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3 19: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麗卿
論文名稱:清代麥寮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
指導教授:溫振華溫振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4
中文關鍵詞:社會變遷區域研究清代麥寮開發史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9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主要研究區域為麥寮地區,位處濁水溪沖積扇平原的扇端,風頭水尾的自然因素塑造了特殊的生活環境,有著風大、沙多、地勢低、土地鹽分高的缺點;但也有地下水豐富、取水方便的優點。從麥寮地區目前所發現的崁頂、雷厝、豐榮、施厝寮等四處遺址,顯示金屬器時代已有人類在此居住。在漢人未進入開墾之前,本區域主要為平埔族貓兒干社、南社的活動範圍。康熙年間,漢人開始入墾此區域,使得平埔族社會與漢人社會均產生變化,本文主要在探討清代漢人拓墾麥寮鄉的過程,平埔族貓兒干社、南社如何從漢人的舞台退出或隱沒於漢人社會,以及漢人在建立以漢人為主體的社會之過程,並論及宗教及宗族在其中所發揮的意義與功能。
對平埔族貓兒干社、南社而言,原本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荷鄭時代對其造成某程度的改變,但這些改變並不算大。等到漢人大規模地入墾,以繳交社餉銀的方式取得實際土地耕作權,導致貓兒干社、南社間接喪失土地,陷入貧困的處境,最後一部分平埔族遠走至他鄉埔里,而留下來的則漸漸融入漢人文化中,道日治時期,麥寮鄉幾無平埔族的蹤跡。
漢人入墾麥寮相當早,最早可追溯自明末清初,可能是跟隨著鄭氏而來,但屬於少數,清康熙末年到乾隆年間是漢人入墾麥寮的高峰期,聚落一一成形,人群繁衍,商業活動興盛而後街市出現,清代麥寮鄉先後出現海豐港街、麥寮街。
在當時政府公權力不彰的社會裡,天災人禍頻仍的情況下,宗教信仰與宗族組織扮演著整合人群、重整秩序的重要角色。而宗教信仰在靠海的麥寮鄉也顯現其特殊性,王爺信仰與媽祖為大宗,在儀式活動方面已展現其多元化。在宗族方面,各宗族依照血緣或族群而聚居分類,使得麥寮鄉的血緣聚落、同籍而居的聚落頗多,許姓與林姓佔最多數,至今在選舉活動中仍展現其影響力。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麥寮鄉的自然環境…………………………………………14
第一節 氣候……………………………………………………14
第二節 水文……………………………………………………22
第三節 地形與地質……………………………………………30
第三章 清代漢人的移入與拓墾……………………………………38
第一節 清代以前的人類活動…………………………………39
第二節 平埔族的社會經濟變遷………………………………66
第三節 清代漢人的移民與開墾………………………………76
第四章 清代漢人的聚落社會………………………………………88
第一節 聚落形成與發展………………………………………88
第二節 經濟活動與街市發展…………………………………104
第五章 清代漢人社會組織的發展…………………………………116
第一節 祭祀圈的發展 …………………………………………116
第二節 宗族的發展……………………………………………156
第六章 結論 ………………………………………………………181
一、 官書、方志
不著撰人
1963〈戶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孫爾準奏」移會〉,《台案彙錄丙集》,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一七六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
1972《雍正硃批奏摺選輯》(一)四二巡臺御史索琳、尹秦訪陳臺郡田糧利弊摺。
六十七
1961《番社采風圖考》,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九十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江日昇
1960《台灣外記》,台灣文獻史料叢刊六○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阮旻錫
1958《海上見聞錄》,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二十四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拱乾
1960《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史料叢刊六十五種,台北市:臺
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德功
1961《彰化節孝冊》,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一○八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鍾瑄
1962《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一百四十一種,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璽
1962《彰化縣志》,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一百五十六種,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瑩
1957《東槎紀略》,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七種,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0《中復堂選集》,台灣文獻史料叢刊八十三種,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郁永河
1959《裨海紀遊》,台灣史料文獻叢刊四十四種,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倪贊元
1959《雲林縣采訪冊》,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三十七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屠隆 1959〈平東番記〉《閩海贈言》,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五十六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張燮 1961〈東西洋考〉,收錄於趙汝括《諸蕃志》,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一一九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叔璥
