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三峽教師研習會(2005)。94年國中基測試題分析。第1532期九年一貫課程教學
深耕種子教師的研習資料。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卷3期,頁1-17。王素芸(2004)。從教科書編審制度變遷看臺灣教育改革。國立編譯館館刊,32卷,第2期,頁4-14。
王大修演講紀錄(2003.10.07)。社會領域能力指標與課程發展的關係。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俊民(1996)。資料的分析與呈現。載於周文欽、高薰芳、王俊民編著:研究
方法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5年2月20日,取自:
http://mail.leader.edu.tw/~tlhwu/braid.htm
王俊民(無日期)。問卷與量表的編製及分析方法。2005年1月18日,取自:
http://www.ncpes.edu.tw/~physical/6/night-002.doc。
台北市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公民研究小組(2002)。高中社會科基本學力測驗、推薦甄選入學及聯考試題分析比較研究報告(公民與道德科) 。台北:作者。2005年1月18日,取自:http://www.isst.edu.tw/s60/eva040202.htm。
田奈青(1997)。運用教學科技經營兒童的多元智慧。發表於花蓮師範學院邁向二十一世紀教學科技學術研討會。
白亦方(2002)。教學資源之探究。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
與教學策略(頁309-326)。臺北市:師大書苑。
出題藍圖-雙向細目表/教師指引基測篇(2004)。翰林出版社。2005年1月18
日,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event/bctest/subject_05.htm。
成露茜(1999)。淺析基本能力與基本學力。翰林文教雜誌,5,頁24-25。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朱毋我(2004)。國民中學新課程落實教學後現況檢視。國立編譯館館刊,32 卷,第3期,頁70-79。
李坤崇(2002)。國民中小學新舊課程銜接理念,輯於九年一貫課程銜接手冊。
臺北:教育部。民91年10月8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declare/declare.php?page=2&Order=DATE。
李坤崇。省思再前進?(無日期)~~九年一貫課程必須穩健走下去(放眼亞洲篇)。2005年1月18日,取自:http://perc.kta.org.tw/9%20years%20curriculum/article2.htm。
李坤崇(2003)。能力指標轉化的理念。載於教育部主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頁142-169)。
李琪明(1998)。體檢教育提昇品質──論基本學力指標之研究與發展。研習資訊,15卷5期,頁9-19。李虎雄、張敏雪(1998)。由學力評量觀點談實作評量之特性。測驗與輔導,150期,頁3108-3111。李佐杰(2003)。教學現場─能力指標的分析。南一版國中特刊(社會科),2。
李琪明(1998)。體檢教育提昇品質-論基本學力指標。研習資訊,15卷,5期,9-19頁。
李宜玫、王逸慧、林世華、(2004)社會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之解讀─由Bloom
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修訂版)析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
(九十三年九月)頁1~34。國立臺北師學院。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心理。
余民寧(2002)。基本能力指標的建立與轉換。教育研究月刊,第96期,頁11-16。
吳俊緯(2003)。多元智慧與多元評量。「小班教學園地」雙月刊第四期。2004年10月28日,取自:http://mind.hfu.edu.tw/teacher/many_smart/how/paper201.htm。
吳清山、林天祐(2003)。基本能力。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小辭書(頁80-81)。台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翰林出版社(無日期)社會科命題焦點/教師指引基測篇。2005年1月16日,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event/bctest/subject_05.htm。
社會領域第四學習階段教學現場的問題與展望(無日期)。國立教育研究院。2005年1月18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forum2004/2/index1.htm。
社會學科研究員(2000)。「基本學力測驗」社會學科命題方向。飛揚專刊第五
期。2005年1月18日,取自:
http://www.bctest.ntnu.edu.tw/flying/flying1-10/flying5-10.htm。
社會科開講/談社會科知識學習與分類(無日期)。2005年1月18日,取自:
http://www.bctest.ntnu.edu.tw/。
林世華(2000a)。跨世紀的測驗發展計畫~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發展計
畫。「教師天地」,109,頁4-8。
林世華(2000b)。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發展計畫。2004年10月12日,
取自:http://teach.eje.edu.tw/G-resource/data/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發展計畫.htm。
林世華(2002a)。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與聯考實務作法的差異。飛揚月刊,14,頁18-19。
林世華(2002b)。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與教育品質的共生關係。教育研究月
刊,第96期,頁5-10。
林世華(2004 a)。能力指標解讀與基本學力測驗:基測中心的理論與方式。發
表於國立教育研究院主辦之「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意涵解讀
與基測方向」研討會。頁95-105。
林世華(2004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發展學習成就評量指標與方法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工作小組之專案研究。台北:教育部。(未出版)
