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公共電視(2006a)。水果冰淇淋。2006 年 2月 25日,取自 http://www.pts.org.tw/~web02/fruit_n/about_intro.htm
公共電視(2006b)。公視的經費來源。2006年 12月 26日,取自http://www.pts.org.tw/~web01/PTS/about_pts-3.htm
內政部兒童局(2003)。兒童及青少年福利法。2006年3月17日,取自http://www.cbi.gov.tw/chinese_version/2/displayContent.do?method=displayContent&subMenuLinkNo=20524&publishWeb=1&info=法規查詢&targetNo=1&subMenuName=兒童及少年福利相關法規&displayType=2&publishVersion=1&content=content&menuLinkNo=2&contentNo=930
內政部兒童局(2006a)。我國兒童人權報告書。2006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cbi.gov.tw/chinese_version/2/displaySubMenu.do?method=displaySubMenu&publishWeb=1&targetNo=1&displayType=2&publishVersion=1&menuLinkNo=7
內政部兒童局(2006b)。兒童權利公約。2006 年 2月 21日,取自http://www.cbi.gov.tw/chinese_version/2/displaySubMenu.do?method=displaySubMenu&publishWeb=1&targetNo=1&displayType=2&publishVersion=1&menuLinkNo=7
王立信、宋穎鶯(1991)。日本公共電視NHK。台北市: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公共電視製播組。
王克先(1972)。發展心理學新論。台北市:正中。
王秀婷(譯)(2000)。H. Smith 著。不快樂的小孩(Unhappy Children)。台北市:新路。
王鴻佑(1997)。不是兒戲-鄧志浩談兒童戲劇。張老師月刊,231,132-133。田耐青(1995)。兒童教育節目的製作-注意篇。社教雙月刊,67,16-20。田耐青(2001)。《水果冰淇淋》兒童電視節目之形成性評鑑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1-34。
古僪(1993)。重時精神文化原子彈-黃瑩老師談兒童節目的製作。師友月刊,317,18-21。
行政院新聞局(2004)。廣播電視法。2006 年 4月 25日,取自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15026&ctNode=2036
李文瑞(譯)(2002)。R. Heinich、M. Molenda、J. D. Russell &S. E. Smaldino 著。媒體、科技與學習。載於張霄亭(主編),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頁1-20)。台北市:雙葉書廊。
李秀美(1993)。兒童『看』電視-看什麼?怎麼看?。教學科技與媒體,7,12-22。李秀美(1998a)。最好的戲就是遊戲。廣電人,44,35-36。
李秀美(1998b)。孩樂嬰讀影會節目討論記錄-兒童對電視影像的感動。廣電人,45,53-55。
李秀美(1999)。兒童電視素養對暴力訊息解讀的影響-一個基模取向的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45,3-14。李秀美(2001a)。我們在玩蹺蹺版-電視兒童節目實務與理論。台北市:三民。
李秀美(2001b)。新媒體時代-電視兒童節目的經營趨勢。廣電人,81,4-9。李秀美(2002)。教育初衷不變-兒童電視節目更開放更娛樂。廣電人,88,10-13。李其維(1989)。兒童思維的發展。載於李丹(主編),兒童發展(頁209-250)。台北市:五南。
吳知賢(1992)。兒童與電視。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台北市:桂冠。
吳知賢(1999)。電視廣告與兒童。視聽教育雙月刊,40(4),25-32。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4)。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9-236)。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敏而(1987)。由娛樂中學習-從美國的兒童節目『芝麻街』談起。國文天地,2(11),18-20。吳淑琴(2001)。日本創作故事繪本呈現之兒童形象探討。兒童文學學刊,5,98-113。吳翠珍(1995)。國內自製兒童節目內容呈現方式與學習效果研究報告。台北市: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吳翠珍(1996)。學齡前兒童對兒童電視節目的注意力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30,11-23。吳翠珍(1998a)。兒童收看電視卡通行為研究—兼論媒體素養。理論與政策,3,48-75。吳翠珍(1998b)。探索兒童電視觀看行為的社會實踐(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2-H-004-010)。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吳翠珍(2003a)。什麼是兒童傳播人權。人本教育札記,163,36-38。
吳翠珍(2003b)。兒童的媒體形象-報紙篇。人本教育札記,163,48-50。吳麗媛(譯)(2005)。J. L. Frost、S. C. Wortham& S. Reifel著。遊戲歷史-想法、信念與活動。載於吳麗媛、楊淑朱、楊承達、楊曉苓、林妙徽、林玉霞、梁珀華(合著),幼兒遊戲與發展理論(Play and Child Development)(頁1-1—1-26)。台北市:華騰。
