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5.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4 05: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屏
研究生(外文):Ping Chung
論文名稱:欲望與幻形的迷戀─鍾屏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The Fancy of Desire and Magical FigureThe Creation Discourse of Ping Chung
指導教授:高實珩高實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h-heng K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7
中文關鍵詞:藝術創作
外文關鍵詞:Art cre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篇創作自述主要探討個人2004年至2006年的作品,是研究所期間創作的思維與反省。此階段的自由創作和同儕交流,讓我有更大的空間來面對創作上的問題,和顯現自我的狀態。本文藉自省、分析和歸納法剖析個人思維方式與創作的關聯性,並整理出整體作品的脈絡。
本文主體分為三個部份,首先,透過當代流行資訊與消費行為,論述個人創作動機和創作思維形成的背景;其次,藉由當代藝術裡的不確定性、遊戲性、偶然、間接性和擴張性,對應個人的創作經驗;最後,詳述主要系列作品的創作過程、媒材與作品的特質,歸納出一個閱讀我個人作品的脈絡。透過這篇創作自述,回溯個人過往迄今之創作過程和作品的發展,希望幫助自己釐清藝術創作的問題,以及未來的方向。
This thesis is mainly a contemplation and reflection of my works during 2004 to 2006 in graduate school. Free style creation and peer communication in this period render me better potency to confront creation difficulties and to reveal self condition. By self-reflection, analysis and induction, this essay asse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sonal mode of thinking and creation, at the same time organizes the context of the works as a whole.
This essay is composed in three parts. Firstly, I by contemporary fashion information and consuming behavior elaborate the motivation of creation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reation thinking. Secondly, via the uncertainty, contingency, lack of clarity, and expansion of art, the essay corresponds to personal creation experience. Finally, the last chapter details the creation course, medi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series of the works, and through these the context of appreciating my personal works are brought to light. By this self-statement, I trace to the course and development of my work from the past to present, and wish all these help clarify the issue and future orientation of my art creation.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致謝…………………………………………………………………… iv
圖目錄………………………………………………………………… v
前言 ……………………………………………………………………1
第一章 追求幸福感之下的創作原初…………………………………3
第一節 你想要的,通通在這裡找得到………………………………4
第二節 美麗下的迷失…………………………………………………8
第三節 從視覺刺激進入到創作狀態…………………………………9
第四節 成長的記憶……………………………………………………12
第二章 秩序之外的重生………………………………………………15
第一節 尋找一個未知:不確定性……………………………………17
第二節 幻形的私語:偶然與間接性…………………………………22
第三節 順其自然的忽略:遊戲性……………………………………24
第四節 夢的駁口:擴張性……………………………………………28
第三章 在終於開始之後的創作狀態…………………………………32
第一節 不斷被轉台的電視頻道………………………………………34
第二節 凝望斑剝裡的麗………………………………………………36
第三節 仰望一抹氤氲的無垠…………………………………………39
第四章 作響的步伐在黑夜中發光……………………………………42
第一節 灰黯的甬道……………………………………………………43
第二節 吞噬之後傾洩…………………………………………………62
第三節 無序的感受 流動的駐點 ……………………………………69
第四節 圍城裡的情調…………………………………………………83
結論 ……………………………………………………………………92
參考書目 ………………………………………………………………93
附錄一 觀看鍾屏作品手冊……………………………………………97
附錄二 鍾屏簡歷………………………………………………………98
三島由紀夫著,唐月梅譯(2002)。金閣寺。台北縣新店:木馬文化。
王受之(2001)。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安藤忠雄著,謝宗哲譯(2002)。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台北市:田園城市。
