研究:行政院部會機關女性升遷之實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鳳瑛(2004)。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角色知覺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黃麗蓉(1996)。組織中的女性領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淙富(1999)。彰化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特質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煥烘(1988)。國小校長領導型式與教師成熟度之配合對教師工作滿意及組織效能認知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寶琴(1983)。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型式與學校組織氣候關係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天賞(2001)。國民中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葉匡時(1996)。公司上市審議委員的認知與決策行為。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妮娜(2005)。女性教育行政主管領導風格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春文(1994)。二十一世紀教育行政領導理念。台北市:師大書苑。
廖裕月(1998)。國小校長轉化領導型式與領導效能之研究:以北部四縣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仲冬(1999)。陰陽殊性、男女異行:性別差異的生物論述。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頁29-55)。台北市:心理。
劉志鵬(1995)。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決定、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市:揚智文化。
劉秀娟等(譯)(1996)。S. A. Basow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市:揚智文化。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與心理學。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頁137-175)。台北市:心理。
劉鳳英(2000)。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興漢(1985)。領導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運用。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行政比較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店。
劉麗慧(1986)。國民中小學男女校長領導方式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慧玲(1999)。學校效能相關概念的釐析。教育研究資訊,7(5),138-153。
潘慧玲、梁文蓁、陳宜宣(2000)。台灣近十年教育領導碩博士論文分析:女性主義的觀點。婦女與兩性學刊,11,151-190。
蔡美儀(1992)。我國女性教育主管性別角色、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素琴(1997)。學校組織結構與學校效能之理論分析。教育研究,5,203-220。
蔡培村(1981)。國中校長領導型式、教師人格特質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培林(1993)。國民中學學校管理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進雄(1993)。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進雄(2000a)。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3a)。超越轉型領導-建構新轉型領導的構面。中等教育,54(5),96-109。
蔡進雄(2003b)。超越轉型領導-新轉型領導之建構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11,100-112。
蔡進雄(2003d)。授權抑或授權賦能?論校長如何運用授權賦能領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5),62-79。
蔡進雄(2003f)。建構式領導的意涵及其對學校行政的啟示。研習資訊,20(2),99-104。
蔡進雄(2004b)。領導新典範:後英雄式領導的意涵及其對學校行政領導的啟示。教育政策論壇,7(1),111-130。
蔡進雄(2005)。學校領導理論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鄭彩鳳(1991)。高级中等學校校長領導行為取向、教師角色衝突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彩鳳(1996)。競值途徑應用在高中職校長領導角色、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彩鳳(2004)。教育領導研究的現況與發展趨勢—從研究典範探析。教育研究月刊,119,139-148。
鄭雅文(1996)。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型態與教師溝通滿足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台北市:心理。
盧彥賓(2006)。台南縣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秀玉(2004)。雲嘉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雪梅(2002)。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行政人員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蕭道弘(2003)。遴選制度實施後校長領導行為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佳敏(2000)。她的故事—一位國小女校長領導風格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閻自安(2000)。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決策與校長領導方式、教師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戴振浩(2001)。國民小學男女校長領導特質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遠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小芩(1988)。好學校必備條件。教育資料文摘,126,4-13。
謝小芩(1993)。從兩性平權的觀點談台灣女性的教育處境及改善之道。第二屆全國婦女國事會議論文,高雄。
謝文全(1987)。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景。
謝文全(1989)。教育行政論文集。台北市:文景。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廷豪(2002)。領導型態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某連鎖零售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魏建忠(2001)。綜合高中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羅明忠(2003)。台中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虞村 (1987;1999)。 領導理論研究。台北市:文景。
蘇毓婷(2000)。女性管理者的性別角色與決策對領導型態之關係研究─以台北地區銀行業為例。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慧美(2001)。生涯阻礙或助力?國小女性教師生涯困境與契機。輔導季刊,37(3),10-16。
劉修靜(1998)。國小教師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成就動機與逃避事業成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明貞(1997)。道德教育與評量—多元文化觀點。台北市:師大書苑。

二、西文部份
Acker, S. (1994). Creating careers:Women teachers at work. In S. Acker(Ed.). Gendered education:Sociological reflections on women , teaching and feminism, 105-121.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
Bandura, 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rberio, E. (1990).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student alienation, and the hign school teraher''s percieved sense of academic freedom.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nery-New Brunswick.
