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2003),《公務人員訓練進修法規及釋例彙編》。
王銘宗 (2001),《知識經濟與服務型政府》,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王銘宗 (2001),《服務型政府之知識管理》,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王旭統 (2003),〈公務人員核心職能之形成途徑與評選面向〉,《公務人員月刊》,第81期,頁34–42。王新中 (1999),《關於知識經濟》,台北:投資中國。
仉桂美 (2005),《公務人員行政中立訓練成效之研究》,台北: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江明修 (2002),《公務人員各官等核心能力與訓練體系建立之研究》:台北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江明修 (2003),〈公務人力培訓新趨勢〉,《公務人員月刊》,第81期,頁2–3。江明修 蔡金火 (1999),〈人事行政研究的五種途徑:兼論我國文官制度的問
題及其改革方向〉,《人事行政》,第132期,頁54–67。
江岷欽 (2001),《規劃薦任公務人員晉升簡任官等訓練課程之研究》,台北: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江岷欽、莫永榮(2001),〈知識經濟時代公務人力資源發展之探究〉,《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3期,頁01-24。李嵩賢 (2001),《人力資源的訓練與發展》,台北,商鼎。
李誠、高希均等合著 (2000),《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台北:天下遠見。
朱楠賢 (2001),〈型塑行政機關為學習型組織之困境與對策〉,《新世紀的行政理論與實務: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頁159-183,台北:三民。
吳定 (1998),《建立薦任公務人員晉升簡任官等訓練制度之研究》,台北: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吳定 (2002),〈建構中央政府政策知識管理制度芻議〉,《研考雙月刊》,第26卷第4期,頁66-75。吳安妮 (2004),〈智慧資本的定義、組成及衡量〉,《知識型政府》,頁141-177,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吳瓊恩 (2000),〈知識經濟與組織的知識創造理論〉,《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簡訊》,第20期,版1。
吳瓊恩 (2002),〈知識工作者的崛起與組織的知識基礎理論〉,《中國行政評論》,第11卷第2期,頁01-20。吳瓊恩 (2004),〈論公共行政學之本土化與國際化:知識創造與理論建構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12期,頁79-91。
吳瓊恩、魏秋宜 (1998),〈公務人力訓練的新趨勢--論創造力的開發與運用〉,《人事月刊》,第27卷第5期,頁42-48。吳瓊恩 (1998),〈現代文官制度的衝擊〉,《考銓季刊》,第13期,頁35-38。吳瓊恩 (1999),《英國公務人員訓練制度及法規編譯》,台北: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林韋如 (1998),〈管理知識型組織-以專業服務組織為例〉,《品質管制月刊》, 第34卷,第6期,頁74–76。林海清 (2002),〈知識經濟與公務人力專業成長〉,《研習論盟月刊》,第15期,頁22-34。
林嘉誠 (2003),〈形塑知識型政府之初探-由政府研發創新談起〉,《研考雙月刊》,第27卷第4期,頁3-12。林嘉誠 (2004),〈知識型政府的意涵〉,《知識型政府》,頁03-19,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胡夢鯨 (2001),〈邁向知識社會的知識生產與核心能力〉,《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頁55-76,台北:師大書苑。
孫本初 (2001),《公共管理》(三版),台北:智勝。
孫本初 (2002),〈公務人力訓練需求評估之研究〉,《飛訓》,第15期,頁1-15。
蔡良文 (2003),《人事行政學-論現行考銓制度》,台北:五南。
施能傑 (1998),《美國公務人員訓練制度及法規編譯》,台北: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施能傑(2001),〈建構行政生產力衡量方式之芻議〉,《新世紀的行政理論與實務: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頁189-214,台北:三民。
彭錦鵬 (2005),《高級文官考選與晉用制度之研究》,台北:考試院研究發展委員會。
指北小組 (2003),〈簡介公務人員晉升簡任官等訓練〉,《公務人員月刊》,第83期,頁66-71。
國家文官培訓所 (2004),《公務人力培訓導覽》。
國家文官培訓所 (2003),《薦任公務人員晉升簡任官等訓練法規彙編》。
國家文官培訓所 (2005),《94年度薦任公務人員晉升簡任官等訓練課程講授參考大綱與訓練手冊》。
國家文官培訓所 (2004),《93年度薦任公務人員晉升簡任官等訓練課程講授參考大綱與訓練手冊》。
國家文官培訓所 (2003),《92年度薦任公務人員晉升簡任官等訓練課程講授參考大綱與訓練手冊》。
盧偉斯(2001),〈組織學習理論發展評析〉,《新世紀的行政理論與實務: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頁125-147,台北:三民。
盧偉斯(2002),〈論行政機關知識管理的策略與行動:組織學習的觀點〉,《公共行政學報》,第7期,頁221-248。
經建會 (2000),《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張緯良 (2003),《人力資源管理》,台北:雙葉。
陳金貴 (2003),《公務人員陞遷制度之研究》,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陳柏欽 (2002),〈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機構的新角色〉,《人事月刊》,第34卷第1期,頁50-54。陳悅宜 (2002),〈知識管理在公部門運用的迷思與突破〉,《研考雙月刊》,第26卷第4期,頁77-88。彭錦鵬 (2005),《高級文官考選及晉用制度之研究》,台北:考試院研究發展委員會。
黃一峰 (2004),《我國公務人員訓練進修現況與展望之研究》,台北: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黃台生 (2003),《公共管理:英國文官體制的再造》,台北:揚智。
黃榮護 (1998),《中高級公務人員領導管理能力需求與培訓策略之研究》,
