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06: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美怡
研究生(外文):Yeh Mei Yi
論文名稱:電視卡通主角呈現價值之內容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value that TV cartoon characters present
指導教授:黃瑞琴黃瑞琴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1
中文關鍵詞:兒童卡通價值內容分析
外文關鍵詞:childrencartoonvaluecontent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103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9
摘 要
本研究主要想瞭解電視卡通主角所呈現之價值。故研究問題為卡通主角、不同卡通片源主角、不同卡通類型主角、不同性別及年齡之卡通主角所傳達之價值為何?研究方法採內容分析法,共選出15部30集之卡通影片為研究樣本進行研究。
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1、卡通主角最常重視「助人」與「禮節」價值;最常貶抑「和睦」與「讚美」價值。
2、美國卡通主角最常重視「助人」與「合作」價值;最常貶抑「和睦」與「愉快」價值。日本卡通主角最常重視「禮節」與「讚美」價值;最常貶抑「讚美」與「愉快」價值。其他國家卡通之主角則最重視「愉快」價值,但很少有貶抑價值的情形出現。
3、生活寫實類之卡通主角最常重視「助人」與「禮節」價值;最常貶抑「禮節」、「讚美」與「和睦」價值。科幻與特異功能類之卡通主角最常重視「禮節」與「助人」價值;最常貶抑「讚美」與「和睦」價值。其他類型卡通主角最常重視「助人」價值;最常貶抑「愉快」價值。
4、男性卡通主角最常重視「助人」與「禮節」價值;最常貶抑「和睦」與「讚美」價值。女性卡通主角最常重視「助人」與「禮節」價值;最常貶抑「愉快」與「和睦」價值。未知性別之卡通主角最常重視「正義」與「助人」價值;較常貶抑「勇敢」價值。
5、兒童卡通主角最常重視「禮節」與「助人」價值;最常貶抑「愉快」與「禮節」價值。青少年卡通主角最常重視「合作」、「友情」與「讚美」價值;最常貶抑「讚美」與「和睦」價值。成人卡通主角最常重視「禮節」與「助人」價值;最常貶抑「愉快」與「和睦」價值。未知年齡之卡通主角最常重視「助人」與「禮節」價值;最常貶抑「讚美」與「和睦」價值。

最後,將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父母、電視台、卡通製造商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卡通、價值、內容分析、兒童
Abstract
T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values that cartoon characters presented. The question was what kinds of values the cartoon characters presente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in the research. Thirty cartoons were chosen as sampls in this research. This research primarily explored the values that cartoon characters presented by four dimensions. It included cartoon charact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cartoons, different styles of the cartoon contents, and included different gender and ages of the cartoon character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ndicated:
1. The cartoon characters emphasized “help” and “politeness” values the most; degraded “harmony” and “compliment” values the most.
2. The characters from American cartoons emphasized “help” and “cooperation” values the most; degraded “harmony” and “pleasure” values the most. The characters from Japanese cartoons emphasized “politeness” and “compliment” values the most; degraded “compliment” and “pleasure” values the most. The characters from the other countries’ cartoons emphasized “pleasure” values the most but degraded less than the above two countries did.
3. The characters of the realistic cartoons emphasized “help” and “politeness” values the most; degraded “politeness”, “compliment”, and “harmony” values the most. The characters of the science-fiction and supernatural power cartoons emphasized “politeness” and “help” values the most; degraded “compliment” and “harmony” values the most. The characters of the other styles of cartoon contents emphasized “help” value the most; degraded “pleasure” value the most.
4. The male cartoon characters emphasized “help” and “politeness” values the most; degraded “harmony” and “compliment” values the most. The female cartoon characters emphasized “help” and “politeness” values the most; degraded “pleasure” and “harmony” values the most. The cartoon characters that have unclear gender emphasized “justice” and “help” values the most; degraded “courage” value the most.
5. The children cartoon characters emphasized “politeness” and “help” values the most; degraded “pleasure” and “politeness” values the most. The youth cartoon characters emphasized “cooperation”, “friendship”, and “compliment” values the most; degraded “compliment” and “harmony” values the most. The adults cartoon characters emphasized “politeness” and “help” values the most; degraded “pleasure” and “harmony” values the most. The cartoon characters in unclear ages emphasized “help” and “politeness” values the most; degraded “compliment” and “harmony” values the most.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the results are offered for parents, television stations, cartoon producers, and future researches as suggestions.

