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5 23: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先媜
論文名稱:臺東縣關山鎮地方發展的特色
指導教授:陳國川陳國川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地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地方發展特色關山居民發展地方之實踐地方建設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5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擬透過「地方發展特色」的研究概念,來釐清關山鎮在清代、日治時期、戰後至民國六○年代、及民國七○年代後至今等四個發展階段中,在不同時期國家政策所賦予的角色與定位下,所形塑出的產業、文化、環境等地方特色。並試圖透過訪查,瞭解當地人在面對國家、地方的政策與定位下的因應之道。
關山鎮位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交接的縱谷平原區,遲至清末才開始出現聚落。日治時期在殖民政府的政策與定位下,先後賦予關山成為里壠支廳、關山郡的行政中心;並著手修築交通、水圳等建設。戰後在國民政府的政策與定位下,本區只是容納西部移民的一般農村鄉鎮與農業生產地;隨著交通設施的大幅改善,關山過去為其他縱谷地區提供商品和服務的中地機能逐漸喪失。至七○年代的東部區域計畫,東部在台灣地區的定位為疏散南、北都市過多的人口,並利用產業東移帶動人口移入。而八○年代的台東縣綜合發展計畫,關山在台東縣的定位是位在觀光發展軸線上—花東縱谷的中心,並朝著「讓關山成為一個具有休閒、教育意義與銀髮族的安養地,會讓人嚮往居住的小鎮」路線發展。
民國八十三年開始,鎮公所藉由推行一連串的造鎮計畫與順利向中央及省府取得建設經費,使關山得以擺脫國家與地方政府對關山的發展定位與期待。以「關山居民」為主體,強調「地方發展之建設」的出發點,讓關山人建設出屬於自己的地方特色。從地方行政核心到外圍鎮民,再從鄰鄉居民到外地人,不管是關山鎮民還是非關山鎮民,都已體驗「地方人規劃地方」,見證「居民發展地方的實踐」。一個地方發展的成功與否,並非由工商業指數、人口數多寡來決定,而是在於這個鄉鎮,從地方首長、民意代表到大多數的鎮民,是否都能為建設地方盡一己之力,不管結果為何,大家同心協力為自己、為下一代、為地方的未來齊聲努力,才是社區總體營造真正的意涵。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緣起與研究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7
第二章 關山鎮的環境背景 ……………………………………………… 10
第一節 位置與自然環境 ………………………………………………… 10
第二節 清代各族群的移墾 ……………………………………………… 12
第三節 日治時期的移民與改造 ………………………………………… 15
第四節 戰後至民國六十年代的移民拓墾與發展 ……………………… 44
第五節 小結 ……………………………………………………………… 58
第三章 關山鎮在區域發展計畫中的定位 …………………………….. 60
第一節 東部區域計畫與第一次通盤檢討 ……………………………… 60
第二節 台東縣綜合發展計畫 …………………………………………… 73
第三節 小結 …………………………………………………………… 79
第四章 關山鎮再發展的實踐 ……………………………………… 80
第一節 綠色造鎮概念的提出 ………………………………………… 80
第二節 再造鎮與造鎮的實況 ………………………………………… 83
第三節 再造鎮後反應出的特色 ……………………………………… 96
第四節 在地人的期待與看法 ………………………………………… 100
第五節 鄰鄉居民的看法與外地人的看法 …………………………… 105
第六節 小結 ………………………………………………………… 109
第五章 結論 ………………………………………………………… 111
參考文獻 ……………………………………………………………… 113
附錄 ............................................. 116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一)官方文書、統計書
《臺灣東部區域計劃上、下冊》,1984,台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東農場誌》,1987,退輔會。
《臺灣東部區域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規劃分析報告》,1997,台灣省政府。
《臺東縣統計要覽》:民國四十至九十四年,1951-2005,臺東縣政府主計室(編)。
《臺東縣關山鎮鎮民代表會議事錄》:民國八十三年至民國88年,1994-1999關山鎮鎮民代表會(編)。

