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8 19: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麗英
論文名稱:林語堂論語時期小品文研究
指導教授:蔡芳定蔡芳定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6
中文關鍵詞:林語堂幽默性靈閒適幽默大師娓語筆調語絲論語人間世宇宙風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5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論文摘要
本論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共分六小節,論述本論文寫作的緣由、寫作方法以及希望達成的目的。
第二章為林語堂傳略;論述林語堂的生平及成長背景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第三章為林語堂《論語》時期小品文創作歷程;以時代演變對林語堂創作風格的影響為論述重點,並以林語堂在《語絲》半月刊,及創辦的《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半月刊上所發表的文章為切入點,探討林語堂在時代遞嬗中,其文學創作風格的改變及心路歷程。
第四章為林語堂《論語》時期小品文特質;以「幽默」、「性靈」、「閒適」等為探討主軸,深入探究林語堂在《論語》時期所架構的文學理論,及其文學理論對當代文壇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分析林語堂對「娓語筆調」的運用在創作上造成的效果及對後代文壇的影響。
第五章結論;總結論述林語堂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關鍵詞:林語堂、幽默、性靈、閒適、娓語筆調、幽默大師、語絲、論語、人間世、宇宙風。
林語堂《論語》時期小品文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陳述 1
第二節 文獻分析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 13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4
第六節 小品文的界定 ……………………………………………16
第二章 林語堂傳略 19
第一節 成長與求學歷程 19
一、童年時期 19
二、求學歷程 27
第二節 在北京、上海的日子 37
第三節 海外生活 42
第四節 根留臺灣 47
第三章林語堂《論語》時期小品文創作歷程 51
第一節《語絲》時期 52
一、《語絲》―心語的園地………………………………………53
二、《語絲》的精神與創作內涵…………………………………55
(一)、從「費厄潑賴」到「打狗急先鋒」…………………55
(二)、《語絲》時期創作內涵 57
第二節《論語》時期 61
一、《論語》 61
(一)宗旨 61
(二)《論語》時期創作內涵…………………………………65
二、《人間世》 72
(一)宗旨 72
(二)《人間世》時期創作內涵 75
三、《宇宙風》 79
(一)宗旨 79
(二)《宇宙風》時期創作內涵 81
第四章 林語堂《論語》時期小品文特質 86
第一節幽默與幽默文學 86
一、提倡幽默的原因 86
二、幽默的內涵及在小品文中的體現 98
(一)幽默的內涵 98
(二)幽默在小品文中的體現 102
第二節性靈與性靈文學 109
一、發抒性靈 110
二、頃刻會心 112
三、表現自我 115
四、文必近情 118
第三節 閒適與閒適文學 123
一、閒適的情思 123
(一) 家鄉山水的沉思 124
(二) 快樂的人生哲學 126
二、閒適的境界 128
(一)品茗藝術 130
(二)舒適哲學 131
(三)簡便的服飾 133
(四)散步與旅行 134
第四節 娓語筆調 136
一、「娓語筆調」的意義 136
二、娓語筆調的特色 139
(一)閒散自在 140
(二)隨意興感 143
(三)清新流暢 144
三、「娓語筆調」的價值 145
(一)反對文學為政治宣傳 146
(二)解除文學精神束缚 147
(三)調節生活節奏 149
第五章 結 論 152
一、 《論語》時期是文學創作的黃金歲月…………………..152
二、 東西文化思想的融合…………………………………….154
三、 「閒談體」散文風格的確立……………………………..157
參考書目 159
附錄一:林語堂發表在《語絲》的小品文一覽表 167
附錄二:林語堂發表在《論語》的小品文一覽表 168
附錄三:林語堂發表在《人間世》的小品文一覽表 173
附錄四:林語堂發表在《宇宙風》的小品文一覽表 174
參考書目

(依作者或編者姓氏筆劃遞增編排,同一著者以出版時間順續排列)