Key words:cartoon, value, content analysis, children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兒童電視節目 9
第二節 兒童卡通影片 16
第三節 價值之定義、分類與發展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 42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4
第三節 研究步驟 4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卡通主角之價值分析 57
第二節 不同卡通片源主角之價值分析 74
第三節 不同卡通類型主角之價值分析 86
第四節 不同性別卡通主角之價值分析 99
第五節 不同年齡卡通主角之價值分析 ..1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 …..132


參考文獻 ..135
中文部分 ..135
英文部分 ..142


附錄 ..145
附錄一:卡通分類及價值意見修正表 ..145
附錄二:卡通分類及價值類目前後修正對照表 ..148
附錄三:卡通主角呈現價值之類目登錄表 ..151
附錄四:價值類目登錄表各編碼項目之定義 ..157
附錄五:內容編碼實例表 ..160
附錄六:正負價值之次數分配與排序表 ..179







表 次

表2-1:Rokeach價值類目 33
表2-2:以內容分析法評量大眾傳播內容呈現之價值 40
表3-1:研究樣本 45
表3-2:抽樣時間表 47
表3-3:本研究價值類目之來源 51
表3-4:本研究價值細目之來源 52
表3-5:卡通影片分類表 53
表4-1:卡通分類及主角變項之次數分配 57
表4-2:卡通影片主角呈現正負價值總排序 60
表4-3:正負價值之次數分配表 61
表4-4:正負價值次數 62
表4-5:不同卡通片源主角呈現之正負價值次數 74
表4-6:不同卡通片源主角與正負價值之比較 76
表4-7:不同卡通片源主角呈現之正價值次數 77
表4-8:不同卡通片源主角與正價值之比較 80
表4-9:不同卡通片源主角呈現之負價值次數 80
表4-10:不同卡通片源主角與負價值之比較 82
表4-11:不同卡通類型主角呈現之正負價值次數 86
表4-12:不同卡通類型主角與正負價值之比較 88
表4-13:不同卡通類型主角呈現之正價值次數 89
表4-14:不同卡通類型主角與正價值之比較 92
表4-15:不同卡通類型主角呈現之負價值次數 93
表4-16:不同卡通類型主角與負價值之比較 95
表4-17:不同性別卡通主角呈現之正負價值次數 99
表4-18:不同性別卡通主角與正負價值之比較 ..101
表4-19:不同性別卡通主角呈現之正價值次數 ..101
表4-20:不同性別卡通主角與正價值之比較 ..104
表4-21:不同性別卡通主角呈現之負價值次數 ..105
表4-22:不同性別卡通主角與負價值之比較 ..107
表4-23:不同年齡卡通主角呈現之正負價值次數 ..111
表4-24:不同年齡卡通主角與正負價值之比較 ..113
表4-25:不同年齡卡通主角呈現之正價值次數 ..114
表4-26:不同年齡卡通主角與正價值之比較 ..116
表4-27:不同年齡卡通主角呈現之負價值次數 ..117
表4-28:不同年齡卡通主角與負價值之比較 ..119


