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方慧(1995)。臺北地區大學僑生生活調適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4PCCU2141001。王仁宏(2003,12月)。擴大招收海外華裔子弟返台升學應有之思考及作法---以高雄大學為例。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舉辦之「第五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134,106-117王馨生(1978)。兒童心理學。台北市:台灣書店。
王鍾和、李勤川、陽琪(1983)。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市:大洋出版社。
朱浤源、林若雩、夏誠華(1999,12月)。從兩岸僑教政策看我國僑教未來走向。載於暨南國際大學舉辦之「第一屆僑民教育」學術論文集(頁111-276),台北市。
呂雅燕(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NU5051005。李雪萍(2004)。幸福城市大調查。天下雜誌,307,132-143.
李麗花(2002)。高中僑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0NCCU0332033。李俊良(2000)。復原力對諮商的啟示。輔導季刊,36(3),32-36。
李盈慧(1997)。1949年以來中華民國的華僑教育政策。暨大學報,1(1),165-194。李盈慧(2004,12月)。僑教政策的興辦源起與歷史發展。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舉辦之「第六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李雅敏(2005)。成功的轉銜---提升離校後轉銜之復原力。屏師特殊教育,11,31-40。何英奇(1985)。我國大學生次文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3NTNU2331030。吳玥玲(2006)。大學僑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NU5051020。周漢東(2000、2001、2002)。國立台灣大學僑生新生生活適應調查報告。未出版,台北市。
周漢東(2005)。我國大學校院僑輔人員的工作專業認知與滿意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NU5051014。林清文(1991)。僑生教育績效問題之探討。教育資料文摘,166,103-106林亮岑(2001)。國中生保護與危險因子及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若雩(2003)。奮門、融入與展翅:亞洲留台同學在國際社會的成就與發展淺析。發表於淡江大學舉辦之「第五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郁漢良(2001)。華僑教育發展史。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胡秉正(1967)。孟氏行為困擾調查表之修定及對大學學生行為困擾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四十週年校慶紀念學術論文集,頁55-163,國立政治大學印。
姜立萍、孫乙仙(1995)。鉻傳大一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銘傳學刊,7,233-264。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4NTNU6331101。洪福源(2006)。強化個人生活的力量與自信---復原力的觀點。諮商與輔導,235,34-40。高崇雲(2004,12月)。我國僑民教育的現況與展望。載於淡江大學舉辦之「第六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4),台北市。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李綢(1998)。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生活通應之調查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5(1),159-180陳英三(1991)。心理衛生。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鴻瑜(1998)。從南向政策論台灣與東南亞之關係。東南亞季刊,3(1),1-19。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2001)。僑生教育。台北市:教育部。
郭珮婷(2005)。復原力理論的介紹與應用。諮商與輔導,231,45-50。許癸瑩(2006)。念大學不值得驕傲。天下雜誌,360,48-55。
曾文志(2005)。大一學生歷經創傷事件與復原力模式之文件分析研究。慈濟通識教育學刊,2,117-162。曾文祥(2006)。從正向心理學淺談幸福感受的提升。學生輔導,100,124-134曾文志(2006a)。活出生命的價值---正向心理學的認識。師友月刊,464,1-9曾文志(2006b)。大學生的生活壓力、人際模式與正向適應之研究:復原力研究取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申請書。
曾文志(2006c)。就算短暫,也是永恆---談正向心理學的發展。師友月刊,465,57-63。曾素梅(1991)。學習技巧訓練對臺灣師大一年級僑生的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0NTNU2328005。夏誠華(2003,12月)。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含總會與逢甲大學留台校友會之回顧。發表於淡江大學舉辦之「第五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賀性研究。載於胡幼慧(編),質的研究:理論與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市:巨流。
張希哲(1991)。中華民國的僑生教育。台北市:正中書局。
張虹雯、陳靜儀、蔡曉雯(2003)。僑生適應歷程與輔導。輔導季刊,39(3),56-61。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富美(2000)。海外僑民教育政策。民國89年10月18日向立法院外交及僑務委員會提出的報告。
張雍琳(2001)。台灣師大新生適應問題及因應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NU0483011。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張老師。
張雪梅(2005)。大學學生事務的行政與實務。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471-494)。台北市:高等教育。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台北市:張老師。
張雪梅(2002)。當前學生事務工作的新職責。學生事務,41(2),9-16。楊仕裕(2006)。大學生認知發展、靈性發展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天主教輔仁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NU5732014。楊長苓(2000)。訪談法。婦女與兩性通訊,56,1-6。
