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997打老師團體(2005)。人本教育基金會—體罰論述研究室。2005年1月15日取自http://tfar.info/archives/2005/01/15/676/
2005論「立法禁止體罰」(2005)。人本教育基金會—體罰論述研究室。2005年12月15日取自http://tfar.info/archives/2005/01/15/676/531&BigClassID =23&SmallClassID=54&SpecialID=24
丁國進(2000)。政治學(4版)。台北市:五南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1)。教育法規與教育現場。人本教育札記,148,20-22。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2)。政府漠不關心,學校陽奉陰違!2002年國中違反常態編班狀況調查報告。人本教育札記,161,20-23。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3,10月)。「地區組距不可公佈」聯署書。人本教育電子報。2004年10月30日取自http://hef.yam.org.tw/news/41.htm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4b)。能力編班記者會─找出誰是壞皇后。2004年11月12日,取自http://hef.yam.org.twresearch9320040630index1.htm.mht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5,5月)。人本的錢事。人本之友會訊,4版。
人本教育基金會(無日期a)。台灣與人本大事記。人本教育基金會網站。2004年1月25日,取自http://hef.yam.org.tw/index01.htm
人本教育基金會(無日期b)。人本理念。人本教育基金會網站。2004年1月25日,取自http://hef.yam.org.tw/index01.htm
人本教育基金會(無日期c)。台灣土地上的人本足跡—會務工作。2004年1月25日,取自http://hef.yam.org.tw/index01.htm
人本教育基金會(無日期d)。經費從哪裡來?。2004年1月25日,取自http://hef.yam.org.tw/index01.htm
人本教育基金會(無日期e)。人本教育基金會足跡—組織架構。人本教育基金會網站。2004年1月25日,取自http://hef.yam.org.tw/index01.htm
大手牽小手九年一貫開步走(2001)。教師創意教學網站。2004年8月12日取自http://class.eje.isst.edu.tw/
孔維勤(1990,7月4日)。國中能力分班,家長絕食抗議。聯合報,5版。
牛慶福(1992,5月24日)。人本基金會建議自學方案交由學童決定。聯合報,14版。
王千美(1992)。利益團體遊說活動對政策制定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俊權(1989)。我國壓力團體與教育行政決策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紀青(2003a,10月15日)。抽查常態編班,部分校長不以為然。聯合報B2版。
王紀青(2003b,11月5日)。常態編班「守法的學校倒楣」。聯合報,B1版。
主婦聯盟(無日期)。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2005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huf.org.tw/
以行動扭轉觀念,勸常態分班,遊說團打組織戰(1990,7月29日)。聯合報,15版。
史英(2006)。人本論壇:我真的很不想這麼說。人本教育札記,207,2。台灣師範大學(2004)。台灣師範大學展望新教育系列座談會。2005年4月30日取自http://littletree2.ndhu.edu.tw/news/
民間遊說團奔波校園間,力促國中常態分班(1990,7月23日)。民生報。13版。
田麗虹(2001)。國會生態地圖總導覽:國會助理工作手冊。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立法院(2003a)。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2(43), 95-96。
立法院(2003b)。立法院第五屆第四會期第十五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公報,91(20),252-257。
立法院(2003c)。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2(59),4。
立法院(2004a)。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25),74-75。
立法院(2004b)。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37),71-74。
立法院(2004c)。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34),3-97。
立法院(2004d)。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36),1-3。
立法院(2004e)。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24),252。
立法院(無日期)。立法程序。立法院全國資訊網。2006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ly.gov.tw/
江中明(1990,4月29日)。延長國教方案八個團體陳情暫緩實施。聯合報,5版。
江明修、陳定銘(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4,153-192。
江金山(1985)。公共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江建男(2004,8月5日)。另類能力分班?特教班通過,教師會質疑。聯合報,B2版。
行政院青輔會(2006)。青年國是會議常設化-我們需要怎樣的常設性青年國是會議?。2006青年國是會議議題手冊。台北市:行政院。
吳定(1991)。公共政策。台北市:中華電視公司。