李賢文發行(1982)。西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
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2002)。海邊的卡夫卡。台北市:時報文化。
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2003)。挪威的森林(上)。台北市:時報文化。
奈良美智著、王筱玲、黃碧君譯(2004)。小星星通信。台北:大塊文化。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余秋雨(1992)。文化苦旅。台北市:爾雅叢書。
余秋雨(1990)。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市:允晨文化。
段德智 等譯(2004)。哲學辭典(Perte A. Angeles原著)。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市:五南。
高宣揚(2003)。法國當代思想五十年。台北市:五南。
高宣揚(1996)。論後現代的「不確定性」。台北市:唐山。
原研哉 黃雅雯譯(2005)。設計中的設計。台北市:磐築創意。
高千惠(2001)。藝種不原始。台北市:藝術家。
陳傳興(1993)。憂鬱文件。台北市:雄獅圖書。
陳瑞文(2002)。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瑞文(2004)。阿多諾美學理論-評論、模擬與非同一性。台北市:左岸。
陳奇相(2002)。歐洲後現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程文宗(2003)。游離文件:空間與建築的另類閱讀。台北縣新店:木馬文化。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北市:風格者。
廖炳惠(2003)。關鍵辭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市:麥田。
劉昌元(1986)。西方美學導論。台北市:聯經。
蔡錚雲(2006)。另類哲學 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文化。台北市:邊城。
鄭祥福(1999)。後現代主義。台北市:楊智文化。
潘聘玉(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油彩與壓克力。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謝東山(1995)。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市:帝門藝術。
謝東山(2002)。台灣當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龔卓軍(2006)。身體部署―梅洛龐帝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市:心靈工坊。
台北縣新店:立緒文化。
黃訓慶譯(1996)。後現代主義(Richard Appignanesi文字Chris Garratt漫畫)。
莊安祺譯(1993)。感官之旅(Diane Ackerman原著)。台北市:時報文化。
黃麗娟譯(1991)。抽象表現主義(Michael Auping原著)。台北市:遠流。
龔卓軍、王靜慧譯(2002)。空間詩學(Gaston Bachelard原著)。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劉惠媛譯(2002)。影像的閱讀(John Berger原著)。台北市:遠流。
張心龍、冷步梅譯(1997)。羅斯科傳(Jamese.B.Brreslin原著)。台北市:遠流。
蔡佩君、徐明松譯(1998)。前衛藝術理論(Peter Burger原著)。台北市:時報文化。
林雅琪、鄭惠雯譯(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rthur C.Danto原著)。台北市:麥田。
黃翠華譯(1996)。夢是唯一的現實:費里尼自傳(Charlotte Chandler原著)。台 北市:遠流。
甘陽譯(1990)。人論(Ernst Cassier原著)。台北市:桂冠。
張心龍譯(1996)。前衛藝術的轉型(Diana Crane原著)。台北市:遠流。
周靈芝譯(1994)。藍色(Victoria Finlay原著)。台北市:時報文化。
周靈芝譯(1994)。白色(Victoria Finlay原著)。台北市:時報文化。
周靈芝譯(1994)。紅色(Victoria Finlay原著)。台北市:時報文化。
龔卓軍譯(1999)。人及其象徵(Carl G..Jung原著)。臺北縣新店:立緒文化。
欒棟、關寶艷譯(1990)。美學(Dénis Huismann 原著)。台北市:遠流。
吳瑪悧譯(1985)。藝術的精神性(Vassily Kandinsky原著)。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廖世德譯(2000)。論自由(J. Krishnamuti原著)。台北市:遠流。
黃麗娟譯(1999)。抽象藝術(Anna Moszynska原著)。台北市:遠流。
錢正珠、謝東山譯(1998)。藝術品與包裝(Harold Rosenberg原著)。台北市:遠流。
陳香君譯(1997)。「新」的傳統(Harold Rosenberg原著)。台北市:遠流。
周麗蓮譯(1998)。拆╱解藝術(Harold Rosenberg原著)。台北市:遠流。
張心龍譯(1992)。新世界的震撼(Robert Hughes著)。台北市:遠流。
傅嘉琿譯(1992)。拼貼藝術的歷史(Eddiewolfram原著)。台北市:遠流。
朱元鴻等譯(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原著)。台北市:巨流。
Ellen G . Landau(1989). Jackson Pollock. New York:Harry N. Abrams.

高實珩(2007)。新生代藝術家與純感覺的藝術語言-以南大藝術特區作品為例。 國教之友,58卷第2期,頁79-87。

竹山秀傳醫院網站,2006.12.31,
<http://www.csshow.org.tw/bulletin/9311/p8.htm>
PLEATSPLEASE官方網站,2007.01.02,<http://www.PLEATSPLEASE.com/>
「工程塑膠•絕緣材料」,高成全球服務網,2007.02.13,
<http://www.kcm.com.tw/product01.php?index_id=1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