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4 20: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詹璿芳
研究生(外文):Chan, Hsuan-Fang
論文名稱: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班學生解釋型態、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Explanatory Style,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Gifted and Regular Students in the Primary School
指導教授:李乙明李乙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Ian I-ming 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解釋型態自我效能學業成就資優生普通生效能組研究者關鍵詞工作者平均數
外文關鍵詞:Explanatory StyleSelf-EfficacyAcademic AchievementGifted studentregular studentdat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3
  • 點閱點閱:6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摘 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國小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的解釋型態、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之現況及其差異情形,並探討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解釋型態、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情形。
研究者以「國小學生解釋型態問卷」、「國小學生自我效能量表」作為蒐集資料的工具,進行量化分析。研究對象為95學年度就讀台北縣國小一般能力優異、藝術才能優異資優班與普通班四、六年級的學生,計得589名。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二因子變異數分析、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資優班學生在面對生活周遭所發生的好的事情時,其解釋型態較
普通班學生積極、樂觀且充滿希望。
二、國小四、六年級的學生在面對好事時,六年級生通常以積極、樂
觀、有希望的面對;在面對壞事時,四年級生較六年級生感到無助。
三、國小資優生和普通班學生之解釋型態得分不因男女而有差異。
四、國小資優班學生其較普通班學生有較高的自我效能及學業成
就。
五、國小四、六年級的學生在自我效能層面及學業成就上並無顯著差
異。
六、國小女生較男生有較高的自我效能及學業成就。
七、資優生與普通生在面對生活周遭的事情越積極、樂觀且充滿希望
的人,其自我效能越高。
八、資優班學生不論在高自我效能組或是低自我效能組中,均較普通
班學生積極、樂觀且充滿希望來面對生活中的事情。
九、不同班別學生中,越積極、樂觀與充滿希望的學生,學業成就越
高。
十、國小學生自我效能越高者,其學業成就越高。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對資優教育工作者、學校等方面及未來研究的建議,以供進一步的參考。
The Study on Explanatory Style,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Gifted and Regular Students in the Primary School
Supervisor: Ian I-ming Li
Investigator: Chan, Hsuan-Fang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explanatory style and self-efficacy theory with two purposes. Firstly, it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lanatory style,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gifted and regular students in the primary school, secondly,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individual background variables(gender, grade).
“The Primary Causal Explanatory Style Scale”, “The Primary Causal Self-Efficacy Scale” are tested. The target is 589 gifted and regular students altogether from the fourth and sixth grade of the prim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the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 two-way ANOVA ,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outcomes are as following :

1. When facing life events, gifted students explanatory style is more optimistic than regular students.
2. When comparing Grade 4 and 6 students, Grade 6 students handle satisfying
situations with optimism, positive thought and full of hope. When grade 4
students encounter uncontrollable events, they are more helpless than grade 6
students.
3.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xplanatory style of the variance of the gender.
4. The scores of gifted students’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re better than the regular ones.
5.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the variance of the grade.
6. The scores of female students’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re better than the male ones.
7. When facing life events, gifted students and regular students who are positive, optimistic and full of hope toward life, they have higher self-efficiency levels despite their abilities.
8. Gifted students whether in high self-efficiency or low-self-efficiency group, they are able to handle life events with positive, optimistic full of hope than regular students.
9. The students who are more, optimistic, positive and full of hope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s are higher than those who are not.
10. The higher the self-efficiency is in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are higher.

According to the above outcomes, the researcher has suggested some conclusions and advices, including some guidelines for further studies.
目 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目 次……………………………………………………………………….Ⅴ
圖 次……………………………………………………………………….Ⅷ
表 次……………………………………………………………………….Ⅸ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解釋型態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11
第二節 自我效能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21
第三節 影響學業成就之因素及其相關研究……………………….32
第四節 資賦優異學生解釋型態、自我效能及學業成就之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45
第四節 研究程序………………………………………………………….52
第五節 資料處理………………………………………………………….5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小學生解釋型態之差異性分析…………………………..57
第二節 國小學生自我效能之差異性分析…………………………..73
第三節 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差異性分析…………………………..77
第四節 國小學生解釋型態與自我效能之關係…………………….81
第五節 國小學生解釋型態與學業成就之關係…………………….89
第六節 國小學生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之關係…………………….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9
第二節 建議………………………………………………………………103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108
英文文獻………………………………………………………………….113