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張壯熙 (1998),《法國公務人員訓練制度及法規編譯》,台北:公務人員保
障暨培訓委員會。
游玉梅 (2003),〈從組織核心能力談人力資源專業的新角色〉,《人事月刊》,第211期,頁42–58。趙璟瑄 (2001),〈邁向知識經濟推動元年-培養公務人員知識經濟新觀念與新思維〉,《人事月刊》,第32卷第3期,頁29-34。鄭錫鍇 (2003),《政策性公務人力訓練需求分析及訓練規劃之研究》,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蕭佳純 (2003),〈知識經濟時代下知識工作者核心能力之初探〉,《人事月刊》,第211期,頁7–21。劉宜靜 (2000),《高階行政人員核心能力之分析五國的經驗與啟示》,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Peter M. Senge (1990),(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台北,天下文化。
潘明宏、陳志瑋譯 (200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Chava Frantfort-Nachmais and David Nachmais (1996),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5th ed.),台北:韋伯。
齊思賢譯 (2000),《知識經濟時代》,Lester C.Thurow (1999), (Buliding wealth:the new rules for individuals,companies,and Nation in a Knowledge based economic),台北:時報。
齊若蘭譯 (1995),《第五項修鍊實踐篇(上)-思考、演練與超越》,Peter M. Senge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台北:天下文化。
齊若蘭譯 (1995),《第五項修鍊實踐篇(下)-共創學習新經驗》,Peter M. Senge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台北:天下文化。
二、外文部分
Baldwin T.T. and J.K.Ford (1998), “Transfer of Trainging: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Personnel Psychology 41:63-103.
Downs Anthony (1967),Inside Bureaucracy,Boston,MA:Little,Brown.
Jan Kooiman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SAGE,London.
John Shield and B.Mitcheel Evans (1998), shrinking the state:Globaliz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form”, Fernwood,Halifax.
Lahthi, Ryan K.(1999),“Identifying and Integrating Individual Level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 Core Competence.”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14(1):59-76.
Marx R. D.(1986), “Self-Managed Skill Retentio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al”,January:54-57.
Macolm Martin and Tricia Jackson ,( 2000),personnel practice,2nd ed,Institute of Personnele and Development, United Kingdom.
Peters,B.Guy and Donald J. Savoie,(1995), Governance in a Changing Enviornment,Canadian 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 Data.
Prahalad , C.K. and Hamel , G. (1990),“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the 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68(3) :79-92.
Purser,R.E. and Pasmore ,W.A.(1992),Organization for Learning.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London: JAI,45-102.
Raymond A. Noe (2005),Employe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Mc Graw-Hill/Irwin, Inc.
Sena J.A and A.B.Shani (1999),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reation :Towards 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in JAY Liebowitz(ed.), Knowledge Management Handbook , New York : CRC Press.p.p.8-1-8-16.
Senge Peter M. (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Doubleday.
Spek , R.V. and Spijkervet , A.(1997),Knowledge Management: Dealing Intelligency with Knowledge Management., New York: CRC Press.
Ulich ,D. (1998), “Intellectual capital = Competence x commitmen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9 (winter):15 -22.
Wilkinson, Adrian ,T..Redman ,ED Snape and M. Marchington(1998). Management with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 Macmillan press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