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史料
一、中文
不著撰人,《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市:大通,1984年初版。
王石鵬,《臺灣三字經》,文叢162種,臺北:臺銀,1900。
田汝成(明),《熙朝樂事》,臺北:藝文。
李時珍(宋),《本草綱目》,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1977。
吳晉(魏),《神農本草經》,臺灣中華書局,1979.11。
周密(宋),《乾淳歲時記》,臺北:藝文。
周鍾瑄(明),《諸羅縣志》,文叢141種,臺北:臺銀,1719。
周凱,《廈門志》,1839,文叢59種,臺北:臺銀。
洪北江,《山海經校注》,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
郭璞(晉),《爾雅注疏》,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顧起元(明),《客坐贅語》,北京:中華,1991。
蕭智漢(清),《月日紀古》,臺北:新興,1964。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出版,1998。
高拱乾(清),《臺灣府志》,文叢65種,臺北:臺銀,1696。
黃叔璥(清),《臺海使槎錄》,文叢4種,臺北:臺銀,1722。
鄭用錫(清),《淡水廳志稿》,臺灣分館藏本,1834。
陳培桂(清),《淡水廳志》,文叢172種,臺北:臺銀,1872。
陳壽祺(清),《福建通志臺灣府(上)》,文叢84種,臺北:臺銀,1874。
陳朝龍、鄭鵬雲(清),《新竹縣采訪冊》,文叢145種,臺北:臺銀,1894。
鄭鵬雲、曾逢辰(清),《新竹縣志初稿》,文獻61種,臺北:臺銀,1897。
《臺案彙錄甲集》,文叢31種,臺北:臺銀,1958。
《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文叢276種,臺北:臺銀,1969。
劉璈,《臺灣雜詠合刻》,文叢28種,臺北:臺銀,1957。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文叢63種,臺北:臺銀。
連橫,《臺灣通史》,文叢128種,臺北:臺銀,1921。
三峽鎮公所,《三峽鎮志》,臺北:三峽鎮公所,1993。
林熊祥主修、陳華洲纂修,《臺灣省通志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4。
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苗栗縣: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1959。
施添福等,《臺東縣史》,臺東縣政府,2001。
張炳楠監修,《臺灣省通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黃旺成監修、林水樹纂修,《臺灣省新竹縣志稿》,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56。
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童勝男監修,林滿紅編纂,《新竹市志卷四經濟志》,新竹市政府,1995。
童勝男監修,陳運棟編纂,《新竹市志卷七人物志》,新竹市政府,1997。
新竹市役所,《新竹州要覽》,第三冊,臺北:成文,1985。
新竹市政府,《陳其祥資料彙編》,新竹市政府,1991
蔡振豐(清),《苑裡志》,臺北:成文,1984。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7卷,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商事編》,臺灣銀行,1961。
劉寧顏總纂,姚鶴年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二、日文
大橋捨三郎,《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1941。
大園市藏編纂,《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1916。
大園市藏,《現代臺灣史》,臺北:日本殖民地批判社,1934。
大園市藏,《臺灣產業の批評》,第一卷,福岡:臺灣產業の批評社,1927。
大藏省管理局,《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關るす歷史的調查》,東京:大藏省管理局,1948。
川村竹治,《臺灣の一年》,東京:時事研究會,1930。
《新竹商工業案內總覽》,東明印刷合資會社,1933。
《新竹市商工人名錄》,新竹市役所,1940。
中山馨、片山清夫,《躍進高雄全貌》,1940。
太田猛,《臺灣大觀》,臺南市:臺南新報社,1935。
太田肥州,《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產業史》,1940,臺北:成文。
片山邦雄,《近代日本海運とアジア》,東京都:御茶水書房,1996。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
王新學譯,《日治時期竹苗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十九 原住民系列之三》,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3。
月出皓,《東京勸業博覽會臺灣館》,東京市:東山書屋,1907。
文山郡役所,《文山郡管內要覽》,文山郡役所,1927。
田中七三郎,《全國產業博覽會誌》,國有鐵道開通紀念全國產業博覽會事務局,1928。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仲摩照久主編、葉婉奇翻譯、陳阿昭、陳靜芳編述,《北臺灣文史踏查》,臺北:常民文化,2001。
村上玉吉編,《南部臺灣誌》,臺南:臺南州共榮會,1934。
谷元三,《大眾人士錄-外地海外篇》,東京:帝國祕密探偵社,1941。
佐佐英彥,《臺灣產業評論》,臺北:臺南新報社臺北支局,1925.12.20。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2。
金澤正秋,《鶯歌鄉土誌》,樹林鶯歌庄役場,1934。
東佐次郎,《東臺灣商工名錄》,東佐次郎發行,1933。
東嘉生,《臺灣經濟史研究》,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30。
持地六三郎,《臺灣殖民政策》,東京:富山房,1912。
淺香貞次郎,《臺灣海運史》,臺北:臺灣海務協會,1941。
堀川安市,《臺灣に於ける有用植物》,臺北:臺灣圖書刊行會,1920。
高村直助,《會社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1994。
高雄商工會,《高雄商工會會報》,高雄:高雄商工會,1937。
