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中、呂金燮、吳育瑩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玉娟(2004)。以評分規程實施同儕互評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直笛演奏教學學習成效之影響。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CTC629011。王岳川(1993)。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
朱經明(2000)。教育大辭書。教育大辭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國立編譯館主編。臺北:文景。
李向東(2005)。後現代教育思潮與執業教育變革。2006年8月19日,取自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jdty31/1033087.htm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林小玉(1997)。二十世紀音樂與音樂欣賞教學。載於世紀末的回顧一二十世紀音樂與音樂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11-125)。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小玉(2001)。由音樂藝術本質探討多元評量於音樂教學之意涵與實踐。音樂藝術學刊,1,,61-88。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林美賢(2001)。國小社會科實施多元評量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HCT1611007。林寶山(1993)。教學論。台北,五南。
林素微(2000)。數學科評量的新願景:談多元評量。研習資訊,3,31-42。林素微 (2001)。實作評量在數學教學上的應用。2006年3月23日取自
http://epnet1.ecpsy.ntnu.edu.tw/學理/%B9%EA%A7@%B5%FB%B6q.htm
林生傳(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林秀惠(2005)。檔案評量應用於高職學生音樂欣賞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NU5248024。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虎雄、張敏雪(1999)。由學力測驗方法談實作評量之功能。教師天地,99,61-66李秀卿(2005)。多元評量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應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NU5493003。徐世瑜(2002)。開放與多元-後現代教育觀的課程設計。康軒教育雜誌,26,49-51。
徐雍智、蔡今中、陳明璋(2002)。數學創意類比與同儕評量及其網路案例設計之初探。師大學報,47(1),1-14。
徐秀菊(2003)。從教師的問卷調查分析台灣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現況。載於徐秀菊等著,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7-28)。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吳毓瑩(1995)。開放教室中開放的評量:從學習單與檢核表的省思談卷宗評量。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開放中的社會學。(頁93-100)。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吳清山、林天祐(1997b)。實作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15(68)。
吳坤銓(1997)。後現代主義社會的課程設計。教育資料與研究月刊,17,63-67。吳玉明(1997):建構式教學策略中不同學習型態學生學習的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5NHCTC576005。吳幸收(1998)。建構式教學法在兒童電腦課程中的實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NCCU0332015。吳欲益(2000)。教育大辭書。教育大辭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國立編譯館主編。臺北:文景。
周珮儀(1996)。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教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8,48-75。
周佩儀(1997)。後現代課程的理論基礎。教育資料與研究月刊,17,58-62。高義展(1997)。後現代主義教育哲學對學校教育的啟示。初等教育學報,10,273-297。
高毓婷(2001)。多元評量對國中數學學習的影響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089NTNU0479012。桂怡芬 (1997) 。自然科實作評量的效度探討。載於教育測驗新近展趨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9-50)。
唐舒愉(2005)。評分規準於國小四年級音樂教學之發展與應用。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TMTC0248026。許馨文(2005)。檔案評量在音樂教學上的應用:以國小三年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93NTPTC247025。黃光雄、簡茂發(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許有志(2000)。後現代藝術教育本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NU0233022。陳瓊森(1997)。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台北:信誼。
陳怡如 (1999) 。實作評量在國小數學科之應用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7NTCTC629004。單小琳(主編)(2000)。多元評量-小班教學工具書。台北:聯經。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 4,97 -126。陳姿蘭(2001)。一位幼稚園老師實施卷宗評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淑娟(2002)。九年一貫實施初期閩南語課程多元評量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國語文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陳嘉惠(2003)。閱讀檔案評量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CTC629019。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張靜嚳(1995)。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 2006年8月13日,取自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7-1.htm
張美玉(1996)。歷程檔案評量在建構教學之應用:一個科學的實徵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27,31-43。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美玉(2001)。從多元智能的觀點談歷程檔案評量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9(1),32-54。張振成(1997)。教學評量的新趨勢:實作評量與檔案評量。中等教育,48(6),90-94。
張敏雪(1998)。教室內的實作評量。教育資料文摘,41(6),70-73。張文軍(1999)。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張頌齡(2001)。建構式音樂教學之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郭實渝(1996)。後現代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237-275)。台北:師大書苑。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8)。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L. Campbell, B. Campbell & D. Dickinson原著,1997)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台北:遠流出版公司。(D. Lazear原著,1999)
曾吉雄(1999)。新式評量-檔案評量。教育資料文摘,44(1), 133-137。曾焜宗(1997)。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復文。
游進年(2000)。小班教學與多元評量。人文與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4),53-63。
葉倩亨(1998)。建構取向教學在國中一年級數學課之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NCCU0332019。彭森明(1996) 。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 理論與實際。教育資料與研究,9,44-48。葛樹人(1996) 。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