1957《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史料叢刊四種,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楊英
1958《從征實錄》,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三十二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蔣毓英
1985《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一百三十種,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良璧
1977《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七十四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藍鼎元
1958《東征集》,台灣史料文獻叢刊十二種,台北市:臺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

二、 專書、論文期刊
不著撰人
1995《雲林縣寺廟文化專輯》,斗六:雲林縣政府。
不著撰人
1997《雲林縣發展史》(上)(下),斗六:雲林縣政府。
不著撰人
1998《雲林縣鄉土史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崧興
1973〈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
36:1-9頁。
仇德哉、陳清雲
1980《雲林縣志稿》,嘉義:福羅印務館。
方豪主編
1983《台灣采訪冊》,台灣叢書第一輯,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中村孝志;吳密察、翁佳音編
1997《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板橋市:稻鄉。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譯
2002《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板橋市:稻鄉。
石再添
1980〈台灣西部海岸線的演變及海埔地開發〉,《地理研究報告》6期,1-36頁。
安倍明義
1987《台灣地名研究》,台北市:武陵。
伊能嘉矩
1973《台灣蕃政志》,台北:古亭書屋。
任茹、王柏山
1998〈明清台灣中北部地區水利之開發─從北港溪到大漢溪〉《台灣文獻》49卷3期,137-145頁。
李汝和
1970《台灣省通志─卷一土地志疆域篇》,台北:台灣省文獻會。
李國祁
1996<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內地化的解釋>《歷史月刊》107期:58-66頁。
吳錫德譯,Jean-Pierre Warnier著
2003《文化全球化》,台北市:麥田。
林朝棨
1957《台灣地形》《台灣省通志稿地理篇》卷一〈土地志〉,台北:台灣文獻委員會。
林玉茹
1996《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市:知書房。
林美容
1988a〈從祭祀圈來看台灣民間信仰的社會面〉,《歷史、文化與台灣-台灣研究研討會51~75回紀錄》,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3-31頁。
1988b〈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社,289-320頁。
1993《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市:自立晚報。
2000《鄉土史與村莊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北市:台原。
洪麗完
1992〈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研究〉《台灣文獻》四十三卷3期,165-259頁。
2000《二林鎮志》〈先住民〉,二林:二林鄉公所,154-196頁。
相良吉哉編
1933《台南州祠廟名鑑》,台南:台灣日日新報社台南支局。
莊英章
1978〈台灣漢人宗族發展的研究評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49-58頁。
陳美鈴
2000《二林鎮志》〈自然環境〉,二林:二林鄉公所,66-149頁。
陳其南
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正祥
1959《台灣地誌(中)》,台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
陳紹馨
1968與傅瑞德合著《臺灣人口之姓氏分佈》,臺灣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及遠東研究所:美國亞州學會中文研究資料中心發行。
1972《台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人口篇,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國川
2000〈日治時代雲林官有原野的土地開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3期:1-52頁。
2002a《清代雲林地區的農業墾殖與活動形式》,台北市: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2002b與施添福合著《台灣地名辭書卷九‧雲林縣》,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7《雲林採訪冊》研習資料未出版。
陳至德
2006《清代雲林地區漢人社會的發展》,中正大學歷史系碩論。
梁志輝
1998〈區域歷史與族群:清代台灣平埔族群討論〉《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141-162頁。
梁志輝、鍾幼蘭
2001《台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中)》,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
