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04: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瑞霙
研究生(外文):Jui Ying Hsu
論文名稱:外籍新娘子女鄉土認同之研究--以蘆洲市某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Indigenous Identification of Foreign Brides' Children-take one of Lu-Jou elementary schools as example
指導教授:丘立崗丘立崗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2
中文關鍵詞:外籍新娘跨國主義跨國婚姻第二代鄉土認同
外文關鍵詞:foreign bridestransnationalismintermarriagesecond generationindigenous identifi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8
  • 點閱點閱:14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1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從跨國主義的角度,來探討臺灣出生的外籍新娘子女,在面對鄉土(母親與父親原居地)認同上有無展現其跨國性的思維,瞭解這些族群在臺灣和原居地社會之間,教育與身分及文化認同情形。探究外籍新娘子女在跨國婚姻的架構下,是如何形成其對鄉土的概念及認同感。
研究者採用質性的方法來研究議題,針對蘆洲市某國小高年級的四位外籍新娘子女及其母親,進行深度訪談與觀察。以外籍新娘子女的鄉土認同為核心,家庭教養、家庭社會網絡、父母社經地位及條件、母親的調適與適應、與原居地的連繫為主要的影響因素,探討外籍新娘子女在不同文化間對鄉土認同的影響。
透過四對來自菲律賓、柬埔寨、印尼及越南的外籍新娘及其子女做深度訪談後發現,受訪者外籍新娘的跨國性思維似乎沒有那麼的明顯,尤其是小孩子更不顯著,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強勢及均質的臺灣文化、兩地生活條件的差異懸殊、原居地親友的鼓勵與期盼、傳統婦女宿命思想,以及本身的經濟能力不足等原因,都影響到她們跨國主義思維的展現,更影響孩子對兩地的認同。在小孩方面,父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亦會受到母親居留臺灣時間的長短、家庭對文化認同的態度、同儕群體的影響、母親婚姻的動機與經驗,以及與原居地連繫的緊密程度等因素所影響。
本研究將以多元社會與族群融合的矛盾性為主軸,做為本文的反省與討論,並希望能引起社會大眾的重視,在學校教育及課程規劃上廣泛的討論。最後針對政府、社區、學校、老師、家庭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言,期盼跨國婚姻家庭能獲得更多的理解與支持,使這群新臺灣之子能快樂成長茁壯。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rough transnationalism, if the foreign brides' children, born in Taiwan, own the transnational thinking on indigenous identification (mother and father's host land) and how is their education, identity and culture identific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host land society.

The objects of this research are four foreign mothers and their senior-grade children of Lu-Jou elementary school.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method, including I-depth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we investigated how different cultures affect their indigenous identification. The key factors for this influence are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social network, parents social/economic status, mothers'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host land.

After conducting interviews with the foreign bride families who came from Philippines, Philippines, Cambodia, Indonesia and Vietnam , we found foreign brides are apparently weak in international thinking, even more significantly for children.. This issue is worthy of taking into serious consideration.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result are the great advantaged/equal quality Taiwanese culture, the big difference of living condition between host land and Taiwan, the encouragement/expectation from the host land families and friends, the traditional women's belief of destiny and insufficiency of economic ability. Furthermore, it also influences the children's identification of the host land and Taiwan. The parent play the critical role to the children on the duration of mothers' stay in Taiwan, the family attitude to th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the peer group, motivation and experience of mothers' marriage,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ost land.

It is hoped, from this research, to hold public attention to reflect the contradiction of multicultural and integrated society and to bring the broad discuss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course planning .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ment, community, school, teachers, family education workers and available directions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It is also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mothers and children's life by more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ing to transnational marriage.