壹、 專書

一、林語堂作品
林語堂。《大荒集》。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國55年。
林語堂。《我的話》。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國60年。
林語堂。《無所不談合集》(上、下冊) 。台北:開明書局,1974年。
林語堂。《披荆集》。台北:南京出版社,民國67年。
林語堂。《語堂文集一~四》。台灣︰開明書店,民國67年。
林語堂。《翦拂集》。上海:上海書店,1983年 。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73年。
林語堂。《愛與諷刺》。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73年。
林語堂。《八十自敘》。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73年。
林語堂。《一夕話》。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73年。
林語堂。《有不為齋隨筆》。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73年。
林語堂。《吾家》。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73年。
林語堂。《論孔子的幽默》。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73年。
林語堂。《魯迅之死》。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73年。
林語堂。《老子的智慧》。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73年。
林語堂。《啼笑皆非》。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73年。
林語堂。《孔子的智慧》。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73年。
林語堂。《蘇東坡傳》。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73年。
林語堂。《從異教徒到基督教徒》。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73年。
林語堂。《林語堂的思想與生活》。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73。
林語堂。《林語堂的幽默金句》。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73年。
林語堂。《金聖嘆之生理學》。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73年。
林語堂。《語言學論叢》。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林語堂。《林語堂名著全集》(一~三十卷) 。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出版,1994年。

二、學術論著 (古籍依時代排列在前,今人著述於後)

(宋)朱熹集注。《楚辭集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 世界書局,1964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中、下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袁宏道著,楊家駱主編。《袁中郎全集˙文鈔》。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王兆勝。《生活的藝術家―林語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王兆勝。《林語堂―兩腳踏中西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年。
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選擇》。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4年。
正中書局主編。《回顧林語堂》。台北: 正中書局。1994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80年。
朱傳譽主編。《林語堂傳記資料》(一~五輯) 。台北: 天一出版社, 1979~1981年。
呂若涵。《論語派論》。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李勇。《林語堂》。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李少君編著。《速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師與名家叢書˙林語堂卷》。北京:藍天出版社,2003年。
李曉虹著。《中國現當代散文審美架構》。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
沈 謙。《林語堂與蕭伯納:看文人妙語生花》。台北︰九歌出版社,民國88年。
林太乙。《林語堂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78年。
林太乙編。《論幽默》(《語堂幽默文選上》)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83年。
林太乙編。《清算月亮》(《語堂幽默文選下》)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83年。
林太乙編。《談情說性》(語堂文選上冊)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林太乙編。《讀書的藝術》(語堂文選下冊)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周作人。《苦雨齋序跋文》。上海: 天馬書店,1934年。
周作人。《苦竹雜記》。上海: 良友圖書公司,1936年。
周作人。《藥味集》。北京: 新民印書館,1942年。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上海:上海書店影印出版,1988年。
周作人編選,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
阿英編選、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索引》。台北: 業強出版社,1990年。
林 非。《林非論散文》。 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民國91年。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施建偉。《林語堂在大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年。
施建偉。《林語堂在海外》。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
施建偉。《幽默大師林語堂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
施建偉。《林語堂與廖翠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年。
柯羅齊著,傅東華譯。《美學原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郁達夫編選,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
郁達夫。《閑書》。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41年。
徐懋庸。《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索引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祝德純。《散文創作與鑑賞》。北京:中國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陳平原。《在東西文化碰撞中》。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
陳紀瀅。《三十年代作家記》。台北:萬卷樓,1980年。
陳敬之。《早期新散文的重要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陳書良、鄭憲春。《中國小品文史》。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陳安湖。《中國現代文社團流派史》。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健。《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出版公司,2001年。
張春榮。《修辭新思維》。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張世珍。《論語時期的林語堂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張鐵榮選編。《卷地潮聲一《語絲》散文隨筆選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郭碧娥、楊美雪編輯。《林語堂先生書目資料彙編》。台北:台北市立圖書館,1994年。
曹聚仁。《文壇五十年》。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楊牧編。《現代中國散文選》。台北:洪範書店,1996年。
萬平近。《林語堂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趙聰。《卅年代文壇史話》。台北:崇文書局,1973年。
趙聰。《五四文壇泥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0年。
劉炎生。《林語堂評傳》。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7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魯迅。《花邊文學》。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魯迅。《南腔北調集》。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蕭南主編。《銜著煙斗的林語堂》。四川:文藝出版社,1995年。
蘇雪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3年。
龔鵬程、陳信元主編。《林語堂的生活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2年。