圖 次

圖3-1:研究架構圖 4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文崇一(1989)。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中視全球資訊網-神奇寶貝(無日期)。2006年09月01日,取自http://www.chinatv.com.tw/ctv_entertainment/entertainment_3/03.php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2004)。時間運用概況。2006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129.tpg.gov.tw/mbas/society/time-93/doc/summary.doc
李秀美(1995)。兒童故事基模發展與電視卡通暴力訊息解讀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秀美(2001)。我們在玩蹺蹺板:電視兒童節目實務與理論。台北:三民。
李映(2000)。解讀迪士尼動畫電影中的社會意涵---以1989-1999年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茂政(1994)。大眾傳播新論(四版)。台北:三民。
吳旻峰(2004)。宮崎駿動畫卡通作品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與其相關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知賢(1985)。國小兒童收看電視兒童節目型態之分析。臺南師專學報,18,289-338。
吳知賢(1988)。不同類型國民小學兒童對兒童電視節目內容評價及收視習慣之分析。台南:文山書局。
吳知賢(1993)。國小兒童解讀卡通影帶的研究-以「龍貓」為例。初等教育學報,6,131-168。
吳知賢(1997)電視卡通影片中兩性知識與暴力內容分析及兒童如何解讀之研究。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台北:桂冠。
吳英長(1981)。中華兒童叢書內容的價值分析。臺東師專學報,9,189-264。
吳翠珍(1991)。影響兒童電視觀看時間因素之分析。新聞學研究,44,73-94。
吳翠珍(1995)。國內自製兒童節目內容呈現與學習效果研究。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吳翠珍(1996)。學齡前兒童對兒童電視節目的注意力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30,11-23。
吳翠珍(1998)。兒童收看電視卡通行為研究—兼論媒體素養。理論與政策,12(3),145-164。
吳翠珍(1999,1月24日)。保護幼苗向聲色童年說不。中國時報,15版。
阮碧繡(1988)。幼兒的價值觀。國教之友,40(1),44-47。
汪履維(1981)。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價值觀念及其對學校疏離傾向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錘卿(1987)。我國兒童認同對象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巧芳(2003)。大班幼兒對動畫訊息的解讀-以「企鵝家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世彬(2004)。環境議題融入國小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宮崎駿卡通動畫為輔助教材。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同聲(2001)。有線視訊寬頻網路服務需求與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金車教育基金會(1996)。都會青少年寒假假期媒體休閒調查。台北:財團法人金車教育基金會。
周芊、吳知賢、沈文英(2004)。媒介與兒童。台北:空大。
周君蘭(2002)。電視收視與價值觀認同之關聯性分析—以「飛龍在天」為例。私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東森幼幼台-小魔女DoReMi(無日期)。2006年09月01日,取自http://yoyo.ettoday.com/ettv_yoyo/events/doremi/index00.htm
東森幼幼台-米飛兔(無日期)。2006年09月01日,取自http://yoyo.ettoday.com/ettv_yoyo/events/miffy/
東森幼幼台-音速小子X(無日期)。2006年09月01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ettv_yoyo/events/sonic/
兒福聯盟(2005,12月10日)。有仇必報4成5兒童認同。自由時報,A10版。
柯佩汝(2004)。卡通代言人的廣告效果研究。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哆啦A夢人物介紹(無日期)。2006年09月01日,取自http://www.dora-world.com.tw/profile/index_f.html
夏士芬(1994)。連續劇內容之社會價值觀分析。民意研究季刊,189,98-140。
孫立群(1999)。日本卡通對青少年消費文化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光儀(2002)。臺灣七○到八○年代中期卡通歌之內容及其意義。台灣人文(師大),7,265-294。
翁秀琴(1996)。進入孩子的卡通世界。學前教育,19(9),6-12。
郭為藩(1972)。價值理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4,39-64。
許毓容(2001)。2000年臺灣地區3~18歲閱聽眾廣電媒體使用行為大調查,廣電人,82,24-29。
張芝綺(2004)。兩性教育融入生活課程之研究—以卡通做為改變性別刻板印象教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其昀(監修)(1981)。中華百科全書(第二冊)(459頁)。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張欣榮(2004)。卡通角色外貌與性格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華(1990)。傳播效果理論批判。新聞學研究,42,103-121。
陳秉璋、陳信木(1990)。價值社會學。台北:桂冠。
陳昭郎(1992)。傳播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
陳偉仁、張馨文、陳曉萍、許嘉萍(1998)。電視卡通影片的「潛在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影響---以台北市龍安國小為例。傳習,16,1-28。
陳筑筠(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對電視卡通人物之認同與其相關研究~以桃竹苗區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音(2003)。國小兒童對卡通節目暴力行為之解讀與社會真實性認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珊、余為政編(1997)。動畫電影探索。台北:遠流。
黃明月(1995)。我國電視卡通影片內容價值取向研究報告。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黃鈺惠(1998)。台灣動畫電影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琪(2001)。2000年有線電視頻道收視分析—各類型頻道收視漲跌互見。廣告雜誌,120,94-98。
黃藍瑩(2005)。幼兒觀看卡通的樂趣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開眼電影-今日節目表(2005)。2005年12月29日,取自http://tv.atmovies.com.tw/tv/attv.asp?action=todaytime
傅鳳琴(2003)。解構迪士尼形塑的童話世界—以1991-2002年台灣上映之迪士尼動畫電影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自強(1985)。國中生價值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孝(1979)。電視卡通節目之社會教育功能之分析。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刊,1,39-45。
楊孝(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13版),(809-831頁)。台北:東華。
楊幸真(1993)。由基模理論看兒童對電視訊息接收之理解與釋義。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1992)。中國大學生的人生觀。載於李亦園、楊國樞編,中國人的性格(再版),(269-323頁)。台北:桂冠。
楊國樞(1994)。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能否同時並存。戴於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65-120頁)。台北:桂冠。
楊婷如(2004)。熱門電視卡通影片的符號學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靜芬(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價值觀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國新(2002)。國小學童收看日本卡通節目及購買日本卡通相關商品之情形、動機及消費教育教學成效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賈馥茗(1972)。個人價值觀念的發展與形成。載於方炳林、賈馥茗編,教育論叢(19-48頁)。台北:文景書局。
廖鳳瑞(1995)。收視行為與親子互動的關係報告研究。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1987)。中華兒童百科全書(再版,第七冊)(2200-2201頁)。台北:台灣書店。
劉幼琍(1994)。好節目的認定及電視時段的分配研究報告。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劉幼琍、蔡琰(1995)。電視節目品質與時段分配之研究。廣播與電視,2(1),89-123。
鄭如雅(2003)。以卡通漫畫為主題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雙葉書廊。
賴國洲(1996)。暑假期間兒童收視習慣案例分析。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賴國洲(1997a)。解讀日本卡通暴力內容。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賴國洲(1997b)。國內兒童節目類型及內容分析研究。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鍾玉鳳(1996)。近十年圖畫故事書內容價值觀之分析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何榮桂、張景媛(1998)。國中學生價值量表編制報告。教育心理學報,30(2),17-23。
簡佩瑋(2003)。台灣本土幼教頻道節目規劃策略之初探—以東森幼幼台為例。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蘅(1999)。台北市兒童收看日本卡通與消費相關產品的關聯分析。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二、英文部分
Adler, F. (1956). The value concept in soci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2, 272-279.
Bandura, A. & Walters, R. (1963). 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Holt.
Berelson, B.(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Ⅰ11).:The Free Press.
Berry, G., & Asamen, J. K. (1993). Children & television: Images in a changing sociocultural world. Newbury Park, CA: Sage.
Cartoon Network- The powerpuff girls(n.d.). Retrieved September 01, 2006, from http://www.cartoonnetwork.com/tv_shows/ppg/index.html
Cartoon Network- Totally spies(n.d.). Retrieved September 01, 2006, from http://www.cartoonnetwork.com/tv_shows/totallyspies/index.html
Gerbner, G., & Gross. L. P. (1976). The scary world of TV’s heavy viewer. Psychology Today.10 (4), 41-45.
Gerbner, G., Gross. L. P., Morgan, M., & Signorielli, N.(1980).The “Mainstreaming ”of America: Violence profile no.11.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0(3), 10-29.
Kluckhohn, C., & others. (1951).Values and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An exploration in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T. Parsons & E. Shils (eds),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pp. 388-433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lapper, J. (1960).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 Free Press.

