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獻
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朱仕玠(1957)。小琉球漫誌。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瑩(1957)。東槎紀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朱景英(1958)。海東札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元春(1958)。臺灣志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馬子翊(1958)。〈臺陽雜興〉臺灣雜詠合刻。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唐贊袞(1958)。臺陽見聞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倫炯(1958)。海國聞見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家謀(1958)。海音詩。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銘傳(1958)。劉壯肅公奏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丁曰健(1959)。治臺必告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59)。臺灣采訪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59)。安平縣雜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59)。嘉義管內采訪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思痛子(1959)。臺海思慟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夏獻綸(1959)。臺灣輿圖。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蔡廷蘭(1959)。海南雜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0)。清一統志臺灣府。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0)。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元文(1960)。重修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凱(1960)。內自訟齋文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百川、林學源(1960)。樹杞林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瑩(1960)。中復堂選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徐宗幹(1960)。斯未信齋雜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連橫(1960)。臺灣詩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連橫(1960)。劍花室詩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逢昶(1960)。臺灣生熟番紀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必昌(1961)。重修臺灣縣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1)。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不著撰人(1961)。臺灣私法商事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1)。臺灣私法人事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佐倉孫三(1961)。臺風雜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文達(1961)。臺灣縣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董天工(1961)。臺海見聞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2)。臺灣通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2)。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余文儀(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璽(1962)。彰化縣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許南英(1962)。窺園留草。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肇興(1962)。陶村詩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鄭兼才(1962)。六亭文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謝金鑾(1962)。續修臺灣縣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3)。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連橫(1963)。雅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連橫(1964)。雅堂文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5)。臺灣輿地彙鈔。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6)。臺灣兵備手抄。臺灣經濟研究室。