貳、 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
方祖燊。〈現代作家的散文觀〉。《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996年9月第3期,頁335-356。
王希杰。〈評《林語堂與蕭伯納》一我的朋友沈謙教授的生花妙筆〉。《中國語文》民國88年9月第507期,頁94-99。
王兆勝。〈論林語堂中西文化的融合思想〉。《江漢論壇》2006年4月,頁88-92。
王兆勝。〈林語堂筆下的國民性〉。《中國社會導刊》2006年6月,頁46-49。
王兆勝。〈林語堂與明清小品〉。《河北學刊》2006年1月第26卷第1期,頁126-136。
王兆勝。〈林語堂與袁枚〉。《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5月第33卷第3期,頁110-129。
王福雅。〈林語堂悠閒筆調論〉。《求索》2004年7月,頁196-198。
皮述民。〈五四運動與文學革命〉。《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997年6月第6期,頁209-216。
江澄格。〈善述其事一林語堂出生地考察〉。《傳記文學》2000年3月1日第30卷第3期(478), 頁65-67。
李山川。〈林語堂小品文的社會評論淺析—對於誤解的匡正〉。《自貢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18卷第4期(總第66期),頁58。
李少丹。〈林語堂散文幽默語言的修辭探析〉。《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8月第27卷第4期,頁74-77。
李栩鈺。〈幽默大師林語堂的文藝理論〉。《嶺東學報》2000年3月第11期,頁215-227。
李栩鈺。〈科技心、文藝情一發明中文打字機的幽默大師林語堂〉。《國文天地》2001年12月第17卷第7期,頁64-69。
李翔翔。〈林語堂的人生哲學觀照下的「悠閒理論」和「自由旅行主義」〉。《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8月第15卷第4期,頁76-79。
李曉箏、程燕。〈淡雲•微風•清泉—淺論林語堂的文學主張〉。《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5年8月第21卷第3期,頁57。
何小海。〈幽默•性靈•閒適--林語堂的自由主義文學觀及其探源〉。《漳州職業大學學報》2003年3月,頁64。
杜運通、杜興梅。〈休閒文化觀解:讀林語堂的一個新視角〉。《中州學刊》2006年3月第2期(總第152期),頁217。
杜玲。〈林語堂在《語絲》時期的思想傾向〉。《天津:文學月刊,第11期,2005年》,頁34
沈謙。〈從金聖歎到林語堂一評《來台後二十四快事》〉。《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97年第8期,頁580-594。
沈謙。〈林語堂論幽默的真諦〉。《明道文藝》民國92年8月第329卷,頁101-111。
周仁政。〈論林語堂的自由個人主義文化觀〉。《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1 1月第236期,頁81-99。
周質平。〈作品應為作者自己的信念服務一論林語堂提倡小品文的精神所在〉。《明報月刊》1994年12月第29期,頁94-97。
吳禮權。〈看文人妙語生花,讓生命得到舒暢一評沈謙《林語堂與蕭伯納》〉。《中國語文》民國88年10月第508期,頁79-84。
周伊慧。〈表現主義的文論和林語堂的文藝觀〉。《中國文學研究˙文藝理論天地》2006年,第一期,頁19。
范培松。〈沈謙與林語堂〉。《明道文藝》民國88年8月第281期,頁118-121。
兪王毛。〈《宇宙風》:與抗戰共輝煌〉。(廈門文學,2005年4 月),頁20-21。
徐訏。〈追思林語堂先生.上〉。《傳記文學》1977年12月第31卷第6期,頁35。
徐訏。〈追思林語堂先生.下〉。《傳記文學》,1977年12月第32卷第1期,頁97-98。。
秦賢次、吳興文編。林語堂卷) (四)。《文訊月刊》1985年12月第21期,頁248-253。
秦賢次、吳興文編。(林語堂卷) (十一)。《文訊月刊》1987年8月第31期,頁311-319。
翁捷,喻琴。〈從文學價值觀念看林語堂30年代的小品文理論〉。《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6月第4卷第2期,頁100。
陳煜斕。〈從《薩天師語錄》看林語堂的文化取向及其表達〉。《江漢論壇》2005年第11期,頁118。
陳嬌娥。〈《論語》:現代中國幽默的發源之地〉。《廈門文學》2005年4月,頁14。
陳琳琳。〈林語堂與性靈文學〉。《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2月》,頁105-109。
張世珍。〈《人間世》初探〉。《警專學報》1999年6月第2卷第6期,頁41-56。
張春榮。〈始於喜悅,終於智慧―讀沈謙《林語堂與蕭伯納》〉。《文訊雜誌》1995年5月,頁27-28。
張貴賢。〈魯迅與林語堂幽默觀之比較〉。《渤海大學學報》2004年9月第26卷第5期,頁36-39。
崔良樂。〈林語堂與晚明小品〉。《平頂山學院學報》2005年8月第20卷第4期,頁43-46。
黃肇珩。〈幽默大師林語堂寫作的藝術〉。《中國文化復興月刊》1974年10月第7卷第10期,頁19-23。
黃紹梅。〈林語堂《論語》中幽默的散文風格〉。《中國文化月刊》2000年8月第245期,頁94-9109。
喻蓉蓉。(幽默大師林語堂一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傳記文學》2000年3月1日第80卷第3期,頁39-64。
曾虛白。〈林語堂與蘇東坡〉。《中華文藝》第16卷第1期,頁44。
傅文奇。〈近十年來林語堂研究的統計與分析〉。《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頁102-105。
詹悟。〈林語堂筆下的〈我的戒菸〉〉。《明道文藝》2001年9月第306期,頁132-135。
趙懷俊。〈林語堂的表現性靈說與克羅齊表現說〉。《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第35卷第2期,頁85-90。
劉麗芸。〈在衝突中前行―論三十年代閒適小品文之爭〉。《美與時代》2005年11期,頁78-79。
錢鎖橋。〈林語堂論現代〉。《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6年6月號總第35期,頁137-145。
鍾玉洲。〈論林語堂小品文中的幽默〉。《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報》2005年9月第22卷第3期,頁88。

