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文超順(2006)。台灣地區縣市國民中小學超額教師介聘之研究。學校行政,45,237-246。王兆基(2002)。組織歷程與教師身份形構:台北縣教師會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秀玲、林新發(2004)。臺灣小學教育改革政策:現況、內涵與評析。載於「賈馥茗先生八秩嵩壽紀念文集」~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專輯(頁83-117)。台北市:心理。
王家通(1992)。教師工作權未能保障的癥結在哪裡?載於瞿立鶴(主編),教師權利的主張(頁167-176)。台北市:全國教育會。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秋絨(2003)。台灣、德國教師組織之比較。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頁303-336)。台北市:高等。
王乾坤(2002)。台灣地區國小師生對校園兒童人權認知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王淑俐(1997)。教師說話技巧-教師口語表達在教學與師生溝通上的運用。台北:師大書苑。
王新喜、王險(2005)。馬克斯主義與社會關懷。江漢論壇,11,34-38。
王錦陞(1999)。海峽兩岸教師法中「教師權利義務之比較」。教育資料文摘,43(3),64-74。方子毓(2007,2月2日)。老師愈來愈茫然了。中國時報,A15版。
卯靜儒(1991)。學校科層化及教師專業自主與專業自棄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石文南(2007,5月17日)。2.4萬教師10年僅31人不適任解聘。中國時報,C1版。
石文南、江昭青、林志成(2007,2月1日)。老師更想知道那些可以罰。中國時報,A8版。
石文傑(1989)。挺舉教師人權。台北市:著者。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市:桂冠。
羽君(1999)。老師說:還我工作權。師說,130,14-16。
李文商(2006)。桃園縣國中學生基本人權與校園人權認知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永熾(2003)。序言。載於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合著)「戰後臺灣人權史」(頁1-5)。台北市: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
李新鄉(2003,10月)。教師會組織與學校行政運作互動狀況之實際與省思。載於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92現代教育論壇」論文集(頁59-71),嘉義縣。
李震山(2000)。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市:元照。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邱靜怡(2006)。臺灣社會脈絡下教師對人權概念之看法。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麗蓉(2003)。組織公平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邱瓊平(2006a,9月26日)。老師很blue~壓力指數高達71.6%逾6成擔心遭調職調校。東森新聞報。2006年10月12日,取自http://news.yam.com/ettoday
/garden/200609/20060926363607.html
邱瓊平(2006b,10月3日)。發放輔導課問卷被撤換?三名竹東國中教師控訴校長。東森新聞報。2006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tw/2006
/10/03/327-1998795.htm。
但昭偉(2003a)。人權理念與人權保障的幾個基本問題~從學校教育談起。2006年11月25日,取自教育部人權教育資訊網。http://www.hre.edu.tw/report/adult
/2-1.htm
但昭偉(2003b)。什麼是「權利」(right)?2006年11月25日,取自教育部人權教育資訊網。http://www.hre.edu.tw/report/2-1/junior/22.doc
呂妍庭(2007,6月7日)。國二生揮拳,打破教師耳模。中國時報,A10版。
呂美霓(2002)。教評會之設立與運作。教育趨勢導報,2。2006年12年14日,取自http://www.exam-point.com.tw/htm/EDU/0002/a/a08.pdf
沈姍姍(1997)。教師專業與教師自主權之社會學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413-H134-010)。新竹縣: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出等教育系。
吳宗立(1996)。中小學教師專業自主權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0,71 -75。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吳清基(1986)。賽蒙行政決定理論與教育行政。台北市:五南。
吳靜芬(2004)。中學教師對組織工會的認知及參與意向。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瓊洳(1997)。從教師工作權論教師申訴制度。教育資料與研究,14,92-96。
林立武(2004)。國民小學學校行政倫理議題之倫理決定。國立中政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文瑛(1996)。國民教育法行政措施的內容分析。台北市:行政院教改會。
林天祐、王博弘、吳玉明、陳政宏、劉惠玲、劉宜容、王玉麟、許傳德、高家斌、簡賢昌(2004)。教育政治學。台北市:心理。
林正順(1997)。論我國教師權利的保障與救濟。華梵學報,4(1),61-74。林家渝(2007,6月23日)。後甲國中家長連署要求撤換某班導師。電聲電台。2007年6月30日,取自http://e-go.org.tw/e-go/announce_detail.asp?m_serial
=18342
林佳範(2003)。人權與尊嚴~從憲政理念檢視我國的教育關係。2006年11月15日,取自教育部人權資訊網。http://www.hre.edu.tw/report/epaper/no01/topic
2_1.htm