林世華、陳學志、盧雪梅等(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學習成就評量指標與方法手冊 1.0。2005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pimasa.ecpsy.ntnu.edu.tw/。
林靜宜(2002a)。基測改變了什麼?能力取代記憶力,活化國中教學!康軒教育雜誌,47。
林靜宜(2002b)。「專訪台灣師大林世華教授 談國中基本學測-「唯一」是它最大的麻煩!」。康軒教育雜誌,47。
林靜宜(2002c)。三民國中林淑貞校長談社會科基本學力測驗重視整合、讀圖的能力。康軒教育雜誌,47。
林淑萍、葉連祺(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期,頁94-107。林玫伶、王愛君、林純如、陳俊宏、陳建利(2001)。社會學習領域課程銜接方
案。2005年1月18日,取自:http://www.ceag.kh.edu.tw/social/index50.htm。
林純如(2006)。理想與現實之間──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科之評量現況與問題探討。載於中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實務研討會手冊(頁160~173)。台灣師大實習輔導室、歷史學系、地理學系、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林純如、王愛君(2003)。高雄市九十二學年度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現況分析
。未出版。
林純如、王愛君、韓菊美(2003)。高雄市九十一學年度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學
現況分析,《高雄市國教輔導團2003教育論壇成果彙編》。高雄:高雄市
政府教育局,民國92年12月,頁325。
林純如、黃麗蓉、鄭秀蘭、劉曉燕、陳莉婷(2003)。試題分析研究—以高雄市
九十二學年度上學期二年級各校社會科第一次段考試題為例。
林純如、黃麗蓉、鄭秀蘭、杜修言(2005.7.1)。九十四年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
參考題本分析。高雄市國教輔導團2005 教育論壇論文集。學習、行動、反
思—高雄市國教輔導團2005教育論壇。P184-205。2006年1月20日,取自:
http://www.ceag.kh.edu.tw/social/index50.htm。
林碧雲(2004)。社會領域能力指標解讀與教科書設計影響因素 --從一個教科書
編輯的經驗出發。二00四年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上)。2005
年1月18日,網址:
http://social.ntue.edu.tw/symposium/930813/從一個編輯經驗出發.pdf。
周珮儀(1996)。教育評鑑的新取向。研習資訊,13卷2期,頁32-38。周佩儀(2003)。再靠近一點看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月刊。93期,頁32~40。
周淑卿(2003)。今是昨非,抑或昨是今非?教科書一綱多本爭議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1卷,復刊號,頁12-21。
南一出版社(2003)。南一版的社會科課程結構。南一版國中特刊(社會科),第二輯。2005年1月18日,取自:http://www.nani.com.tw/big5/content/2003-04/16/content_20507.htm
韋煙灶(2006)。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地理)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踐。載於中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實務研討會手冊(頁174~191)。台灣師大實習輔導室、歷史學系、地理學系、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范淑儀(1999)。測驗的基本概念(一)︰測驗編制的流程。你我之間,2期。
2004年10月15日,取自:
http://www.bctest.ntnu.edu.tw/flying/flying1-10/betweenus2-3.htm。
高新建(2002)。能力指標轉化模式(二):能力指標之分析及其教學轉化。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新建(2004)。誰需要分析能力指標?做什麼用?發表於國立教育研究院主辦
之「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意涵姐讀與基測方向」研討會。頁
5-10。
徐榮崇(無日期)。美、英、中的鄉土地理教學概念分析。2005年4月18日,取自:http://www.tmtc.edu.tw/~social/hsu/%AD^%AC%FC%A4%A4%B6m%A4g%B1%D0%A7%F7%A4%C0%AAR.htm
涂柏原,陳柏熹,章舜雯,林世華(2000)。基本學力分數的建立。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未出版)
涂柏原、章舜雯(2000)。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的分數及相關議題,教師天地,109期,9-17頁,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涂柏原(2002a)。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量尺分數的說明(上)。飛揚月刊,17。
涂柏原(2002b)。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量尺分數的說明 (中)。飛揚月刊,18。
涂柏原(2003)。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量尺分數的說明 (下)。飛揚月刊,19。
涂金堂(2006)。測驗與評量的意義。高師大師資培育中心。2006年7月5日,取自:
http://www.nknu.edu.tw/~ecp/news/tang/950403-1.ppt#256,1。
郭金水 (2003)。SARS議題與社會學習領域單元教學設計-兼談時事問題的教材
化觀點。國民教育,44(1),pp.25-42。
郭金水(2006)。從能力指標解讀出發的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實踐──一個教師主體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載於中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實務研討會手冊,頁78~102。台灣師大實習輔導室、歷史學系、地理學系、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陳俊宏(2002)。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研究---第一二三階段知識概念層面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新轉(2002)。社會領域能力指標之「能力表徵」課程轉化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00,頁86-128。陳新轉(2003)。社會領域能力指標之銓釋解讀原則與方法芻議。南投文教,19,頁43-45。陳新轉(2004)。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第四階段能力指標詮釋解讀法之研究。中等教育,55(4),頁90-113。
