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
丁日健:《治台必告錄》,同治六年鐫刻,台北,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七種,1959年7 月。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乾隆二十九年原刊,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四六種,1957年11月排印。
王元樨編:《甲戍公牘鈔存》,同治十三年原刊,台北,台灣文獻叢刊第二十四種,1958年8月排印。
王世慶:《重修台灣省通志》,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康熙年撰,民國初刊,台北,台灣灣文獻叢刊第二十四種,1958年8月排印。
李仙德:《台灣番事物產與商務》,1871年華盛頓國家印刷局印行,台北,台灣文獻叢刊第四六種,1960年10月。
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康熙五十年原刊,台北,台灣文獻叢刊六十六種,1960年7月排印。
周鍾瑄:《諸羅縣志》,康熙五十六年脫稿,雍正三年原刊,台北,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民國1958年5月排印。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七十五種,1960年7月排印。范咸:《重修台灣府志》,乾隆十二年原刊,北京,中華書局景印本,民國1984年10月排印。
郁永河:《裨海紀遊》,康熙三十九年原刊,台北,台灣文獻叢刊第四十四種,1959年4月排印。
施琅:《靖海紀事》,康熙二十四年原刊,光緒元年重刊,台北台灣文獻叢刊十三種,1958年2月排印。
高拱乾:《台灣府志》,康熙三十五年原刊,北京。中華書局景印本,1984年10月排印。
溫仲和:《應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夏獻綸:《臺灣輿圖》,光緒五年原刊,台北。文叢第四五種,1959年8月排印。陳文達:《鳳山縣志》,康熙熙五十八年原刊,台北,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四種,民1961年10月排印。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康熙六十一年原刊,錄於嚴一萍主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之九四,畿輔叢書第四二函,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1965年景印。
屠繼善:《恆春縣志》,光緒二十年原刊,台北,台灣文獻叢刊第七五種,民國1950年10月排印。
劉良璧:《重修福建台灣府志》,乾隆七年原刊,台北,台灣文獻叢刊七十四種,民國1961年3月排印。
蔣毓英:《台灣府治》,康熙年原刊,台灣府藏本(原木刻本)景印。
藍鼎元:《東征集》,康熙六十一年原刊,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四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景印,
藍鼎元:《鹿洲初集》,雍正九年原刊,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四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景印。
藍鼎元:《平台紀略》,雍正十年原刊,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四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景印
寶鋆:《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九年原刊,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景印。
《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台北,台灣文獻叢刊第二一八種,1966年3月。
《清會典台灣事剛》:台北,台灣文獻叢刊第二二六種,1966年5月
《欽定平定台灣紀略》:乾隆五十五年,台北,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二種,1961年6月。
《保力張氏族譜》:統埔村、張添金主任收藏。
《台灣恆春楊氏族譜》:保力村、楊子明先生收藏。
日籍保力庄戶籍資料:車城鄉戶政事務所
日籍及35年地籍資料:恆春地政事務所
專書
蔡啟�矬間AJames W. Davidson著:《台灣的過去與現代》,台灣研究叢刊第一零七種,民國1972年。
王世慶:《重修台灣省通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86年。
古福祥:《屏東縣志》,屏東縣文獻委員會編印,1965年7月。
林顯水:《車城鄉誌》,屏東縣車城鄉公所,2004年。
張添金:《琅嶠客車城鄉保力村誌》,屏縣車城保力社區發展協會,2001年。
陳秋坤:《里港鄉志》,里港鄉公所,頁221,2003年。
陳天明:《風庠憶舊-保力校史》,保力國小編印,2004年。
蘇全為:《屏東鄉腎傳略》,屏東文化中心發行,1997年。
曾彩金:《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屏東六堆文教基金會,
鍾壬壽:《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常青出版社,1971年。
邱彥貴 吳中杰,《台灣客家地圖》,貓頭鷹出版,2001年。
徐正光:《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一客家社會和文化》,正中書局,1995年。陳運棟:《台灣的客家禮俗》,台原出版社,1992年。簡炯仁:《恆春鎮誌,清代以前�甯K鎮的開發與社會組織》,恆春鎮公所編印,1999年。
簡炯仁:《屏東先人的足跡》,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簡炯仁:《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閱係》,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簡炯仁:《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稻香出版社,2006年。
林美容:《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正中書局出版,1991年。
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董芳苑:《認識臺灣民間信仰》長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劉還月:《台灣藝陣傳奇》,台原出版社,1991年。
劉還月計劃主持:《台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上、下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2001年。
劉秀美:《六堆客家地區五星石與楊公墩》,南天,2005年。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8月。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大正十七年原刊,東京,刀江書院,昭和四十年複刊,台灣省又獻委員會。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一台灣》,東京,富山房,明治四十二年。
李乾朗:《墾丁國家公園傳統民居與聚落環境調查研究》,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1990年。
李明一、王世幸:《恆春地區民間宗教習俗調查研究》,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1985年。
