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毛榮富(2001)。網路社會的神話塑造─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美音(譯)(1998)。Leonard-Barton, D. 著。知識創新之泉:智價企業的經營(Wellsprings of Knowledge)。台北市:遠流。
田冠鈞(2003)。談使用者介面設計。2006年9月12日。取自: http://www.ktyan.idv.tw/computer_interface.htm
世界經理文摘編輯部編(譯)(2006)。Brafman, O. & Beckstrom R. A著。向海星學管理(The Starfish and he Spider)。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7)。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李田樹(譯)(2007)。Denning S.著。知識管理的十個關鍵(Ten Steps to Get More Business Value from Knowledge Management)。台北市:世界經理文摘。
李田樹(譯)(2006)。Parise, S., Cross, R. & Davenport, T.H.著。留住知識。(Strategies for Preventing a Knowledge-Loss Crisis)。台北市:世界經理文摘
李月蓮、蘇鑰機(2001) 。新聞網站、公共空間與民主社會,二十一世紀雙月刊,63,28-35。2006年9月28日,取自:http://www.cuhk.edu.hk/ics/21c/李金城(2002) 。團隊成員關係與知識分享關聯性之研究—以高科技研發團隊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李聖賢(譯)(2001)。Gladstone, B. 著。經理人知識管理手冊(From Know-How to Knowledge: the essential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李淑華(譯)(2001)。Dixon, N. M.著。知識共享型組織(Common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台北市:商周。
林東清(2003)。知識管理。台北市:智勝。
林佳蓉(譯)(2002)。Storck J. & Hill P.A.著。透過「策略社群」散播知識(Knowledge Diffusion through Strategic Communities)。台北市:天下文化。
金承慧(2002)。研發機構組織成員知識分享行為意圖研究─以工研院研發人員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吳美瑩(2001)。網路成文規範與使用者行為之初探─以台大椰林風情bbs 政治版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吳兆偉(2004)。資訊系統對知識分享之應用與評估之研究─以某電信公司為例。世新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胡瑋珊 (譯)(2001)。Davenport, T. H. & Prusak, L.著。知識管理(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胡瑋珊(譯)(2004)。Nonaka, I. & Takeuchi, H.著。企業創新的螺旋(Hitotsubashi on Knowledge Management)。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唐芷菁(2004)。線上社群網路與產品市場資訊相關性研究—以手機產品為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縣:精華書局。
許史金(譯)(2001)。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著。知識管理推行實務。台北市:商周。
許榕倫(2001)。網路讀書會對中學教師英語素養之效益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梁桂錦(2001)。組織成員知識分享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資訊產品製造業研發人員為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黃維(譯)(2003)。Wenger E. , McDermott R. & Snyder W. M.著。實踐社群(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台北市:天下文化。
黃祺晃(2005)。新產品在開放式社群討論區的訊息擴散效果—以汽車產品為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黃傑笙(2004)。資安產業研發、測試與應用部門間知識分享架構之研究—以B公司為例,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郭巧君(2005)。網路討論區對於企業新產品開發的影響¬—以A牌手機為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永隆、莊宜昌(2005)。知識價值鏈。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陳麗春(2004)。應用網際網路輔助數學解題教學成效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陳延澤(2004)。高科技產業中員工學習意願與知識分享程度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陳進江(2003)。組織正義、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研發部門為例,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曾育慧(譯)(2001)。Neuhauser P.C., Bender R. & Stromberg K. 著。再造企業網路文化(Building Corporate Culture in the Connected Workplace)。台北市:商周。
曾介民(2004)。線上討論融入數學寫作活動對國中生數學學習的影響,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Nonaka, I. & Takeuchi, H.著。創新求勝(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台北市:遠流。
楊政學(2005)。知識管理學理與實證。台北市:揚智文化
楊惠均(2003)。網路公共論壇之研究─以教育改革議題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維基百科(2006),Internet forum。2006年7月31日。取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rnet_forum
經濟部技術處(2006)。我國製造業現況與趨勢-回顧2005展望2006。台北市:作者。
經濟部工業局(2002)。產業知識管理技術輔導與推廣計畫。台北市:作者。
經濟部工業局(2002)。隱性知識採擷技巧技術手冊。台北市:作者。頁36-38。
鄭琇文、梁燕蕙、廖佩君、鍾惠玲、蔡宜秀、張廖婉菁、黃千凌(2006,4/25~5/5)。Web 2.0 is Coming。2006年3月23日。取自:http://www.digitimes.com.tw
劉京偉(譯)(2001)。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著。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Zukai Knowledge Management)。台北市:商周
潘慧玲(編著)(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賴建勳(2004)。即時通訊軟體對知識分享成效之影響。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蔡青燕(2001)。台灣地區報社網站討論區運作與管理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鍾嘉興(2004)。影響設計師知識分享意願因素之研究—以台灣資訊業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市。謝宗修(2004)。我國IC設計產業專案團隊的社會資本、知識分享與創新績效之研究。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魏毓惠(2005)。管理缺口與組織氣候、知識分享及資訊科技認同問題之關係分析。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外文部分
Andreessen, J.H. Erik (2006). To share or not to share, that is the question. Conditions for the willingness to share knowledge. Delft Innovation System Paper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ebruary 2006. Netherlands.
Guielford, J.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McGraw-Hill Inc.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New York : Macmillan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 pp.91-100
Huseman, R. C., & Goodman, J. P. (1999). Leading with Knowledge:The nat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London Sage
Kollock P.(1999). The Economies of Online Cooperation: Gifts and Public Goods in Cyberspace.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London: Routledge. Retrieved June 16, 2007。from: http://www.sscnet.ucla.edu/soc/faculty/kollock/papers/economies.htm
McDermott, R. (1999). Wh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pired But Cannot Deliver Knowledge Management.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 41, No. 4, pp. 103-117, Summer 1999
McDermott, R. (2001). Knowing in Community: 10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Build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ommunity Intelligence Labs.
Newman, V. (2004). Just-in time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Feature. London: 10 Jun 2004 in Volume 7 Issue 9
Nonaka, I. (2001). Leading Knowledge Creation: The Power of Tacit Knowledge. KM Asia 2001. Retrieved March 16, 2007。from:http://www.elearningpost.com/articles/archives/report_from_ba_km_asia_2001/
OECD(1996). 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 Paris, p.12
Rheingold H. (2000).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London: MIT Press.
Stone, J.(1991). Will the real body please stand up? Boundary stories about virtual cultures, Cyberspace: First steps. pp.88-118.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Also available: URL: http://www.rochester.edu/College/FS/Publications/StoneBody.html
Sanchez, R. (2001). Managing Knowledge into Competence: The Five Learning Cycles of the Competent Organiz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rld Bank (1998).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8/99.
Wah, L. (1999). Making Knowledge Stick. Management review May 1999 pp.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