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人本教育札記(1993)。尊重兒童人權要從教育做起。47,5。
中國人權協會(2004)。2004年台灣文教人權指標調查報告。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cahr.org.tw/weball/2004/2004edu.htm
中國人權協會(2004)。2004年台灣兒童人權指標調查報告。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cahr.org.tw/weball/2004/2004edu.htm
中國人權協會編(2001)。人權法典。台北市:遠流。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1966)。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秀津、吳英璋、黃默、廖俊仁(2003)。人權教育—推廣與深耕。台北:教育部。
王宗坤(2004)。人權素養的建立及其在教育的應用與策略。研習資訊,21(2),51-56。王乾坤(2002)。台灣地區國小師生對校園人權認知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世界人權宣言(1948)。
台南市政府編印(2005)。台南市政府94年度訓導及人權法治教育工作成果專輯。台南:作者。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臺北:桂冠。
但昭偉(1993)。我國國中學生權利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但昭偉(1999)。阻礙個人權利受到保障的四個因素-以國民學校為例。教育研究雙月刊,65,14-24。
余柏泉、蕭阿勤合譯(1998)。Grahham Pike&David Selby 著。人權教育活動手冊。臺北:遠流。
吳宗立(2001)。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611, 46-53。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隆(1999)。SPSS 統計應用實務。臺北:松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清山、林天佑(2000)。教育名詞:人權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99。
吳雪如(2003)。屏東縣國小學生人權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李柏佳(2001)。淺談國民小學人權教育的理念與實務。訓育研究,40(1),38-45。李鴻禧(1994)。李鴻禧憲法教室。臺北:月旦。
李鴻禧(1995)。憲法與人權(第八版)。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
兒童權利公約(1989)。
周碧瑟(1998)。人權教育工作與成果報告。教育研究雙月刊,65,8-13。
周碧瑟(2001)。人權教育落實校園。訓育研究,40(1),29-31。周碧瑟(2002)。人權教育落實生活中。師友,420,8-12。
林朝夫(2001)。人權與教育的對話。訓育研究,40(1),32-34。林佳範(2001):論人權理念與教改理念的一致性─從法治教育的言教與身教說起。台灣教育,611,35-45。
邱詩琪(譯)(1999)。聯合國與人權教育。教育研究雙月刊,65,67-76。
柏楊(1998)。名家談人權教育。臺北:遠流。
紀舜傑(2003)。從比較觀點看台灣與美國之人權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10,126-134。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夏智瑩(2003)。人權教育之實施原則與策略之研究--以教育部人權教育實施方案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徐宗林(1995)。人權與教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6,19-51。
徐敏誠(2005)。國中學生人權知識與人權態度之調查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柴松林(1998)。人權、人權基礎與人權普系的擴增。彰銀資料,47(11),1-9。柴松林(2001a)。人權教育座談會。訓育研究,40(1),2-20。
柴松林(2001b)。人權基礎、人權譜系與人權發展。訓育研究,40(1),21-29。張佛泉(1993)。自由與人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宏育(2001)。談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的內涵與落實。台灣教育,611,75-82。
張振成(2001)。如何落實國民中小學人權教育。台灣教育,611,60-64。
張素貞(1998)。尊重人權是民主政治的體現-人權教育的內涵。新世紀智庫論壇,4,51-61。
張馨丹(2003)。校園人權教育環境之探討-以台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a)。人權教育實施方案。2006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ncu.edu.tw/~ncu7216/FC_append_8.htm
教育部(2001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六大議題。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人權教育—推廣與深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b)。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完成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人權教育-推廣與深耕。台北市:教育部。
梁恩榮、劉傑輝(1997)。政治教育在香港:理論與實際。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
許志雄(1999)。人權的「光」與「影」。月旦法學雜誌,44,47-55。許佳慧(2003)。國小實施人權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玉佩(2000)。國民中學人權教育課程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玉佩(2000)。人權教育-教什麼。東吳政治學報,11,143-167。陳玉佩(2001)。學校實施人權教育的原則及教學內容。中等教育,52(4),38-55。
陳秀容(1997)。近代人權觀念的轉變:一個社會生態觀點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2),45-56。陳秀容(1998)。人權之普遍性的初步探討:Jack Donnelly 之有關理論評析。政治科學叢論,9,173-194。
傅木龍(2001)。人權教育之契機與發展。學生輔導,73,6-19。
傅木龍(2003)。從「破與立」建構師資培育機構之人權新文化。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主辦),師資培育機構人權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專刊(頁159-174)。台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曾昭旭(1998)。人權是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載於柏楊(主編),名家談人權教育(頁167-169)。台北:遠流。
湯梅英(1999)。人權教育理論與實際—以教師工作坊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國民教育研究所初等教育學刊,7,173-198。
湯梅英(2001a)。人權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一個重要卻受忽視的新興議題。課程與教學季刊,4(4),1-20。湯梅英(2001b)。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中等教育,52(4),4-23。
