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7 03: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凱暘
研究生(外文):Lo Kai-Yang
論文名稱:兒童基本操作性技能發展之建構—以試題作答理論取向
論文名稱(外文):Construct the Fundamental Manipulation Skills of Children- Using Item Response Theory Approach
指導教授:許義雄許義雄引用關係林世華林世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 I-Hsiung, Ph.D.Lin Sieh-Hwa, Ph.D.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9
中文關鍵詞:動作發展基本動作技能動作技能評估
外文關鍵詞:motor development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movement skill assess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5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以建立基本操作性技能為題,採用試題反應理論的取向,建立基本操作性技能評估方式,同時探討國小學童基本操作性技能能力。研究目的包含以試題作答理論建構適合於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基本操作性技能評估之測驗,同時評估目前國小學童所具備之基本操作性技能能力,並據此探討該能力與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設定之目標能力是否一致。參與者為國小三年級學童101人及五年級學童90人,合計191人。測驗採自編之打擊、運球、接球、踢球、投擲及滾球六項測驗作為評估的方式。測驗過程利用攝影機拍攝,並採二元計分方式記錄各測驗之特徵表現。資料分析以二參數模式進行,分析發現參與者在六項能力平均估計值皆高於測驗難度平均值,顯示六項測驗在難度估計上屬偏易的情況。同時,同年級男學童表現優於女學童,同性別則五年級學童優於三年級學童,且就動作表現型態而言,女學童在動作表現上存有變異性。在能力含概率上,男學童之能力涵蓋測驗難度的範圍皆大於80%,女學童部分則多項測驗尚未達達到80%的含概率。經由研究討論後,本研究主要獲致結論如下:(一)應用試題作答理論能有效建構動作能力之評估方式;(二)國小學童之基本操作性技能能力具有性別及年齡差異;(三)僅國小男學童在基本操作性技能能力符合分段能力指標之要求,女學童部分則多數未能達成。
The purpose was to construct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 assessments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in Taiwan through item response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assessed the competency of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nd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 of competence between students and competence indicators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area in Grade 1-9 Curriculum. The participation were 101 students from 3-grade and 90 students from 5-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The tests were including striking, dropping, catching, kicking, throwing, and rolling, which all were developed by researcher. The process of testing was shot by video, and recorded the data by dichotomous score.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two-parameter model. After analyzing, all averages of ability of students are higher than averages of difficulty of tests, showing all tests trend easy. Besides, the performances of boys were better than girls, and the performances of 5-grade are better than 3-grade. About movement pattern, there were differentiations with the preference of girls, and the contain rates for the difficulty of tests were more than 80 percentage in boys, and were less than 80 percentage in girl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ings:
1. It is effective to construct movement skill assessments by using item response theory approach.
2.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 and age in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3. Only the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of boys suitable the requirement of competence indicators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of Grade 1-9 Curriculum.
目次
論文通過簽名表……………………………………………………Ⅰ
論文電子檔案上網授權書…………………………………………Ⅱ
論文授權書…………………………………………………………Ⅲ
中文摘要……………………………………………………………Ⅳ
英文摘要……………………………………………………………Ⅴ
謝誌…………………………………………………………………Ⅵ
目次…………………………………………………………………Ⅶ
表次…………………………………………………………………Ⅸ
圖次…………………………………………………………………ⅩⅡ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必要性…………………………………………………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五節 名詞解釋……………………………………………………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基本動作能力發展與分析…………………………………10
第二節 基本動作能力表現評估……………………………………19
第三節 測驗理論發展與在體育學領域之應用……………………43
第四節 能力取向課程之探討………………………………………6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62
第二節 研究過程……………………………………………………63
第三節 研究設計……………………………………………………67
第四節 研究工具……………………………………………………67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8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試題的古典測驗理論分析…………………………………82
第二節 試題作答理論分析…………………………………………90