林佳靜(2006)。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導入方案規劃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俊傑(2004)。國民中學校長道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及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純雯(2001)。國民中學校長道德領導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淑芬(2002)。國民小學教師權力之研究~教師法公布前後之演變。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7,77-102。林彩釉(1987)。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祺文(2005)。國民中學教師校園學生人權實踐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慧香(2006)。美國公立中小學教師權利與責任釋憲判例及相關判決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周仁尹(2006,4月)。台灣精省後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工具之研究:以台北教育大學校長培育班為例。發表於澳門大學舉辦之「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澳門。
周志宏(1989)。學術自由與大學法。台北市:蔚理。
周珮儀(2002)。再靠近一點看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93,32-40。杭立武(2001)。人權法典(1982年一版)序。載於中國人權協會(編),人權法典(頁Ⅲ-Ⅷ)。台北市:遠流。
范乃中(1996)。論教師的教育自由。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洪如玉(2005)。理性或感性?Rorty人權思想與其對教育的啟示。師大學報:教育類,20(2),55-68。
洪志欣(2001)。論教師人力縮編--美國教育法制對我國之啟示。教師之友,42(1),2-7。洪莉竹(2004,10月)。學校輔導人員專業倫理困境之文化脈絡:關係與角色。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台灣大學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舉辦之「第七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侯志翔(2003)。我國公立中小學公立教師勞動基本權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柏楊(1998)。序。載於柏楊(主編),名家談人權教育(頁,1-2)。台北市:遠流。
施啟揚(1987)。民法總則。台北市:三民。
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1999)。P. A. Angeles著。哲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
姜禮讓(1985)。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校際流動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高義展(1998)。學校行政官僚體制與教師專業自主關係之探討~以學校教師會為例。教育研究資訊,6(4),30-47。高義展(2000)。淺談學校行政與教師專業自主的調適。教育資料與研究,32,50-55。翁翠萍(2006,10月3日)。導師做做問卷竟被撤換,全教會要求校長致歉。中央通訊社。2006年12月20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
061003/5/4ugu.html
郭文藻(2002)。臺灣兒童人權保障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諭陵(2006)。從實習教師的社會化談師資素質的提昇。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師資培育的圖像(頁194-225)。台北市:心理。
馬向青(2005)。國民中學學生編班法規與現況之探討。學校行政,39,193-199。孫哲(1995)。新人權論。台北市:五南。
柴松林(2001a)。人權教育座談紀實。學生輔導雙月刊,73,130-140。
柴松林(2001b)。人權伸張與人權譜系的擴增。載於中國人權協會(編),人權法典(頁Ⅲ-Ⅷ)。台北市:遠流。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學-理論部分(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鄭同僚(主持)(2000)。民代拿回扣了嗎?座談會紀要。教育研究,75,4-11。
秦夢群(2004)。教育行政學─實務部分(第四版)。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吳勁甫(2006)。國中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3),141-172。許春峰(2004,7月)。實習制度面面觀。論文發表於國立教育資料館、新竹師範學院舉辦之「93 現代教育論壇-『建構理想的教育實習制度』」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許瑛珍(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極其滿意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禛元、徐庭儀(2002)。我國教師結社權之研究~以政治社會角度的探討。政策研究學報,2,53-70。
許禛元(2004)。教師兼任導護工作與適法性析論~1993年教改實施後的觀察。學校行政,32,115-128。
許禛元(2005a)。從行政程序法探討教師解聘程序。師說,184,7-12。
許禛元(2005b)。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功能之探討。師說,187,18-21。
許慶雄(1999)。憲法入門Ⅰ、人權保障篇。台北市:元照。
許麗珍、張錦弘(2007,3月23日)。公教人員 將可組工會。聯合報,a6版。
許籐繼(2000)。學校組織權力重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康樂、簡惠美(1996)(譯)。Max Weber著。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修訂版)。台北市:遠流。
陸恭蕙(1997)。維也納會議與亞洲實施普遍準則的重要性。載於戴大為(編)、鄧文正(譯),從法律、哲學和政治觀點看人權與中國價值觀(頁155-179)。香港:牛津大學。