吳定(1995)。公共行政論叢。台北市:天一。
吳宛真(2005)。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壓力團體運作策略之探討—以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3)。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9-236)。台北市:高等教育。
呂亞力(1990)。政治學。台北市:三民。
改進九年國民教育,省府採取重要措施(1969,11月19日)。聯合報,2版。
李士崇(1994)。利益團體與多元社會。社會科學學報,3,1-21。
李燿丞、喻文玟(2004,8月14日)。反能分班遭恐嚇,按鈴控告。聯合報,B2版。
劭冰如(1997,7月16日)。老師哭:前段班孩子生活黑暗。聯合晚報,3版。
周育仁(1992)。利益團體在我國政策制定過程中扮演之角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1-0301-H005-09)。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
周燦德(1994)。影響教育決策的政治作為—法制化歷程初探。師鐸,10,8-11。
孟祥傑(2003a,10月9日)。彰化是首站!?部長預告,下鄉抓能力分班。聯合報,B8版。
孟祥傑(2003b,12月25日)。教育政策論戰,候選人接招。聯合報,B8版。
孟祥傑(2004a,4月16日)。杜絕能力分班,違者應負刑責。聯合報,A2版。
孟祥傑(2004b,6月28日)。違常態分班校長,學者建議解聘,人本研究「證明後段班確實被放棄」,下月全國教局長會議將討論。聯合報,A6版。
林天祐、虞志長、張志毓、余瑞陽、邱春堂、楊士賢(1996)。教育政策形成及制定過程分析。初等教育學刊,5,1-40。
林水波、張世賢(1989)。公共政策。台北市:五南。
林永勝(1997a,5月4日)。吳京要終結國中後段班,下學年開始一律廢除。民生報,21版。
林永勝(1997b,7月7日)。教育部通令國中一律常態分班,不分公私立九月同步實施。民生報,20版。
林永勝(1997c,7月17日)。常態編班行動連線昨成立。民生報,20版。
林永勝(1997d,7月18日)。專題報導:常態編班V.S. 能力分班。民生報,42版。
林永勝、林睿俐(1997,7月26日)。吳京:落實常態編班獎懲分明。民生報,20版。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市:麗文。
林建農、廖惠玲(2004,7月21日)。按採能力分班,學校花樣多。聯合報,B2版。
林睿俐(2004,8月10日)。國中編班作業展開,‘人本’反對能力分班事。民生報,CR2版。
林麗雪(2003a,9月14日)。教發會登場,場外抗議如潮。民生報,A3版。
林麗雪(2003b,9月18日)。落實國中常態編班,教部1個月內抓藥方。民生報,A4版。
林麗雪(2004,6月12日)。常態編班法源,立院昨未通過。民生報,A2版。
爭取能力分班權,苗栗發起連署(2003,12月2日)。聯合報,B8版。
邱淑宜(1994,5月4日)。教局研訂國小編班辦法,下學年起 甭想‘走後門’。聯合晚報,12版。
金武鳳(2000,8月29日)。國中常態編班教局保證。聯合晚報,12版。
侯叔倫(2004,5月4日)。反對常態編班國中校長陳情。聯合報,B1版。
侯淑倫(2004,5月4日)。反對常態編班,國中校長陳情。聯合報,B1版。
胡玉立(1990,4月14日)。延長國教家長角色反轉。聯合報,3版。
范植明(1991a,2月27日)。北市有能力全面實施免試升高中高職。聯合報,14版。
范植明(1991b,3月12日)。教育部支持好構想,國中分類評量。聯合報,13版。
孫志麟(1992)。利益團體對教育行政決策的影響。師友,302,30-34。
家長人情關說,挑選明星老師(1988,8月25日)。民生報,15版。
秦富珍(1997,7月30日)。吳京會阿扁,情投意合。聯合晚報,4版。
翁禛霞(2003,12月9日)常態編班難落實,議員見議公投。聯合報,B2版。
能力分班並非升學的萬靈丹(1988,11月7日)。民生報,15版。
能力分班騙中騙(1988,11月24日)。聯合報,14版。
匿名(2005a,12月10日)。史英史哲父子的真實面目【第1則訊息】。發表於教育改革與教育討論區,取自http://forum.frontier.org.tw/hef/viewtopic.php? topic=5726&forum=1
匿名(2005b,12月18日)。人本教育基金會淪為執政黨發起階級鬥爭的打手?【第1則訊息】。發表於教育改革與教育討論區,取自http://forum.frontier. org.tw/hef/viewtopic.php?topic=5705&forum=1
匿名(2006a,1月24日)。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下台了【第3則訊息】。發表於教育改革與教育討論區,取自http://forum.frontier.org.tw/hef/viewtopic.php? topic=6127&forum=1
匿名(2006b,9月18日)。請問史先生【第1則訊息】。發表於教育改革與教育討論區,取自http://forum.frontier.org.tw/hef/viewtopic.php?topic=8982& forum=1
國中二段式混合編班將取消,可能採學科能力分組教學(1985,1月19日)。聯合報,1版。
國中將採兩項實驗教學,革新編班方式(1976,1月30日)。聯合報,2版。
國中從此不「放牛」!師生之緣憑籤定(1989,3月18日)。聯合報,14版。
國中採取能力分班,自下學期擴大試辦(1977,2月5日)。聯合報,2版。
國中教學正常化,教長指示貫徹實施(1991,3月19日)。民生報,13版。
國中普遍有三癌,惡補惡少與近視(1983,2月22日)。聯合報,2版。
國中編班決作改變,原則採取能力分班(1969,6月15日)。聯合報,2版。
國中學科能力分組試辦績效良好,證明確符因材施教原則,將供修訂編班辦法參考(1978年,9月4日)。聯合報,2版。
常態分班陽奉陰違(1989,8月21日)。聯合報,14版。
常態編班能力分班,國中可以自行選擇(1985,7月16日)。聯合報,2版。
張世熒(2000)。利益團體影響政府決策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9(3),23-52。張鈿富(1993)。政策分析與未來的教育政策制定。教育研究雙月刊,29,41-48。張錦宏(2003,11月1日)。教部擬修法貫徹常態編班。聯合報,A6版。
張錦宏(2004,1月11日)。報告孔子:有教無類不見了。聯合報,B8版。
