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儀嘉(1998)。特殊教育助理人員角色功能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祖壽(1979)。教育視導與教育輔導(下)。臺北:黎明。
李堅萍(2002)。強化美勞現職教師於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統整課程教學能力之道。國教輔導,41(6),10-15。何育真(1996)。國小音樂科任教師角色之探討。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宏龍(2002)。透過網路學習環境知覺量表探究網路學習社群的效能—以提升國中理化教師專業成長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佳蓉(1997)。臺灣地區國小美勞科輔導團輔導工作現況調查研究。研習資訊,14(4),49-54。
吳俊憲(2000)。美感哲學觀及「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之教育意涵。臺灣教育,600,39-44。吳茵慧(2003)。國民小學數學學習領域召集人角色實踐與角色期望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淑琪(2001)。雲嘉南地區國民中小學總務主任角色期望、角色踐行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祥智(2004)。高雄市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師理想角色與實際角色知覺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音樂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阮靜雯(2000)。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小玉(2003)。藝術與人文教師的新挑戰-論音樂教師在職進修能力需求認知的重要性。中等教育,54(1),48-57。
林生傳(1993)。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生傳、陳慧芬、黃文三(2001)。國民教育階段教師在教育改革政策下的專業成長需求調查研究。教育學刊,17,23-44。
林朱彥(2002)。創意教學九年一貫從音樂教學談起。研習資訊,19(5),38-52。
林美華(2003)。國小輔導人員自我概念、輔導角色知覺與輔導角色踐行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林瑞錫(2001)。國民小學校長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錦昌(1991)。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金信庸(2000)。教師專業自主能力之建立:以音樂教師為例。國教世紀,190,5-10。洪孟華(2000)。教師角色知覺及其進修歷程之關係研究--以國小男性教師為例分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丁熒(1995)。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郭丁熒(1997)。師院學生對國民小學教師理想角色的知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30,93-122。郭生玉(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型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3,133- 152。郭為藩(1971)。角色理論在教育上的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3,15-43。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臺北:師大書苑。
陳李綢(1995)。一般專任教師的輔導知能訓練。學生輔導,41,30-33。陳浙雲(2004)。縣市課程督學課程領導角色知覺與角色踐行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陳密桃(1979)。國中教師對教師角色的自我觀念與其對教學及學生態度的關係---自我觀念對角色踐行實效影響之分析研究。教育學刊,2,285-323。陳瑞成(1988)。國小輔導主任角色期望、角色壓力與角色踐行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曉雰(2002)。藝術與人文-以音樂實踐美感教育。美育,128,32-41。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3b)。教育部九十二年度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深耕計畫。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4﹚。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深耕計畫。臺北:作者。
張文嘉(2003)。高中音樂教師專業知能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素貞(2003)。課程與教學深耕計畫之可行性探析-以課程督學和深耕團隊輔導團員之遴選、培訓和任用為例。研習資訊,20(5),49-55。張淳惠(2002)。國中教師角色知覺差距、教學效能信念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慶勳(2002)。論文寫作手冊。臺北:心理。
許雅惠(2003)。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湯宗岳(2002)。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現況檢討:師資培育篇。教育研究,93,20-27。
黃文三(1996)。教師的角色、責任及教學行為。高市文教,11,50-56。黃志龍(2000)。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角色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明仁(1968)。臺灣省各縣市教育視導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金池(2004)。高雄市教育人員知覺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變革策略與組織效能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東華。
黃義良(2004)。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輔導員的專業認知工作壓力與調適需求現況之相關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5),6-19。黃萬成(2002)。臺北市中小學教師之專業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慧妮(2003)。國民小學導師角色期望與角色實踐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慧琦(1999)。國民小學導師輔導角色期望與踐行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永全(1986)。國民小學資優班教師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百世(1989)。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茂壽(1988)。臺灣省縣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制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常婉(2004)。深耕服務向前行。南投報導,27,37-39。
楊國賜(1992)。提升教師專業知能與地位。現代教育,7(2),15-21。楊麗瑾(2000)。研習活動成效的催化者-輔導員。人事月刊,30(4),46-50。葉一明(1999)。國民小學學校組織結構、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師專業角色踐行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臺灣省政府(1974)。臺灣省政府公報,60。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5)。臺灣省七十四學年度地方教育視導與輔導人員座談會手冊。南投:作者。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1992)。駝鈴集Ⅱ。長青專案-八十學年度臺灣省國教輔導團教育專業知能研習實錄專輯。南投:作者。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歐遠帆(1994)。從哲學及心理學的觀點分析理想的二十一世紀音樂教育。國教月刊,41(1、2),23-34。錢幼蘭(2005)。臺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評鑑之研究。臺灣教育,635,41-46。蔡文鳳(2004)。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輔導團組織與運作之探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蔡孟宏(2004)。臺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運作與功能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梅英(2002)。國小教師參與教學碩士班進修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金城(2005)。對於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再造的建議。北縣教育,53,57-60。謝政達(2002)。藝術與人文領域統合課程的探索-以多感官學習的統合為例。國教新知,48(4),61-70。簡曉瑩(2004)。高雄縣、市國小音樂團隊指導教師角色知覺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藍祺琳(1997)。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饒見維(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角色的省思。教師天地,113,7-13。Heck, S. F., & Williams, C. R. (1999)。教師角色(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臺北:桂冠。(原作出版於1994)
外文部分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Biddle, B. J. (1979). Role theory: Expectations, identities and behavior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iddle, B.J., & Thoms, E. J. (1966). Role theory : Concepts and research. New York: Wiley.
Burch, B. G., & Danley, W. E. (1980). Supervisory Role Proficiency-A Self-Assessment. NASSP Bulletin, 91-103.
Burke, P. J. (1987). Teacher Development:Induction, Renewal and Redirection.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Cooper, J. M. (1982). Supervision of Teacher. In H. E. Mitzeal et al. (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5th ed.).New York: The Free Press.
Danielson, C. (1996). Enhanc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VA:ASCD.
Glass, S. B. (1997). The role of the university supervisor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sic student teacher: Two case studies. Unpublished masters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Girous, H. (1988). Teacher as Intellectuals. MA: Bergins and Garvey Pub.
Good, C. V. (Ed) (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3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Hoffer, C. (1982). Work related attitudes and problems of Indiana music teachers. Psychology of Music, 10, 59-62.
Holly, W. K., & Miskel, C. G. (1978).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Randon House Press.
Hansen, D. (2002) . Handbook for Music Supervision. Reston, VA: Music Education National Conference.
Oliva, P. F. (1976). Supervision for today’s school. New York: Crowell Press.
Porter, B. E. E. (1994). The role of the music supervisor in Georgia: Perceptions of practicing music supervisors/coordinators. Unpublished masters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Sarbin, T. R. (1968). Role. In David L. S. (Ed), Internation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13. New York: MacMillan& The Free Press.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 Press.
Wiles, J., & Bondi, J. (1986). Supervision:A Guide to Practice (2 nd ed.).Columbus, OH: Chales E. Merrill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