曹芳齡(2002)。學校組織中集體協商運作之研究─以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曹秀蘭(2003)。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的法建構~評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曹學仁(1997)。高級中學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玉佩(2004)。國中人權教育實務與經驗分享。教育資料與研究,59,26-32。陳志平(2006,12月13日)。立法禁體罰,學生可國賠。聯合報,A6版。
陳志成(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會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志成(2007,6月26日)。學生突現惜別會道歉,老師哭了。中國時報,A9版。
陳佑任(2002)。他們的故事:三位國小男性教育人員的生命史研究。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陳芝艷(2006,9月22日)。水電航空公教業 不得罷工。經濟日報,A9版。
陳幸仁(2006,3月)。學校組織行為之微觀政治學分析取向。論文發表於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舉辦之「第五屆臺灣學者暨博士生教育行政論文研討會議」,台南市。
陳怡伶(2002年3月29日)。工會採強制入會 教師可組工會。自由時報,6版。
陳智華、張錦弘、駱焜祺(2005,4月8日)。學校零體罰,家長自力救濟。聯合報,C8版。
陳奎憙(1979)。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陳淑遙(2004)。國中教師師生衝突經驗及化解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制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皓薇(2003,11月)。親師溝通小法寶:家庭聯絡簿。康軒教育雜誌線上版,30。2007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knsh.com.tw/edu_info/epaper/contents/
030/24.asp?no=30_20
陳德(2006)。臺灣教師人權保障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麗如(2004)。台灣教師人權運動的興起與政策影響~政治機會結構的觀點。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慕華(2002)。國民中學家長參與校務和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陳艷秋(2002)。行政程序法對學校行政影響與問題探討。學校行政,22,22-30。教育部(2002)。教育組織工會問題之研析。2006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
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9082001/e2008/910920-1.htm
教育部(2004,12月)。教育部人權教育實施方案。教育部電子報,89。2007年4月15日,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940126/940126a.htm
教育部(2005a)。教育部九十四年度施政方針。2007年4月15日,取自http://
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559001/guide/94guide.htm。
教育部(2005b,9月)。髮禁相關記事。教育部電子報,169。2007年4月15日,取自http://epaper.edu.tw/169/mainstory3.html
教育部(2005c,10月)。從單一到多元培育~師培制度的改變。教育部電子報,177。2007年4月20日,取自http://epaper.edu.tw/177/
教育部(2006)。師資提升方案。2006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
WEB/EDU_MGT/HIGH-SCHOOL/EDU2890001/5668/56680307c.doc
傅木龍(2003,9月)。從「破與立」建構師資培育機構之人權新文化。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部舉辦之「師資培育機構人權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專刊」(頁169-174),台北市。
傅崑成(2001)。國際人權法在中華民國法律架構內的適用。載於中國人權協會(編),人權法典(頁Ⅸ-ⅩⅩⅩ)。台北市:遠流。
黃子玲(2003)。學校組織集體協商之研究。2007年1月25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schoolorganizationalbehavior/91-2-2studentreport(20030614-3).pdf
黃文雄(2003,9月)。人權、民主與教育。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部舉辦之「師資培育機構人權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專刊」(頁1-4),台北市。
黃乃熒(1998a)。行政管理敵對內涵的方法論評析。中等教育,49(5),8-18。
黃乃熒(1998b)。教育政策對話權力運用的研究。中等教育學報,5,165-192。
黃乃熒(2001a)。國民中學學校行政領導方式與學校目標弔詭管理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1),36-60。
黃乃熒(2001b)。教育決策權力的正當性:決策倫理及其決策典範的討論。師大學報:教育類,45(2),1-16。
黃乃熒(2002a)。以教師彰權益能觀點探究學校權力生態~以一所國中教評會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7(1),59-82。
黃乃熒(2002b)。以教師彰權益能觀點重建學校權力生態的機會之窗:教評會運作之論述。教育政策論壇,5(1),62-90。黃乃熒(2004)。後現代學校行政倫理及其兩難困境之解決。教育研究集刊,50(3),1-29。黃旭升(2006,10月16日)。台北縣竹圍國中師生衝突,學務主任受傷就醫。中央通訊社。2007年3月12日,取自http://news.sina.com.tw/edu/cna/tw/tw
2006-10-16121212137205.shtml
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黃俊斌(1997)。國小教師權利與義務及聘任契約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深振(2002)。國民小學校長遴選制度探討。學校行政,22,93-101。黃惠汝(2004)。學校行政溝通倫理之研究~以一所完全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得翔(2001)。我國中小學教師工作權保障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黃程貫(2000)。勞動法。台北市:空中大學。