陳國彥(1999)。學力指標的擬定與實施-以社會領域為例。發表於「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高雄:高雄師大。
陳伯璋(1999 a)。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習資訊,7卷1期,頁1-13。
陳伯璋(1999 b)。「邁向新世紀的課程」--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內涵與評析。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出版之「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座談會實錄專輯」,頁35-56。
陳伯璋(無日期)。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2005年1月18日,取自:http://www.trd.org.tw/dresource/NINE/1_1.htm。
陳柏熹(2000)。測驗的概念與編製程序。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
委員會。2005年1月18日,取自:
http://bob.ftes.tyc.edu.tw/admsk/news/0know/upload/38-1.htm。
陳明印(1996)。我國國民小學教科用書審查程序之探討。師友。551 期,頁52~58 。
陳明印(2004)。美國中小學教科書採用制度研究--以加州、德州和佛州為例。國立編譯館館刊,32卷,第1期,頁2-31。
陳瑞榮(無日期)。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目標及能力指標的分析研究。2005年1月18日,取自:
http://nirc.encntc.edu.tw/modules/mydownloads/uploads/241/能力指標123.DOC。
陳祖義(無日期)。國中基測系列報導之五─國文基本學測命題趨勢探討。康軒教育雜誌線上版。2006年1月18日,取自:http://www.knsh.com.tw/edu_info/epaper/contents/017/print23.htm。
徐明珠(2002)國中基本學測到底在測什麼?中央日報社論。
徐超聖(1999)。九年一貫課程品質管理機制-淺談「學力指標」之意義。教育資料與研究,26,頁33-39。秦葆琦(無日期)。國民小學社會領域之教學設計探討。2005年1月18日,取自:http://www.nyes.tcc.edu.tw/tmenu/m5/%A4E%A6~%A4@%B3e%B1%D0%BBP%BE%C7/chap4/16.asp。
教育部(1996)。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 a)。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指標。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8 b)。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教司編印(1998 c)。建立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指標。臺北:教育部(末出版)。
教育部(1999)。國民中小學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 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 b)。九十學年度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宣導手冊。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 a)。九十一年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問與答。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 b)。九十一年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問與答。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 a)。國民中小學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 b)。教科書評鑑指標。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c)。教改十年國民教育課程與教學執行成效(看見教育現場從量變到質變)。教育部電子報,5。2004年10月15日,取自:http://epaper.edu.tw/005/number.htm。
教育部(2003d)。「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技專統一入學測驗、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指定科目考試、全國各研究所考試等考試相關問題檢討與規劃」專案報告。2004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5/01050024b.htm#L12。
教育部(2004a)【編修版】。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b)。九年一貫課程(Grade 1st-9th Curriculum)教學創新。教育部電子報,5。2005年2月20日,取自:http://epaper.edu.tw/005/DIC.htm#DIC02。
教育部(2004c)。創新教學九年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解讀(第四
學習階段)。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反思」研討會論文集。台北:94年度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推動小組-課程與教學深耕輔導組-社會領域輔導群,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
教育部中教司(2005)掌握方向‧開創契機-94年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教育部電子報,125。2006年3月1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125/。
教育部國教司(2005)。因應家長教師期待-教育部刻正研訂國中社會基本內容。
馬向青(2001)。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制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張菊玫(2001)。21世紀必須具備哪些核心能力? 澳洲關鍵能力學科評量介紹。