第三節 基本操作性技能探討………………………………………139
第四節 綜合討論……………………………………………………15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163
第二節 研究建議……………………………………………………165

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167
英文部分……………………………………………………………174

附錄
附錄一 基本操作性技能測驗特徵登錄表…………………………177
附錄二 研究參與同意書……………………………………………179
附錄三 古典測驗分析試題通過率與年級、性別摘要表…………180
附錄四 基本操作性技能測驗二參數模式摘要表…………………182
附錄五 打擊測驗反應組型百分比摘要表…………………………184
附錄六 運球測驗反應組型百分比摘要表…………………………185
附錄七 接球測驗反應組型百分比摘要表…………………………186
附錄八 踢球測驗反應組型百分比摘要表…………………………187
附錄九 投球測驗反應組型百分比摘要表…………………………188
附錄十 滾球測驗反應組型百分比摘要表…………………………189
中文部分
方家慶(1999)。利用測驗理論統計分析及了解化學學習進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俊杰(2004)。男性晚期兒童立定跳遠動作表現的相關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常義(2003)。TGMD-2「移動性動作測驗」常模之建立-一個桃園縣忠貞國小四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淑樺(2003)。學童參與桌球訓練前後動作能力之效益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王湘慧(2003)。皮巴迪動作發展量表第二版於腦性麻痺兒童的反應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王寶墉(1995)。現代測驗理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何榮桂和姚漢禱(1994)。桌球長發球校標參照測驗之編製。測驗年刊,41,109-122頁。
何榮桂和姚漢禱(1995)。運動技能效標參照測驗分界分數設定之新方法:以控制組法及技術抽離法為。測驗年刊,42,187-196頁。
余民寧(1993)。試題作答理論的介紹(九):測驗分數的等化(上)。研習資訊,10,2,7-12頁。
余民寧(1993)。試題作答理論的介紹(十):測驗分數的等化(下)。研習資訊,10,3,7-15頁。
余民寧(2002)。基本能力指標的建立與轉換。教育研究月刊,96期,11-16頁。
吳昇光(2002)。我國發展協調障礙學童之體適能及動作能力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吳雪玉(2001)。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動作測驗同時效度與診斷效率檢測。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李村祺(1998)。男童手球投擲動作型式:工作與環境限制效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村祺與卓俊伶(1998)。十二歲學童單手投擲型式的關鍵因素:手掌寬度,中華民國體育學會學報,25,259-268頁。
李堅萍(2000)。Simpson、Harrow與Goldberger心理動作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阮逸誠(2004)。基於拉邦動作分析之動作風格合成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周嵩益(2002)。RASCH二分模式在國小運動技能測驗上的應用。體育學報,32,279-288頁。
林月仙(1999)。國民小學中低年級數學診斷測驗之發展及其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世華(1987)。潛在特質理論與其應用於適性測驗之評估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131-182頁。
林桓立(2001)。不同性別與不同程度智能障礙高中學生投擲特徵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紀世清(2001)。編製國小學生羽球運動技術常模參照測驗。體育學報,32,265-277頁。
高全寬(2002)。國小低年級動作技能評量與差異分析-以羅東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9)。「身心障礙學生運動能力檢測辦法研訂」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張中煖(1996)。創造性舞蹈教學與拉邦動作分析要素之運用。學校體育雙月刊,6,34,45-51頁。
張玉茹(2004)。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寫作能力測驗的編製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至滿(1991)。體育測驗與評價。台北市:水牛圖書。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作者。
許雅怡(2004)。兒童動作評量測驗工具與第二版粗動作發展測驗之信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許義雄(1997)。訂定學校體育國家標準之教學內容與評量方法專案第一期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許義雄(1999)。訂定學校體育國家標準之教學內容與評量方法專案第三期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許義雄(2002)。人體動作是體育的核心內容。學校體育雙月刊,12,71,112-118頁。
許義雄等(譯)(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台北市:麥格羅希爾。(Gallahue, D., 1993)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85頁。
陳怡欣(1994)。試題作答理論與知識結構分析在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評量上。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陳柏熹(2006)。IRT在量表(測驗)編製上的應用。2007 年1 月24 日,取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與發展中心網址http://www.rcpet.ntnu.edu.tw/download.htm
陳英豪與吳裕益(1997)。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
陳清義(1996)。國小五年級學童因數、倍數問題學習瓶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陳讚誠(2003)。TGMD-2「操作性動作測驗」常模之建立-一個彰化縣草湖國小常模。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彭國威(2003)。晚期兒童之環境知覺與踢球動作支撐腳參數:身體比率。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盟堡(2001)。運用多層面Rasch模式分析運動裁判之判決-以標準舞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黃思航(2003)。大肌肉動作發展測驗之信效度再檢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黃國清(2004)。台南市九年一貫課程七年級數學領域成就測驗之編製與其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黃鳳怡(2000)。唐氏症青年垂直跳躍動作型式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懿蒨(2003)。芭蕾舞者平衡能力與時間準確能力、空間準確能力、出力準確能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楊思偉(2000)。談基本能力與基本學力。研習資訊,17,6。