目 錄 I
圖表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界定與限制 7
第三節 研究目的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跨國主義 10
一、跨國主義的影響 10
二、什麼是跨國主義 11
第二節 跨國婚姻與移民第二代的鄉土認同 13
一、跨國婚姻與鄉土認同 15
(一)、認同的意義 15
(二)、鄉土與地方認同相關之研究 17
(三)、移民認同之研究 18
二、移民第二代的鄉土認同 21
第三節 外籍新娘子女與教育 24
一、教養方式的理論 25
(一)、教養方式的基本概念 25
(二)、教養方式的類型 26
(三)、教養方式之相關理論 29
(四)、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31
(五)、影響教養的相關因素 42
二、臺灣外籍新娘子女的教育 43
第三章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質性研究的選擇 47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8
第三節 訪談問卷的設計與實施 50
第四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52
第五節 研究的步驟與流程 53
第四章 研究發現 54
第一節 受訪者基本特徵及表述 55
第二節 跨國婚姻動機與鄉土認同 61
一、懸殊的兩地生活差異 62
二、奇特的仲介婚姻 65
三、冒險的終身大事 70
四、臺灣真的很好? 74
第三節 跨國婚姻家庭的生活適應與鄉土認同 78
一、不後悔的婚姻? 78
二、語言能力重要嗎? 83
(一)、以外籍新娘學習中文探討 84
(二)、以小孩學習母親原居地語言探討 87
三、與原居地的互動 90
(一)、以母親的觀點 91
(二)、以小孩的看法 96
四、外籍家庭的教養 98
第四節 外籍新娘子女對鄉土的認同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問題討論 115
第一節 結論 116
一、婚姻動機與鄉土認同 116
二、生活適應與鄉土認同 118
三、孩子對鄉土的認同 121
第二節 問題討論 121
一、跨國主義有在外籍新娘及其子女身上發生嗎? 121
二、新臺灣之子的適當性--外籍新娘好還是臺灣新娘好? 122
三、我是誰?--談外籍新娘及其子女的文化與身分認同 123
四、族群偏見的反省性--到底同化好還是多元文化好? 123
五、跨國思維與多元文化重要嗎? 124
第六章 反思與建議 126
第一節 反省 126
一、對自我的省思 126
二、對社會及學校教育的省思 127
(一)打破隱諱和避談的迷思 127
(二)培養學生多語言與多元文化的能力 127
(三)增強其跨國性的思維及行為 128
三、對外籍新娘的省思 128
第二節 建議 129
一、對政府機關方面 129
(一)、中央設立專責機構 130
(二)、各縣市鄉鎮設立服務專區 130
(三)、立法保障跨國婚姻家庭的工作權益 131
(四)、民間仲介公司採制度化管理 131
(五)、建立一套健全的輔導計畫 131
(六)、跨國婚姻低收入家庭託嬰補助 132
(七)、規劃統一完善的「外籍新娘就學計畫」 132
(八)、委由學術機構設立專責研究單位 134
二、 對學校方面 134
(一)、對跨國婚姻家庭,學校應提供適切的輔導措施 135
(二)、對跨國婚姻家庭,學校應提供融入社會的知能 136
三、 在未來研究方面 137
(一)、縱貫式長期追蹤研究 137
(二)、家人納入研究對象 137
(三)、針對子女成長的議題深入探討 138
(四)、針對本研究的議題再深入探討 138
參考文獻 139
附 錄 156
附錄一:外籍新娘第二代鄉土認同訪談問卷及大綱 156
附錄二:本研究對象之外籍新娘及子女訪談時間流程表 162
附錄三: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輔導實施計畫 164
附錄四:94年度外籍配偶家庭關愛服務實施計畫 166
附錄五:94年度推動弱勢族群家庭教育活動實施計畫 172
附錄六:94年度外籍家庭子女小團體輔導實施計畫 174
附錄七:94年度高關懷課程實施計畫 177
附錄八:訪談同意書 182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06)。 數量統計。線上搜檢索日期:民國95年7月31日。網址:。 http://www.moi.gov.tw/home/。
王光宗(2004)。臺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 臺南縣東南亞外籍
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
王秀枝(2002)。兒童氣質與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35-41。
王宏仁(2001)。社會階級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 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41,99-127。
王鍾和(1996)。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珮玲(1991)。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鍾和(1986)。親子關係對人格養成之重要性。載於鄭石岩著父母之愛,1-5。臺北:遠流。
石之瑜(1995)。後現代的國家認同。臺北:世界書局。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核發國人東南亞各國籍配偶簽證數量統計。線上搜檢索日期:民國95年7月31日。網址:http://www.boca.gov.tw/public/annoance/index.htm。
朱瑞玲(1986)。少年心目中的父母教養方式。載於瞿海源、章英華(主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下)617-65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江宜樺(1998)。當前臺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9,163-229。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振任(2001)。國小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感之研究---以萬丹鄉為例。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李燕、李浦群 譯(1995) /Trenholm, S. & Jensen, A. 著(1992)。人際溝通。臺北:揚智圖書出版公司。
李蕙美(1992)。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情緒智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車達(2003)。臺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車慧文(1993)。旅居德國中德婚姻家庭及文化調適初探。歐華學報,3,57-65。
余玉眉(1991)。資料分析的方法。質性研究-田野研究法於護理學之應用,余玉眉、田聖芳、蔣欣欣主編,35-146。臺北市:巨流。
何致中(2002)。地方與認同──宜蘭地區地方特質與認同政治間的關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5。
周逸芬 譯(1997)/Brooks, J. B. 著(1991)。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吳美玲(2000)。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金香(1976)。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8,97-116。
卓世宏(1998)。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鄉土知覺與鄉土認同—以臺東縣為例。臺東: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芳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
邱琡雯(1999a)。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月刊,5,108-117。