諸家(1970)。臺灣詩鈔。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蔣元樞(1970)。重修臺灣各建築圖說。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蔣毓英(1993)。臺灣府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二、專書
相良吉哉(1933)。台南州祠廟名鑑。台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台南支局。
台南市志稿卷六人物志(1958)。台南市:台南市文獻委員會。
中文大辭典(1962)第三冊。台北:中國文化研究所。
朱介凡(1964)。中國諺語論。台北:新興出版社。
蘇同炳(1969)。臺灣今古談。臺北市:臺灣商務。
李鍌、邱燮友、周何、應裕康(1971)。中國文化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吳新榮(1977)。震瀛採訪錄。台南:琑琅山房。
周榮杰(1978)。臺灣諺語詮編。高雄:大舞台書苑出版社。
程大學(1978)。余清芳傳。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1979)。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1977)。台灣地名沿革。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徐宗林(1977)。文化與教育。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林藜(1980)。寶島蒐古錄,第二集。台北市:臺灣新生報出版部。
片岡巖著 陳金田譯(1981)。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出版社。
劉文三(1981)。臺灣神像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蔡胡夢麟(1982)。岳帝廟前:臺南鄉土回憶錄。台北市:蔡胡夢麟。
謝維嶽(1982)。草地傖•府城戇。台南市:龍輝出版社。
譚達先(1982)。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台北:木鐸出版社。
台南市區里簡介(安南區)(1984)。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加藤光貴(1985)。台南市讀本。台北:成文出版社,臺一版。
武內貞義(1985)。臺灣(三)。台北:成文出版社,臺一版。
段玉裁(1985)。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中國鹽政實錄(1987)。台北:經濟部。
清代台灣四大奇案(1987)。台北:漢麟出版社。
辭源(1988)。台北:遠流出版社。
柳田國男著、連湘譯(1982)。傳說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1989)。第七冊。台北:中華書局。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1989)。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市:眾文圖書。
大美百科全書(1990)。第二十二冊。台北市:光復書局
漢語大詞典(1990)。第一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林勇(1990)。臺灣城懷古續集。台南市:台南市文化基金會。
柯瑞明(1991)。臺灣風月。台北市:自立晚報。
曹聰孫(1991)。中國俗語典。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楊貴生、王西珍、李世豪、趙秀琴(1991)。俗語小典。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
洪英聖(1992)。臺灣風俗探源。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鄭振鐸(19902)。中國俗文學史。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
呂自揚(1993)。台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高雄:河畔出版社。
劉守華、巫瑞書(1993)。民間文學導論。武漢市:長江文藝。
呂順安(1994)。台南市鄉土史料。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惟仁(1994)。台灣哲諺典。台北:台語文摘。
認識南臺灣系列專題講座專輯(1994)。(第一輯)。臺灣省立台南社會教育館。
中國諺語集成(1995)。浙江卷,北京:新華書店。
西羅殿保安廣澤尊王緣起(1995)。台南市:西羅殿管理委員會。
凃順從(1995)。北汕尾年節之旅。台南市:鹿耳門天后宮基金會。
劉俊文、秦畢嘯(1995)。中國民間俗語。台北:漢欣文化事業公司。
鄭道聰(1995)。安平文化資源巡禮。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林衡道口述、徐明珠整理(1996)。林衡道談俚諺。台北:中央月刊社。
許丙丁(1996)。許丙丁作品集。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王德春(1997)。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何培夫(1997)。府城文物傳奇。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林川夫(1997)。民俗台灣(第六輯)。台北:武陵。
范勝雄(1997)。府城叢談(1)。台南市:日月。
陳主顯(1997)。台灣俗諺語典。台北:前衛出版社。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1997)。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安倍明義(1998)。臺灣地名研究。台北市:武陵。
李福清(1998)。從神話到鬼話。台中:晨星。
林朝成、鄭水萍(1998)。安平區志(上冊)。台南市:安平區公所。
徐福全(1998)。福全台諺語典。台北市:徐福全。
陳華民(1998)。台灣俗語話講古。台北市:常民文化。
黃文博(1998)。南瀛地名誌(新化區卷)。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傅朝卿(1998)。人文•自然•府城。台南市: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上)。台北市:玉山社。
林德政(1999)。安南區志。台南市:安南區公所。