楊宗德(1984)。師範大學僑生學業成績相關因素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3NTNU2464019。楊昌裕(2001)。學校環境與學生發展研究---僑生學校認同與次文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楊極東(1975)。回國僑生在國內大學的生活適應研究。輔導月刊,11(7),2-16。楊極東(2002)。實踐大學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實踐大學實踐學報,33,1-23。黃玉(1996)。大學學生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公民訓育學報,5,167-192。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與訓育學報,10,161-200。
黃玉(2001)。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應用再探。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3-28)。台北市:東吳大學。
黃玉(2003a)。E世代多元背景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心理社會、認知發展歷程之縱貫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3-H- 003-015)。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黃玉(2003b)。她們是如何成長的?多元背景女大學生的校園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歷程之研究。載於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主辦之「自強隧道論壇---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3),台北市。
黃玉(2005a)。E世代多元背景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心理社會、認知發展歷程之縱貫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413-H- 003-008)。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黃玉(2005b)。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應用。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393-470)。台北市:高等教育。
黃玉(2007)。讓不同類型學校、多元背景學生都「入門」學習成功--大學分院不分系後的配套措施。台灣高教研究電子報第四期。引自http://www.cher.ed.ntnu.edu.tw/epaper/
黃惠貞(1987)。大學院校學生問題的探討。載於師大學生輔導中心(主編),大學院校學生常見問題及輔導實例(頁33-64)。台北市:師大學生輔導中心。
黃惠鈴(2006)。中國大陸大學要「超英趕美」。天下雜誌,360,168-172。
黃春枝(1999)。政大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訓育研究理論與實務,38(4),56-70。黃璉華(1995)。僑生適應問題之探討。護理研究,3(3),211-223。黃珮書(2004)。復學生適應歷程之貿性研究。吳鳳學報,12,1-9。賈馥茗(1968)。自知與大學生活之調適。師大學報,13,104-106。路君約(1968)。少年人格測驗之編製。心理與教育叢書,2,23。
僑務委員會僑生輔導室(2006)。僑生輔導手冊。台北市:僑務委員會。
潘慧玲(2004)。現象學研究。載於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台北市:高等教育。
劉若蘭(2006)。從文化適切教學摸式增進原住民中輟生之復原力。中等教育,57(1),110-121。
劉鎔毓(2003)。技專校院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9,323-340。劉興漢、謝金青(1998)。台灣地區大學僑生教育之現況檢討與展望。華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民87年6月2 日,頁264
劉焜輝(1976)。現代人的心理衛生。台北市:天馬。
劉焜輝(198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僑生生活適應狀況調查報告。輔導研究,第3輯,台灣師大學生輔導中心印行。
劉淑燕、林玉茹(2005)。偏差行為少年與一般少年之休閒心理特質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中正教育研究,4(2),37-56。蔡春美(1975)。兒童智慧心理學。台北市:文景社。
蔡素妙(2004)。地震受創家庭復原力之研究---以九二一為例。中華人文社會學報,1,122-145。蔡敏玲(2004)。我看教育質性研究創塑意羲的問題與難題:經歷、剖析與再脈絡化。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493-518
聯合情緒健康教育中心(2003)。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背景與特色。2005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uccp.org.hk/face_on_psychology/ face_on_psychology.asp
蕃薯藤文教新聞(2006)。全球一百大學排名哈佛最優亞洲北大第一。2007年1月2日,取自http://news.yam.com/ettoday/garden/200610/20061005406653.html
駱重鳴(1983)。生活壓力、適應方式與身心健康。台大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蕭文(2000)。災變事件前的前置性因素與復原力在創傷後壓力症候反應心理復健上的影響。九二一震災心理復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4-40。
蕭文(1999)。災變事件的前置因素對心理復健的影響---復原力的探討與建構。測驗與輔導,156,3249-3253。蕭尤雯(2005)。從挫折中成長---淺談復原力。憲兵半年刊,61,126-132。蕭富元(2006)。香港如何打造亞太一流學府。天下雜誌,360,186-190。
謝臥龍(2004)。質的研究。台北市:心理。
謝琇玲、黃良志(1998)。大學生之適應問題研究---以義守大學為例。社會科學學報,6,001-030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3-4。
簡茂發、郭碧金等(1995)。師院生適應問題與求助態度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1),107-123。
蘇家瑩(2000)。大學女生社團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NU0051002。蔣美華(2003)。大專僑生生活適應與生涯輔導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CUE1464010。羅苑華(2002)。正面心理學簡介。2006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pppower.org/topicl.php
貳、外文部份
Arkoff ,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York: MaGraw-Hill Book Co.