2002《台灣史》,台北:五南。
許雪姬等
1983《雲林文獻》第二十九輯,斗六:雲林文獻委員會。
許嘉明
1978〈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59-68頁。
張瑞津
1983a〈濁水溪沖積扇河道變遷之探討〉《地理研究報告》7:85-99頁。
1983b〈台灣網流的分布及其地形特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9:119-134頁。
1985〈濁水溪平原的地勢分析與地形變遷〉《地理研究報告》11:195-228頁。
張耀錡
1951《平埔族社名對照表》,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溫振華
1983〈清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師大歷史學報》11:43-95頁。
張素玢
2004《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台北市:學生書局。
富田芳郎
1955〈台灣鄉鎮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七卷3期。
曾景來
1939(昭和十四年)《台灣宗教と迷信陋習》,台北市:台灣宗教協會。
程大學
1986《台灣開發史》,台北:省政府新聞處。

程美容
2002《從麥寮拱範宮繞境活動看信仰文化人群的結合》,台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詹素娟、潘英海主編
2001《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楊萬全
1989〈濁水溪平原的水文地質研究〉《地理學研究》13:57-91。
劉澤民、陳文添、顏義芳編譯
2001《台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澤民
2002《平埔百社古文書專輯》,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劉枝萬
1995《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
臧振華
1995《台閩地區考古遺址: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內政部編印。
1999《台灣考古》,台北:文建會。
劉益昌
1992《台灣的考古遺址》,板橋市: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1996《台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南投市:台灣文獻委員會、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
2001〈考古學與平埔族群研究〉《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85-203頁。
2002《台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增田福太郎
1939《台灣の宗教》,東京養賢堂。
盧嘉興
1958〈清季台灣北部鹽務〉,《台北文物》七卷3期:60-63。
鍾幼蘭
1998〈平埔族群與埔里盆地─關於開發問題的探討〉《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p97-139。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1996《台灣堡圖》,台北:遠流。
1998《台灣土地慣行一斑》,台北:南天。
譚玉輝
2000《雲林縣麥寮鄉采風錄》,雲林麥寮:麥寮鄉民代表會。

三、廟誌
麥寮拱範宮第六屆管理委員會編撰
2003《麥寮湄州開山祖廟拱範宮沿革誌》,雲林縣麥寮鄉:麥寮拱範宮第六屆管理委員會。
許文雄
2004《聚寶宮蕭府太傅傳奇》,雲林縣麥寮鄉:光大寮聚寶宮。
聚寶宮編輯委員會
2004《光大寮聚寶宮沿革誌》,雲林縣麥寮鄉:聚寶宮管理委員會。



四、族譜
許如晃 《帝德公派下七房第二柱》影本
許際塗 《帝德公派下七房第四柱》影本
許丕修 《帝德公派下七房第五柱》影本
許良琴 《帝德公派下七房第七柱》影本
許秋培 《石龜太岳衍派許氏族譜》影本
陳光儀 《許氏鳴成族譜》影本
許碩夫 《許氏族譜》手抄本
許正忠提供 《茂廈衍派族譜》手抄本
許戊己提供 《可慕衍派許氏族譜》影本
許有朋提供 《許氏記神簿》手抄本
許應昌《許氏遷台第三房族譜》影本
陳育生提供《陳氏記神簿》手抄本
蔡秋水提供 濟陽衍派《蔡氏族譜》影本
蔡水江 《新吉青陽衍派佳公渡台傳略》影本
蔡德宗提供 莆陽衍派《蔡氏族譜》影本
林孝樞提供《西邊始祖族譜》手抄本
林武治、林秋水《林凱家族譜》影本
雷水圳提供的公媽牌紀錄影本
周金盆《周氏記神簿》手抄本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曾華源、許翠紋(1995)。青少年福利政策規劃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72期。頁62-77。
2. 廖光宇(2005)。合作式中途班-以善牧學園為例。教師天地。137期。頁49-51。
3. 詹火生(1987)。宗教倫理與社會福利。社區發展季刊。38期。頁24-25。
4. 楊坤鋒(2005)。非營利組織概念之檢討與澄清。逢甲合作經濟。37期,頁32-48。
5. 張隆順(1987)。對我國從事天主教社會福利工作之反省。社區發展季刊。38期。頁34-38。
6. 陳雪雲(2006)。國家、市場影響下之第三部門運作初採。社教雙月刊,133期,頁28-37。
7. 陳定銘(2006)。政府與第三部門協力關係探討。研習論壇。62期,頁1-11。
8. 舒兆民 (2002)。遠距華語文文化與語體教學試探。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9. 高家斌(2006)。非營利組織的教育參與策略。教育研究,141期,頁75-86。
10. 鄭讚源(2000)。台灣NGOs在國際社會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新世紀智庫論壇。11期,頁52-61。
11. 吳明烈(2001)。英國學習社會的十種學習模式。成人教育雙月刊。60期。頁49-50。
12. 鄧煌發(2000)。輟學少年之家庭與社會學習因素的比較分析。犯罪學期刊。5期。
13. 李自強(2004)。從安置輔導少年需求論資源網絡建構。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7期。頁165-180。
14. 趙達瑜(1992)。組織符號論:一個新的組織分析領域。中國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