鄒慧英 (2000)。檔案於國語科教學評量之應用。2006年8月13日,取自
http://www.nknu.edu.tw/~edu/item4-article19.htm
鄒慧英(譯)(2003)。測驗與評量-在教學上的應用。台北:洪葉文化。(R. L. Linn & N. E. Gronlund原著,2000)
溫家榆(2003)。國小教材之後現代現象的分析研究-以藝術與人文課本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0248014。廖雯玲(1999):建構主義取向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地球科學」單元學習的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7NTNTC576002。鄧運林(1997)。開放教育多元評量。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6)。開放教育的課程設計。教師天地,81,14-19。歐滄和(1998)。談學習歷程檔案法的點點滴滴。教育資料與研究,20,28-30。黎曉安(2002)。檔案評量策略在視覺藝術課程實施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NU0233018。鄭慧鈴(2004)。主題式統整課程對國中學生音樂學習態度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 網,092NTNU0248036。盧雪梅 (1998) 。實作評量的應許、難題和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20,1-5。謝苑玫(2002)。音樂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研習教材。台北:教育部。
謝苑玫(2002)。國小四年級直笛教學評量的設計與實施。台南師院學報,35,389- 412。
賴美鈴(2001)。藝術與人文領域的音樂課程設計探究。載於中華民國藝術教育研究發展學會主辦之「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2-280),南投縣。
賴美鈴(2005)。運用多元評量於音樂教學之探討-藝術與人文課程之評量策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1-2411-H-003-036),未出版。
錢俊(譯)(1995)。傅柯一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H. L. Dreyfus & P. Rabinow原著,1992)。
顏玉雲(1996)。後現代主義與比較教育學之發展。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頁125-143)。台北:師大書苑。
簡茂發、黃瑞榮(2000)。教育大辭書。教育大辭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國立編譯館主編。臺北:文景。
蕭希偉(2003)。後現代課程觀。教育趨勢導報,3。2006年8月13日,取自http://www.exam-point.com.tw/htm/EDU/0003/a/a02.pdf二、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 (1996).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McGraw-Hall.
Black, S. (1993) . Portfolio assessment . Student portfolios: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Arlington Height, IL: IRI/ Skylight Training and Publishing .
Cole, D. J., Ryan, C. W., & Kick, F. (1995). Portfolios across the curriculum and
Beyond.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Doll, W. (1993).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Frechtling, J. A. (1991).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oonstruck or the real thing?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10(4), 23-25.
Falchikov, N. (1995). Peer feedback marking-Developing peer assessment.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 32, 175-187.
Grondlund, N. E. (1998).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 (6 ed.). MA: Allyn and
Bason.
Gredler, M. E. (1999). Classroom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New York: Longman.
Henderson, J. (1995). An inside look at portfolio assessment.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face 95, Lake Ozark, MO.
Linn, R. L., & Grondlund, N. E. (1995).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7th).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Lyotard, J. F. (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 A report on knowledge. Translation
from the French by Geoff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foreword by Fredric
James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da Press.
Melograno, V. J. (1994 ). Portfolio assessment: documenting authentic student learning. In J. Noblitt (Ed .) , Student portfolios : A collection of artlcles. Arlington Height, IL : IRI/ Skylight Training and Publishing.
Mokhtari, K., Yellin, D., Bull, K., & Montogomery, D. (1996). Portfolio assessment in
teacher education: Impact on preservi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47 (4) , 245-252 .
O'Neil, J. (1992). Putt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o the tes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8), 14-19.
Oosterhof , A. (1999). Developing and using classroom assessments (2nd.), NJ: Prentice Hall.
Paulson, F. L., Paulson, P.R., & Meyer, C. A. (1991). What makes a portfolio?
Educational Lleadership, 48, 60-63.
Robertson, S. L. (1996). Teachers’work, restructruing and postfordism: constructiong the new professionalism. In I. F. Goodsson and A. Hargreave (E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ves, (pp. 28-55) London: Falmer Press.
Stiggins, R. J. (1987).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6(3), 33-42.
Topping, K. J. (1998). Peer assessment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 249-276.
Tsai, C. C., Lin, S. S. J., & Yuan, S. M. (2002). Developing science activities through
a new worked peer assessment system. Computers & Education, 38, 242-252.
Thompson, K. (2003). Assessing music learning. 載於2003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邁向音樂教育新紀元,(頁23-45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Wiggins, G. (1993). Assessment: Authenticity, context, and validity. Phi Delta Kappa,
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