(二)專書
王學新(譯) (1998),《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顯榮等(1990),《關山鎮民俗史蹟》,台灣省立關山工商職業學校。
林朝棨(1958),《台灣地形》,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胡 傳(1960b),《臺東州採訪冊》,臺銀文獻叢刊第8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洪 掛(1996),《看台灣成長:洪掛回憶錄》,台北市:允晨文化。
施添福、江美瑤等(2002),《關山鎮誌下冊》,關山鎮公所。
《臺灣省臺東農田水利會會誌》,1990,臺東農田水利會。
施添福、夏黎明等(1999),《台東縣史 地理篇》,台東縣政府。
施添福、詹素娟等(2001),《台東縣史 人物篇》,台東縣政府。
宮崎清、翁徐得編著(1996),《人心之華 : 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臺北市 : 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葉冰婷(譯)(2003),《東台灣展望》,臺北市 : 原民文化。
陳國川、林聖欽等(2000),《台東縣史 產業篇》,台東縣政府。
陳泰豐、林忠輝、陳以仁等(1997),《公元二千年的關山鎮》,臺東:關山鎮公所。
張月昭、施添福等(2001),《發現關山:臺東阿貴的築夢歷程》,臺東:臺東阿貴之友會。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7),《台東縣綜合發展計劃期末簡報(十五)鄉鎮市建設發展計劃〈下〉(草案)》,台東縣政府。
東部土地開發處(1991),《東部土地開發處成立三十週年紀念專輯》,花蓮:臺灣省東部土地開發處。

(三)期刊、研究報告
呂清松(2002),〈全球化與地方發展的契機: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建立〉,《台灣土地金融季刊》,39(1):115-130。
鄭凱方(2002),〈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如何帶動經濟繁榮?〉,《經濟前瞻》,83:52-56。
陳其南(1996),〈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建設委員會。

(四)論文
江美瑤(1997),〈日治時代以來臺灣東部移民與族群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孟祥翰(1988)〈台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1874-194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孫 細(2000),〈從區域特色重構台南白河地區未來的生活藍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伶(2004),〈地方發展策略與規劃思潮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曾維屏(2002),〈地方文化產業之振興與社區營造--以美濃地區為個案〉,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翎(2002),〈花東縱谷人口分布的區域變遷〉,國立花蓮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黃美傳(2001),〈社會網絡與地方產業文化發展─白河蓮花節與官田菱角節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淑君(1995),〈台灣沖積扇之地形學研究 : 以花東、蘭陽、高屏、陳有蘭等溪谷平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翼如(2003),〈社會資本、地方發展網絡與空間組織之研究-以烏來鄉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如婷(2003)〈階級衝突與地方產業發展之研究─以鶯歌陶瓷業發展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鄭全玄(1993),〈臺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二、日文部分
(一)報紙、公報
臺東廳報
第42號,明治36年6月15日
第51號,大正3年7月7日
號外,昭和12年10月1日
第529號,昭和12年10月15日
《臺東廳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132-133,1933,臺東廳。

(二)專書
大山綱武(1942),《台灣に於ける財閥の活動》,台灣經濟年報昭和十七年版:351-392,國際日本協會。
田代安定(1900),《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
伊能嘉矩(1918 ),《理番誌稿》,第一、二篇。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
東部開發(1926),《東部地方開發計畫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手抄本。
根岸勉治(1942),《栽植式咖啡園經營構造》,臺灣經濟年報昭和十七年版:393-449,國際日本協會。
移川子之藏等(1935 ),《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387-544,臺北帝大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植民調查(1935),《移植民ニ關スル調查書第一卷》,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楊宗文(2001)。學校體育的安全管理。國民體育季刊,30(1),119-126。
2. 施致平(2001)。體育運動與法律問題。學校體育,11(3),13-19。
3. 鄭美華(2003)。危機管理機制建立之研究。通識研究集刊,4,193-224。
4. 廖訓銓(1999)危機管理理論分析之概述。立法院院聞,27(12),83-101。
5. 游淑霞、洪櫻花(2005)。如何落實學校體育風險管理。大專體育,79,134-140。
6. 鄭凱方(2002),〈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如何帶動經濟繁榮?〉,《經濟前瞻》,83:52-56。
7. 鄭志富(1994)。學校體育的風險管理。臺灣省學校體育,4(6),35-39。
8. 鄧家駒(1998)。風險管理之理念與執行策略。保險專刊,51,100-113
9. 陳其昌(1997)。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運動動機氣候的影響。大專體育雙月刊,34,102-111。
10. 林正忠(2003)。如何避免運動傷害。學校體育,13(2),50-58。
11. 彭小惠(2002)。風險管理應用於體育的理論與實務。中華體育,16(2),29-36。
12. 陳顯宗(2000)。談學校運動安全。國教新知,46(2),9-14頁。
13. 劉碧華(1995)。如何加強運動場地的安全管理。中華體育,9 (3),8-14。
14. 洪嘉文(2000)。重視學校運動安全教育-風險管理在學校體育的策略應用。學校體育雙月刊,10(6),19-25頁。
15. 林千源(1996)。運動場館觀眾安全之維護。中華體育,10(1),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