楊梓楣(1999)。環境限制篩測下兒童接球動作發展的年齡與性別效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梓楣與卓俊伶(1998)。5-12歲女童接球動作發展的年齡差異。體育學報,26,81-88頁。
廖彥妮(2004)。國小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廖貴鋒(2002)。中小學體育基本學力指標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雅彬(2003)。國小一至三年級學童立定跳遠動作表現相關影響因素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淑燕(2000)。動作發展。載於中華民國體育學會編:運動心理學。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蔡志鵬(2003)。不同性別國小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與學業成就之相關與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鄭芬蘭與蔡惠玲(2002)。丹佛兒童發展篩檢測驗本土化之試探研究—以精細動作與粗動作為例。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9,1,89-106頁。
鄭蕙如(2000)。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評鑑工具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扶成(2001)。平衡木上走步型式的改變:環境與年齡效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英文部分
Bloom, B.(1976). Human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Bloom, B.S., Engelahar, M.D., Frust, E.J., Hill, W.H., & Krathwohl, D.R.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 Handbook1:Cognitive Domain. N.Y. : David McKay.
Burton, A. W., & Miller, D. E. (1998). Movement skill assessmen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Chang, C. W., & Lo, K.Y. (2001). Motor Development Content Knowledge for Primar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aiwan. Medira, Portugal: 2001 AIESE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Gallahaue, D. (1996).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 (3rd ed.). Dubuque, IA: Brown & Benchmark.
Gallahue, D., & Ozman, J. (1998).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nts, adults (4th ed.). Madison, Wisconsin: Brown and Benchmark.
Gesell, A. (1928). The mental growth of the pre-school child. New York: Macmillan.
Gibson, J. J. (1977). The theory of affordances. In R. E. Shaw and J. Bransford (Eds.), Perceiving, acting, and knowing: Toward an ecological psychology (pp. 67-82). Hillsdale, NJ: Erlbaum.
Hambleton, R. K., & Swaminathan, H. (1985). Item Response Theor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Boston, MA: Kluwer-Nijhoff.
Harrow, A. J. (1972). A taxonomy of the psychomotor domain : a guide for developing behavioral objectives. N. Y. : D. McKay Co.
Hastad, D. N, & Lacy, A. C. (1998).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3rd ed.). Allyn & Bacon.
Hay, P. J. (2006).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David Kirk (Ed.), Doune Macdonald (Ed.), Mary O'Sullivan (Ed.), Handbook of Physical Education (1st ed., pp.312-325 ). London: SAGE.
Haywood, K., & Getchell, N. (2001). Life span motor development (3r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Holoubek, J. K. (1994). The effect of ball weight on the overhand throwing pattern.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angendorfer, S.(1986). Reciew of the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3, 186-190.
Safrit, M.J., Cohen, A.S., & Costa, M.G. (1989). Item respons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motor behavior.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0(4), 325-335.
Seefeldt, V. & Haubenstricker, J. (1982). Patterns, phases, or stages: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al movement. In J. A. S. Kelso & J. E. Clark (Eds.), The development of movement 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Ulrich, D.A.(1985).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Austin, TX: PRO-ED.
van der Mars, H. (1989). Observer reliability: Issues and procedures. In P.W. Darst, D. Zakrajsek & V.H. Mancini (Eds.), Analyz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struction (2nd ed.), (pp. 54-80).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Zhu, W., & Cole, E. L. (1996). Many-faceted Rasch calibration of a gross-motor instrument.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7, 24-3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