張麗君(1990a,9月4日)。學生離校出走,教育部長心焦。民生報,15版。
張麗君(1990b,10月26日)國中“放牛班”將不再出現。民生報,1版。
張麗君(1991a,3月18日)。國二分流教學下學年開始。民生報,13版。
張麗君(1991b,3月21日)。 國中因材評量制下週一正式登場。民生報,13版。
張麗君(1992a,2月12日)。常態編班能力分位。民生報,15版。
張麗君(1992b,2月15日)。常態編班郝揆公開支持。民生報,13版。
教育向錢看,杏壇亮紅燈!國中進好班行情一萬塊(1987,11月12日)。聯合報,8版。
教育部(1983)。修正國民中學學生編班實施要點第九點。教育部公報,102,15-16。
教育部(1991a)。成立「改進現階段國中教育問題執行小組」,檢討改進相關問題。教育部公報,196,43。
教育部(1991b)。國中編班辦法將作重大變革。教育部公報,196,43-44。
教育部(1992a)。部長指示貫徹常態編班不要怕壓力。教育部公報,207,32。
教育部(1992b)。舉行國中教學正常化座談會。教育部公報,205,32-33。
教育部(1997a)。落實國中常態編班。教育部公報,270,36。
教育部(1997b)。決定檢討修正國民中學學生編班實施要點。教育部公報,272,50。
教育部(1997c)。公布國中常態編班通報網路系統。教育部公報,273,43。
教育部(2004)。修正「國民中學編班實施要點」。教育部公報,356,5-6。
教育部(2005)。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常態編班及分組學習準則。2005年11月25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
教育廳(1984)。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南投縣:臺彎省政府教育廳。
教育廳(1998)。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補述篇。南投縣:臺彎省政府教育廳。
教務主任遭檢舉,包庇老師製造糾紛,收取紅包開補習班(1987,5月14日)。聯合報,7版。
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腦力激盪營(2001)。教師創意教學網站。2005年10月12日取自http://class.eje.isst.edu.tw/
曹俊漢(1981)。利益團體與美國的民主政治。中國論壇,16(12),21-29。曹俊漢(2001)。公共政策。台北市:三民。
梁玉芳(1992,4月4日)。另一種消費者,教育實驗品 缺乏品質保證單。聯合報,14版。
梁震坤(2004,4月23日)。國中小編班立委促自訂方式。聯合報,B1版。
現行國中編班辦法李煥指示重新檢討(1985,1月10日)。聯合報,2版。
許敏溶(2001,4月9日)。為教界除蛆反腐化教育連線成立。中央日報新聞網。2005年10月15日取自 http://www.cdn.com.tw/welcome.htm
許敏溶、王述宏(2005,12月)。軍公教遊行 抗議18%改革抹黑。自由電子報。2005年12月11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dec/11/today-p2.htm
郭生玉(1998)。心裡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
郭昆明(2002)。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之研究—財團法人國際唱片業交流基金會個案。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上智(1995)。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運動:消息來源和議題傳散模式的探究。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北。陳文玉(1997)。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北縣開放教育政策個案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陳加再(2002)。教育政策合法化過程之研究—以教育基本法之制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永順(2003,10月14日)。嘉市國中能力編班,人本:依然故我。聯合報,B2版。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希林(1997,7月17日)。前段班學生:我也是受害者,一個國中生請人本轉信給吳京。聯合報,17版。
陳朝平(1982)。金錢、政客、蝕為當前台灣政經關係把脈。聯合月刊,10,17-24。陳朝松(2007,5月13日)。人本基金會一再以政治手段綁架多數民意【第1則訊息】。發表於教育改革與教育討論區,取自http://forum.frontier.org.tw/ hef/viewtopic.php?topic=10704&forum=1
陳榮俊(1990,8月29日)。青少年犯罪防制方案,有如大拼盤。聯合報,7版。
陳碧華(1991a,8月4日)。溝通教育理念,「理想」放手一搏。聯合報,6版。
陳碧華(1991b,12月28日)。要求公布各年級月考學業成績。聯合報,5版。
曾春榮(2004)。一個教育壓力團體的組織生命史研究—以人本教育基金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曾慧燕(1997,2月5日)。吳京:台灣七成國中生被欺負遺棄。聯合報,6版。
程振隆(2004)。從國王的新衣論「能力編班」與「常態編班」之立法—何以只能做不能說?挑戰—來自對的堅持。台北縣:龍岡。
程振隆(2007,4月)。教育政策制定中壓力團體扮演的角色與策略。文章發表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之壓力團體專題演講,台北市。
黃宏璣、林錫霞、胡蓬生(2003,11月6日)。教育部「掃蕩」能力分班,傅學鵬促教育局串連各縣市,向中央反映基層心聲。聯合報,B1版。
塗志葆(1995)。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民意—概念性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Andrew Heywood著。最新政治學新論。台北縣:韋伯。
楊正敏(1994,12月16日)。打通國中升高中瓶頸,教育施政重點郭為藩計畫推動完全中學學生可少一次聯考。聯合報,6版。