曾尹彥(2006)。國民中學組織正當性研究~以北部六縣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曾家慧(2003)。導師異動對國小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學業成就之影響~以一所位於郊區的國小為例 。2007年4月6日,取自http://mail.nhlue.edu.tw/ ~su/ed
a/92e19.doc
曾淑賢(1996)。資訊系統之倫理課題。台北市市立圖書館管訊,14(1),68-85。
曾慧佳、徐筱菁(2004)。世界各國推動人權教育之比較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920000012)。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曾騰光、鍾任琴、曾南薰(2000)。教師組織承諾整合性分析。台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6)。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145,59-72。湯梅英(1996)。從教師法談教師組織的困境。教育資料與研究,8,1-4。湯堯(200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會組織運作與運作功能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湯億松(2000)。我國國中處室行政人員教學領導之研究~以北部六縣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明輝(無日期)。提昇學校教師會積極功能的有效策略。2007年5月30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teacherparty.htm。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益計(1996)。學校教師會之時代意義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8,26-27。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錦弘(整理)(2003,11月21日)。教師看體罰,曝光的是特例、敢罰的不多。聯合報,B8版。
張淑琴(2001)。公立高級中學教師任用制度實施現況及改進意見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樵益(2004)。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罄丹(2003)。校園人權教育環境之探究-以台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張瓊玲(2001)。科層組織的反功能現象與問題探討。行政管理學報,3,111-130。馮丰儀(2004)。教育行政倫理及其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馮朝霖(2001)。認同、差異與團結~人權教育與教育人權的辯證。學生輔導雙月刊,73,94-103。馮朝霖(2004a)。人權教育作為一種人權的辯證思考:兼論臺灣學校人權教育的困境。載於李永熾、張炎憲、薛化元(合編)「人權理論與歷史論文集」(頁372-408)。台北縣:國史館。
馮朝霖(2004b)。各級學校人權環境評估項目之建立與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
馮朝霖(2004c,4月)。各級學校人權環境評估項目之建構與研究。載於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陽明大學、教育部聯合舉辦之「人權教育國際研討會」(頁110-134),台北市。
馮朝霖(2005)。台灣文教人權指標調查報告。台北市:中國人權協會。
莊哲權、曾秀英、李義、魏裕鑫(2007,5月6日)。不適任教師隨時引爆,拿他沒轍。中國時報,A3版。
楊可耘(1999)。減班超額教師何去何從?師說,130,5-8。
楊哲銘(2000,9月30日)。胖天鵝本質、不為教育只為曝光~現在的教師麻辣勝過師鐸獎、現在的學生,只有權利沒有義務。聯合報,15版。
楊洲松(2003,9月)。人權教育:理念、實踐與問題。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部舉辦之「師資培育機構人權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專刊」(頁29-40),台北市。
楊惠芳(2007,5月3日)。教師會法案、排除罷教權。國語日報,1版。
楊朝祥(2001,12年16日)。為家長教育參與權催生。中央日報,2版。
楊朝祥(2002,1月20日)。夫子落淚告學生,情何以堪。中央日報,2版。
董蘭英(2005)。公立國中教師行使勞動三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怡婷(2003)。學校教師會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趙卿惠(2004,10月11日)。齊頭式平等、家長「異」見多。自由時報,20版。
廖俊仁(2006)。台灣教師人權運動~1987-2005。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廖錦聰(2004)。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人權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松山區五所國三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潘慧玲、陳怡錚(2001)。教師生涯的再概念化。教育研究月刊,87,51-60。鄭彩鳳(2003)。美國教師工會之發展:兼論台灣組織教師工會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6(2),21-42。鄭彩鳳(2004)。小學教師組織工會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459~492。
鄭惠娟(2004)。我國教師身分保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燿男(2002)。國中小教師組織的組織公民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學校組織公民行為初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黎淑慧(2004)。人權概論。台北縣:新文京。
劉文彬(2005)。西洋人權史。台北市:五南。