邱琡雯(1999b)。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嘉義地區國小補校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臺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
金惠梅(1997)。國小學童父母情緒智力.管教態度對其子女人格適應的影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義男譯,原著Light, D. and Keller, S.(1995)。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臺東: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佳美(2003)。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凱珮(2003)。大陳人移民經驗的認同歷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孟佑(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關係之研究---以新店市為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
姜蘭虹、徐榮崇(2004)。澳洲臺灣僑民現況之研究。臺北市: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姜蘭虹、宋郁玲(2001)。移民就業類型與適應-以澳洲臺灣移民為例。地理學報,29,1-26。
姜蘭虹、徐榮崇(2001)。澳洲臺灣移民居住地選擇的初探。南方人口,3(16卷),6-15。
姜蘭虹、徐榮崇(2000)。區位決策與就業適應-以雪梨的臺灣移民為例。地理學報,27,1-20。
姜蘭虹、趙建雄、徐榮崇(1998)。當代海外華人移民。地理學報,24,59-84。
姚誠(1995)。鄉土意識與鄉土教育。載於八十四年國小鄉土教學教材教法論文研討會論文集,75。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教學資源研究中心。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臺南,臺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洪榮昭(2001)。創意媽媽教室。臺北:師大書苑。
范美珍(1996)。原生家庭組型與氣氛對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臺麗(1990)。芋仔與蕃薯--臺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107-132。
徐榮崇、葉富強(2006)。性別角色的跨國思維:以布里斯本的一點五代台灣移民為例。人口學刊,32,43-81。
徐榮崇、姜蘭虹(2004)。澳洲臺灣移民的空間性與地方性:居住地的選擇與決策思考。人口學刊,28,81-107。
徐榮崇(2003)。澳洲墨爾本地區臺灣移民的居住地分布與偏好。市師學報,34,91-116。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徐榮崇(2002a)。澳洲臺灣移民居住地的選擇與決策過程-以雪梨、布里斯本和墨爾本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榮崇(2002b)。當代澳洲的臺灣移民-兼論香港與大陸移民。地理研究報告,15,135-155。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徐榮崇(2002c)。澳洲移民政策的變遷與臺灣移民。市師學報,33,379-388。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徐榮崇、姜蘭虹(2001)。澳洲臺灣移民居住地選擇因素與遷移過程-以雪梨和布里斯本為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9,39-71。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出版。
徐麗湘(1993)。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認知性角色取替能力發展之影響
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徐雅玲(2005)。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探討影響外籍新娘教育子女的因素及因應之道。北縣教育,51,45-48。
唐文慧、游美惠(2002)。社會母職--女性主義媽媽的願景。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3,13-15。
秦富珍(2003)。外籍配偶子女近4成適應差。網址: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606872.shtml。
秦有為(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花蓮市為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1995)。外籍新娘在美濃。中國時報,第十五版。
袁鶴齡(2000)。國家認同外部因素之初探--美國因素、中國因素與
臺灣的國家認同。理論與政策,2,141-162。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馬藹屏(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5)。 數量統計。線上搜檢索日期:民國94年7月31日。網址:http://www.edu.tw/。
莊秀玉(2002)。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臺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千慧(1994)。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的社會興趣與人格適應之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學政(2003)。我的媽媽是外籍新娘- 跨國婚姻的親職協助與輔導。師友,434,74-78。
許怡珮(2002)。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傾向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高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筱梅(1994)。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智穩定之相關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臺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錦英(2001)。一位華裔母親的教養觀。屏東師院學報,14,325-342。
陳碧雲、魏妙如、郭昱秀(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 以學前教師的觀點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嘉義。
陳昭吟(2002)。音樂班家長管教方式與兒童音樂學習成就之相關探討。屏東: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嘉義 :國立嘉義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如葳(2000)。獨生子女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分享行為相關之研究。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安、林俊甫譯(2000)。 社會地理學理論與方法論( R. J. Johnston原著,1987)。地理思想讀本,姜蘭虹、張伯宇、楊秉煌編譯,269-296。臺北市:唐山書局。
