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三民書局編撰委員會 編:《大辭典》,台北市:三民,1985。
王秀雄 著:《美術心理學》,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
王長君 編:《顯微鏡底下的生物》,台北市:科學月刊,1978。
台北市立美術館 編:《詩•夢•自然―米羅的藝術》,台北市:北市美術館,1992。
台灣省立美術館 編:《蕭勤回顧展》,台北市:台灣省立美術館,1992。
朱少麟 著:《傷心咖啡店之歌》,台北市:九歌,1996。
何政廣 著:《歐美現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1968。
何政廣 著:《抽象派繪畫先驅—康丁斯基》,台北市:藝術家,1996。佟景韓 編:《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造形藝術美學》,台北市:洪葉,1994。
李醒塵 著:《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1996。
洪米貞 著:《原生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藝術家,2000。
俞麗珊 著:《圓的神話》,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
姚瑞中 著:《台灣裝置藝術1991-2001》,台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2004。
高楠 著:《藝術心理學》,台北市:復漢,1993。
高秀蓮 著:《影子的雙刃性》,高雄市:高雄復文,2003。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編:《原生與創生—加拿大原住民藝術家作品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許天治 著:《藝術感通之研究》,台北市:台灣省立博物館,1987。
許世昌 著:《最新實用解剖生理學》,台北市:永大,1991。
許麗雯 編:《你不可不知道的歐洲藝術》,台北市:高談文化,2003。
陳寬祐 著:《基礎造形》,台北縣:北星,1993。
張志三 著:《漫談碎形》,台北市:牛頓,1996。
彭運石 著:《走向生命的顛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台北市:貓頭鷹,2001。
彭懷真 著:《社會學概論》,台北市:洪葉文化,1994。
葉國松 著:《平面設計之基礎構成》,台北市:藝風堂,1995。
曾錦坤 著,《心靈與身體:傳統身心關係探論》,台北市:渤海堂,2002。
詹宏志 著:《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市:經濟與生活,1989。
楊韶剛 著:《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台北市:貓頭鷹,2001。
劉永仁 著:《封答那》,台北市:藝術家,2003。
劉思量 著:《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1992。
劉翔平 著:《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市:貓頭鷹,2001。
謝宗榮 著:《台灣傳統宗教藝術》,台中市:晨星,2003。
羅遼復 著:《物理學家看生命》,台北市:牛頓,1995。
林德宏、張相輪 著:《東方的智慧—東方自然觀與科學的發展》,1995。
何世亮、謝永西 著:《探索生命的黑盒子》,台南市:平易精舍,2001。
陳昌文、鍾玉英、李春梅、周瑾、顏炯 著:《社會心理學》,台北縣:新文京,2004。
山岸高旺、秋山 優 編:《淡水藻類写真集》,第11卷╱第13卷,東京:內田老鶴圃,1993。
江本 勝 著(長安靜美 譯):《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台北市:如何,2003。
杉浦康平 著(李建華、楊晶 譯):《造型的誕生》,台北市:雄獅,2000。
克里斯提安•哥爾哈爾 著(吳瑪悧 譯):《表現主義大師保羅•克利》,台北市:藝術家,1995。
達賴喇嘛 著(葉偉文 譯):《相對世界的美麗:達賴喇嘛的科學智慧》,台北市:天下,2006。
Adam, Hans Christian:《Karl Blossfeldt》,Italy: Taschen., 2001。
Arnheim, Rudolf 著(李長俊 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1982。
Argyle, Michael 著(王文秀、陸洛 譯):《人際行為心理學》,台北市:巨流,1995。
Bachelard, Gaston 著(龔卓軍、王靜慧 譯):《空間詩學》,台北市:張老師,2005。
Barthes, Roland 著(許薔薔、許綺玲 譯):《神話學》,台北市:桂冠,1998。
Cassirer, Ernst 著(甘陽 譯):《人論》,台北市:桂冠,1990。
Cassirer, Ernst 著(羅興漢 譯):《符號、神話、文化》,台北市:結構群,1990。
Chicago, Judy 著(陳宓娟 譯):《穿越花朵》,台北市,遠流,2003。
Churchland, Paul M.著(汪益 譯):《物質與意識》,台北市:遠流,1994。
Mclaughlin, Corinne and Davidson, Gordon 著(陳蒼多 譯):《心靈政治學》,台北市:編譯館,1998。
Ehrlich, Paul R. 著(李向慈、洪佼宜 譯):《人類的演化:基因、文化、與人類的未來》,台北市:貓頭鷹,2003。
Fromm, Erick 著(林逸仁 譯):《生命之愛》,台北市:南方,1988。