劉巧麗(2003)。學校科層組織的實施困境與突破。菁莪季刊,14(4),35-46。劉和然(2006)。臺灣十年教改之回顧、省思與再出發。臺灣教育,637,16-23。劉妙真(2005)。我國師資培育政策之現況與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39,201-212。劉佳玫(2001)。導師異動對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一個國小班級學童的個案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劉美姿(2002)。健康學校組織之探討。學校行政,17,64-69。劉炯意(2003)。我國中小學教師聘任制度及聘任契約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劉欽敏、張永宗(2002)。從函數對應走向非函數關係的師資結構供需--九年一貫課程國中領域教師合理員額配置之推估與建議。學校行政,19,158-169。劉嘉韻(2006,7月31日)。台教師甄試錄取率低 學者:體制出問題。中央通訊社。2006年10年14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6/7/31n14048
18.htm
衛民(1999)。從勞動三權觀點論公共部門教師會協商權與罷工權。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2),265-299。蔣興儀、簡瑞容(譯)(2002)。B. A. Reardon著。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台北市:高等。
論法治與人權(無日期)。2006年11月8日,取自中國人權協會網站http://www
.cahr.org.tw/listlawedu.asp?idno=1
盧政春(2004)。台灣社會安全體系之問題與對策。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計畫。台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貓頭鷹出版社(譯)(1997)。D. Crystal編。劍橋百科全書。台北市:貓頭鷹。
薛化元(1997)。教師地位與權利義務~以台灣中小學教師為中心。台北:業強。
薛鴻輝(2005)。教師會或教師工會:中小學教師的組織認同探討~以台北縣市、高雄縣市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謝文全(1977)。論教師流動。今日教育,32,13-22。
謝文全(1999)。中小學校長培育、任用、評鑑制度。教育資料與研究,28,1-5。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第二版)。台北市:高等。
謝文斌(2002)。中小學教科書開放審定制後的問題與檢討。學校行政,22,68-69。謝邦昌(2004)。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人權意識調查。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縣:輔仁大學統計資訊學系。
謝婉玉(2002)。學校行政探究行為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朝宗(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瑞智(1996)。教育法學(增訂版)。台北市:文笙。
謝紫菱(2005)。變革與挑戰:新制教育實習輔導制度評析。學校行政,40, 226-238。謝紫菱(2006)。臺灣與日本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審擇制度之比較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4(3),13-20。
韓國棟(2004,10月12日)。流浪教師三萬人,師資培育大刀砍。中國時報,A8版。
韓國棟(2007,5月4日)。學生難管,老師早就很「痛苦」。中國時報,A2版。
蔡文生(2006)。現階段臺灣原住民學生之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探討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34(3),21-34。
蔡佳珍(2004)。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家長參與校務之權利與權力運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蔡榮貴、洪如玉、許家驊、黃方銘(2005)。「人權教育與其他相關教育議題理論整合與教學研究」總結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PG9204-1091)。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
蔡進雄(2000)。學校科層體制與教師專業自主的衝突解決之道~以學校教師會為例。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4),82-87。蔡進雄(2005)。學校組織正義對教師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菁莪,17(1),13-27。
瞿立鶴(主編)(1992)。教師權利的覺醒。台北市:中華民國全國教育會。
簡佳珍、林天祐(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0(5),137-162。戴國璋(2004)。屏東縣國小家長與教師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態度、動機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藍苔菁(2005)。國小實施校長遴選後校園權力結構與校務運作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羅德水(2004,6月7日)。論校長支配類型與校園民主。台灣立報,8版。
蘇進棻(2002)。科層體制在行政機關應用之評析:兼談改進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46,85-90。蘇瑛慧(2001)。教改人士迷外國月亮,楊實秋看衰臺灣教改。台灣立報,8-9版。
hillsmile(2006,11月)。學校組織運作的新典範-談學校裡「行政裁量權」和「教育專業自主權」的動態平衡(上)。教育家電子報,3。 2006年12月11日,取自http://www.nta.org.tw/oldmaillist.asp
貳、英文部分
Baker, D. P., & Smith, T. (1997). Trend 2: teacher turnover and teacher quality: Refocusing the issue. Teacher College Record, 99(1), 29-34.