陳啟濃(1999)。阿美族父母教養方式—玉里鎮春日部落四個家庭的觀察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志成(1997)。智能障礙青少年家庭動力、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續發展之相關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美娥(1995)。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臺北: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
黃儀娟(2000)。跨文化母職倫理與教養態度之質性研究-以移居美國之臺裔女性知識份子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臺北:五南。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0(3),114-134。
張桂芳(1998)。高雄縣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地理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高賓(1997)。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88)。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梁嘉慧(1995)。父母性別角色及教養態度與其子女性別角色及自尊之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成功大學哲學教育碩士論文。
彭梅玲(2003)。家長之內省智能與其對子女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葉雅婷(1999)。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及身心健康之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夢宗(2004)跨國婚姻家庭之外籍配偶其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28),7-28。
楊自強(1985)。國中生價值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珮君(2005)。澳洲回流臺灣年輕移民在臺、澳社會間的適應與自我認同。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媛(2003)。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芳、鐘信心、許敏桃(2001)。臺灣外籍新娘之文化適應—護理專業的省思。護理雜誌,48(4),85-89。
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7。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123-140。
劉修全(1996)。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一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劉奕樺(1996)。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金謀(1975)。產序、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創造行為的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琪(2002)。國中生自我認同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員林國中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珊(2002)。南洋女兒臺灣媳婦。經典,47,50-73。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樊聯仁(1999)。不同年齡子女對父母教養方式之比較。高雄: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珮君(2005)。澳洲回流臺灣年輕移民在臺、澳社會間的適應與自我認同。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秀芳(2004)。在臺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簡志娟(1995)。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薛承泰(2003)。「臺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家政策論壇季刊秋季號。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謝曉雯(2001)。變中找序--初為人父母之生活經驗。嘉義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蘋、李佳燕(2002)。母職的社會建構與解構。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3,10-12。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譚光鼎(2001)。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113-135。臺北:空大。
鐘重發(2003)。家庭教育介入外籍新娘子女學前發展模式與策略。幼兒教育年刊,15,189-205。
鐘瑞文(1991)。個人建構論中的認知複雜性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一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l-Ali, N. and K. Koser. (2002).“Transnationalism,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home In Al-Ali, N. and K. Koser(Eds.), New Approaches to Migration?—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ome London: Taylor & Francis Books Ltd, pp 1-14.
Anderson, M. (1999). Child in-between: constructing identities in the bicultural family.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5(1), 13-26.
Brody, E. B.(1970). Migration and adaptation: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 In Eugene B. Brody and Beverly Hills(Eds.), Behavior in New Environments Adaptat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Bronfen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of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723-742
Cahill, D. (1990). Intermarriages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s- A Study of Filipina Women Married to Australian, Japanese and Swiss Men. Quezon: Scalabrini Migration Center.
Entrikin, J. N. (1996). Place and Region 2,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2): 215-221.
Entrikin, J. N.(1994). Place and Regio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8(2):227-233.