高橋龜吉,《現代臺灣經濟論》,東京:千倉書房,1937。
野口保興,《臺灣省臺灣地誌》,臺北:成文,1951。
菅武雄,《新竹州の情勢と人物》,臺北:成文,1985。
鈴木作太郎,《臺灣の蕃族研究》,臺灣史籍刊行會,1932。
新竹州役所,《新竹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新竹州役所。
島田彌氏,《蓪草栽培法》,新竹州:山中印刷所,1925。
原幹洲,《南進日本之第一線に起つ-新臺灣之人物》,臺北:拓務評論臺灣支社,1936。
翁佳音譯註,《臺灣社會運動史-勞工運動、右派運動(原題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第二篇)》,臺北:稻香出版社,1992。
鹿又光雄,《始政四十年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誌》,始政四十年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1939。
富永豐,《大溪誌》,大溪郡役所,1944。
稻田千秋,《新竹州大觀》,新竹:新竹州商工聯合會,1933。
國分金吳,《新竹州勢》,新竹:新竹圖書刊行會,1930
臺灣物產協會,《臺灣商工名錄》,臺灣物產協會,1927。
臺灣總督府,《臺灣事情》,臺北:成文,1985年。
臺灣雜誌社編,《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誌稿》,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18。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27。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1895~1942,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899~1942。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香港要覽/南支那及南洋調查第55輯》,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36。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臺灣第九產業年報》,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1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蓪草紙に關する調查〉,《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工業彙報第3號》,1935。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臺灣蓪草》,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0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資料》第二號,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商工統計》,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家經濟調查》,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の工業》,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4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熱帶產業調查書(中)工業ニ關スル事項》,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35。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北,1933。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山林課,《臺灣林業統計》,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工場資源調查要綱》,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36。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日誌》,臺北:南天,1994。
臺灣總督府税關,《臺灣貿易年表》,臺灣總督府税關。
臺灣總督府税關,《臺灣對中華民國、香港及南洋貿易一覽》,臺灣總督府税關。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臺灣對南支、南洋貿易表》,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臺灣外國貿易概覽》,臺灣總督府財務局。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
澀谷長紀,《臺灣を中心とする戎克貿易事情》,臺北,1939。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日日新報》
《臺南新聞》
《臺灣民報》
《臺灣時報》
《臺灣經世新報》
《新竹州時報》
《新竹新報》
《理蕃の友》
三、西文
C.W. Le Gender,周學譜譯,〈廈門與臺灣〉,《臺灣經濟史九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4。
Craig Clunas, Chinese Export Watercolours, London: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1984.
James W. Davidson著,蔡啟恆譯,《臺灣島之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1903),《臺灣研究叢刊第107種》,1972。
G. L. Mackay,周學普譯,《臺灣六記》,1844~1901,文叢69種,臺北:臺銀。
George Bennett, “Wanderings in New South Wales during 1832, 1833 and 1834.”London : Richard Bentley, 1834.
H.B. Morse,〈1882~1891年臺灣淡水海關報告書〉,《臺灣經濟史六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J.C. Bowring,‘The rice-paper plant of Chian. The rice-paper plant and its uses.’, Trans. China Branch Roy., Asiat Soc.,1853.