二、學位論文

1. 邱華苓。《林語堂《論語》時期幽默文學研究》。台北: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2. 胡馨丹。《林語堂長篇小說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
3. 宮以斯帖。《林語堂《京華煙雲》(張譯本)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
4. 陳麗娟。《林語堂《京華煙雲》研究》。民國92年,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5. 黃于真。《林語堂閒適思想之研究以《生活的藝術》為據》。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3年。
6. 黃怡靜。《林語堂中文散文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4年。
7. 鄭穎。《五四新文學時期的小品文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8. 蔡元唯。《林語堂研究:從政府的批判者到幽默的獨立作家(一九二三到一九三六)》。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5) 陳清輝:〈禪學異端,相激相成,大放異彩--試論李贄之特異思想〉,《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2002年9月。
2. (24) 陳清輝:〈李贄禪學的歸依—一顆明珠如來藏〉,《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 2003年12月。
3. (08) 孟祥榮:〈公安三袁與李贄〉,《孔孟月刊》,2000年 8月。
4. (07) 周志文:〈「童心」、「初心」與「赤子之心」〉,《古典文學》2000年9月。
5. (05) 李錦全:〈陳獻章、海瑞、李贄思想異同述評〉,《中國文化月刊》,第194期,1995年12月。
6. (03) 池勝昌:〈試論李贄「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觀念史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九期,1991年6月。
7. (01) 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2001年12月。
8. (23) 陳清輝:〈李贄禪學的內涵與實踐〉,《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999年07月。
9. (22) 陳清輝:〈李贄樸素唯物思想探微〉,《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998年07月。
10. (21) 陳清輝:〈李贄「童心說」微旨初探〉,《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997年7月。
11. (14) 孫淑芳:〈獨一無二的異人形象--袁中道「李溫陵傳」析論〉,《長榮學報》2001年6月。
12. (12) 洪銘水:〈明末文化烈士李卓吾的生死觀〉,《東海學報》1998年7月。
13. (10) 林其賢:〈李卓吾自殺原因試探〉,《國立屏東商專學報》,1994年2月。
14. (26) 陳增輝:〈李贄的倫理思想 (上)〉,《孔孟月刊》1994年3月。
15. (27) 陳增輝:〈李贄的倫理思想 (下)〉,《孔孟月刊》1994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