谷瑞勉(譯)(1999)。L. E. Berk & A. Winsler著。鷹架幼兒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台北市:心理。
呂翠夏(譯)(1994)。C. A. Smith著。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Promot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台北市:桂冠。
辛翠芸(2003,6月15日)。兒童電視劇中的兒童形象。文化研究月報,28。2006年11月28日,取自http://140.112.191.178/csa/journal/28/journal_park221.htm
邱瓊平(2005,12月10日)。電視節目問題多?兒盟:家長應陪伴兒童看電視。東森新聞報。2005年12月12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051209/195/2mijn.html
周念縈(譯)(2004)。J. W. Vander Zanden著。人類發展學-兒童發展(Human Development updated seventh edition)。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周郁文(2006)。小女孩看天下-卡洛琳‧玲克的電影及其風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周倩(1993)。由研究報告看兒童電視節目的製作。論文發表於1993中文傳播研究暨教學研討會。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金瑞芝(譯)(2000a)。C. S. Rogers & J. K. Sawyers著。幼兒是遊戲的生活。載於金瑞芝、林妙徽、林聖曦(合譯),幼兒遊戲(Play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頁5-20)。台北市:華騰。
金瑞芝(譯)(2000b)。C. S. Rogers& J. K. Sawyers著。遊戲與其他行為的關係。載於金瑞芝、林妙徽、林聖曦(譯),幼兒遊戲(Play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頁79-98)。台北市:華騰。
林孟琦(1999)。阿諾‧羅北兒(Arnold Lobel)圖畫書中動物意象之呈現。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林惠雅(1991)。人格與道德發展。載於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合著),發展心理學(頁377-408)。台北市:心理。
林雅萍(2005)。收視質對於評估公視節目表現之研究-以『水果冰淇淋』兒童節目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翠湄(譯)(1995)。D. R. Shaffer著。社會與人格發展(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台北市:心理。
林麗娟(1994)。互動式教學環境與科學性知識的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16,3-13。席瑞瑛(2004)。金鐘獎得主談兒童節目製作【電子版】。國際廣播雜誌,43。2006年3月21日,取自 http://www.cbs.org.tw/e-radio/200407/02-06.htm
侯志欽(1993a)。教育電視節目的發展與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7,39-43。侯志欽(1993b)。日本學前兒童電視節目之製作與研究。廣播與電視,1(2),67-75。
唐台齡(1998a)。Teletubbies的魅力-與關心兒童節目者分享。廣電人,41,58-64。
唐台齡(1998b)。Blue Peter兒童節目成功的秘訣。廣電人,42,57-60。
唐台齡(1998c)。大家關心兒童節目財源。廣電人,45,56-60。
徐宗林(1980)。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市:文景。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市:格林。
黃瑩(1998)。兒童節目的新天空。廣電人,39,8-10。
黃德琪(2002)。台灣兒童生活形態-四至十四歲兒童生活形態與媒體偏好量化調查。廣告雜誌,136,72-74。
陳世昌(2005年12月20日)。二強棒卡位-兒童台開戰。中國時報,第13版。
陳忠(1994)。電視教學:從認知心理學談訊息的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2,45-48。陳芸芸(譯)(2000)。N. Abercrombie著。電視與社會(Television and Society)。台北市:韋伯。
陳清俊(2002)。國小童詩教材中的兒童形象初探-以康軒版國語科教材為例。台北師院語文集刊,7,119-146。
陳碧玉(1997)。嗨!你在家嗎?。廣電人,28,19-20。
陳鏗任、張育嫻、康瀚文、張蕙蘭(2004)。民族誌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53-198)。台北市:高等教育。
莊素芬(譯)(1999)。M. C. Hyson著。情緒發展與EQ教育(The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Building an Emotion-Centered Curriculum)。台北市:桂冠。
莊瓊惠(1993)。幼兒說故事內容與結構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毓容(2000)。2000年台灣地區3~18歲閱聽眾廣電媒體使用行為大調查。廣電人,82,24-29。張幸如(1987)。我國兒童節目現況之評估及未來製作方向之研究。台北市:信誼基金會學前兒童研究發展中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與新聞局委託研究)。