Erikson, E. H. (1965).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Espiritu, Y.L.and T. Tran. (2002). Vietnam, my country: Vietnamese Americans and transnationalism. In P. Levitt and M.C. Waters (Eds.), The Changing Face of Home : the Transnational Liv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367-389.
Faist, T. (1998) “Transnational social spaces out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evolution significance, and future prospects”, Arch. Europ. Sociol, vol. XXXIX, no. 2, pp. 213–47
Faist, T.(2000a) The Volume and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Transnational Social Spac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aist, T.(2000b) “Transnation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citizenship and culture”,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3(2): 189–22.
Foner, N.(2002)“Second-Generation Transnationalism,” The Changing Face of Home: The Transnational Liv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ed. by Levitt, P. and M. C. Water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Foner, N. (2002). Second-Generation Transnationalism. The Changing Face of Home: The Transnational Liv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In P. Levitt and M.C. Waters (Eds.), The Changing Face of Home : the Transnational Liv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Fouron, G.E.and N. Glick-Schiller. (2002). The generation of identity: redefini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within a transnational social field. In P. Levitt and M.C. Waters (Eds.), The Changing Face of Home : the Transnational Liv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Gallaher, C. 1997. 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religious right: hiding hate in the landscape, Antipode, 29(3):256-277.
Glick Schiller, N. (1997). “The situation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 Identities, 4(2): 155–66.
Glick-Schiller, N.(1997)“Who are Those Guys? A Transnational Reading of the U.S. Immigrants Experi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Becoming American/ American Becoming: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Jan.18-21, 1997, Sanibel Island, Florida.
Glick-Schiller, N. (1999) “Transmigrants and nation-states: something old and something new in the U.S. immigrant experience’, in Charles Hirschman, Philip Kasinitz, and Josh DeWind (eds), The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pp. 94–119.
Glick Schiller, N., L. Basch and C. Szanton Blanc (1992) “Transnationalism: a new analytic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migration”, in Glick Schiller, N., Basch, L., and Szanton Blanc, C. (eds), Towards 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on Migration: Race, Class,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Reconsidered, New York: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pp. 1–24.
Glick-Schiller, N., L. Basch and C. Blanc-Szanton.(1992)“Towards a Transnationalization of Migration: Race, Class,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Reconsidered,” The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 (645) ,24-52.
Glick-Schiller, N., L. Basch and C. Blanc-Szanton.(1995) “From immigrant to transmigrant: theorizing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68(1): 48–63.
Glick-Schiller, N.and G. Fouron. (2001). George Woke Up Laughing: Long Distance Nationalism and the Search for Home.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Griffith, J. (1984).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culturation and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 in adult Mexican-Americans.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5, 431-459.
Guo, F. and I. Robyn (2003). The View From Australia. In Robyn Iredale, Fei Guo and Santi Rozario (Eds.), Return Migr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Hall, S.(1990)“The Diaspora and Culture Identity, .In J. Rutherford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Hall, S. 1995. New cultures for old, in Massey, D. and Jess, P. eds., A Place in the World? Places, Cultures and Globalization, Chapter 5, pp.175-213, UK: The Open University.
Hall, S. 1996. 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in Hall, S. and Gay, P.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pp.1-17, London: Sage.
Jacobson, D. (1998) The Immigration Reader: America in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Malden, MA: Blackwell.
Kivisto, P. (2001). Theorizing transnational immigration: a critical review of current effort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4 (4), 549–77.
Lee, Shen-Rui (1992) The Attitudes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Brisbane towards Assimilation: An Internal Perspective,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Honours Board, School of Modern Asian Studies, Division of Asian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Griffith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a Bachelor of Arts with Honours.
Levitt, P and M. C. Waters(Eds.)(2002) The Changing Face of Home—The Transnational Liv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Levitt, P.(2002)“The Ties That Change: Relations to the Ancestral Home over the Life Cycle,” The Changing Face of Home: The Transnational Liv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eds. by Levitt, P. and M. C. Water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Ley D. (1999) “Myths and meanings of immigration and the metropolis”, Canadian Geographer, Spring: 43.
Ley D. (2003) “Seeking homo economics: The Canadian state and the strange story of the business immigration program.”,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3(2):426-41.