Robert Swinhoe, The rice-paper of Formosa, London:Pharm. Journal,1865.
W.J. Hooker, ‘Chinese Rice Paper, or Bok-Shung’, Hooker''s Journal of Botany and Kew Garden Miscellany, Vol. II, 1850.
W.J. Hooker, ‘Chinese Rice Paper’, Hooker''s Journal of Botany and Kew Garden Miscellany, Vol. II, 1850.
W.J. Hooker,‘On the Chinese rice paper’, Hooker''s Journal of Botany and Kew Garden Miscellany, Vol. IV, 1852.
W.J. Hooker, ‘The Rice-Paper Plant’, Hooker''s Journal of Botany and Kew Garden Miscellany, Vol. V, 1853.
貳、專書
一、中文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廣州博物館,《西方人眼裡的中國情調》,北京:中華書局,2001。
卞鳳奎,《中村孝志教授論文集:日本南進政策與臺灣》,臺北:稻香,2002。
王泰升,《臺灣法律史的建立》,臺北:自刊,1997。
江宏一主持,《大溪鎮老城區歷史資源調查計劃》,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1999。
李亦園、阮昌銳、徐誠垺、丘其謙、溫遂瑩、凌曼立、陳清清、石磊、吳燕和,《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2。
阮榮春、胡光華,《中國近代美術史1911-194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
吳永華,《臺灣植物探險:十九世紀西方人在臺灣採集植物的故事》,臺中市:晨星,1999。
吳仁芳,《蓪草的造型》,臺北:中華色研,1981。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市:聯經,1997。
林滿紅,《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臺北市:自立晚報,1994。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2005。
周憲文,《清代臺灣經濟史》,臺灣研究叢刊第45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長澤規矩也編,《明清俗語辭書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若林正文、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
胡家瑜、崔伊蘭,《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1999。
施添福等,《臺東縣史•大事篇》,臺東:臺東縣政府,2001。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
陳錦榮,《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許君玫譯,《臺灣先住民之藥用植物》,臺灣研究叢刊第4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3。
彭茂中、潘國正,《新竹市進出口產業史錄》,新竹市:新竹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2005年。
黄紹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9。
張宗漢,《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聯經,1980。
張德南,《竹塹影像憶往》,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
鈴木質,《臺灣蕃人風俗誌》,臺北:武陵,1991。
楊懋村,《鄉村社會學》,臺北:正中,1970。
游以德、陳玉峰、吳盈,《臺灣原生植物》,臺北:淑馨出版社,1992.7初版二刷。
潘國正,《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2》,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
潘國正等作,《新竹老店.城市容顏:新竹市老店田野調查報告》,新竹市政府,2004。
潘國正,《新竹文化地圖》,新竹市:齊風堂,1998年四版一刷。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統治概要》,臺中:大社會,1999。
臺灣植物誌編纂委員會,《臺灣植物誌》,第三卷被子植物,臺北:現代關係出版社,1977。
臺灣經世新報社編,《臺灣大事年表》,臺北:南天,1994.9。
《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印,1946。
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臺灣蓪草紙》,臺北: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2006。
戴寶村,《近代臺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2000。
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臺北:文英堂,2001。
羅秀華,《臺灣的老行業》,臺北:遠足,2004。
二、西文
C. Bettelheim, Theoretical Comments, Appendix I. In Unequal Exchang. A. Emmanuel.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1972.
G. H. R. Tillotson, Fan Kwae Pictures-Paintings and Drawings by George Chinnery and Other Artist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Corporation, London: Spink & Son Ltd. 1987.