許淑娟等撰(1999)。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溫端政、周荐(1999)。二十世紀的漢語俗語研究。山西太原:書海出版社。
「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宜蘭:宜蘭縣文化局。
李懷、張嘉驊(2000)。正港台灣人。台北市:遠流。
黃文博(2000)。台灣民間藝陣。台北市:常民文化。
遠流台灣館(2000)。台灣史小事典。台北市:遠流。
董忠司(2000)。臺灣閩南語辭典。台北市:五南。
謝碧連(2000)。府城俚諺耽奇。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李喬(2001)。文化、臺灣文化、新國家。高雄市:春暉出版社。
徐明福等撰(2001)。台南市安南區傳統民宅之調查。台南市政府。
徐雪霞(2001)。台南市國小高年級鄉土教學教師指導手冊。台南師範學院社教系。
傅朝卿(2001)。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台南市:台灣建築文化。
魏英滿(2001)。安平映象。台南市:世峰出版社。
林新年(2002)。台灣的俗語話。北京:九州出版社。
范勝雄(2002)。府城之禁忌譴送和俚諺。台南市: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黃徙(2002)。海翁兮故鄉。台南市:真平企業。
戴文鋒(2002)。府城媽祖行腳•第二屆。台南市: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吳茂成(2003)。台江庄社家族故事。台南市:安東庭園社區管委會。
陳坤宏等撰(2003)。大涼歷史景點與產業文化專輯。台南市:大涼社區發展協會。
曾永義(2003)。俗文學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藍淑貞(2003)。細說台灣諺語。台南市:藍淑貞。
許雪姬等撰(2004)。臺灣歷史辭典。台北市:文建會。
陳信雄(2004)。歲月雕琢五條港。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戴寶村、王峙萍(2004)。從台灣諺語看台灣史。台北市:玉山社。
台南市鄉土語言補充教材(教師手冊)•高年級(2005)。台南市政府。
吳漢恩等著(2005)。台灣的古蹟--南台灣。台北縣:遠足文化。
辛晚教、古宜靈、廖淑容(200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台北市:詹氏書局。
三、報章、期刊論文
臺灣日日新報(1926)。四月二十六日,第九千三百三十號。
鍊仙(1930)。談石仔奚。三六九小報。第四、五、六號。
鍊仙(1930)。呂廟燒金。三六九小報。第十五、十六號。
潘道榮(1930)。公報創刊者故巴克禮博士紀念號。教會公報。第608號。
莊松林(1951)。臺灣風土。公論報。第132期。
廖漢臣(1953)。臺南的諺語。台南文化2:4。
牛八庄(1953)。臺南俚諺。台南文化3:1。
牛八庄(1953)。臺南俚諺。台南文化3:2。
朱鋒(1953)。「鯤鯓王」與「水守爺」。南瀛文獻 創刊號。台南文化編纂組(1954)。西區採訪初錄。台南文化3:4。
許丙丁(1954)。臺南教坊記。台南文化3:4。
廖漢臣(1955)。臺灣諺語的型式與內容。臺灣文獻6:3。
朱鋒(1958)。臺灣方言之語法與語源。台北文物7:3。
盧嘉興(1962)。曾文溪與國賽港。南瀛文獻 8。林鶴亭(1965)。臺南安平地方特有俚諺。臺灣風物15:5。赤嵌樓客(1966)。避債戲。臺灣風物16:6。連景初(1969)。海嶠偶錄(下)。台南文化9:1。
牛八庄(1969)。俚諺。臺灣風物19:1、2合刊本。
莊松林(1970)。莊松林(朱鋒)先生文選。臺灣風物20:2。
莊松林(1970)。莊松林(朱鋒)先生文選(續)。臺灣風物20:3。
黃典權(1975)。古臺灣府治海桑城坊考。臺灣文獻26:3。石萬壽(1980)。臺南府城人物誌。臺灣文獻31:2。
朱介凡(1980)。說臺灣風土諺。臺灣文獻31:2。蔡漁(1983)。安平古堡今古談。台南文化 新十六期。
周榮杰(1988)。從諺語看台南府城。台南文化 新二十五期。
陶陽(1988)。諺語界說。民間文學論壇 3期。
周榮杰(1989)。從臺灣諺語來談分類械鬥。史聯雜誌 第十五期。石再添(1996)。臺灣西南部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 26。
鄭道聰(1996)。運河懷舊七十年。鄉城生活雜誌10 第33期,台南:鄉城生活文教基金會。
范勝雄(1998)。台南市日據時期古蹟概述。台南文化 新四十六期。
何世忠(2004)。我的自述。安平文化 第一期,安平文教基金會。
蔡詠蓁(2004)。倚海傳說的故鄉-喜樹。e代府城台南市刊 第十期。林永昌(2005)。運河舊事。中華日報。三月二十四日,第十六版。
陳銀全(2005)。中華日報。八月十四日,第三版:南市要聞。
陳正一(2005)。烏橋仔變更公園地。中華日報。十月十三日,第四版。
四、學位論文
吳秉聲(1997)。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以台灣(台南)府城五條港區為例(1624~1926)。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高芷琳(2000)。澎湖諺語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東海(2001)。清代台南府城之商業。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胤霖(2001)。台南市安南區傳統村落祭祀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理論組碩士論文。謝美華(2001)。台南市安南區聚落發展演變與居民生活空間調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游淑珺(2002)。基隆地區俗語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呂晶晶(2003)。臺灣鹿港諺語的調查與研究--語音、詞彙與句式之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世昌(2003)。臺南市喜樹、灣裡聚落發展。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文識(2003)。金門諺語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黃招榮(2003)。巴克禮在台灣的傳教研究。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