Light, I. (2001) “Globalization, transnationalism and trade”, 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 10(1): 53-79.
Massey, D. and Jess, P. eds. 1995. A Place in the World? Places, Cultures and Globalization, UK: The Open University
Miller, D., Jackson, P., Thrift, N., Holbrook, B. and Rowlands, M. 1998.Shopping, Place and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Morrison, L., S. Guruge and K.A. Snarr. (1999) Sri Lankan Tamil immigrants in Toronto: gender, marriage patterns, and sexuality. In G.A. Kelson and D.L. Delaet (Eds.), Gender and Immigratio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Penny, J.and S.-E. Khoo. (1996). Intermarriage : A Study of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Canberra, A.C.T.: A.G.P.S..
Pettit, G. S., Bates, J. E., & Dodge, K. A. (1997). Supportive parenting, ecological contex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 seven-year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ren Development, 68(5), 908-923.
Portes, A. (1995) “Children of immigrants: segmented assimilation” In A. Portes (ed), 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248–280.
Portes, A.(1996a) “Global villagers: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American Prospect, 25: 74–7.
Portes, A.(1996b) “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their emergenc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system”, In Roberto Patricio Korzeniewicz and William C. Smith(Eds), Latin America in the World-Economy,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51–168.
Portes, A.(1998)“Divergent destinies: immigration, the second generation, and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In Peter H. Schuck and Rainer Munz (eds), Paths toInclusion: The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pp. 33–57.
Portes, A., L. Guarnizo and P. Landolt (1999) “The study of transnationalism: pitfalls and promise of an emergent research field”,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2(2): 217–237.
Richard, M.A. (1991). Ethnic Groups and Marital Choices. Vancouver: UBC Press.
Smith, M. P. and L. Guarnizo (eds.) (1998) Transnationalism from Below,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Stephan, W. G. and C. W. Stephan (1991). Intermarriage: effects on personality, adjustment,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two samples of stud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53, 241-250.
Tuan, Y. F. 1975. Place: an experiential perspective, The Geographical Review, 65(2):151-165.
Vickerman, M. (2002). Second-generation west Indian transnationalism. In P. Levitt and M.C. Waters (Eds.), The Changing Face of Home : the Transnational Liv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Waters, M. C.(1994)“Ethnic and Racial Identities of Second Generation Black Immigrants in New York City,”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8(4):795-820.
Wolf, D.L. (2002).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 emotional transnationalism and the struggles of second-generation Filipinos. In P. Levitt and M.C. Waters (Eds.), The Changing Face of Home : the Transnational Liv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255-294.
Woodward, K. eds. 1997.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London: Sage.
Zaretsky, E. 1994. Identity Theory, Identity Politics: Psychoanalysis, Marxism, Post-structuralism, in Calhoun, C. eds,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Cambridge: Blackwell.
Zimbardo, P. G. 1988. Psychology and life. 12th ed., USA: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鐘重發(2003)。家庭教育介入外籍新娘子女學前發展模式與策略。幼兒教育年刊,15,189-205。
2. 蕭蘋、李佳燕(2002)。母職的社會建構與解構。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3,10-12。
3. 薛承泰(2003)。「臺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家政策論壇季刊秋季號。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4. 蔡佳珊(2002)。南洋女兒臺灣媳婦。經典,47,50-73。
5.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123-140。
6. 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7。
7.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28),7-28。
8.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0(3),114-134。
9.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
10. 陸錦英(2001)。一位華裔母親的教養觀。屏東師院學報,14,325-342。
11.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12. 唐文慧、游美惠(2002)。社會母職--女性主義媽媽的願景。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3,13-15。
13. 徐雅玲(2005)。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探討影響外籍新娘教育子女的因素及因應之道。北縣教育,51,45-48。
14. 徐榮崇、姜蘭虹(2001)。澳洲臺灣移民居住地選擇因素與遷移過程-以雪梨和布里斯本為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9,39-71。
15. 徐榮崇、姜蘭虹(2004)。澳洲臺灣移民的空間性與地方性:居住地的選擇與決策思考。人口學刊,28,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