Gi-wook Shin and Michael Robinson, eds., Colonial Modernity in Korea,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A.O. Hirschma,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ambert van der Aaslvoort著,林金源譯,《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臺北:經典雜誌,2002。
Philip Kotlor 著,方世榮譯,《行銷管理學-分析,計劃,執行與控制》,臺北:臺灣東華,1998。
R. Fortune, 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 Taipei: Cheng Wen Publishing,1971.
Reginald Kann著,鄭順德譯,《福爾摩莎考察報告》,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1。
叁、期刊論文
一、中文
太公,〈歷盡滄桑的臺灣通草紙業〉,《中國手工業》,5期(1959.3)。何素花,〈臺灣蠶業之發展--日治時期殖民經濟事業之一〉,《臺灣史料研究》22卷(2004.2)。林玉茹,〈國家與企業同構下的殖民地邊區開發:戰時「臺拓在東臺灣的農林栽培業」〉,《臺灣史研究》10卷1期(2003.6)。林滿紅,〈清末臺灣與我國大陸貿易型態比較(1860-189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6期(67.5)。
林滿紅,〈三百年來臺灣與大陸的商貿往來〉,《史學會刊》36期(81.6)。林滿紅,〈經貿與政治、文化認同-日本領檯為兩岸長程關係投下的變數〉,《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1995。
林素珍、陳耀芳,〈日治時期山地「授產」政策之研究〉,《大仁學報》18卷(89.5)。洪郁如,〈日本殖民統治與婦人團體-試論1904~1930年的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臺灣風物》47卷2期(1997.6)。高淑媛,〈日治時期東臺灣工業結構和政府政策〉,《國家與東臺灣區域發展史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高淑媛,〈臺灣近代產業的建立-日治時期臺灣工業與政策分析〉,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3。陳玉峰,〈物種生態誌(I)〉,《臺灣人文生態研究》,8卷1期(2006.1)。
曾立維,〈日治時期臺灣的蓪草產業--以新竹地區為探討中心〉,《政大史粹》,7期(2004.12)。章惠訓,〈臺灣之蓪草工業〉,《企業與經濟月刊》9期(61.6.15)。張世朋,〈日治時期始政四十年臺灣博覽會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5。張德南,〈臺灣蓪草業翹首-金泉發(1878-1939)的初探〉,《竹塹文獻》12期(1999.9)。
張邵曾,〈臺灣海埔地之地形變遷〉,《臺灣銀行季刊》13卷2期(1962.6)。
黃登興、徐茂炫,〈殖民關係與貿易型態在臺灣日據時期的驗證〉,《經濟論文叢刊》,25卷3期,臺灣大學經濟學系,1997。黃麗妃,《新臺灣新聞週刊》474期(2005.4)。
葉振輝,〈1860年代英國與臺灣貿易概況〉,《高市文獻》,8卷4期(1996.6)。
葉振輝,〈臺灣兩岸經貿財政關係(1865~1894)〉,《臺灣文獻》50卷4期(1999.12)。
葉爾建,〈日治時代頭前溪上游地區的環境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2003。潘魯生,〈論民間工藝造物的基本功能〉,《中國民間美術》,漢聲,1992。賴孟君,〈清代廣州地區海景商館圖像貿易畫之研究〉,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1999。劉融,〈日治時期臺灣參展島外博覽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劉鶯釧,〈日治時期臺灣勞動力試析:1905~1944〉,《經濟論文叢刊》23卷3期(1997)。劉清榕,〈臺灣鄉村結構變遷中知農家主婦〉,《臺銀季刊》,27卷1期(1976)。
戴寶村,〈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臺北: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戴寶村,〈臺灣與大陸間的戎克交通與貿易〉,《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198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辦;新竹市政府承辦,《新竹市鄉土史料》,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薛月順編,《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6。
二、西文
Fei Wen Tsai, ‘Historic Background of Tetrapanax Pith Paper Artifact’, ICOM Ethnographic Conservation Newsletter, No.19(April 1999).
M.S. Alam, ‘Colonialism, Decolonialism and Growth Rate: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8(1994).
伍、報紙
《中央日報》
《中華日報》
《中國時報》
《新生報》
《新快報》
《經濟日報》
《徵信新聞》
《聯合報》
陸、網路資料
臺灣地名資料檢索系統http://placesearch.moi.gov.tw/search/
http://www.huh.harvard.edu/libraries/Tetrap_exhibit/ChineseBotanicals.html.
柒、訪談資料
受訪者:桃園文教基金會黃進仕(2006.7.17)
受訪者:林張鳳嬌(2007.1.31)
受訪者:張秀美(2006.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