楊羽雯(1992a,6月24日)。「國中學生編班要點」、「國中學生成績考查辦法」修正通過,自學方案可能走向能力分班偏重智育。聯合報,6版。
楊羽雯(1992b,8月31日)。兩極看法常態編班才能救後段班學生。聯合報,36版。
楊泰順(1992)。利益團體的理論與實際。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4),1-14。楊蕙菁(1997a,7月10日)。國中小研訂學力指標。聯合報,6版。
楊蕙菁(1997b,7月11日)。未常態編班國中校長考績拿不到甲等。聯合報,19版。
楊蕙菁(1997c,8月2日)。常態編班剩嘉市未點頭。聯合報,19版。
落實國中常態編班,教部一個月內抓藥方(2003,9月18日)。民生報,A4版。
葉玲君(1992,1月23日)。人情班少不了,分班名冊真假兩套。聯合報,16版。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葉惠欽(1993,9月13日)。教局重申不准學校能力分班。聯合晚報,10版。
頑劣學生集中一班,氣味相投變得更壞(1982,4月20日)。聯合報,2版。
靳菱菱(2003)。「公共」利益?「誰」的利益?利益團體相關理論探討。台東師院學報,14,327-346。
實施國中學科能力分組教學,國中主管多表支持(1985,1月22日)。聯合報,2版。
廖峰香、陳煌遙、賴貞君(編著)(1991)。政治學入門。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徹查惡補弊端,不假他人手(1988,10月27日)。聯合報,14版。
徹查惡補弊端不假他人手(1988,10月27日)。聯合報,14版。
趙秋實(1976年,1月12日)。消除國中能力分班弊端,下期試辦學科能力分組。聯合報,2版。
劉宜容(2004)。利益團體與教育。載於林天祐(總校閱),教育政治學(頁135-166)。台北市:心裡。
劉明德譯(1991)。Charlies E. Linblom著,政策制訂過程(The policy-making process)。台北市:桂冠。
劉金清(2003,10月14日)。全縣國中實施能力分班?聯合報,B1版。
劉青雷(1988)。衝突與妥協—美國利益團體與遊說活動。台北市:時報文化。
劉欽旭(2004)。「930526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審查教師法第11~15條」側記。2006年6月12日取自http://www.nta.org.tw/w133/talk3/main.asp?GK= 0&IPage=2&Num=2992
潘淑婷(2003,10月13日)。人本:常態編班僅宜縣滿分。聯合報,A10版。
潘慧玲(2003)。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34)。台北市:高等教育。
蔡淑萍(1992)。我國公共利益團體影響教育政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文正(2004,8月10日)。民間調查七間國中變相能力分班。聯合報,B1版。
鄭怡世(2002,4月)。市民社會、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聯盟、與政策形成—以「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立法過程為例。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福利協會、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之「民主政治與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嘉義市。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1992,4月14日)。自願就學計畫深度報導之六。聯合報,14版。
薛曉華(1996)。集體行動空間的集結與形成: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之發展。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台北市:前衛。
謝小芩(2003)。對抗、競爭與合作:台灣民間教育改革團體與學校體制的互動模式—以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為例。載於黃顯華、孔繁盛(編),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的伙伴協作(頁19-47)。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謝卓君(2002)。教育基本法制定過程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簡余晏(1993,5月24日)。沒有長期目標穩定規劃。聯合晚報,4版。
簡徐芬(1994)。公共利益團體影響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以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簡慧珍(2003,9月13日)。要求落實常態編班,老師下跪。聯合報,B2版。
簡慧珍(2004,6月5日)。反常態編班,議員大動作。聯合報,B2版。
顏國樑(2000)。我國教育基本法的立法過程、內容分析及其對教育發展的影響。新竹師院學報,13,375-401。英文部分
Anderson, J. E. (1994). Public policymaking (2nd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Berry, J. M. (1977). Lobbying for the people: The political behavior of public interest group.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erry, J. M. (1989). The interest group society (2nd ed.). Glenview, Ill: Scott, Foresman