載於康軒教育雜誌,43期.季刊.2005年03月15日。取自:
http://www.knsh.com.tw/magazine/01/043/4307.asp。
張念中(2004)。薪傳百年資識的殿堂-國立編譯館教科書資料中心。國立編譯館館刊,32卷,1期,特別報導。
徐超聖(1999)。九年一貫課程品質管理機制──淺談「學力指標」之意義。教育資料與研究,26期,頁33-35。陶知仁(2002)。談課程銜接的理論與實踐。翰林文教雜誌,31期。
曾朝安(2001)。能力指標轉化教學活動設計。載於學校課程計畫百面通。台北:康軒文教。
許泰益(2002)。我國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政策規劃與執行及研究。
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無日期)。國中社會領域基測命題方向解析。2006年3
月10日,取自:http://blog.ilc.edu.tw/blog/blog/112/resource/1703/download/11924。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00)。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
驗製作流程、命題原則。2004年10月20日,取自:
http://www.bctest.ntnu.edu.tw/page15.htm。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00)。九十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實施說明會問卷統計結果。飛揚月刊,5。2004年10月15日,取自:
http://www.bctest.ntnu.edu.tw/flying/flying1-10/flying5-2.htm。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04a)。九十四年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問與答手冊。台北市:作者。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04b)。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
有關問題說明。飛揚月刊,30。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04c)。九十四年國中基測有關
命題取材疑義說明。飛揚月刊,30。2005年1月18日,取自:
http://www.bctest.ntnu.edu.tw/。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05)。社會科有約/九十四年國
中基測社會科常見問題整理。飛揚月刊,31。2006年1月10日,取自:
http://www.bctest.ntnu.edu.tw/。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05)。九十二年第一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教師考後問卷。
吳清山(無日期)。基本能力。國教專業社群網。2005年1月18日,取自: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educate/gz16.htm。
張稚美(無日期)。談基層教師發展學生『基本能力』之助力和阻力。國教專業社群網。2005年1月18日,取自: http://www.tw.org/newwaves/52/4-1.html。
九年一貫課程/概要內涵(無日期)。國教專業社群網。 2005年1月18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九年一貫課程/相關法規(無日期)。國教專業社群網。2005年1月18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data/200012162238/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的修訂過程及特色881112.htm。
國中社會科基本內容定案 96年起逐年實施(2005.6.22)。2006年1月15日,取
自:http://www.dajiyuan.com/b5/5/6/22/n962558.htm。
康軒出版社(2001)。九年一貫追追追-教師面對課程改革意見大調查。康軒教
育雜誌,45期.季刊。
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炳煌等(1997)。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網要之研究。台北: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
黃炳煌等(1999)。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台北市:中華民國社會科課程發展學會。
黃榮村(2002)。國中小課程教科書相關問題之檢討與因應。立法院第五屆第二會期專案報告。
黃政傑等(1996):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黃伯霖(2005)。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九十四年國中基測試題取材說明。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
楊百世(2001)。社會學習領域新舊課程之比較。公教資訊,5卷2期,頁19-25。楊思偉(1994)。歐洲各國的教育改革─有關提昇學力方面。比較教育通訊,33期,頁52-60。
楊思偉(1999)。規畫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實踐策略。教育部委託
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楊思偉(2002)。基本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落實。教育研究月刊,第96期,頁17-22。
楊龍立(2004)。課程組織原則之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32卷,1期,頁32-47。
楊志強(無日期)。試題分析。2005年2月15日,取自:
http://tea.ntue.edu.tw/~cyang/handout/Testing/handout06_itemanalysis.doc 。
楊恩慈、洪榮炎(2005)。從能力指標到教學設計-社會學習領域第二學習階段
指標解讀與轉化。「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反思」研討會
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
葉煬彬(1997)國民中學社會學科新舊課程標準比較研究。中學教育學報,4期,頁125-147。葉連祺(1999)。編撰高品質試題的方法--試題框架法(未出版)。