湯梅英(2003)。人權教育融入各學習領域之課程設計與教學。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主辦),師資培育機構人權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專刊(頁)133-142。台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馮朝霖(2001)。認同、差異與團結 --人權教育與教育人權的辯證 。學生輔導,73,94-103。馮朝霖(2002)。「希望的種籽」撒往何處?載於馮朝霖審訂: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序。台北:高等教育。
馮朝霖(2003)。各級學校人權評估項目之建立與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92000008)。
黃明珠(2001)。國小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黃政傑(1997)。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權調查研究報告(八十六年度人權指標報告)。台北:中國人權協會。
黃雅文、姜逸群(2002)。現行國民中小學教科書有關人權教育內容分析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91074677)。
黃雅文、陳碧祥、姜逸群(2003)。國民中小學人權教育教學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科資中心編PG9107-0699)。
黃默(1997)。人權探討。紐約:中國人權出版。
黃默(1999a)。聯合國人權教育的十年與台灣人權教育現況及展望。月旦法學雜誌,44,67-76。黃默(1999b)。台灣人權教育現況及展望。教育研究雙月刊,65,4-7。
黃默(2001)。人權保障與人權教育。載於社團法人台灣人權促進會主辦「第一屆人權教育種子教師暨專業人權工作者培訓計畫」研討會論文集(頁6-9),台北:台灣人權促進會。
黃默、但昭偉、湯梅英、幸曼玲(1998)。人權保障與人權教育-小學階段人權教育之探討(I)。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86-2413-H-133-006-F11。
楊國賜(2002)。強化人權教育培育一流國民。台灣教育,611,2-7。
楊順富(2001)。人權的奠基與開展。台灣教育,611,25-33。
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國際公約(1966)。
葉怡秀(2004)。高雄市國小中年級學童人權知識與態度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廖飛筆(1999)。國中在職教師與未來教師人權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廖飛筆(1999)。教師在人權教育中的角色。教育研究雙月刊,65,49-54。
廖飛筆、湯梅英(譯)(1999b)。學校人權教育:亞洲概況。教育研究雙月刊,65,55-61。
廖飛筆、湯梅英譯(1999)。教師、學校、人權。教育研究雙月刊,65,62-64。
漢寶德(1998)。人權教育要從愛心開始。載於柏楊(主編),名家談人權教育(頁181-183)。台北:遠流。
劉阿榮(2001)。近代人權觀念的發展與新興人權概述。台灣教育,611, 8-16。
劉信雄(2003)。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樂施會(1996)。香港中學師生的人權及世界觀問卷調查結果報告。香港: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
潘毓斌(2003)。高雄縣市國小教師對人權教育實施現況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蔣興儀、燕珍宜(2001)。人權發展的張力與意涵。學生輔導,73,72-82。蔣興儀、簡瑞容(譯)(2002)。Reardon, B. A.著(1995).: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台北:高等教育。
蔡英文(2002):人權之議題:人之主體權利、國家之政治權力與文化差異性。載於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合著):法治、人權與公民社會(頁123-153)。台北:桂冠。
蔡慧琦(2004)。國小三年級人權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聯合國日內瓦人權中心(1989)。人權教學入門—中小學生的人權實踐活動。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tahr.org.tw/data/teacher1.html.
薛玉蓮(2002)。人權教育融入國小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二、西文部分
Best,Francine (1991).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nd Teacher
Training, in Hugh Starky (ed.). In 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pp81-96). London: Cassell.
Cranston, Maurice (1973). What Are Human Right. N.Y.: Taplinger
Publishing.
Eastman, W. D., & Martin, J.(1989). Civil Liberty and human rights
ineducation. education canada. Summer,pp.20-23.
Lister, I. (1984). Teaching and learning about human rights.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61924).
Lynch, J.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global society. London.: Falmer Press.
Norman B.(1987).Human Rirht and Education. Tarrow Pergamon:New York,PX.
Patrick,John.(1989).Human Rights in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titution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lightened Citizenry. ED313290
Rey, M. (1991). Human rights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pp.59-70). London: Cassell.
Singh, B. R. (1986). Educa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plural culture. In magazine go still one step further 85 of sums higher education, 10 (3), 76.
Shimon, D. (1991). Teaching human rights: Classroom activities for a global age. In 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pp.20 -31). London: Cassell.
Starkey, H.(ed.)(1991). 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London: Cassell.
UNESCO(1994). Preparation of a plan of action for a United
Nations decade for human rights education. General Assembly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