張瑞蘭(2005)。台灣電影敘境中所建構之兒童世界。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曾西霸(2002)。編劇原理。兒童文學家,28,58-66。馮昭(2005,12月10日)。兒盟調查:台灣學童一週看電視十七小時。中央社。2005年12月12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051209/43/2mifn.html
馮朝霖(2001)。質性方法中的參照推論分析:傳記研究之案例分析。應用心理研究,12,25-48。
葉紋陵(1998)。優良兒童讀物中兒童形象的敘事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程小危(1991)。學前到學齡階段認知發展歷程。載於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合著),發展心理學(頁171-220)。台北市:心理。
楊淑朱(譯)(2005)。J. L. Frost、S. C. Wortham& S. Reifel著。從各個角度來探討幼兒遊戲理論。載於吳麗媛、楊淑朱、楊承達、楊曉苓、林妙徽、林玉霞、梁珀華(合著),幼兒遊戲與發展理論(Play and Child Development)(頁2-1—2-36)。台北市:華騰。
楊雅婷(譯)(2003)。D. Buckingham著。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兒童(After the Death of Childhood: Growing up in the Age Electronic Media)。台北市:巨流。
楊曉苓(譯)(2005)。J. L. Frost、S. C. Wortham& S. Reifel著。幼兒期遊戲。載於吳麗媛、楊淑朱、楊承達、楊曉苓、林妙徽、林玉霞、梁珀華(合著),幼兒遊戲與發展理論(Play and Child Development)(頁5-1—5-42)。台北市:華騰。
趙貞怡、楊玉絹(2004)。教育多媒體產業專業經理人專業知能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56,95-101。劉金花(1989a)。兒童情緒的發展。載於李丹(主編),兒童發展(頁367-414)。台北市:五南。
劉信吾(1996)。電視教育節目的企劃與製播。台北市:黎明文化。
劉鳳芯(譯)(1999a)。P. Hollindale著。意識型態與兒童書。中外文學,27(11),4-24。
劉鳳芯(1999b)。葉祥添(Laurence Yep)少年/兒童小說中的華裔形象以及兒童讀者形象研究。中外文學,27(11),49-70。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1996)。電視節目製作。台北市:五南。
蔡玲津(2004)。電視幼兒節目中偶的運用分析與幼兒對偶的知覺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蔡俊傑(1993)。電視對兒童的影響。師友月刊,317,6-8。
蔡敏玲(1996)。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文本中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教育,37(2),21-30。蔡敏玲(2001)。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台北市:桂冠。
盧美貴(1988)。幼兒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歐陽斐斐(2001)。為兒童奉獻精品節目-由兒少電視節目『金童獎』引發的思考。中國電視,7,25-27。
關尚仁(譯)(1994)。G. S. Lesser著。兒童與電視-芝麻街的經驗(Children and Television: Lessons from Sesame Street)。台北市:遠流。
簡佩瑋(2000)。台灣本土幼教頻道節目規劃策略之初探—以東森幼幼台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蕭昭君(譯)(1994)。N. Postman著。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台北市:遠流。
蕭美華(譯)(2006)。C. Seefeldt著。自我、他人與團體:社會技巧的習得。載於蕭美華、吳雅玲、謝瑩慧(合著),幼兒社會教材教法(Social Studies for the Preschool/Primary Child)(頁5-1—5-46)。台北市:華騰。
譚仲姿、鄧廣威(譯)(2004)。M. Woodhead, D. Faulkner, & K. Littleton(主編)。剖析群性發展的意義(Making Sense of Social Development)。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蘇建文(1991)。緒論。載於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合著),發展心理學(頁1-38)。台北市:心理。
蘭美幸(2002)。兒童節目內容分析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貳、西文部分
BBC(1996). Teletubbies. Retrieved November 25, 2006, from http://www.bbc.co.uk/cbeebies/teletubbies/
Beckwith, L. (1985).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nd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C. C. Brown& A. W. Gottfried(Eds.), Play Interactions: The role of toys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pp. 152-159). Skillman, NJ: Johnson& Johnson.
