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6 09: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文仕
研究生(外文):Chiu Wen-Shi
論文名稱:邱文仕人物畫空間構成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The Discourse on the Composition of Fignre Painting by Chiu Wen-Shi
指導教授:林昌德林昌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zun-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3
中文關鍵詞:人物畫空間構成構圖
外文關鍵詞:Figure paintingspaceconstructioncomposi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藝術創作經常會遇到一些「創新」問題,對過去的結論提出了新的見解、新的觀點與新的發現,也可以總在不同的時代賦予新的選題。用創造性思維去研究,首先要強調的是創新、研究與發現新的領域,但不是脫離實際「趕時髦」。今天我們在尋求一種符合當代審美趣味的人物畫樣式,這需要從時代的角度,用文化的眼光去審視傳統,體味當代。現代人物畫要深入研究傳統美學﹐廣泛吸收各種媒材與技巧﹐表現新的時代生活﹐做出現代人物畫多元的風貌的貢獻。
本創作研究將以中國畫傳統構圖的思維為主軸,探尋個人創作的基本向度,經由現代人物畫寫生與創作,透過東方媒材,思索未來創作延伸的可能性。研究論述主要架構包括:(一) 中國畫構圖理論探究 (二) 人物畫的創作理念與實踐 (三) 作品說明等三大部分。本研究範圍從2003年至2007年間以都市人物與人物寫生為主要延伸作品,透過創作實踐並輔以理論分析,來確立我的創作目標。
緒論中分別說明了本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與創作的關係。針對中國畫構圖的探究,了解中國畫的構圖理論並探討中國畫的透視與空間,來了解中國畫構圖規律與法則。創作理念與實踐將重點放在人物畫的空間構成與視覺心理、創造意境,並探討人物的臨摩、寫生與創作關係。人物畫空間構成是主要創作作品核心議題,是涉及繪畫心理學、繪畫美學、繪畫透視學、繪畫色彩學以及繪畫創作理論的綜合性探討。創新是在積累的基礎上的再發現過程,是後人在前人基礎上的繼續探討。傳統繪畫筆墨深度、厚度、力度已遠遠不能達成與時代的共識。但新的構圖形式又是建立在傳統構圖形式基礎上的繼承與創新。所以,只有學習和掌握構圖形式的傳統規律,從中汲取營養,才能尋求新的生命──創新。
筆者創作構思源自於生活所思所感,以平面創作形式為媒介,視覺藝術創作為一重表達方式,呈現個人的感知經驗,期使個人藝術創作能夠有所貢獻。當然,理論的實踐需要我們有一個長期的學習與研究過程,有其時代性與視覺經驗限制,如何在社會氛圍中積澱成個人創作的呈現,為個人努力的方向。
Any artistic creation is bound to meet challenges of innovation. It intends to offer new insights, new point of views and new findings to the past conclusions. It always attempts to give new options to a different era. An innovative research with creative thinking explores new territory, but not ‘fashionable’ against reality. The aesthetic quest of figure paintings demands scrutiny from cultural and traditional aspects. It goes deep into the traditional, embracing various medias and techniques to express the tim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multiple styles of contemporary figure paintings.
The study aims to look into the traditional com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to explore the various possibilities in artistic creation by adapting oriental medias into figure painting. The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is: (1) inquiry of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2)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figure painting and (3)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earcher’s works. The study is to assert the researcher’s objectives in artistic creation by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It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er’s figure paintings from 2003 to 2007.
The purpose and motivation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research area as well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search and the artistic creation are stated in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2 contains the inquiry of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By examining the Chinese painting composition theory to explore its regular patterns and laws.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artistic creation are in chapter 3. The focus is the spatial composition, visual psychology and the artistic conceptions in figure painting. It also treats the relation of imitate, sketch and creation of figures. The spatial composition is the main issue. It involves the psychological, aesthetic, perspective, chromatic and creation theories in painting. Innovation is the re-discovery on the accumulated foundation. It is the successors’ continuing request of the predecessors. The profundity, depth and the dynam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re far from reaching a common view with the contemporary art, while new styles of composition are built up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omposition formation. It is obvious that only by learn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disciplines and patterns, can the new life – innovation, be found. Life experiences conceive the researcher’s paintings and the paintings express the visual art through a media of flat surface creation. It is quite clear that sustained learning and study to the practice of theories are demanded however the limitation of times and visual experience are. How to accumulate and to express in artistic creations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to endeavor to.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與創作的關係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中國畫構圖的探究
第一節 中國畫的構圖理論……………………………………………6
第二節 中國畫的透視與空間…………………………………………9
第三節 中國畫構圖規律與法則………………………………………10

第三章 創作理念
第一節 創作的空間構成 ………………………………………….14
第二節 空間構成的視覺心理 ………………………………………18
第三節 創造意境 …………………………………………………….20
第四節 空間構成的形式美…………………………………………...22

第四章 人物畫創作實踐
第一節 人物臨摩與創作關係…………………………………………25
第二節 人物寫生與創作關係…………………………………………26
第三節 創作作品分析…………………………………………………29
(一) 自畫像系列………………………………………………………31
(二) 水墨人物系列……………………………………………………41
(三) 現代仕女系列……………………………………………………45

第五章 結論 ………………………………………………………………51
參考文獻 ……………………………………………………………………..52
ㄧ 專書
⊙王琢輯錄,《李可染畫論》,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5月。
⊙王令中,《視覺藝術心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3月第二版。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
⊙北大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辛華泉,《型態構成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6月。
⊙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臺北:立緒文化事業,2003年7月初版。
⊙林昌德,《寫生造境—林昌德水墨寫生創作解析》,1995年3月。
⊙林同華,《中國美學大辭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宗白華,《意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胡家祥,《文藝的心理闡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邵洛羊主編,《中國美術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12月。
⊙南 羽編著,《黃賓虹談藝錄》,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4月。
⊙俞劍華,《中國古代畫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
⊙高橋正人著,王秀雄譯《構成》,台北:大陸書店,1970年4月。
⊙徐悲鴻,《徐悲鴻藝術文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12月。
⊙曾雅雲譯,《藝術鑑賞入門》,台北:雄獅圖書出版社,1984年12月。
⊙袁有根等箸,《顧凱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
⊙崔翁野,《繪畫的意境》,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7月。
⊙曾肅良,《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意象構成水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12月。
⊙曹 諾,《美術構圖例釋》,台南:大孚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
⊙楊鴻儒,《唐宋詞評釋》,北京:華文出版社,1998年8月,。
⊙潘運告編著,《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上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
⊙謝思煒評注,《杜甫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6月。
⊙謝恆星,《構圖學》,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劉繼潮 劉 源,《創造與接受》,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1998年11月。
⊙《藝術家》,第321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2月。
⊙韓林德,〈石濤與畫語錄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年9月。
⊙韓林德,《境生象外》,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韓 瑋,《中國畫構圖藝術》,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三版。
⊙韓兆琦,《唐詩選注評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熊禮滙,《李白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5月。
⊙顧浩 方茜譯,《透視與構圖》,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1年6月。
⊙騰守堯,《審美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清) 鄭板橋繪,《鄭板橋書畫集》,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3年10月。

二 古籍
⊙老子,《道德經》,參見陳國慶、張養年注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參見明崇禎毛晉校刊津逮秘書本。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參見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郭熙,《林泉高致》,參見明人重編明末刊本。
⊙(宋)程 頤,《周易傳》,台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5月。
⊙(明)唐志契,《繪事微言》,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5月。



(以上書目依照筆劃多寡排列)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