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秋光(2004)。屏東地區原住民國中學生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江界山(1999)。如何提高大學生體適能。大專體育,72,11-12。江書良(2002)。台北縣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傾向與場地設施及休閒參與機會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王宗吉(1999)。台北市青少年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3)。各年齡運動健康促進計畫。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李美枝(1982)。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文田(1996)。體育課程的設計模式與價值取向。台灣省學校體育,6(5),42-48。
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杜修治(2005)。國中性教育相關課程內容分析與學生需求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邱家範(2000)。高雄市資源回收行為整合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季瑋珠、張淑惠(1998)。初經年齡之世代研究(第一年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周宏室、劉照金(2004)。影響台灣地區學生體育態度之關鍵因素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1-15。邱敏惠(2002)。系統性護理指導對護校女生經痛知識、月經態度及經痛自我照顧行為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邱祈榮、林朝欽、王筱萱(2006)。武陵地區居民用火行為之探討。中華林學季刊,39(1),29-41。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施雅彬(1998)。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性知識差異比較及其與性相關行為經驗之研究。台灣性學學刊,3(1),1-15。
吳燕珊(2003)。月經週期與月經症候群對大專排球選手運動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洪敏元、何明聰、劉良慧、賴明華、林育娟(2005)。當代生理學(四版)。台北市:華杏。
胡蘭沁(1993),台南地區大專學生主要休閒型態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169-191頁。
晏涵文、李蘭、蘇鈺婷、李佳蓉(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性教育現況及需求之研究。台灣性學學刊,7(2),1-20。
黃琪瑜(1986)。青少女的月經態度及其有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黃美蓉(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黃天中(1995)。生涯規劃概論—生涯與生活篇。台北:桂冠。
黃雅菁(2006)。高中職女學生體育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黃孟姬(2003)。團體輔導對國小六年級女生月經知識與情緒適應之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縣。黃泰豪(2005)。「女生不喜歡運動?」談國小體育教學中的兩性差異。國民教育,45(5),88-93 。葉旭榮(1997)。「志工參與行為意向模式」的建構及其在志工人力資源招募的應用以老人福利機構志工招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陳秀玲(1999)。中部四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第一性徵成熟狀況及性知識和性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陳文俊(1983)。台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因素。台北:財團法人資訊教育推廣中心基金會。
陳淑月(1983)。某五專學生經期不適之探討。公共衛生,9(4),451-462。陳彰惠、洪志秀(1986)。高雄市國中一年級女生初經經驗之調查研究。公共衛生,13,347-353。陳偉瑀(2003)。大專院校體育教師教導方式對學生體育課學習的影響。體育學報,35,221-232。陳智仁(2004)。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陳司衛(2004)。台東地區綜合高中學生選修體育課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孫美蓮(2001)。我國大學校院體育課程之態度滿意度調查研究。大專體育,52,49-54。教育部(1984)。體育大辭典。台北市:臺灣商務。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鳳儀、陳全壽(1998)。月經週期對女性運動員的影響。中華體育,12(3),78-83。張新立、沈依潔(2005)。民眾步行行為意向之研究-以台北市民為例。運輸學刊,17(3), 233-260。張菊惠譯(2000)。克服經痛的自然方法。台北市:暖流。
張秋煉(2000)。台北市石牌國小體育課教學對健康體適能影響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張少熙(2000)。台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漢文書店。
許義雄(1988)。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台北市:文景。
楊聯琦(1992)。學生不喜歡體育、運動之原因探討。中華體育6(1),1-6。莊嘉坤(1991)。科學態度的評量。國教天地,90,76-86。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台北市:正中。
趙曲水宴(1993)。母親在女兒初經經驗中的角色與女兒的月經態度、月經憂慮及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潘詩婷(2002)。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謝金杏(2000)。青少女痛經自我照顧行為量表之發展與測試。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謝佩如(2001)。國小六年級學生與家長溝通性議題之現況調查--以新竹市學生為對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蘇萍(1992)。從國中生的性觀念談起。學生輔導通訊,19,26-47。
蘇娳敏(2002)。青少女初經心理、社會、生理反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趙坤景(2004)。桃園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成就、學習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歐陽美蓉(2004)。台北地區國中小女學生月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韓婷婷(1999)。民眾參與環境影響評估的行為意向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樊正治(1975)。體育教學內容問題。國民體育季刊5(3),15-16。二、英文部分:
Aicinena,s. (1991).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The physical educator,48(1),28-32.
Allport,G.W. (1935). Attitude.In C.Murchison(ed.).A handbook of social sychology. Worcester, Mass:Clard University Press, 104.
Babbie. E. R. (1979). Survey Research Method.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Brooks-Gunn, J., & Ruble, D. (1980). The menstrual attitude questionnaire. Psychosomatic Medicine, 42, 503-512.
Choi, P. Y. L. & Salmon, P. (1995). Stress responsivity in exercises and non-exercises during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menstrual cycle.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s, 41(6), 769-777.
Cowel, C. C.(1970). The contribu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to social development. In H.S. Slusher &A. S. Lockhart(Eds),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readings,(100-121).
Eagly,A., & Chaiken,S. (1993).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Fort Worth, TX: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Erdelyi, G. J. (1962). Gynecological survey of female athletes.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 174-179.
Fishbein and Ajzen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Ge, X., Conger, R. D., & Elder, G. H. (1996). Coming of age too early: Pubertal influences on girls' vulnerability to psychological distress. Child Development, 67, 3386-3440.
Golomb, L. M., Solidum, A. A., & Warren, M. P. (1998). Primary dysmenorrhea physical activity.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0(6), 906-909.
Harlow, S. D., & Ephross, S. A. (1995). Epidemiology of menstruation and its relevance to women’s health. Epidemiologic Reviews, 17(2), 265-283.
Hightower, M. (1997). Effects of exercise participation on menstrual pain and symptoms. Women & Health, 26(4), 15-27.
Lebrun, C. M.(1993). Effect of the different phase of menstrual cycle and oral contraceptive on athletic performance. Sports Medicine, 16(6), 400-430.
Lu, Zxy-yann Jane.(2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strual attitudes and menstrual symptoms among Taiwanese wome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3(5), 621-629.
Moore, S. M. (1995). Girl's understanding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enarch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8, 87-104.
Morse, J. M., Kieren, D., & Bottorff, J. (1993). The adolescent menstrual attitide questionnaire, part Ι: Scale construction.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14, 39-62.
Smoll, F. L.(1974). Motor impair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merican Corrective Therapy Journal, 28(1),4-7.
Stewart,M.J.,Green,S.R.,&Huelskamp,J.(1991).Secondary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The physical educator,48(2),72-79.
Taylor, D. L. & Woods, N. F.(1991). Perimenstrual symptoms and perimenstrual syndromes. Menstrual, health, and illness, 85-101.Times Roman: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Weber, A. L. (1992).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