Chambers, A. (1990). The reader in the book. In P. Hunt ( Ed.) ,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ism. London: Routledge.
Collins, W. A., & Wellman, H. (1982). Social scripts and 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comprehension of televised narrativ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9, 380-398.
Dewey, J. (1944).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Fisch, S. M. (2004). Children’s learning from educational television: Sesame Street and beyond.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Gagné, R. M. (1984).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Illinwis: Dryden Press.
Gayeski, D.M. (1983). Corporate and instructional video.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Golden, M. (2006). Pocahontas: Comparing the Disney Image with Historical Evidence. Social Studies and the Young Learner, 18(4), 19-23.
Harter, S. (1990).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self-concep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A. LaCreca(Ed.), Through the eyes of a child(pp. 292-325). Boston: Allyn& Bacon.
Harkins, M. A. (2001). This Little Pig Taught Sceond Grade: Using Film Clips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 Young Children, 56(4), 34-38.
Hollindale, P. (1988). Ideology and the children’s book. Signal, 55, 3-22.
James, A., Jenks, C., & Prout, A. (1998). Theorizing Childhoo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Krappmann, L. (1992). On the social embedding of learning processes in the classroom. In F. Oser, T. Dick & J. L. Patry (Eds.), Effective and Responsible Teaching (pp. 173-186). San Francisco: Jorcy-Bass.
Levin, D. E., & Carlsson-Paige, N. (1994).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Television: Putting Children First. Young Children, 49(5), 38-44.
Lovelace, V. (1990). Sesame Street as a continuing experiment. Edu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8(4), 17-24.
Nelson, B., & Napior, D. (1976). Formative evaluation of the Rebop Ⅱ. Cambridge, MA: Abt Associates.
Newcomb, A. F., & Collins, W. A. (1979).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family role portrayals in televised dramas: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ethnicity, and a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5, 417-423.
Ormrod, J. E. (1995). Human Learning.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Paterson, K. (1994). Cultural politics from a writer’s point of view. The New Advocate, 7, 85-91.
PBS(2006). Sesames street caregivers. Retrieved November 3, 2006, from
http://pbskids.org/sesame/caregivers/index.html
Schmitt, K. L. (1993). Children visual attention to formal features of television at hom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t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ase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ERIC Reproduction number: ED362 272).
Seidman, I. E. (1991).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milansky, S.,& Shefatya, L. (1990). Facilitating play: A medium for promoting cognitive, socio-emotional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Gaithersburg, MD: Psychosocial&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
Strasburger, V. C., & Wilson, B. J. (2002). Children, adolescents, & the media. Thousand Oaks, CA: Sage.
Sutherland, R. D. (1985). Hidden persuaders: Ideologies in literature for children.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16, 143-157.
Vygotsky, L. S. (1976). Play and its role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In J. S. Bruner, A. Jolly, & K. Sylva(Eds.), Play: Its role 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pp. 536-552). New York: Basic Books.
Wolly, J. D., & Wellman, H. M. (1990).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realities, nonrealities , and appearances. Child Development, 61, 946-961.
Youniss, J. (1980).Parents and Peers in Social Developm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