葉連祺(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基本能力轉化。教育研究月刊,第96期,頁49-63。葉連祺、林淑萍(2002)。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pp94~106。2005年1月18日,取自:http://wwwpimasa.ecpsy.ntnu.edu.tw/。葉連祺(無日期)。國小因應基本學力評量興革學校評量政策之探討。暨南大學
教育政策論壇。2006年8月20日,取自:
http://www.epa.ncnu.edu.tw/indicator/indicator-5.html。
趙彩杏(2006)。社會學習領域的評量與實務--87-94年高中入學考試公民試題分析比較研究。載於中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實務研討會手冊,頁143~159。台灣師大實習輔導室、歷史學系、地理學系、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鄭蕙如、林世華 (2005)。Bloom 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以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分段能力指標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005年10月18日,取自:http://wwwpimasa.ecpsy.ntnu.edu.tw/。
鄭富森(1998)。淺談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之評鑑原則。測驗與輔導,150期,頁3119-3125。歐用生(200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
師大書苑。
鄧毓浩(無日期)。國民中學公民課程基本學力指標的建構與基本學力測驗。
盧雪梅(1999)。基本能力、學力指標。國教新知,46(1),頁89-90。
盧雪梅(2001)。「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知多少。教育研究月刊,85,頁66-75。劉倩梅(2003)。大家來談能力指標(社會學習領域)。台中市國民教育輔導團電子報,6。2005年1月18日,取自:http://mediacd.tceb.edu.tw/user197/e_news/0006/soc_2.htm。
劉芮、賈生玲、王台琴(2005)。九十四年第一次國中基測社會科試題分析。取
自:http://blog.ilc.edu.tw/blog/blog/112/resource/1485/11100。
劉芮、賈生玲、王台琴(2005)。九十四年第二次國中基測社會科試題分析。取
自:http://blog.ilc.edu.tw/blog/blog/112/resource/1485/11101。
基測中心題庫發展組(2003)。九十二年第一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教師考後問卷結果報告。
薛慶友(2002)。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的內涵分析。竹縣文教,25,頁42-48。謝金城(2003)。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策略性做法—以臺北縣為例。編譯館館刊,31卷,復刊號,頁67-73。
韓菊美、秦葆琦(2003)。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與評量。2005年1月18日,取
自:http://www.ceag.kh.edu.tw/htm/ceag2/htm/Social/e/e001.pdf。
鍾任琴、王保進(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基本學力指標建構之探索。邁向廿一世紀我國中小學課程革新與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所。
藍順德(2003)。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館刊,31卷,復刊號,頁3-11。
羅清水(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的教學觀。研習資訊,16卷2期,頁1-11。顧美芬(2002)。94學度國中基本學測改採領域式考科-現有甲乙丙三案 一周內投票表決 預計一個月內定案對外公布。2005年10月18日,取自:http://www.wfdn.com.tw/9110/021004/news/100405-1.htm。
題目靈活偏易,可導引教學正常化(2001年4月2日)。中國時報,第6版。
今年國中基測更具有鑑別度(2002年5月19日)。聯合報,第15版。
立委提案改良式聯考取代(2002年5月23日),中央日報,第3版。
若95﹪民意要聯考,教長願辭職(2002年5月25日)。聯合報,第2版。
游揆定調:不走聯考老路(2002年6月18日)。聯合晚報,第7版。
兩次基測難易落差大(2002年6月24日)。中國時報,第3版。
94年國中基測新增題組及整合題(2003年3月2日)。中央日報。
教育部說明94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試題取材(2004-7-12)。中央社
明年基測題庫半數出自統編本/有國中老師質疑命題老師連國二、國三審定本都
沒看過,如何命題/統編本走入歷史 意外鹹魚翻生(2004)。康軒之友,1。
韓國棟(2006.05.13)。資優班=超級升學班?聯考魔爪 伸向小學生。中國時報。2006年5月14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051300008,00.html。
宜蘭縣國教輔導團國小社會領域部落格中對基測的分析資料(2005)。2005年12月14日,取自:http://blog.ilc.edu.tw/blog/blog/112/albumid=1485。
貳、西文部份
Anderson,W., &Krathwohl,D.R.(2001).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 Educational Objectives.NY:Longman.
Armstrong, T. (1993). 7 kinds of smart. New York: Plume/Penguin.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McDaniel, T. R.(1998).Thinking-The "ultimate basic?" The Clearing House,71(5), 260-261. http://www.ed.psu.edu/insys/ESD/Gardner/menu.html 。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NCSS,1994).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Washington, DC.
Norman E. Gronlund.(2000).How to Write and Us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New
Jersey: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