林衡道口述,楊鴻博紀錄:《鯤島探源》,台北青年戰事報社,1983年九月初版。
周憲文:《清代台灣經濟史》,台灣開明書店,台北,1980年。
周憲文:《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洪敏麟:《台灣地名沿革》,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85年。施添福:《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地埋研究叢書第十五號,台北,師大地理糸印行,1987年。
施添福:《臺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台灣省文獻會印行,1999年。
廖正宏:《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印行,1995年。
陳亦榮:《清代漢人在臺灣地區遷徙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出版,1991。
賴志彰:《彰化縣客家族群調查》,(彰化縣的客家住居生活空間與表達),彰化縣
文化局,2005年。
呂茗芬:《消失的客家村一屏東車城鄉保力村的客家話殘存及相關問題》,美和技
術學院,第五屆客家學術研討會獻論文集,2006年。
曾喜城:《臺灣客家文化研究》屏東:美和新故鄉出版部,2004年。
范明煥:《臺灣客家源流與區域》,臺灣族群社會彎遷研討會論文集,臺灣省文獻會,1998年。
曾鍊瑛:《導世燈》,台中,瑞成出版社,1959年。
黃昭堂:《臺灣總督府》,東京,教育社,1981年。
張屏生,《屏東縣車城鄉保力村閩南話記略》,未出版,2006年。
松崎仁三郎,鍾紹楨翻印:《嗚呼忠義亭 日文》,台北:盛文社,1935年。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台灣調查時代,遠流出版社,1996 年。
村上先:《南部台灣紳士恆春聽》,台南新報,明治40年。
室伏可堂:《恆春內誌》,大正十五年排印本。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11月四刷。
黃士強、陳有貝、顏學誠:《墾丁國家公園考古民族調查報生報告》,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報告第三十七號,1987年。
張仁傑:《恆春半島人文地理變遷考據研究》,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1986年。
陳世行:《恆春特產瓊麻、洋蔥、港口茶》,墾丁國家公園解說手冊,1993年10月出版。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5月出版。陳紹馨:《台灣省通誌稿》,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879年。
陳明竺:《都市設計Urban Design》,創興出版社,1992年。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出版社,1989年。
鄭遠:《台灣省屏東農田水利會會誌》,屏東農田水利會編印,1997年。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出版,1984年5月,一版二刷。
楊熙:《清代台灣:政策與社會變遷》,台北,天工書局,1984年。
楊緒賢:《台灣區姓氏室號考》,台北,台灣新生報社,1981年8月再版。
蔡志屐:《清代台灣水利開發研究》,台中,昇朝出版社,1980年。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戴炎輝:《臺灣 家族制度 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南天,1995年。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學林出版杜,1981。
李榮南譯編:《台灣慣習記事》台灣慣習研究會編輯,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九塊厝三山國王廟聖績史錄》:九塊厝三山國玉廟管理委員會編印,1994年。
《台灣私法》: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編,日本神戶,明冶四十二年臨時台灣舊慣
調查會印行。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北,1905年。
《大租取調書附屬參考書》,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編,上卷,明治三十七年出版,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印行。
《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恆春郡之部》:昭和七年。
《恆春郡要覽》,恆春郡役所編,成文出版社印行,日本昭和七年版。
論文期刊
陳如君:《乙未之前恆春地區開發之研究》,成大歷史研究所論文,1994年。
吳中杰,《台灣福佬客佈及其語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黃瓊慧,《屏北地區的聚落型態、維生活動與社會組織》,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胡金印,《恆春地區農業活動對落風山的調適》,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論文,2001年。洪桂枝:《近年恆春地區經濟活動及人口變遷的分折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論文,1973年。
林正慧:《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庄之演變》,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1997年。劉秀美:《日治時期六堆客家祠堂建建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江美瑤:《日治時代以來台灣東部移民與族群關係一以關山鹿野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鄭全玄:《台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羅烈師:《新竹大湖口的社會經濟結構:一個北台灣客家農村的歷史人類學探討》,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賴旭貞:《佳冬村落之宗族與祭祀一台灣社會個案研究》,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簡炯仁:《南台灣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台灣文獻,第47卷第3期,1996年。林桶法:《從民間奉祀看恆春地區開發的特質》,輔仁歷史學報第九期,1998年。劉枝萬:《清代台灣之寺廟一》,台灣文獻,第四期,1993年。石萬壽:《乾隆以前台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臺灣文獻,37卷4期, 1986年。林衡道:《員林附近的「福佬客」村落》,台灣文獻,14卷1期,1963年。
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期,1975年。郭伶芬:《清代彰化平原福客關係與社會變遷之研究一以福佬客的形成為線索》,台灣人文生態研究,第四卷第二期,2002年7月。
黎淑慧:《客家人與福佬族群的互動》,白沙人文社會學報,第二期,2003年。吳聰賢:《農民離村與農業人口之闢係》,臺灣大學農學院研究報告,14卷2期,1973年。
王叔女,《台灣農村勞動力遷移的因素分折(上)》,思與言,16卷4期,1978年。
三浦祐之:《臺北平野開拓之成就》,臺灣農事報,第327號,昭和9年2月。
石田浩:《台灣漢人村落展開過程社會構造》,關西大學經濟論集,三一卷三號,
1981年。
岡田謙,《臺灣北部村落に於はゐ祭祀圈》,民族學研究,第四卷第一號,19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