Komaya, M. & Bowyer, J. (2000). College-Educated mothers’ ideas about television and their active mediation of viewing by three-to five-year-old children: Japan and the U.S.A..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4(3), 349-363.
Miriam E Bar-on., Broughton, Daniel D., Buttross, Susan., & Corrigan, Suzanne et al. (2001).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television. Pediatrics, 107(2), 423-426.
Newcomb, A. F., & Collins, W. A. (1979). The program commercial separators in children’s television programmin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9 (3), 197-201.
Neuman, S. B. (1995). Literacy in the television age: The myth of the TV effect (2nd ed). Norwood, NJ: Ablex.
Quesada, A., & Sunners, S. L. (1998). Literacy in the cyber age: Teaching kids to be media savvy. Technology & Learning, 18(5), 30-37.
Reiser, R.A., Tressmer, M.A., & Phelps, P.C.(1984). Adult-child interaction in children’s learning from ”Sesame Street”.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32(4),217-223.
Rescher, N. (1969). Introduction to value theory. N.J.: Prentice-Hall.
Rokeach, M. (1973).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Y.: The Free Press.
Spence M. J., Rollins. P. R., & Jerger S.(2002)Children’s recognition of cartoon voice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5, 214-222.
Thompson. T. L. & Zerbinos. E.(1997). Television cartoons: Do children notice it's a boy's world? Sex Roles, 37, (5), 415-432.
Wartella, E. (1990). Children as an audience. 新聞學研究, 43, 39-54.

Williams, S. (1991). Bugs Bunny meets He-Man: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values in animated cartoons. In L. Berg & L. Wenner (eds.)Television criticism. London: Longman.
Weber, R.P.(1985).Basic content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