Barker, B. (2001). Do leaders Matter?. Educational Review, 53(1), 65-76.
Barnard, C. I.(1971). Function of Executiv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ss, B. M.&Avolio, B. J.(1990).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development: Manual for the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Palo Alto, Californi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Inc.
Bass, B. M.&Avolio, B. J.(1994).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through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London: Sage Press.
Bem, S. L. (1983). Gender schema the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Raising gender-aschematic children in gender-schematic society. Signs, Journal of Woma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8, 598-616.
Bernhut, S. (2002). Primal leadership, with daniel golemen, Ivey Business Journal, 66, 14-15, Canada.
Blackmore, J.(1989).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 feminist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In J. Smyth (Ed.), Critic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p.93-131).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Broverman, K. I., Voger, S. R., Broverman, D. M., Clarkson, F. E., & Rosenkrantz, P. S.(1972). Sex-role stereotypes:Acurrent appraisal.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8(2), 59-78.
Cameron, K . S. (1978).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3 (4), 604-633.
Chemers, M. M. (1997).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leadership. Mahwah, NJ: Erlbaum.
Cheng, Y. C.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London: Falmer Press.
Coleman, M (2003). Gender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In M. Brundrett, N. Burton, &R. Smith(Eds.),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pp.36-51).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Sage.
Cubillo, L.,&Brown, M.(2003). Women into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differe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1(3), 278-291.
Davis, G. A., & Thomas, M. A. (1989). 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 Boston:Ally and Bacon.
Dubrin, A. J.(1998). Leadership: Research, practice, and skills (7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Eagly, A. H., and Others(1992). Gender and leadership style among school principals:A meta-analysi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8(1), 76-102.
Fagenson, E. A.(1990). Perceived masculine and feminine attributes examined as a function of individuals’ sex and level in the organizational power hierarchy:A test of fou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 7(2), 204-211.
Fennell, H.(2002). Letting go while holding on:Women principals’ lived experiences with powe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0(2), 95-117.
Fiedler, F. E.(1967).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 Hill.
Freud, S.(1933). 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Lecture 33: Femininity, 22, 136-157.
Galloway, T. L. (1975). A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der behavior of Mississipi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and teacher morale. Ed. D. Dissertation, 35(7), 78-79.
Gilligan, C.(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eenberg, J., & Baron, R.A.(1999).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7th ed.).Engle Cliffs, N.J.:Prentice-Hall.
Helgesen, S.(1995). Female advantage: Women''s ways of leadership. New York: Doubleday Books.
Hoy, W. K. & Miskel, C. G. (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Random House.
Hoy, W. K. & Miskel, C. G.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oy, W. K. &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McGraw-Hill.
Hoy, W. K., & Ferguson, J.(1989).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xplo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1(2), 117-134.
Johnson, W. L. & Snyder, K. J. ( 1990).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training need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21378).
Kelly, M.(1984). Impartiality and participant-Interest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 1-25.
Kimball, C.(1985). Realation of within-school cohesiveness and principal ratings with achievem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67477).
Knoop, R.(1981). Leadership styles of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job satisfaction, with supervis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Annual meeting of 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halifax. Canada:Nova Scotia.
Kunz, D. W. & Hoy, W. K. (1976). Leadership style of principals and the professional zone of acceptance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2(3), 49-64, F 76 .
Levine, D. U. & Lezotte, L. W.(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Madison: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daus, Airasian & Kellaghan(1980). School effectiveness. New York:McGraw-Hill.
Miller, S. k. (1983). The history of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 critical overview. Lansing: Michigan State Dept. of Education.
