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2) 。全國部份小學將研設「品德與生活」課和「品德與社會」課,取自http:/www.moe.edu.cn//news/2002-06/4.htm。
王文中&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2002):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文濤(1982)。社會科教學評量。載於台灣省立新竹師範專科學校編印:國民小學各科教學評量,新竹:新竹師專,頁83-113。
王為國(2002)。多元智能取向之教學評量。國教天地,148期,頁94-104。王詩敏(1998)。多元評量在國一認識台灣(社會篇)的實施歷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逸慧(2001)。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評量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白雲霞(2002)。教學評量。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司琦(1992)社會科教育目標,見﹕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指導委員會主編﹕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江文慈(1997)。一個新評量理念的探討-多元智力取向的評量。論文發表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實作評量與案卷評量」現代教育論文研討會。
成露茜、羊憶蓉(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新新教育-從澳洲「關鍵能力」教育計畫試探台灣的教改前景。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成露茜(1999)。落實基本能力教育的一個實驗方案。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頁55-87。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宗薇(1994)。國小社會科概念教學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4卷5期,頁136-157。
李緒武(1997)。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李緒武&蘇惠憫(1990)。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的教學評量。台灣教育,26期,頁40-51。
李坤崇(2004) 。修訂Bloom認知分類及命題實例。教育研究月刊。 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公司。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沈銀亮(2000)。國小學生在九年一貫社會領域中必備的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沈銀亮(2000)。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綱要之探。國教天地,141期,頁10-16。余霖(1999)。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評量。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頁88-99。
林美賢(2002)。國小社會科實施多元評量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
林潔儀(1992):社會科改編本讀圖教學及其評量初探。國教天地,93期,頁19-30。吳毓瑩(1996)。評量的蛻變與突破-從哲學思潮與效度理論思考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期,頁2-15。周蓮清(2002)。從「社會科」到「社會學習領域」。載於台中師院編印,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實例,頁157-176。
洪若烈(2003)。有效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應用-以社會科為例。台北:台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研習資料。
侯松茂(2003)。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之理論與實踐。高雄市﹕高雄復文。
胡應銘(1990)。國小社會科理想內涵及基本能力。國教月刊,35卷5.6期,頁10-04。秦葆琦(1989)。「板橋模式」課程發展工作簡介,現代教育。秦葆琦(1994)。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概說。板橋市﹕台灣省國校教師研習會。
秦葆琦(1998)。九年一貫社會科新課程草案分析,公教資訊,2卷4期,頁22-33。高新建(2002)。能力指標之分析及其教學轉化。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高端霞(2001)。國小社會科評量的理念與實務。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編印,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做法,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孫沛德&王鴻年&張希文(1982)。國民小學各科學習效果評量。台北市﹕中華兒童教育社
郭生玉(1994)。心理與教育測驗(八版)。台北:精華書局。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邁向課程新紀元,頁10-18。
陳明印(2001)。九年一貫課程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探究。研習資訊,18卷2期,頁25-44。陳英豪&吳裕益(1990)。測驗與評量。高雄市﹕高雄復文。
陳俊宏(2002)。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研究-第一、二、三階段知識概念層面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國彥(200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一版。高雄市﹕高雄復文。
陳國彥(民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學富。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
陳麗華、王鳳敏譯(1996)。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陳麗華(2002)。教學特性與策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莊明貞(1996)。國小社會科教學評量的改進途徑-從「真實性評量」實施談起。論文發表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蛻變與突破:紙筆及另類評量的理念實務」現代教育論文研討會。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社會學習領域基礎研習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示例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黃光雄(1995)。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等(譯)(1983)。認知領域目標分類。高雄:復文。
黃政傑(1982)。談教學目標。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學習成就評量:理論與命題示例彙編。台灣省政府教育廳,頁46-50。
黃政傑(1994)。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各國教育改革動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暫行綱要。教育部。
黃炳煌(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初版 。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嘉雄(2000)。學力指標之建構與評量。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展望,高雄:麗文。
程健教(1991)。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張稚美(2000)。談基層教師發展學生「基本能力」之助力和阻力。文教新潮,21期,頁33-35。張煌熙(1993)。改進社會科教學評量的理念與實踐。載於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台北市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評量參考資料(下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頁1-3。
詹志禹(2002)。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綱要之發展過程、主題內涵與背後哲學。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海峽兩岸新世紀小學課程與教材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7-166。
楊孝濚(民68)。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台北:東華書局。
楊思偉(1999)。規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實踐策略。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詹寶菁(1997)。國小教師在社會科實施案卷評量之詮釋性研究-評量革新與教師改變,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高等教育。
歐用生(198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6)。質的研究在國小社會科教學評量上的意義。載於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析。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邁向課程新紀元,頁19-33。
歐用生(200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盧富美(197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初版。台北市﹕心理。
盧富美(197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簡茂發(1991):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心理。
簡茂發(2002)。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育資料與研究,46期,頁1-7。嚴錦(1986)。社會科教學評量基本概念。載於台北市華江國小主編:台北市國民小學社會科高年級教學評量實驗成果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頁6-8。
龔淑芬(1986):國民小學社會科「形成性評量」初探。載於台北市華江國小主編:台北市國民小學社會科高年級教學評量實驗成果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頁9-36。
陳麗桂、林麗月、陳國川、鄧毓浩(2006):中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與實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編印,頁55-67,127-132。
Chava Frankfort-Nachmias&David Nachmias著,潘明宏、陳志瑋譯(200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W. Lawrence Neuman著,王佳煌、潘中道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台北:學富文化。
Earl Babbie著,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台北:時英。
英文部份:
Airasian, P.E.(1994). The impact of the taxonomy on testing and evaluation.In L. W. Anderson & L.A.Sosniak(Eds.), Blooms taxonomy: A forty-year retrospective (pp.82-102).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Anderson, L. W.,& Sosniak, L. A. (Eds.)(1994).Blooms taxonomy: A forty-year retrospective.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Anderson, W.,& Krathwohl, D. R. (Eds.)(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NY: Longman.
Bloom, B. S. (1994). Reflections on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taxonomy: In L. W. Anderson& L. A. Sosniak (Eds.), Blooms taxonomy: A forty-year retrospective (pp.1-8).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Bloom, B. S. (Ed.)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NY:Longman,Green.
Furst, E. J. (1994). Blooms taxonomy: Philosophical and educational issues. In L. W. Anderson & L. A. Sosniak (Eds.), Blooms taxonomy: A forty-year retrospective (pp28-40).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Kenneth D.Hopkins(2002).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Evaluation
Kreitzer, A. E.,& Madaus, G. F. (1994). Empr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e taxonomy. In L. W. Anderson & L. A. Sosniak (Eds.), Blooms taxonomy: A forty-year retrospective (pp.64-81).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Major Categories in the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2001). http://faculty.washington.edu/krumme/guides/bloom.html
Postlethwaite, T. N. (1994). Validity vs. utility: Personal experiences with the taxonomy. In L. W.Anderson & L. A. Sosniak (Eds.), Blooms taxonomy: A forty-year retrospective (pp.174-202).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R.L.Ebel(1980).Practical Problems in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pp.34-35).Lexington,MA:Heath.Copyright 1980 by Heath.
Robert L.Linn&Norman E.Gronlund(2000).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Tom Kubiszyn&Gary Borich(1996). Educational and Testing and Measur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