Ball, S. J. (1987). The micropolitics of the school: Towards a theory of school organization. London: Methuen.
Bascia, N. (1998). The next steps in teacher union and reform. Contemporary Education, 69(4), 210-213.
Bay, C. (1982). Self-respect as a Human Right: Thoughts on the Dialectics of Wants and Needs in the Struggle for Human Community. Human Rights Quarterly ,4, 53-75.
Benedi, C. F. (1997). Human Rights: The Theme of Our Times. St. Paul, Minnesota: Paragon House.
Blau, P., & Scott, R. (1962). Formal organizations. Scaranton, PA. : Chandler.
Chen, H-J. (2003, Sep). Gender career differentiation: A case study in a Taiwanese primary schoo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pp. 10-13). University of Heriot-Watt, United Kingdom.
Cochren, J. R. (1998). Teacher unions: A career educator’s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Education, 69(4), 214-217.
Cooper, B. S. (1992). Labor relations in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Westport: Greenwood .
DeYoung, A. J. (1986). Educational〝excellence〞versus teacher〝professionalism〞:Towards some conceptual clarity. The Urban Review, 18(1),71-84。
Donnelly, J. (2003). 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Friedson, E. (1973). Dominant professions, bureaucracy and client services .In W. R. Rosengren & M. Lefton (Eds.), Organizations and Clients : Essays in the Sociology of Service . Columbus, Ohio: Merrill.
Green, R. H. (1981). Basic human rights / needs: Some problems of categorical translation and unification.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 27: 53-58.
Hanson, E. M. (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n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Hoy, W. K., &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Ingersoll, R., & Rossi, R. (1995). A tally of teacher turnover. Education Digest, 61(4), 39-41.
Jessup, D. K. (1985). Teachers, unions and change.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Koenig, S. (1997). Forword. In, G. Andreopoulos & R. Claude, (Eds.), Human rights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p.xiii-xix).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innsylvania Press.
Lanenburg, F. C. (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alifornia: Wadsworth.
Lukes, S. (1977). Essays in social theory. London: Macmillan.
Macke, S. M. (1998). Teacher unionism: Back to the future. Contemporary Education, 69(4), 180-181.
Maslow,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cAdam , R., & Letch, C. (1998). The links between organization learning and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2(3/2), 47-62.
McCarthy, M. M., Cambron-McCabe, N. H., & Thomas, S. B. (1998). Public school law: Teachers' and students' rights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Meyer, J. W., & Rowan, B.(1983).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J. W. Meyer & W. R. Scott (Eds.), Organisational environments: Ritual and rationality (pp.71-98). London: Sage.
Owens, R. G. (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4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eyes, P. (1990). What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commitment,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 In P. Reyes (Ed), Teachers and their workplace: Commitment,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 (pp.15-21).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Ltd.
Starratt, R. J. (1991). Building an ethical school: A theory for practice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7(2), 185-202
Strike, K. A., Haller, E., & Soltis, J. F. (1988). The ethic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Taylor, A. (1995). Employment equity for women in Ontario school boards: Towards a revolution from the ground up. In C. Reynolds & B. Young (Eds.), Women leadership in Canadian education (pp. 83-100). Calgary, Alberta: Detselig.
Thompson, A. A. (1969). Collective bargaining in the public service: The TVA exper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ther government agencies. In R. T. Woodworth & R. Peterson (Eds.), Collective negotiation for public and professional employees (pp. 42-54). Glenview, IL : Scott, Foresman.
UNESCO (1966).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 Record of the conference. UNESCO statistic Report.
Vann, B. J. (1999). Micropolitics in the United Kingdom: Can a principal ever be expected to be 〝one of us〞?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19(2), 201-204.
Veenman, S. (1984). Perceived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2),143-178.
Wilson, S. M., & Coolican, M. J. (1996). How high and low self-empowered teachers work with colleagues and school pincipa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hought, 30(2), 9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