Cobb, R.W. (1972).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 the dynamic of agenda-building. Baltimore, M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obb, R., Ross, J. K., & Ross, M. H. (1976). Agenda building as a comparative political proces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0, 126-138.
Dahl, R. A. (1956). A preface to democratic theo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Vos. T. (1975). Introduction to politics. Cambridge, MA: Winthrop Publishers.
Dunn, W.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ell.
Dye, T. R., (1995).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8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Dye, T. R. (2002).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10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eld, D. (1988). Models of democrac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Hula, K. W. (1999). Lobbying together: Interest group coalitions in legislative politics.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Hrebenar, R. J., & Scott, R. K. (1982).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Jorgesen, D. l. (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 CA: Sage.
Kingdon, J. W.(1995).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ticies. (2n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Kingdon, J. W. (1981). Congressmen’s voting decisions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Lindblom, C. E. , (1980).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ell.
Lincoli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Lowi, T. J. (1969). The end of liberalism: Ideology, policy and the crisis of public authority. New York: Norton.
Mawhinney, H. B. (2001).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interest group. Education Policy, 15(1), 187-214.
McMillan, J. H., & Schumacher, S. (2000).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conceptual introduction(5th ed.). Glenview, Ill: Scott, Foresman,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Portney, K. E. (1986). Approaching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policy and program resear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igel, R. S. (Ed.). (1970). Learning about politics: A reader 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Sipple, J. W., & Miskel, C.G., & Matheney, T. M., & Kearney, C. P. (1997).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 interest group: Life at the intersection of big business and education reform.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3, 440-473.
Stake, R. E. (1998). Casestudies.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eds.),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pp.86-109). Thousand Oaks, CA: Sage.
Truman, David Bicknell. (1951).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Alfred. Knopf.
Wilson, G. K. (1990). Interest Groups. Oxford and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Zeigler, H. & Bear, M. A. (1969). Lobbying: Interaction and influence in American state legislatures.Belmont, CA: Wads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