Fincher, Susanne F. 著(游琬娟 譯):《曼陀羅的創造天地―繪畫治療與自我探索》,台北市:生命潛能,1998。
Janson, H. W. 著(曾堉、王寶連 譯):《西洋藝術史:中古藝術》,台北市:幼獅文化,1986。
Jung, Carl Gustav 主編(龔卓軍 譯):《人及其象徵》,台北縣:立緒,2001。
Kandinsky, Wassily 著(吳瑪俐 譯):《藝術的精神性》,台北市:藝術家,1985。
Kandinsky, Wassily 著(吳瑪俐 譯):《點線面》,台北市:藝術家,1985。
Lee, Thomas F. 著(蔡幼卿 譯):《基因未來》,台北縣:書華,1997。
Mayr, Ernst 著(涂可欣 譯):《看!這就是生物學》,台北市:天下遠見,1999。
Pagels, Heinz R. 著(牟中原、梁仲賢 譯):《理性之夢:這世界屬於會作夢之人》,台北市:天下,1998。(原著出版年:1991)
Postgate, John 著(馮巖筑 譯):《生命的奧妙—探訪微生物的國度》,台北市:武陵,1997。
Rensberger, Boyce 著(涂可欣 譯):《一粒細胞見世界》,台北市:天下遠見,1998。
Schneider, Stephen H. 著(劉貞 譯):《地球實驗室》,台北市:天下遠見,1998。
Schopenhauer, Arthur著(林建國 譯):《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台北市:遠流,1989。
Schrödinger, Erwin 著(仇萬煜、左蘭芬 譯):《生命是什麼?》,台北市:貓頭鷹,2005。
Stein, Murray 著(朱侃如 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縣:立緒文化,1999。
Susanne, Langer 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 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市:商鼎,1991。
Worringer, Wilhelm 著(魏雅婷 譯):《抽象與移情》,台北市:揚智,1994。
二、論文、期刊
邱瓊暖 著:《身心流轉與生命自由之追求》,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2004。徐婉禎 著:〈感而不知、覺而不察的當下〉,《藝術家》,347,2004,380-385頁。
馬嘉延 著:《曼荼羅藝術之造形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2005。陸蓉之 著:〈傳奇與奇觀—日本當代藝術的天后:草間彌生〉,《藝術家》,347,2004,406-409頁。陳明惠 著:《質能堆積的極致—陳明惠創作論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2003。陳瀚凱 著:《渦旋造形之象徵意義與其在視覺動勢上的應用創作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2003。楊紹民 著:〈從精神醫學看藝術創作與人的關係〉,《心靈轉譯—精神醫學與藝術的對話》,高雄市:正修藝術中心,2001。
廖乃慧 著:《夢軌在儲存格中的移植:圓方元素創作的理念陳述》,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2002。三、網路資料
吳文成 著:〈混沌─不測風雲的背後〉,1992年3月26日,2005年5月28日取自《近代物理與新認識論》:http://life.fhl.net/exchange/epistemology/page6.htm
吳清山、林天祐 著:〈混沌理論〉,無日期, 2005年6月4日取自《國立教育資料館》: http://www.nioerar.edu.tw:82/basis3/34/gc13.htm
教育部:〈原生生物界〉,無日期,2005年5月26日取自《教育部高中職學習加油站》:http://content.edu.tw/junior/bio/tc_wc/textbook/ch10/text-ch10-3.htm#第三節
紐約艾克蘭藝術博物館,2006年2月20日,取自:http://www.ackland.org/art/exhibitions/buddhistart/construction.htm
草間彌生官方網站,2006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yayoi-kusama.jp/
汪雅玲 著:〈從女性藝術家聯展看女性美學——看『酸甜酵母菌——烏梅酒廠與橋頭糖廠的甜蜜對話』展覽〉,2002年2月,2006年4月16日取自《遠流博識網》:http://www.ylib.com/art/artist/200202/artist01-11.html周易,2006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crazyhill.com/hung/cciv/cciv3.htm
老子道德經,2006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thetao.info/tao/big5.htm
〈周髀算經〉:《古算書》,2006年5月6日取自http://www.agent-m.net/Culture/M-1-03.htm
黃思嘉 撰:〈都市裡的有巢氏—牡蠣、繁衍、再生〉,2006年3月21日取自:
http://www.etat.com/news/etatnews/text/990108-3.htm
高雄市立美術館數位典藏資訊,2006年3月27日取自: http://163.29.104.7/km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