附錄
附錄一 預試問卷……………………………………………………….119
附錄二 正式問卷……………………………………………………….136
附錄三 解釋型態問卷之預試項目分析結果……………………..146
附錄四 自我效能量表之預試項目分析結果……………………..148
一、中文文獻
丁明潔(2003)。國中生樂觀/ 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毛國楠(1995)。國中教師的樂觀信念、自我效能、對壓力的認知評估、因應方式與工作調適即身心健康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28,177-194。
王文科譯(1989)。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市:五南。
王振德(1984)。我國資優教育的發展與回顧。開創資優教育的新世紀:我國資優教育二十年來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市:國立台灣師大特研所、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協會。
田秀蘭(1996)。自我效能預期與女性之生涯發展。諮商與輔導,123,32-33。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榮桂、王振德、陳美芳、蔡崇建(1984)。國中資優學生學習行為初步研究。資優季刊,12,17-22。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為科技。
吳知賢(1987)。不同類型國民小學學生之智能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台南師專學報,20,191-211。
吳知賢(1990)。學習動機研究-成就動機、制握信念、習得無助、歸因理論的文獻探討。初等教育學報,3,277-326。
吳知賢(1996)。歸因再訓練對國小兒童自我效能及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集刊,2,1-36。
吳英璋、許文耀(1993)。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心理病理長期追蹤研究(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怜慧(2002)。變調的求學路-中途輟學學生對生活事件解釋風格之尋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勝瑛(1982)。資優兒童心理特質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225-250。
李乙明、羅志森、許雅淇、陳姿吟、汪郁婷(1999)。國中資優班學生與普通學生樂觀程度其解釋型態之比較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NSC88-2815-C-018-009-H。
李水源、吳純純、張世彗(2001)。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的自我效能暨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569-586。
李佩珊(2004)。解釋型態與生活適應、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官校畢業生、入伍生、海軍陸戰隊志願役士兵為例。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周曉虹(1995)。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桂冠。
林義男(1972)。我國國中學生智能分配與學業成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麗容(1995)。國小資賦優異學生之歸因型態與成就動機及學業成就期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貴譯(1991)。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新論。台北市:五南。
花敬凱(2000)。自我效能理論對資優障礙學生生涯發展的啟示。資優教育季刊,75,19-25。
邵俊德(1995)。高中音樂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有義(1982)。國中智能不足與資賦優異學生心理特質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5,167-194。
洪佩圓、薛秀宜、謝龍卿(2003)。國小、國中與高中學生希望、樂觀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5,33-61。
洪莉譯(1999)。教孩子學習樂觀。台北市:遠流。
洪菁穗(1998)。探討國中生在理化科的學術地位、自我效能與學業成敗歸因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蘭譯(1997)。學習樂觀,樂觀學習。台北市:遠流。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22(12),47-54。
徐佩君(2000)。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童解釋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三福(1994)。自我效能與歸因的關係。中華體育,8,62-67。
高民凱(2001)。中學生解釋風格量表之編製及其效度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文隆(1997)。台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民讚(2004)。彰化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運動參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玉玲(2000)。尋找挑戰難題、打死不退的學生:國中學生解釋風格、自尊、學業失敗忍受力與挑戰學業難題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7)。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錦鶴(2003)。彰化縣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梁茂森(1996)。魏納歸因理論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7,101-126。
陳世文(2003)。歸因遷移教學對原住民學童自然科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歸因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陳玉玲(1994)。目標設定、目標投入與自我效能對國小學生數學作業表現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冠(2004)。犯罪青少年依附關係、解釋風格與自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導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陳淑絹(1994)。居仁國中資優班學生「學業成就歸因」調查研究。資優教育季刊,11,33-37。
陳淑絹(1994)。國小男女生與學業成就高低學生成敗歸因比較研究。台中師院學報,8,1-7。
曾光佩(1993)。大學生的憂鬱情緒與歸因-憂鬱性歸因理論的驗證。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璧如(2006)。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於情緒適應之預測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郁文(1994)。自我效能概念及其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關係。諮商與輔導,106,39-41。
黃富順(1973)。影響國中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383-486。
黃麗鈴(1997)。影響高中生學業成就自我效能之因素及其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承亮、郭國誠(1986)。智力測驗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三軍七校部份。國防管理學院學報,7,65-76。
葛昌平(1983)。國小資賦優異兒童低成就相關特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永堃(1991)。國小資賦優異兒童學業低成就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鳳池(1990)。認知治療理論與技術。台北市:天馬。
趙柏原(1999)。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求助態度與課業求助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123-140。
劉信雄 (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威德(1993)。國中教師教學成敗歸因、社會支持與教學自我效能 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潔玲(2001)。學業成就不足與學習動機問題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89-105。
劉燕饒(2001)。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錦志、陳明終(1980)。市區和郊區國小學生學業成就與心理特質關係之分析研究。測驗年刊,27,23-32。
鄭芳怡(2004)。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解釋型態、領域知識及創意生活經驗與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俊宏(2005)。健身運動心理學:理論與概念。台北縣:易利。
謝佳原(2003)。國中學生解釋風格與依附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梅玉(1996)。資優生智力、學科成就、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茂發(1981)。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的智力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4,125-148。
簡茂發(1985)。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台北市: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簡茂發、蔡玉瑟(1991)。國小資優兒童學習行為之研究。測驗年刊,38,1-16。
蘇彙珺(1997)。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國中學生壓力因應歷程中認知評估及因應策略的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郁文(1994)。自我效能概念及其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關係。諮商與輔導,106,39-41。
2. 陳淑絹(1994)。居仁國中資優班學生「學業成就歸因」調查研究。資優教育季刊,11,33-37。
3. 田秀蘭(1996)。自我效能預期與女性之生涯發展。諮商與輔導,123,32-33。
4. 王振德(1984)。我國資優教育的發展與回顧。開創資優教育的新世紀:我國資優教育二十年來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市:國立台灣師大特研所、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協會。
5. 毛國楠(1995)。國中教師的樂觀信念、自我效能、對壓力的認知評估、因應方式與工作調適即身心健康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28,177-194。
6. 梁茂森(1996)。魏納歸因理論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7,101-126。
7. 高三福(1994)。自我效能與歸因的關係。中華體育,8,62-67。
8.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22(12),47-54。
9. 洪有義(1982)。國中智能不足與資賦優異學生心理特質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5,167-194。
10. 花敬凱(2000)。自我效能理論對資優障礙學生生涯發展的啟示。資優教育季刊,75,19-25。
11. 呂勝瑛(1982)。資優兒童心理特質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225-250。
12. 楊承亮、郭國誠(1986)。智力測驗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三軍七校部份。國防管理學院學報,7,65-76。
13.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123-140。
14. 劉潔玲(2001)。學業成就不足與學習動機問題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89-105。
15. 劉錦志、陳明終(1980)。市區和郊區國小學生學業成就與心理特質關係之分析研究。測驗年刊,27,23-32。