Morris, W.(ed) (1970).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ei Ya Taiwan Edition.
Noddings, N.(1984). 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rsons, T.(1960). 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Modern Society . New York:Free Press.
Purkey, S., & Smith, M. (1983).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 427-452.
Rajek, B. (1997).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value focused effectiveness indicatio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9957).
Regan, H. B., & Brooks, G. H. (1995). Out of women experience: Creating relational leadership.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Reid, K., Hopkins, D.&Holly, P. (1987). Toward the effective school:The problem and some solution. Oxford:Basil Blackwell.
Robbins, G. A. ( 1990).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annual, Vol 3. N. J.: Lawrence Erlbaun Associates Inc.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 behavior (9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JJ: Prentice-Hall.
Rosener, B. J.(1997). Leadership and the paradox of gender?In Walsh(Ed.), Women, men, & gender:On going debates (pp.294-297). Connecticut:Yale University Press.
Sammons, P., Hillman, J., & Mortimore, P. (1995). Key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9826)
Sargent, A. G. (1989). Management in the 90s: The androgynous manager. Training&Development Journal, December: 29-35.
Schaffer, K. F.(1980). Sex roles issues in mental health. CA: Addison-Wesley.
Scheerens, J.(1992). Effective schooling: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London: Cassel.
Schein, E.H.(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Seashore, S. E. (1983). A framework for an intergr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 In K Cameron&D. A. Whrtt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comparison of multiple model. N.Y. : Academic Press.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Shakeshaft, C.(1986). Women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s.
Shepherd, L. J.(1993). Lifting the veil—the feminine face of science.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Smith, D. M.(1997). Women and leadership. In P. G. Northouse(Ed.),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pp.204-238). Thousand Oaks, CA: Sage.
Steers, R. M.(1977).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behavioral view. CA:Goodyear .
Stogdill, R. M.(1974). Handbook of leadership: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N. Y.: Free Press.
Stoll, L. & Fink, D.(1993). Effecting school change: The Halton approach.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3(1), 19-41.
Terry, G. R .(1978).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7th ed.). Taipei:Reprinted by Mei Ya Publication, Inc.
Wiebe, D. J. (1992). A Surve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effective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s perceived by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s, 52 (1) , 41-81.
Young D. J. (1998). Characy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2151).
Yuchtman, E. & Seashore, S. E.(1967). A system resource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2, 891-923.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5nd.).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何寄澎、許銘全:〈模擬與經典之形成、詮釋—以陸機〈擬古詩〉為對象的探討〉,《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一期
2. 呂正惠:〈發端於擬古的詩意—《古風》在李白詩中的意義〉,《清華學報》,新32卷
3. 黃坤堯:〈變換的技巧—〈古詩〉與〈擬古詩〉的創作比較〉,《國語文教育通訊》第十一期
4. 翁成龍:〈李白樂府詩的修辭技巧〉,《臺中商專學報》第29期,1998年6月
5. 翁成龍:〈李白樂府詩的修辭技巧〉,《臺中商專學報》第29期,1997年6月
6. 翁成龍:〈李白樂府詩的技巧〉,《臺中商專學報》第29期,1997年6月
7.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8. 陳明璋(1982)。組織效能及其決定因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5,117─163。
9. 陳聖謨(2002)。學當校長-一位國小校長專業社會化歷程之探究。教師之友,42(5),52-63。
10. 陳慶瑞(1988)。我國國民小學組織效能之研究。省立屏東師院學報,1。
11. 游淑惠(2003)。國小校長魅力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及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潘慧玲(1999)。學校效能相關概念的釐析。教育研究資訊,7(5),138-153。
13. 潘慧玲、梁文蓁、陳宜宣(2000)。台灣近十年教育領導碩博士論文分析:女性主義的觀點。婦女與兩性學刊,11,151-190。
14. 蔡進雄(2003b)。超越轉型領導-新轉型領導之建構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11,100-112。
15. 蔡進雄(2003d)。授權抑或授權賦能?論校長如何運用授權賦能領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5),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