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李平(1997)。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市:遠流。Armstrong, T.原著。
朱峰亮、曾增球( 2001) 。街頭籃球鬥牛高手, 商周出版社,141-173 頁。
劉德三(2001): 少年籃球, 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朱聲漪( 1998): 實用籃球教材與教法, 台灣省體育會籃球協會, 37-43 頁。
黃政傑和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出版社。
許義雄、葉國樑(2000)。「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教學模式與策略。翰林文教雜誌,9,頁12-19。林世元(1997)。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縣。丁惠琪(2000)。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李佳玲(1994):國中理化試行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黃政傑、林佩璇( 1999)。合作學習教學法。八十學年度國民教育輔導工作計劃,台灣省國民教育輔導團主編。
黃月嬋( 2001)。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教學相關問題及解決之道。學校體育,11(6),42-47。游惠音(1996)。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勝任目標取向及班及社會關係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賴春金,李隆盛(1992)。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中等教育,43(4),87-91。
鐘樹椽(1996)。國小學生電腦合作學習之研究-小組友誼、獎勵結構和學生因素之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葉淑真(1993)。高中音樂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張金淑(1989)。合作學習方式對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顧玉池(1999)。學生數學小組合作教學對函數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傅明俐(2000)。國民小學數學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臧俊維(2000)。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對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賴春金(1987)。我國家政技職教育現況探討與改進方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建瑜(1999)。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 五南。
劉秀嫚( 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 7:285-29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訓系。黃清雲(1997):合作學習能力組合方式與學生互動行為對運動認知學習成效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1(2),61-71。黃清雲(1998):掌握有效合作學習要素創造體育教學新境界。台灣省學校體育,8(3),4-13。
梁雲霞譯(2000)。多元智慧和學生成就:六所中小學的成功實例。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李坤崇(2002)。國民中小學成績評量準則之多元評量理念。載於教育部主編:國民中小學校長與視導人員理論篇研習手冊,121-136頁。台北:教育部。
田耐青(1999)。由多元智慧的觀點談教學評量:一些台灣的實例。教師天地,99,32-37頁。張稚美(2000)。落實多元智慧評量是心智習性的一大挑戰,載於落實多元智慧評量,郭俊賢、陳淑惠譯,9-12頁。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教育部(199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第一學習階段)。台北市。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多元智慧教與學(第二版)。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羅吉台、席行蕙譯(2001)。多元智慧豐富人生。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鄭金昌、王宗進(2003):合作學習與傳統學習應用在排球技術學習效果之比較。中華體育季刊,65貳、英文部份
Armstrong, T. (1994). Multiple intelligence in the classroom. VA : ASCD.
Armstrong, T. (1998). Awakening genius in classroom. VA : ASCD.
Campbell, M. J. (2000). An experiential learning approach to faculty in Asia - Pacific education. The Faculty of School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 in Biola University. Ph. D.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 Basic Books.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9).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Johnson, D. W . and Johnson, R.T.(1989).Toward a cooperative effort: A response to Slavin . Educational Leadership,46(7),80-81.
Johnson , D. W. and Johnson, R. T.( 1994) . Learning Together in the Social Studies Classroom.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ocial studies. N.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Johnson D.W. and Johnson R.T. (1994). The Pro-Con Cooperative Group Strategy: Structuring Academic Controversy Within the Social Studies Classroom.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ocial studies. N. 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Johnson ,D. W. and Johnson, R. T. & Holubec , E. J. (1998).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MN. :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Johnson, D. W. and Johnson , F. P. (2000). 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 .Boston : Allyn & Bacon.
Nattiv﹐A.(1994)﹒ 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s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94(3) ﹐285-297.
Parker, R.E.(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69(479),48-57.
Slavin, R.E.(1999)﹒Learning to cooperate﹐cooperating to learn. N.Y.:Plenum.
Slavin, R. E. (1987).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haran , S. & Shaulov , A.(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motivation to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Sharan , 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N.Y. : Praeger Publishers.
Vygotsky , L. S.(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