Abbe, A., Tkach, C., & Lyubomirsky, S. (2003). The art of living by dispositionally happy peopl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4, 385-404.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Astin, A.W. (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0(5), 518-529.
Baxter magolda, M. B. (1992). Knowing and reasoning in college: Gender-related patterns in students’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ulthuis, J. D. (1986). The foreign student today. A profile New Direction for Student Service, 36, 19-27.
Chickering, A.W. (1969). Education and identit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Chunh, A. T. (1982). Sojourner adjust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1(3), 540-572.
Corey, Gerald(1991/2000).諮商與心理治療 理論與實施(修慧蘭等譯)。台北市:心理。
Creswell, J. W. (1998)。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California: Safe Publications.
Dewey, R., & Humber,W. J. (1951). The Develo-pmentofHuman Behavior. New York:The Macmillan.
Erikson, Z. H. (1968). Identity,Youth and Crisis. N.Y:Norton.
Egeland, B., Carlson, E., & Sroufe, L. A. (1993). Resilience as proces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5, 517-528.
Fairchild H. p. (ed )(1940),”Dictionary of the Socialogy “new York .pp.12-13.
Fisher, M. J., & Ozaki, R. H. (1985). A comprehensive wellness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Report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Gould, J., & Kolb, W. L. (1964). “A Dictionary of Social Sciences”, the Three Press, Pp.9-10。
Golden, J. S. (1973). Student adjustment abroad:A psychiatrist’s view. Internation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Exchange, 8(4), 28-37.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erent voice: psyck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 s developmenl. Cambridge, Massachuse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mmer, M. R. (1992). Rsarch mission statements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 advising offi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6(2), 217-236.
Luthar, S. S., Cicchetti, D., & Becker, B. (2000).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 71(3), 543-562.
Masten, A. S., Best, K. M., & Garmezy, N. (1990). 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s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 Developmental and P sychopathology, 2 , 425-444.
Manen, M. V. (1997/2004).探究生活經驗(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嘉義市:濤石文化。
McEwen, M .K. (2003). New Perspectives on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S.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 Associates, Student Services: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pp.203-233).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Nathan, R. (2005/2006).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張至璋譯)。台北市:立緒文化。
Patton, M. Q. (1985/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縣:桂冠。
Philip & Newman, B. (1975/1994).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際(郭靜晃、吳幸玲譯)。台北市:揚智文化。
Phinney, J. S.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 499-514.
Rak, C. F., & Patterson, L. E. (1996).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at-risk childr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 368-373.
Ragheb, M. G., & McKinney, J. (1993). Campus recreation and perceived academic stres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4(1), 5-10.
Rodgers, R. F. (1990). An integration of campus ecology and student development: The Olentangy Project. In D. G. Creamer & Associates.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1990s. (pp.155-180). Alexandria, VA: ACPA.
Rutter, M. (1990).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In J. Rolf, A. S., Masten, D. C., K. H. Nuechterlein, & S. Weintraub (Eds.),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logy (pp.181-214).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ligman M. E. P. (1991/1997).學習樂觀.樂觀學習(洪蘭譯)。台北市:遠流文化。
Seligman, M. E. P. (2002/2003).真實的快樂(洪蘭譯)。台北市:遠流文化。
Snyder , C. R., & Shane, J. & Lopez (2003).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 74-88.
Snyder, C. R. (2004). Hope and depression: A Light the darknes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3, 347.
Smokowski, P. R., Reynolds, A. J., & Bezruczko, N. (1999).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adolescence: an autobiographical perspective from disadvantaged youth.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7(4), 425-448.
Strauss, A., & Corbin, J. (1998/2001).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嘉義市:濤石文化。
Waller, M. A. (2001). Resilience in ecosystemic context: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71, (3), 290-297
Waters, E., & Sroufe, L. A. (1983). Social competence as a developmental construct. Developmental Review, 3, 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